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東南商報」無牆大學、高校資源分享、以及正在融化的知識邊界

寧波諾丁漢大學“旁聽生計畫”的推出猶如一顆投入水中的小石子, 卻在社會中引起巨大漣漪。

無牆大學、高校知識共用、邊界融化、校城交互……寧諾的“旁聽生計畫”到底帶給我們什麼啟發?

以下文章節選自《東南商報》3月30日封面報導, 原標題《重返校園:一個“旁聽生”》。


3月21日下午4點不到, 寧諾DB-B05這個能夠容納百人的大教室裡已經人頭攢動。 儘管屋外飄著濛濛細雨, 從城市各地風塵僕僕趕來聽課的人依然絡繹不絕。

看到這樣火爆的場面, 坐在教室一角的王禹琪與趙淑敏倍感快意。 她們分別是甯諾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辦公室對外關係主管與對外關係經理, 也是學校“旁聽生計畫”的組織者。 截至目前, 該專案共舉辦了18場講座, 一場比一場嗨。

兩位發起人從未想過這個計畫能夠在寧波城市人中激起如此大的浪花。

這個“旁聽生計畫”是寧諾打造“無牆大學”的一次成功嘗試, 也讓我們看到了城市與大學的又一種同框的可能:本土高校溢出知識的甜酒, 求知者重返校園如癡如醉。

慕名前來聽講的“學生”, 是來自這座城市各個角落的人, 他們有著不同的職業和身份, 其中有媒體從業人員、大學老師, 也有培訓機構從業者,

甚至個體戶。

“萬萬沒有想到, 我們普通老百姓有朝一日也能踏進大學之門, 接受世界一流名校名師的教育……”只有高中學歷的文學愛好者小李說起旁聽生計畫, 喜形於色。


今年1月8日第二期旁聽生計畫開始招募, 為了精准對接, 二期設置了“英語水準”“學歷”以及“職業自由度”等篩選參數。

但城市人對於知識的渴求再度讓人瞠目結舌:短短數天共收到580人報名申請, 招生名額最後不得不擴大至190個。

“旁聽生計畫”一方面反映了城市人對高校資源的渴求, 同時也印證了甯諾人文社科學院院長Geoff Hall教授曾經說過的一句話——“Be a life-long student(做一個終身學習者)。 ”


本土高校知識共用未來可期

在資訊更迭速度飛快、競爭壓力上升的環境下, 寧波人對於知識的需求, 的確處於一個升溫狀態。 此情此景, 通過“本土高校知識共用”這一維度來探討城市與大學的關係頗具意義。

在多方採訪與查閱資料以後, 我們從知識共用的角度嘗試提出一些“校盡其用”的可能。

互聯網領域或許是帶動本土高校知識公開的另一個有利的臂膀。

美國著名高等教育研究者和政策分析專家Kevin·Carey提出了“泛在大學”理念, 他設想未來的高等教育學習將於全球泛在大學互通, 彼此連接在一起。 寧波本土高校可以嘗試通過網路公開課、視頻直播、音訊等多重形式, 拓寬知識共用的閾值, 徹底打破物理空間的束縛。

從公開的內容來看,事實上,諸多人文社科類的研究專案多與本土的元素息息相關。是否可將一些此類研究項目,通過公開課的方式去與公眾對接,讓研究專案真正與本土發生充分反應?

在這方面,寧諾也有過先例。在英偉達實驗室主任Eugene教授帶來《虛擬時間旅行:虛擬實境技術在人類過去重建、存儲和共用中的應用》講座以前。他曾帶領團隊走進位於奉化深山的石橋頭村,用360度全景攝像機記錄了一對農村老夫婦做豆腐的場景,採集的素材被處理成VR場景,給城市人呈現了一個生動的旅遊項目。

目前,這場融化知識邊界的嘗試仍在不斷升級。“在今年的旁聽生計畫中,我們增設了直播功能。”趙淑敏介紹道,“直播的出現再度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不僅能供無法到場的旁聽生在家裡完成打卡,還意味著這些資源可以向所有公眾開放。”

校城交互:提升一座城市的黏度

“所謂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而有大師之謂也。”

上世紀初,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先生對大學的這一定義,令人振聾發聵,至今影響深遠。

然而,就在各地大造大建高校時,卻鮮有人注意到:高校究竟給一座城市帶來了什麼,如何與城市共生共榮?

從這個意義上看,寧波諾丁漢大學無疑交出了一份可供參考的答案。

這所誕生于本世紀初的大學,不僅開創了中國高等教育與國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相結合的先河,更將寧波推向了世界,讓城市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

當然,歸根結底,大學與城市融合的關鍵因素還是人才驅動。

-本篇來源 -

見《東南商報》3月30日A6-A9版面。

© Copyright

徹底打破物理空間的束縛。

從公開的內容來看,事實上,諸多人文社科類的研究專案多與本土的元素息息相關。是否可將一些此類研究項目,通過公開課的方式去與公眾對接,讓研究專案真正與本土發生充分反應?

在這方面,寧諾也有過先例。在英偉達實驗室主任Eugene教授帶來《虛擬時間旅行:虛擬實境技術在人類過去重建、存儲和共用中的應用》講座以前。他曾帶領團隊走進位於奉化深山的石橋頭村,用360度全景攝像機記錄了一對農村老夫婦做豆腐的場景,採集的素材被處理成VR場景,給城市人呈現了一個生動的旅遊項目。

目前,這場融化知識邊界的嘗試仍在不斷升級。“在今年的旁聽生計畫中,我們增設了直播功能。”趙淑敏介紹道,“直播的出現再度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不僅能供無法到場的旁聽生在家裡完成打卡,還意味著這些資源可以向所有公眾開放。”

校城交互:提升一座城市的黏度

“所謂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而有大師之謂也。”

上世紀初,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先生對大學的這一定義,令人振聾發聵,至今影響深遠。

然而,就在各地大造大建高校時,卻鮮有人注意到:高校究竟給一座城市帶來了什麼,如何與城市共生共榮?

從這個意義上看,寧波諾丁漢大學無疑交出了一份可供參考的答案。

這所誕生于本世紀初的大學,不僅開創了中國高等教育與國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相結合的先河,更將寧波推向了世界,讓城市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

當然,歸根結底,大學與城市融合的關鍵因素還是人才驅動。

-本篇來源 -

見《東南商報》3月30日A6-A9版面。

© Copyright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