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5年以後種地要如何全流程自動化?

2017年10月9日, 美國, 普林斯頓, 玉米收割 / 視覺中國

專案要點:

農分期是一家農業服務平臺。 從農業金融切入, 為農戶提供農機、種子、化肥、農藥等農業要素的金融服務。

目前其服務範圍已經覆蓋國內7個省份的農村市場, 幫助農戶解決資金需求20億元。

基於農業的金融服務, 農分期正切入智慧種植領域, 通過衛星遙感、物聯網、大資料和雲計算等前沿技術, 打造“農分期未來農業實驗室”。

通過鋪設在耕地中的硬體設備收集大量耕種資訊, 不斷驗證農業種植模型。 未來5年或將實現農業種植自動化。

曾經出現在科幻片裡的智慧化農業種植, 正在被這名出身在江蘇農村的創業者變為現實。

衛星遙感、物聯網設施、大資料、雲計算, 當這些技術逐步走入現實生活中時, 農分期創始人兼CEO周建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建立一個“未來農業實驗室”。 到那時, 傳統農耕經驗變成一套簡單的農業種植模型,

種植時節, 專業的機械種植團隊便開始播種;打藥時, 大型無人機瞬間噴灑完成;收穫時, 機械化收割團隊集中出動。 甚至收割剛一完成, 就有大型糧食貿易商上門收購了……

2018年4月11日, 浙江湖州, 無人機提效率防蟲害, 每小時可噴農田30畝 / 視覺中國

在農分期平臺, 前期的農機、農藥、種子、化肥等農業種植要素的賒銷問題已經解決, 後期的糧食貿易環節也已經完成與貿易商的對接。 只要農業種植模型成熟, “未來農業實驗室”便可以投入使用。 周建認為, 這個時間不會太久, 最快或許僅有四五年。

搭建多元化農業服務平臺

農業的大市場, 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創業者看好。

《2015中國國土資源公報》資料顯示, 截至2015年末我國耕地面積為20.25億畝。

在周建看來, 這20億畝可耕地背後, 以農作物生長週期為紐帶, 農機、農藥、種子、化肥, 每一個行業單獨計算都是巨大的市場體量。

萬億級的農業金融市場並非空想。 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 2016年全國規模以上農機企業主營業務總收入4516.39億元。

市場資料顯示, 種子市場空間約3500億元, 化肥市場空間約7500億元, 農藥市場空間約3800億元, 加起來接近2萬億的銷售規模。 按該資料估算, 如果一半的農資銷售通過貸款來實現, 國內農業生產金融規模也達到萬億級別。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 / 視覺中國

這個領域, 正是農分期最重要的市場之一。

農分期網站截圖

周建稱, 目前在農分期平臺, 80%的收入來自於農藥和化肥的賒銷服務, 其他收入則來自於農機、種子等農業生產資料的賒銷服務。

“傳統農藥、化肥由農村線下經營網點銷售, 毛利潤高達70%。 現在通過農分期直接連接生產廠家,我們可以把這些農資產品的利潤降低近一半,同時還可以賒銷給農民。”周建說。

這種模式,使得農分期可以快速在農村擴大市場。周建稱,目前農分期的農村市場已經擴展到長江中下游平原、華北平原的7個省份。截至目前累計解決農戶資金需求超過20億元。

農分期創始人兼CEO 周建

如果僅看農村金融業務,農分期的模式很快將遇到天花板。儘管農村金融的市場很大,但是入場的參與者已經越來越多。除了阿裡、京東在大力進軍農村,什馬金融、中和農信、沐金農、翼龍貸等農村金融企業也正在農村開疆擴土。

“我們在2年前就開始延伸業務鏈條,那時候定下了一個目標:幫助農戶解決資金缺口超過10億元,就把業務擴展到農業服務大領域。”周建回憶稱。之所以做出這種考慮,是因為當金融工具在農業中實現一定規模應用後,將加速前沿技術和創新模式在農業中的應用,此時優化農業生產環節、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將成為剛需。

2017年10月,在拉入14名來自農科院和華為等科研機構的技術專家後,“農分期未來農業實驗室”在江蘇落地。所謂的“未來農業實驗室”,實際上是結合了衛星遙感、物聯網、大資料及雲計算等技術,通過科技手段使得農業生產種植可自動化管理的一整套研發專案。

智慧農業的核心是“農業種植模型”

在周建的規劃中,接下來相當長一段時間,“未來農業實驗室”會成為農分期的佈局重點。

在如今衛星遙感、物聯網、大資料等技術已經成熟,農分期通過與其他技術廠商合作便能採購現有的技術。

舉例來說,土壤成分含量可以通過取樣分析後獲得;農作物的空氣溫度、濕度、光照及土壤的溫濕度、水位、PH值等資料可以通過感測器即時獲得;農作物的生長健康狀態、灌溉有效率等可以通過無人機影像或衛星遙感資料獲得。綜合算下來,一畝地的硬體成本在100元左右。

