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遊戲>正文

一玩遊戲毀人生?為什麼我能玩著遊戲進北大?

目前, 遊戲的發展解決了很大一部分年輕人的休閒娛樂。

但是, 對於一些家長來說, 遊戲卻如同洪水猛獸, 阻礙了孩子的成長。

那麼, 我們在遊戲裡到底能得到什麼呢?

在柯西印象中, 距離第一次坐在父親懷裡玩《大富翁2》已經過去了26年。

除此之外, 他還在父親的影響下, 早早體驗過熊貓公司製作的《西遊記》、idsoftware公司製作的《德軍總部3D》等遊戲。

在電子遊戲還未像今天這樣普及的90年代初,

這些在當時看起來“有圖像、還能動”的卡通形象給了他最初的遊戲啟蒙。

“遊戲到底是什麼?遊戲的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這些關於“遊戲”追本溯源的終極議題, 讓柯西對遊戲的好奇心與日俱增。

儘管在電子遊戲的發展中飽受諸如“精神鴉片”的詬病, 家長和老師也熱衷於去網吧“圍獵”他們眼中學壞了的孩子, 擔心他們“一玩遊戲毀人生”。

但柯西屬於人們口中的那種“別人家的孩子”, 能一邊玩遊戲一邊保持著優異的成績, 而且, 遊戲對他的學業也有幫助。

“我初中的時候歷史和地理都還不錯, 我就會和老師同學講, 這些知識的來源很大一部分是遊戲。 比如我在玩《大航海時代2》的時候, 把整個歐洲的港口位置背了一遍, 到今天都還記得不少港口的經緯度。

柯西從《三國志》、《信長之野望》、《蒼狼與白鹿》、《帝國時代》這些遊戲裡學到不少歷史知識。

他當年玩《帝國時代2》, 從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到建立他的黃金帝國、薩拉丁帶領穆斯林對抗十字軍東征、腓特烈一世建立神聖羅馬帝國的故事……這些都成了他的西方史的起源。

“當然說知識的來源之一是遊戲, 還是想為自己玩遊戲提供一個合理的理由。 ”柯西說。

“小時候玩遊戲很多關卡都比較難, 遇到玩不過去的地方, 就會想辦法, 於是慢慢就學會了修改遊戲的方法。

從最開始用金山遊俠、東方不敗這種修改器修改,

到後來使用FPE這種記憶體工具修改, 再到後來學會自己定義宏製作專屬的遊戲修改器……” 整個過程下來, 柯西早早就對二進位、電腦軟體等知識有了瞭解。

儘管“玩著遊戲進北大”的柯西對學習的事輕描淡寫, 但毫無疑問, 玩遊戲也為他進入北大學習軟體工程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畢業後, 柯西如願以償進入遊戲公司成為了一名遊戲製作人, 如今的電子遊戲環境卻已經和他當年大不相同。

從互聯網的普及到移動互聯網的興起, 遊戲也從小眾娛樂變為全民皆能參與的大眾娛樂, 不僅遊戲玩家覆蓋的人群越來越多元, 遊戲的種類和意義也在不斷被重新定義, 甚至社會對“遊戲”本身的認識也在不斷變化。

有資料顯示,到2017年,中國遊戲玩家規模已達6億,“除了玩不動的和拿不動手機的,差不多都能玩了。”而且,手機遊戲玩家規模遠遠超過PC玩家。

“大家對遊戲最原初的認識依然覺得它就是一種娛樂活動,娛樂過度還會'成癮'。”柯西表示,“當然站在遊戲製作人的立場上,我們不希望大家對遊戲有這麼深的誤解。”

