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賈麻溝的“春天”

程文寶與村民一起幹農活

走訪村民發放宣傳單

程文寶與村民一起做羊肚菌菌種

核心提示:訪百家門, 問百家情。 駐村工作是扶貧攻堅工作中的一個重要力量。 數載春秋, 駐村幹部用質樸和真誠叩響每個村民的家門, 臉上的汗水折射出他們的風采。 帶著深厚的感情, 他們與貧困群眾建立深厚的感情, 幫助貧困戶找脫貧的辦法。 程文寶就是這樣一名駐村幹部, 2017年他被省委組織部評為“優秀駐村第一書記”。

早上7點, 程文寶顧不得吃早點, 從市區的家裡趕往80公里外的崇禮區賈麻溝村, 昨天他到市里聯繫買影印機的事宜, 今天必須一大早趕回村裡。

“前段時間, 村裡土地確權, 交養老醫療保險, 貧困戶檔案整理等需要複印各類證件,

村會計很是發愁, 跟我們聊天說, 村裡都是老人, 沒交通工具, 走十多裡地, 去鄉里複印很是不方便, 我們用工作經費購置了一台影印機, 今天趕緊安排安裝。 然後, 我今天要重點地走幾戶, 瞭解下情況。 還要整理這幾年精准扶貧軟體、黨建的工作。 ”程文寶說著工作安排。

一路上, 程文寶的電話響個不停, 村裡的鄉親打電話問羊肚菌種植的事兒, 鎮裡的幹部要瞭解村裡貧困戶的情況, 還有其他駐村幹部向他請教產業項目引進的問題……程文寶告訴記者, 駐村三年多, 他的手機不離手, 生怕耽誤事兒。

“2014年到現在, 原本今年可以換人去駐村了, 但想著村裡還有村民沒有脫貧, 我得繼續把產業搞起來, 今年春天就能見到效益。

2016年, 村裡建檔立卡貧困戶109戶155人;2018年貧困戶28戶52人。 ”程文寶說。

入駐鄉村與村民結下情緣

一個多小時的顛簸, 汽車終於停在賈麻溝村小廣場, 這個位於崇禮區紅旗營鄉中東部, 距離紅旗營鄉8公里的村, 全村人口居住分散(半溝自然村現住一戶人, 二道溝村現有5戶)、常住人口年齡偏大、主要收入來源以季節性零工、種植土豆、胡麻為主。

“認得他不?他是誰呀?”記者向周圍的村民問道。

“小程!咱們這兒的駐村幹部。 平時對我們很關心, 和我們有說有笑的。 ”“人家工作做的好, 我們可歡迎他啦。 ”村民們紛紛說著。

程文寶笑著, 悄悄告訴記者, 2014年他剛來到這個村的時候, 村民可不是這樣。 許多村民寧可自己一個人靠著牆角曬太陽, 也不肯和他多說兩句話。

甚至有的村民悄悄議論這是“鍍金”幹部, 走個形式。

從那開始, 程文寶沒少做工作。 賈麻溝村地處偏遠, 村民辦一件小事很麻煩, 買一點東西都需要走十五六裡地到鄉里, 瞭解到這一難處, 工作組的車就臨時變成了村民的出行工具, 程文寶成了“代辦小哥”。 慢慢地, 村民和他熟絡起來。

隨後, 他和村委會一班人一起走家串戶, 在農戶庭院、田間地頭實地察看, 與村幹部、在村黨員及農戶談話交流, 掌握每個貧困戶家庭收入來源, 貧困程度狀況, 並分析致貧原因, 瞭解脫貧致富需求, 為每戶建立了台賬, 為下一步精准建檔立卡、靠實幫扶責任、落實幫扶措施、做實幫扶專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工作一段時間後, 程文寶與村民從陌生到熟悉。 見面能相互說出名字,知道每個村民家住在哪裡,現在有幾口人,與脫貧出列要求存在哪些差距。

