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和尚闖“江湖”,那些不能不知道的事情

“江湖”, 這是一個聽起來很浪漫的詞。 可不是麼, 在古代, 俠士、俠女們仗劍天涯, 去看世間繁華, 好不灑脫!

可是, 要是說起來, 走江湖這個詞最初是來源於佛教的,

而它的本義和行俠仗義、路見不平一毛錢關係都木有!

要說來這淵源, 可就得從long long ago聊起了。

在六祖惠能大師大開東山法門, 門下弟子趨之若鶯, 成道者也是非常多的, 後來真就應了中土禪宗初祖菩提達摩的那首偈頌中說的那樣:

一花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學過佛教歷史的大概都知道, 禪宗從初祖到六祖都是一脈單傳, 用來證成的信物就是一頂法衣。 要知道, 這頂袈裟的來歷可是很有淵源的。 當年靈山會上世尊在眾中拈花微笑, 在場的人都沒有領會世尊的旨意, 這時上首弟子摩訶迦葉領會到世尊深意, 破顏微笑, 世尊當即就說:

“吾有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 實相無相, 微妙法門, 不立文字, 教外別傳, 付囑摩訶迦葉。 ”

並將身上所穿的法衣作為信物留給了迦葉尊者, 這頂法衣承載教外別傳、以心傳心的這個法脈在印度延續了二十八祖, 就是菩提達摩。

這下大家都知道了, 因為菩提達摩不遠萬里來中土弘法, 才有了後來中土六祖的以及後期禪宗各位祖師大弘禪法的各種不思議事蹟, 以及禪師之間各種交鋒所產生的公案了。

到了六祖以後, 很多的禪師都到各地弘法, 尤其以江西湖南廣東等地為主, 當時的禪和子四處參訪, 更是江西湖南兩地更替的走動, 所以才有了“江湖”這個說法。

看到沒, 這才是跑江湖的正確打開方式, 一如今天的我一樣。 但是還有一點不同, 就是祖師們真是來參禪悟道的, 而我, 就是來朝拜祖庭參學來的。

至於為啥能來到曹山, 原因很簡單, 春節前我不是發了一篇世界這麼大, 我想去參參(點藍字可閱讀)麼, 就有人給我留言,

說了“來曹山, 有明師”這麼個話, 所以, 今年我就來了。

因為是想體驗真正掛單, 所以沒有找熟人, 當然, 我也沒有熟人可找, 就自己一個人、一個箱子、一個背包上路了。

別說, 自認為走南闖北這麼多年的我, 也有馬有失蹄的時候:在動車上已經取好聯程車票的自己, 竟然發現可以提前在撫州東下車,那這就意味著我將白白損失六七十塊的車費,節約的我連一包八塊錢當午餐的餅乾都不捨得買的時候,迅速做好決定——下車。畢竟時間更重要,要是當天晚上能趕到就省了住宿費和晚餐費,看我是不是很機智?

下了動車,又是長途大巴,又是嘀嘀,終於,我到了這個在禪宗史乃至佛教歷史當中,赫赫有名的地方——曹山。

說到這裡,又要給大家科普一下這曹山和有關的種種了,因為,很有必要!

話說,當年六祖惠能大師在接五祖弘忍大師的衣缽時,五祖就說了這麼一句:“衣為爭端,止汝誤傳!”

這句話並不是說這頂法衣本身就是爭端,而是這頂法衣的象徵會引發眾人的煩惱而有的爭端,所以,傳到六祖這裡,就不要再一脈單傳。後來的六祖大師,果然不負恩師重托,在獵人隊裡隱居了十五年後,才到廣州的法性寺(今天的光孝寺),在當時的高僧,印宗法師的講“涅槃經”的法會上,說出了一句震懾當時、流傳千古的名句: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這是一句很究底又很務實的話。印宗法師聽到了這句話後,驚奇的看著眼前這位蓬頭垢面、卻骨骼驚奇的男子,在詢問過後才知道,這位竟然就是多年前五祖付傳衣缽的六祖,在給六祖舉行剃度儀式之後,欣欣然的拜在了六祖的座下,並且請六祖登獅子座,大開法筵,普利群生。

後來六祖又住持曹溪寶林寺(現在的南華禪寺)在日後的傳法生涯中,主要就以寶林寺和廣林寺為主要的弘化基地,以“頓悟”的禪法為機要,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被稱為南宗禪,與神秀大師的北宗禪“漸悟”形成了兩大各有特色的法門。