這種誤解的根源來自於對“遊戲”本身認識的狹義化,社會輿論只將“遊戲”浮於表像的娛樂功能放大,而忽略了隱於娛樂功能之外的更大價值。

“實際上,遊戲的外延和價值遠比我們現在看到的要大許多。”柯西說。

在他看來,今天的遊戲也應該放在所處的社會環境中綜合去看,比如在今天,玩遊戲不再被視為“洪水猛獸”,也越來越被社會所接受了。

“當年初高中的時候,動輒聽說班主任又在網吧逮到誰了,家長聽聞‘網吧’‘遊戲’都是瞬間變臉的。現在高考填報志願都可以光明正大地選電競專業了。”柯西說。

前不久,在北大旁開設的一節電競課上,課堂的活躍和火爆程度著實讓人感受到了電子遊戲對年輕人的吸引力。

不止北大,清華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廣州美術學院等高校還與騰訊遊戲學院合作在高校開設了遊戲課程,為熱愛遊戲的年輕人提供指導和支援,同時培養和挖掘有潛力的遊戲人才。

還有不少高校開設了與遊戲相關的文化課程:比如山東大學威海校區商學院就在今年小學期開設了一門名為《王者榮耀人物史實鑒析》的課程。

競技遊戲也逐漸成為大產業。

職業電競比賽為熱愛遊戲的專業玩家提供了新的職業選擇,成為職業電競選手成為年輕人眼裡頗為“炫酷”的職業選擇。

不止如此,電競比賽中的團隊合作和競技感以及激烈程度,完全比得上傳統體育賽事。

去年11月,國際奧會宣佈電競比賽將被考慮作為體育賽事。如果這一提議被順利推進,相信電競比賽將會更火。

現在,把玩電子遊戲跟“玩物喪志”劃等號的人慢慢變得越來越少,全社會也正在以越來越開放的姿態重新審視遊戲,甚至開始重視遊戲的價值。

而遊戲公司,也在小心翼翼地作出探索,避免電子遊戲讓年輕人成癮和過度消費。

在國外,遊戲有明確的分級制度,未成年人可以選擇適齡的遊戲。

儘管國內的遊戲分級制度尚未完善,但各大平臺依然通過各項制度實現對未成年人的保護。

像騰訊,一方面在通過搭建“成長守護平臺“,與父母一起為孩子營造健康的遊戲環境;另一方面,也積極推進功能遊戲的佈局讓更多人能通過遊戲學習,寓教於樂。

“除了基於遊戲本身的特性,去理解遊戲的價值,我們也逐漸意識到:遊戲並非孤立於我們的生活之外,而是正在與我們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立連接,產生互動。

所以,我們如何正確看待這些關係,以及基於這些關係,創造更多的空間與可能,就變得至關重要。”

社會對遊戲越來越寬容,也讓柯西看到了遊戲在未來的想像力,從業餘玩家成長為一名專業的遊戲製作人,柯西的人生因遊戲而改變。

“小時候幻想自己成為各種各樣的人,隨著時間的推移,夢想越來越小,小到被現實束縛成一條線。

從小玩過不少遊戲,這些遊戲均勻的分佈在我生命的每一個時刻,把我的每段記憶與之雜糅,所以有時候我玩遊戲,覺得在遊戲裡能體驗到成千上萬種不同的人生。

作為一個遊戲製作人,我也希望通過遊戲能傳遞我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玩家能在我的遊戲中找到共鳴,發現愛與溫暖。”柯西說。

他的這番話,像極了簡·麥戈尼格爾在《遊戲改變世界》一書中所說的: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遊戲能夠超越讓人短暫幸福的心流和自豪,提供一種更為持久的情感獎勵;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哪怕不玩的時候仍能讓我們幸福的遊戲。只有這樣,才能在遊戲和現實生活中實現恰當的平衡。”

本文轉自刺蝟公社,作者加菲,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有資料顯示,到2017年,中國遊戲玩家規模已達6億,“除了玩不動的和拿不動手機的,差不多都能玩了。”而且,手機遊戲玩家規模遠遠超過PC玩家。

“大家對遊戲最原初的認識依然覺得它就是一種娛樂活動,娛樂過度還會'成癮'。”柯西表示,“當然站在遊戲製作人的立場上,我們不希望大家對遊戲有這麼深的誤解。”

