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週末讀書︱魏延安:大學教育理念的演變與爭論——讀《現場》

拿起《<讀書>現場》, 重溫了曾經在全國引起激烈爭論的北大改革, 也看到了大學理念的歷史演變與爭論。

針對有批評者提出的人文精神與公民教育的大學理念,

北大的李強作出了回應, 認為不完全。 他認為, 從西方大學的發展歷史看, 大學是中世紀的產物, 最早的義大利大學主要是職業性教育;後來, 牛津、劍橋等大學以紳士教育為特徵, 是典型的人文教育;但大學地位的真正提升是洪堡的德國大學, 它強調科學研究在大學的核心地位, 強調知識的創新, 從而使德國的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研究在短期內突飛猛進;19世紀末, 美國人引進、借鑒德國大學模式改革美國大學, 創造性地融合了不同的大學理念, 發展出具有特色的美國大學, 突出特點有有兩點:一是多元化的高等教育體系, 二是“巨型大學”的理念, 體現大學內部結構與目標多元化的特徵,
使大學避免了追求一種特定模式所產生的弊端。 具體而言, 大學的目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其一是人文教育, 其二是科學研究與創新, 其三是社會服務。

當然, 李強的這一番言論也遭到了批評, 但我卻從其言論看到了大學理念的歷史演變脈絡, 以及其對美國教育的推崇。 而我個人認為, 一個完整的大學教育對學生來講應包括四大方面:知識學習、技能培訓、人生思考和社會認識, 絕對不要讓孩子上了十來年的學, 最終卻和高級機器人一般, 還有女研究生被小學文化程度的人拐賣等一系列悲劇。

當然, 對於中國的大學教育改革, 可謂仁者見仁, 但無論如何, 中國大學的蘇聯模式痕跡短期無法消除, 這就是那種圍繞經濟發展大辦專科院校的做法,

從而把大學的教育重心放在專業技術人才培養上, 其結局是大學人文教育的薄弱和通識教育的普遍不足, 在計劃經濟包分配的時代, 其弊病還不明顯, 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 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較差的問題日益暴露無遺。 大學教育不管怎麼改, 學生是根本, 教出的學生好, 學生感覺沒白上, 社會能認可, 恐怕是核心問題。 其他的改革措施皆應圍繞此來展開。

2011年4月19日

(本文圖片均選自網路)

推薦閱讀

鄭重聲明

一、本公眾號歡迎各類原文轉發等傳播行為, 轉發請注明文章原創作者。

二、作者對其所發表文章擁有版權等智慧財產權, 受法律保護。 但未經作者或作者委託法律顧問許可, 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對上述文章的任何部分進行使用、複製、修改、抄錄。 三、凡侵犯作者版權等智慧財產權的, 作者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作者法律顧問受作者委託, 特此鄭重法律聲明!

作者法律顧問:劉律師

聯繫方式:15389286602

電子郵箱:lkf-lawyer@163.com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