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魏延安:在鄉村振興時代審視農村電商的五個問題——就當前農村電商發展問題答《經濟》記者問

農村電商, 泛指縣域及以下鄉村的電商, 自2014年以來呈現蓬勃發展態勢, 成為新時代縣鄉經濟發展的重要新業態, 帶來農業農村發展的新機遇。

1

農村電商目前發展呈現什麼樣的特點?

主要表現為以下特點:一是交易規模迅速擴大, 全國農村網路零售額從2014年有統計的1800億元快速增長到2017年的1.2萬億元;二是從業主體迅速增加, 2017年底農村網店達到985.6萬家, 帶動就業人數超過2800萬人;三是農產品上行規模保持高速增長, 2017年全國農產品網路零售額約2500億元;四是電商扶貧成效開始顯現, 國家已累計支持499個國家級貧困縣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 2017年全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實現網路零售額1200億元, 增速快于農村電商整體增速;五是農村電商政策體系基本形成, 國務院及國家部委累計下發相關電商檔超過120件, 圍繞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農業電商、電商扶貧等做出一系列制度性安排;六是農村電商基礎設施明顯改善,

全國行政村通寬頻比例超過了96%, 其中貧困村已達86%, 2.09億農民上網, 快遞鄉鎮網點覆蓋率超過86%;七是多元競爭格局開始顯現, 形成綜合電商平臺, 供銷、郵政等“國家隊”, 中行、建行等銀行系平臺, 諾普信等涉農上市企業, 趕街網、淘實惠等區域性平臺等多方參與的態勢。

2

政府應該做好哪些具有實效的配套支持政策?

在目前的情況下, 應該圍繞鄉村振興, 按照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農村發展新動能的定位, 對農村電商發展目標和方向進一步提升, 不僅僅是解決農村的消費痛點問題, 也不僅僅是解決農產品不好賣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 以電商為切入點,

推動返鄉創業, 推動農業農村經濟轉型, 推動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 把電商應有的民生、經濟、社會、生態效應, 逐一體現出來。

重點是:進一步強化農村電商基礎設施建設, 主要是農村網路降費提速, 農村物流通暢高效;進一步強化人才培養, 確保領導幹部有人懂, 業務部門有人通, 電商創業有人幹;進一步推動農產品上行, 解決好供應鏈的痛點, 進一步擴大網路銷售規模;進一步探索電商扶貧, 在加大山貨出山的基礎上, 擴大電商就業創業、旅遊電商、消費扶貧的力度

3

如何解決好農產品上行“最初一公里”的問題?

農產品上行難是綜合因素, 需要包括電商平臺、當地政府、傳統企業、電商創業者、普通農民和電商企業六方面的協同努力,

突出要解決的問題是:加速推進農業標準化, 改進農產品包裝設計, 把更多的農產品由商品變為網貨, 更適合網上銷售;重視農產品品牌建設, 大力打造地域公共品牌的基礎上, 積極培育企業市場品牌, 擴大市場佔有率;補短板、降成本, 全面加強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及冷鏈、包裝體系建設, 提升供應鏈能力;積極借鑒新零售理念, 加大線上線下融合力度, 多平臺、多管道、多舉措擴大農產品上行規模等。

4

人才是農村電商的一大難題, 如何做好農村電商人才培訓?

農村電商人才整體短缺的現象短期難以改變, 一方面要吸引城市人才下鄉, 另一方面要把更重要的精力放在農村本土人才培養上。 首先要繼續加大農村電商人才培訓力度, 特別注重師資隊伍建設, 不斷提升培訓效果;其次要加大後續跟蹤培養, 在電商服務、創業服務、金融支援等方面出臺有效政策, 確保扶上馬、送一程;再次要重視電商服務業發展, 配套解決電商人才創業初期所急需的專業美工、網路運營、資料分析、快遞物流等方面的現實需求。 同時,要加強農村電商人才發掘,注重典型選樹,搭建與平臺之間的綠色通道,培養一批農村電商帶頭人。

5

剛過的315顯示農村電商的投訴有所增加,如何做好農產品的品質和服務?

簡單而言,就是要從地裡產什麼就在網上賣什麼,向消費者需要什麼再種什麼轉變。對現有產品進行標準化、品牌化提升,使之更符合網貨規律;注重加強農產品品質可追溯體系建設,讓消費者有更多的知情權;加強產銷銜接與互動,不斷傳播農產品的真實好聲音,促進城鄉互信;進一步強化農產品電商大資料開發,倒推農業生產轉型;加大網路農產品品質抽檢和典型案件處理,規範市場秩序等。

6

電商未來的發展將對扶貧產業帶來哪些新契機?

一是擴大貧困地區農特產品的銷售半徑,讓其從“養在深閨人未知”變成了“鳳凰一飛沖千里”。比如說成縣的核桃、碭山的黃桃罐頭、阿克蘇糖心蘋果都是網上爆發的。二是開展便民服務,讓老百姓享受到資訊化發展的紅利。網貨下鄉補充了農村商品市場的不足,讓產品更豐富,價格更優惠;村上有了網站,交個電話費,掛個號,買個票,方便了。三是為青年返鄉創業提供了舞臺。農村電商從業門檻低,操作便捷,滿足年輕人職業體面的心理,促進了農村人口回流,為鄉村振興奠定了人才基礎。四是通過電商的大資料倒推,讓貧困地區的產業扶貧更有方向,避免“多收了三五鬥”式的悲劇,產業發展更加精准。五是不斷豐富產業扶貧的形式,基於互聯網開展的眾籌、領養、認購、預售,使各類城鄉對接的消費扶貧廣泛開展起來,促進了產業轉型、農民增收和城鄉互信。

(二〇一八年三月十七日夜)

(本文圖片均選自網路)

同時,要加強農村電商人才發掘,注重典型選樹,搭建與平臺之間的綠色通道,培養一批農村電商帶頭人。

5

剛過的315顯示農村電商的投訴有所增加,如何做好農產品的品質和服務?

簡單而言,就是要從地裡產什麼就在網上賣什麼,向消費者需要什麼再種什麼轉變。對現有產品進行標準化、品牌化提升,使之更符合網貨規律;注重加強農產品品質可追溯體系建設,讓消費者有更多的知情權;加強產銷銜接與互動,不斷傳播農產品的真實好聲音,促進城鄉互信;進一步強化農產品電商大資料開發,倒推農業生產轉型;加大網路農產品品質抽檢和典型案件處理,規範市場秩序等。

6

電商未來的發展將對扶貧產業帶來哪些新契機?

一是擴大貧困地區農特產品的銷售半徑,讓其從“養在深閨人未知”變成了“鳳凰一飛沖千里”。比如說成縣的核桃、碭山的黃桃罐頭、阿克蘇糖心蘋果都是網上爆發的。二是開展便民服務,讓老百姓享受到資訊化發展的紅利。網貨下鄉補充了農村商品市場的不足,讓產品更豐富,價格更優惠;村上有了網站,交個電話費,掛個號,買個票,方便了。三是為青年返鄉創業提供了舞臺。農村電商從業門檻低,操作便捷,滿足年輕人職業體面的心理,促進了農村人口回流,為鄉村振興奠定了人才基礎。四是通過電商的大資料倒推,讓貧困地區的產業扶貧更有方向,避免“多收了三五鬥”式的悲劇,產業發展更加精准。五是不斷豐富產業扶貧的形式,基於互聯網開展的眾籌、領養、認購、預售,使各類城鄉對接的消費扶貧廣泛開展起來,促進了產業轉型、農民增收和城鄉互信。

(二〇一八年三月十七日夜)

(本文圖片均選自網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