在六祖的座下,就出了一批龍虎之將的僧才,將一脈單傳的禪法,在我們這個國土,遍地開花,耳熟能詳的如青原行思、南嶽懷讓、菏澤神會、永嘉玄覺等等,地域涉及嶺南、中原和江南地區。

這些在自修及弘化有著重大影響力的高僧們,他們的門下及傳承也不容小覷:

南嶽懷讓的門下馬祖道一在江西(就是我現在所呆的省份)影響巨大,建立禪宗道場,他的弟子百丈懷海則就禪院不同於其他寺院的情形,制定了《百丈清規》,百丈懷海的弟子溈山靈佑和仰山慧寂禪師成立了“溈仰宗”;

百丈的另一位弟子黃檗希運傳法給臨濟義玄,成立了截止到今天、法脈依然延續的“臨濟宗”;

青原行思的門下也是僧才濟濟,有藥山惟儼、石頭希遷、雲岩曇晟等等,在雲岩曇晟的門下,有洞山良價和他的弟子曹山本寂,成立了曹洞宗;

石頭希遷的門下經過天皇道悟、雪峰義存等等幾代弘揚,到了雲門文偃大師這裡,成立了“雲門宗”;

雪峰義存的另一位弟子玄沙師備、羅漢桂琛,到了法眼文益,成立了“法眼宗”。

在臨濟的門下,到了宋代,有楊岐方會成立“楊岐派”;

黃龍慧南成立了“黃龍派”。

怎麼樣,看了是不是很暈,如果看不明白,只能說你讀書太少,這是硬傷。

因為如果有看過禪門典籍,哪怕是《禪林寶訓》,都會對這些祖師有所耳聞的。

不管怎麼樣,經過很多很多年,禪宗的發展就應了初祖的那首偈頌“一花開五葉”,加上後來的兩派,就是我們平時說的“五家七宗”。

而這次參訪的曹山,就是當時成立曹洞宗的曹山本寂大師所住錫的地方。有人就問了,既然是曹洞宗,怎麼只能“曹”而沒有“洞”呢?

因為曹山本寂的師父良價禪師住在江西宜豐的洞山啊,師徒所居住的地名,各取一字,不就“曹洞”圓滿了咩,其他幾個禪宗派別的名稱大抵都是這樣來的。

話說,這位本跡禪師竟然是胡建人(我也在胡建住過啊,這次能來參拜,是不是很有緣?)唐後期人(840-901),出家受戒後就出來參訪明師了,後來一路到了洞山良價禪師座下,得到良價禪師的密傳法印後,就來到江西的宜黃縣荷玉山準備開山建寺。

恰好這裡有一荷王觀,這個宅子的所有者王若一看到禪師心誠志堅,就將這個觀供養給本寂禪師,就是現在的寶積寺原型。因為本寂禪師仰慕曹溪惠能禪師,就把寺院所在的這座山改名為曹山(反正古代也沒有百度搜狗啥的網路聯通定位,要改的名字還不是分分鐘的事?),弘揚石頭希遷以及洞山良價的教法,大作佛事。

這麼多年間,朝代更替,時光變遷,日月交替,有多少人來了又去了,去了又來了,就像近一千三百年後的今天,一個小和尚又踏著前人的腳印,一波三折的、跌跌撞撞的,終於,走到了曹山寶積寺的山門。

那麼,跨越過這座山門,迎接我的,是什麼呢?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竟然發現可以提前在撫州東下車,那這就意味著我將白白損失六七十塊的車費,節約的我連一包八塊錢當午餐的餅乾都不捨得買的時候,迅速做好決定——下車。畢竟時間更重要,要是當天晚上能趕到就省了住宿費和晚餐費,看我是不是很機智?

下了動車,又是長途大巴,又是嘀嘀,終於,我到了這個在禪宗史乃至佛教歷史當中,赫赫有名的地方——曹山。

說到這裡,又要給大家科普一下這曹山和有關的種種了,因為,很有必要!

話說,當年六祖惠能大師在接五祖弘忍大師的衣缽時,五祖就說了這麼一句:“衣為爭端,止汝誤傳!”