前段時間,村裡八十多歲的五保戶王源老人生病發高燒,正是吃晚飯的時候,王大爺的孩子找了過來,想讓程文寶開車幫忙去鄉里接下醫生。“現在跟大夥熟了,聽說誰病了我們更著急。”程文寶說,放下剛拿起的筷子,穿上衣服,去鄉里把大夫接過來。“晚上把大夫送回鄉裡,覺得有點餓了,才想起自己的晚飯還沒吃。不過老人沒事比啥都強。”程文寶笑笑說。

通過一年多不斷的接觸,村裡沒有人不認識程文寶,程文寶也把村民們當成了親人。

理清思路基礎設施先行

賈麻溝村一無產業二無出路,僅有一條通村的土路,遇到下雨天一踩兩腳泥,往來車輛時常會陷進去。走訪時,這些情況程文寶看在眼裡記在心上。瞭解到村民急需解決吃水難、看病難、出行難的問題,他協調幫扶單位出資解決。

2017年,在程文寶的聯繫下,各級單位和縣鄉政府説明賈麻溝村投入了大量的基礎設施資金、產業扶貧資金。

新蓋抗震房12間,村委院房7間。衛生室有了,村民不用再為買顆藥跑十幾裡地,不用再為沒車沒醫著急;廣場有了、文化活動室有了,健身活動場所、交流場地有了;新安裝58盞路燈在村裡亮了,村裡再也不會伸手不見五指,天黑不見人影了;村前700米主幹道硬化了,二道溝2000米沙石路修好了,村民外出不再坑坑窪窪,不再泥濘滿腳了;投入資金重新鋪設管道解決了上營部分群眾吃水難的問題,打機井一口,鋪管道3000米,旱地變水澆地,緩解了澆水難的問題,為增收提供了保障。

村容村貌有了明顯的變化,產業初步形成,村民看到了希望,有了精氣神!

發展產業助村民增收創富

賈麻溝村在村人口老齡化嚴重,60歲以下勞動力基本沒有,怎樣結合本村實際找脫貧路子,讓貧困群眾如期脫貧?這是程文寶駐村後考慮的第一個問題。

2015年,賈麻溝村成立了農業專業合作社,作為駐村工作組,積極引導貧困戶積極入股賈麻溝村農業專業合作社,鼓勵大家進行藥材種植。

“我通過各類管道聯繫藥材種植企業,聯繫到我一個戰友,在內蒙古薩拉齊進行藥材種植並進行規模化生產加工。2016年4月,我們工作組與賈麻溝村支部書記專門實地察看了藥材加工企業。”程文寶說,為了讓村民放心種植,訂單式量產,在發揮好農業專業合作社引領的同時,程文寶工作組在種植結構上進行調整,建議合作社在種植品種上做到短中長相結合,使種植戶每年都有收益。

在2016年,一次偶然,程文寶瞭解到本地每年的5月楊樹林產一種蘑菇,外地人會來收,價格很高。從當年4月開始,他便開始留心觀察,搜集資訊,查閱資料,發現這種蘑菇居然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市場潛力。

“後來查看資料才知道這是羊肚菌,是一種珍貴的食用菌和藥用菌,種植這種菌對勞動力要求不高,但收益大。”程文寶說,為了確定自己的判斷,他和工作組成員帶著賈麻溝村的土、水專門到四川找相關專家論證。根據賈麻溝村當地的氣候、土壤、環境,農業的種植結構、人員年齡結構、發展前景、市場價格多次論證,後來決定進行此專案的試種。

在確定羊肚菌種植專案後,程文寶多次找市總工會領導彙報,積極搜尋資料,聯繫學習培訓地點,爭跑資金。

從做接種、原種、栽培種、栽種到田間管理,每一個步驟,程文寶都全程參與,和村民一起勞動,確保每個環節不出差錯。

“現在,每天去田間查看菌絲長勢,觀察氣溫,進行適當的管理,馬上就能看到是否試種成功,產生效益,帶動周邊群眾。”程文寶說。

從前村民眼裡長在樹下的毒蘑菇,如今成了全村人脫貧致富的新指望。

見面能相互說出名字,知道每個村民家住在哪裡,現在有幾口人,與脫貧出列要求存在哪些差距。

前段時間,村裡八十多歲的五保戶王源老人生病發高燒,正是吃晚飯的時候,王大爺的孩子找了過來,想讓程文寶開車幫忙去鄉里接下醫生。“現在跟大夥熟了,聽說誰病了我們更著急。”程文寶說,放下剛拿起的筷子,穿上衣服,去鄉里把大夫接過來。“晚上把大夫送回鄉裡,覺得有點餓了,才想起自己的晚飯還沒吃。不過老人沒事比啥都強。”程文寶笑笑說。