這種誤解的根源來自於對“遊戲”本身認識的狹義化,社會輿論只將“遊戲”浮於表像的娛樂功能放大,而忽略了隱於娛樂功能之外的更大價值。

“實際上,遊戲的外延和價值遠比我們現在看到的要大許多。”柯西說。

在他看來,今天的遊戲也應該放在所處的社會環境中綜合去看,比如在今天,玩遊戲不再被視為“洪水猛獸”,也越來越被社會所接受了。

“當年初高中的時候,動輒聽說班主任又在網吧逮到誰了,家長聽聞‘網吧’‘遊戲’都是瞬間變臉的。現在高考填報志願都可以光明正大地選電競專業了。”柯西說。

前不久,在北大旁開設的一節電競課上,課堂的活躍和火爆程度著實讓人感受到了電子遊戲對年輕人的吸引力。

不止北大,清華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廣州美術學院等高校還與騰訊遊戲學院合作在高校開設了遊戲課程,為熱愛遊戲的年輕人提供指導和支援,同時培養和挖掘有潛力的遊戲人才。

還有不少高校開設了與遊戲相關的文化課程:比如山東大學威海校區商學院就在今年小學期開設了一門名為《王者榮耀人物史實鑒析》的課程。

競技遊戲也逐漸成為大產業。

職業電競比賽為熱愛遊戲的專業玩家提供了新的職業選擇,成為職業電競選手成為年輕人眼裡頗為“炫酷”的職業選擇。

不止如此,電競比賽中的團隊合作和競技感以及激烈程度,完全比得上傳統體育賽事。

去年11月,國際奧會宣佈電競比賽將被考慮作為體育賽事。如果這一提議被順利推進,相信電競比賽將會更火。

現在,把玩電子遊戲跟“玩物喪志”劃等號的人慢慢變得越來越少,全社會也正在以越來越開放的姿態重新審視遊戲,甚至開始重視遊戲的價值。

而遊戲公司,也在小心翼翼地作出探索,避免電子遊戲讓年輕人成癮和過度消費。

在國外,遊戲有明確的分級制度,未成年人可以選擇適齡的遊戲。

儘管國內的遊戲分級制度尚未完善,但各大平臺依然通過各項制度實現對未成年人的保護。

像騰訊,一方面在通過搭建“成長守護平臺“,與父母一起為孩子營造健康的遊戲環境;另一方面,也積極推進功能遊戲的佈局讓更多人能通過遊戲學習,寓教於樂。

“除了基於遊戲本身的特性,去理解遊戲的價值,我們也逐漸意識到:遊戲並非孤立於我們的生活之外,而是正在與我們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立連接,產生互動。

所以,我們如何正確看待這些關係,以及基於這些關係,創造更多的空間與可能,就變得至關重要。”

社會對遊戲越來越寬容,也讓柯西看到了遊戲在未來的想像力,從業餘玩家成長為一名專業的遊戲製作人,柯西的人生因遊戲而改變。

“小時候幻想自己成為各種各樣的人,隨著時間的推移,夢想越來越小,小到被現實束縛成一條線。

從小玩過不少遊戲,這些遊戲均勻的分佈在我生命的每一個時刻,把我的每段記憶與之雜糅,所以有時候我玩遊戲,覺得在遊戲裡能體驗到成千上萬種不同的人生。

作為一個遊戲製作人,我也希望通過遊戲能傳遞我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玩家能在我的遊戲中找到共鳴,發現愛與溫暖。”柯西說。

他的這番話,像極了簡·麥戈尼格爾在《遊戲改變世界》一書中所說的: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遊戲能夠超越讓人短暫幸福的心流和自豪,提供一種更為持久的情感獎勵;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哪怕不玩的時候仍能讓我們幸福的遊戲。只有這樣,才能在遊戲和現實生活中實現恰當的平衡。”

本文轉自刺蝟公社,作者加菲,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