這句話並不是說這頂法衣本身就是爭端,而是這頂法衣的象徵會引發眾人的煩惱而有的爭端,所以,傳到六祖這裡,就不要再一脈單傳。後來的六祖大師,果然不負恩師重托,在獵人隊裡隱居了十五年後,才到廣州的法性寺(今天的光孝寺),在當時的高僧,印宗法師的講“涅槃經”的法會上,說出了一句震懾當時、流傳千古的名句: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這是一句很究底又很務實的話。印宗法師聽到了這句話後,驚奇的看著眼前這位蓬頭垢面、卻骨骼驚奇的男子,在詢問過後才知道,這位竟然就是多年前五祖付傳衣缽的六祖,在給六祖舉行剃度儀式之後,欣欣然的拜在了六祖的座下,並且請六祖登獅子座,大開法筵,普利群生。

後來六祖又住持曹溪寶林寺(現在的南華禪寺)在日後的傳法生涯中,主要就以寶林寺和廣林寺為主要的弘化基地,以“頓悟”的禪法為機要,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被稱為南宗禪,與神秀大師的北宗禪“漸悟”形成了兩大各有特色的法門。

在六祖的座下,就出了一批龍虎之將的僧才,將一脈單傳的禪法,在我們這個國土,遍地開花,耳熟能詳的如青原行思、南嶽懷讓、菏澤神會、永嘉玄覺等等,地域涉及嶺南、中原和江南地區。

這些在自修及弘化有著重大影響力的高僧們,他們的門下及傳承也不容小覷:

南嶽懷讓的門下馬祖道一在江西(就是我現在所呆的省份)影響巨大,建立禪宗道場,他的弟子百丈懷海則就禪院不同於其他寺院的情形,制定了《百丈清規》,百丈懷海的弟子溈山靈佑和仰山慧寂禪師成立了“溈仰宗”;

百丈的另一位弟子黃檗希運傳法給臨濟義玄,成立了截止到今天、法脈依然延續的“臨濟宗”;

青原行思的門下也是僧才濟濟,有藥山惟儼、石頭希遷、雲岩曇晟等等,在雲岩曇晟的門下,有洞山良價和他的弟子曹山本寂,成立了曹洞宗;

石頭希遷的門下經過天皇道悟、雪峰義存等等幾代弘揚,到了雲門文偃大師這裡,成立了“雲門宗”;

雪峰義存的另一位弟子玄沙師備、羅漢桂琛,到了法眼文益,成立了“法眼宗”。

在臨濟的門下,到了宋代,有楊岐方會成立“楊岐派”;

黃龍慧南成立了“黃龍派”。

怎麼樣,看了是不是很暈,如果看不明白,只能說你讀書太少,這是硬傷。

因為如果有看過禪門典籍,哪怕是《禪林寶訓》,都會對這些祖師有所耳聞的。

不管怎麼樣,經過很多很多年,禪宗的發展就應了初祖的那首偈頌“一花開五葉”,加上後來的兩派,就是我們平時說的“五家七宗”。

而這次參訪的曹山,就是當時成立曹洞宗的曹山本寂大師所住錫的地方。有人就問了,既然是曹洞宗,怎麼只能“曹”而沒有“洞”呢?

因為曹山本寂的師父良價禪師住在江西宜豐的洞山啊,師徒所居住的地名,各取一字,不就“曹洞”圓滿了咩,其他幾個禪宗派別的名稱大抵都是這樣來的。

話說,這位本跡禪師竟然是胡建人(我也在胡建住過啊,這次能來參拜,是不是很有緣?)唐後期人(840-901),出家受戒後就出來參訪明師了,後來一路到了洞山良價禪師座下,得到良價禪師的密傳法印後,就來到江西的宜黃縣荷玉山準備開山建寺。

恰好這裡有一荷王觀,這個宅子的所有者王若一看到禪師心誠志堅,就將這個觀供養給本寂禪師,就是現在的寶積寺原型。因為本寂禪師仰慕曹溪惠能禪師,就把寺院所在的這座山改名為曹山(反正古代也沒有百度搜狗啥的網路聯通定位,要改的名字還不是分分鐘的事?),弘揚石頭希遷以及洞山良價的教法,大作佛事。

這麼多年間,朝代更替,時光變遷,日月交替,有多少人來了又去了,去了又來了,就像近一千三百年後的今天,一個小和尚又踏著前人的腳印,一波三折的、跌跌撞撞的,終於,走到了曹山寶積寺的山門。

那麼,跨越過這座山門,迎接我的,是什麼呢?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