通過一年多不斷的接觸,村裡沒有人不認識程文寶,程文寶也把村民們當成了親人。

理清思路基礎設施先行

賈麻溝村一無產業二無出路,僅有一條通村的土路,遇到下雨天一踩兩腳泥,往來車輛時常會陷進去。走訪時,這些情況程文寶看在眼裡記在心上。瞭解到村民急需解決吃水難、看病難、出行難的問題,他協調幫扶單位出資解決。

2017年,在程文寶的聯繫下,各級單位和縣鄉政府説明賈麻溝村投入了大量的基礎設施資金、產業扶貧資金。

新蓋抗震房12間,村委院房7間。衛生室有了,村民不用再為買顆藥跑十幾裡地,不用再為沒車沒醫著急;廣場有了、文化活動室有了,健身活動場所、交流場地有了;新安裝58盞路燈在村裡亮了,村裡再也不會伸手不見五指,天黑不見人影了;村前700米主幹道硬化了,二道溝2000米沙石路修好了,村民外出不再坑坑窪窪,不再泥濘滿腳了;投入資金重新鋪設管道解決了上營部分群眾吃水難的問題,打機井一口,鋪管道3000米,旱地變水澆地,緩解了澆水難的問題,為增收提供了保障。

村容村貌有了明顯的變化,產業初步形成,村民看到了希望,有了精氣神!

發展產業助村民增收創富

賈麻溝村在村人口老齡化嚴重,60歲以下勞動力基本沒有,怎樣結合本村實際找脫貧路子,讓貧困群眾如期脫貧?這是程文寶駐村後考慮的第一個問題。

2015年,賈麻溝村成立了農業專業合作社,作為駐村工作組,積極引導貧困戶積極入股賈麻溝村農業專業合作社,鼓勵大家進行藥材種植。

“我通過各類管道聯繫藥材種植企業,聯繫到我一個戰友,在內蒙古薩拉齊進行藥材種植並進行規模化生產加工。2016年4月,我們工作組與賈麻溝村支部書記專門實地察看了藥材加工企業。”程文寶說,為了讓村民放心種植,訂單式量產,在發揮好農業專業合作社引領的同時,程文寶工作組在種植結構上進行調整,建議合作社在種植品種上做到短中長相結合,使種植戶每年都有收益。

在2016年,一次偶然,程文寶瞭解到本地每年的5月楊樹林產一種蘑菇,外地人會來收,價格很高。從當年4月開始,他便開始留心觀察,搜集資訊,查閱資料,發現這種蘑菇居然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市場潛力。

“後來查看資料才知道這是羊肚菌,是一種珍貴的食用菌和藥用菌,種植這種菌對勞動力要求不高,但收益大。”程文寶說,為了確定自己的判斷,他和工作組成員帶著賈麻溝村的土、水專門到四川找相關專家論證。根據賈麻溝村當地的氣候、土壤、環境,農業的種植結構、人員年齡結構、發展前景、市場價格多次論證,後來決定進行此專案的試種。

在確定羊肚菌種植專案後,程文寶多次找市總工會領導彙報,積極搜尋資料,聯繫學習培訓地點,爭跑資金。

從做接種、原種、栽培種、栽種到田間管理,每一個步驟,程文寶都全程參與,和村民一起勞動,確保每個環節不出差錯。

“現在,每天去田間查看菌絲長勢,觀察氣溫,進行適當的管理,馬上就能看到是否試種成功,產生效益,帶動周邊群眾。”程文寶說。

從前村民眼裡長在樹下的毒蘑菇,如今成了全村人脫貧致富的新指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