農分期未來農業實驗室的架構

“技術投入、硬體投入並不是難點,難的是如何形成一套可用的農業種植模型,這套模型也是智慧農業和自動化農業的核心。”周建說。這套模型,最大的作用就是將傳統的農耕經驗技術變成資料化的種植技術,比如什麼樣的種子在什麼樣的土壤環境、種植密度、氣候環境可以達到最大產量;化肥在什麼時候採用什麼樣的方案施用可以達到最優利用;什麼時候噴灑農藥、噴灑多少量的農藥,效果最好又不會造成農藥大量殘留。

在農業資料沒有達到一定積累的情況下,這種模型很難形成。現在一些大棚種植通過控制土壤、光照、溫濕度已經形成了初級農業種植模型。但是在室外農田的種植模型還在探索。“我們已經在江蘇的幾處農田建立了未來農業實驗室,到今年麥收後就形成了一個農業週期的資料,通過這些資料來驗證我們的初級農業模型。”周建說。

按照周建的規劃,接下來“農分期未來農業實驗室”將在不同的耕地區域繼續擴大試點。“在試點中,我們將硬體設備植入到耕地環境,收集耕種的資料。通過在不同土壤環境收集不同資料,形成基於地域差異的種植模型。”周建說。

免費的“智慧農業”技術靠什麼盈利?

在實際中,“未來農業實驗室”向農場提供的硬體設備是免費的。“我們對農場有一定的要求,首先耕地規模要在50畝以上,目前我們合作的農場平均規模在280畝/戶;其次我們與農場共用收集的耕種資料。”

按照周建的規劃,“未來農業實驗室”最快落地或將在5年後。

首先,在他看來,經過5年的種植資料積累,可以形成多個種植週期的資料,進而對種植模型進行優化,達到最優效果;

其次,農業生產自動化的基礎是耕地作業的規模化。根據相關資料推算,目前國內耕地規模化作業已達35%-40%,未來3年這一比率或將達到55%,未來5年將達到70%,大部分農田將實現機械化和規模化;

第三,農業生產自動化還需要農業生產實現社會化分工,在耕種環節有專業的耕種公司,在施肥打藥環節有專業的打藥公司,收割時聯合收割公司會集中收割農作物。

這三個條件完備,才能形成農業生產種植的自動化管理。

2017年10月9日,美國,普林斯頓,伊利諾斯,玉米收割 / 視覺中國

免費向農場提供設備,“未來農業實驗室”的盈利點在哪裡?

“一旦形成這樣的體系,農分期就變成一個真正的農業服務平臺,平臺通過提供農業種植模型和資料獲取收益。”周建說。

目前,國內一些大型IT公司如神州數碼等已經在向農業領域佈局資訊化,但讓周建吃下“定心丸”的是團隊在不斷探索過程中積累下來對農業行業的深度瞭解,通過這些初步搭建起一套農業種植模型,“這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周建說。

記者 | 劉景豐

現在通過農分期直接連接生產廠家,我們可以把這些農資產品的利潤降低近一半,同時還可以賒銷給農民。”周建說。

這種模式,使得農分期可以快速在農村擴大市場。周建稱,目前農分期的農村市場已經擴展到長江中下游平原、華北平原的7個省份。截至目前累計解決農戶資金需求超過20億元。

農分期創始人兼CEO 周建

如果僅看農村金融業務,農分期的模式很快將遇到天花板。儘管農村金融的市場很大,但是入場的參與者已經越來越多。除了阿裡、京東在大力進軍農村,什馬金融、中和農信、沐金農、翼龍貸等農村金融企業也正在農村開疆擴土。

“我們在2年前就開始延伸業務鏈條,那時候定下了一個目標:幫助農戶解決資金缺口超過10億元,就把業務擴展到農業服務大領域。”周建回憶稱。之所以做出這種考慮,是因為當金融工具在農業中實現一定規模應用後,將加速前沿技術和創新模式在農業中的應用,此時優化農業生產環節、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將成為剛需。

2017年10月,在拉入14名來自農科院和華為等科研機構的技術專家後,“農分期未來農業實驗室”在江蘇落地。所謂的“未來農業實驗室”,實際上是結合了衛星遙感、物聯網、大資料及雲計算等技術,通過科技手段使得農業生產種植可自動化管理的一整套研發專案。

智慧農業的核心是“農業種植模型”

在周建的規劃中,接下來相當長一段時間,“未來農業實驗室”會成為農分期的佈局重點。

在如今衛星遙感、物聯網、大資料等技術已經成熟,農分期通過與其他技術廠商合作便能採購現有的技術。

舉例來說,土壤成分含量可以通過取樣分析後獲得;農作物的空氣溫度、濕度、光照及土壤的溫濕度、水位、PH值等資料可以通過感測器即時獲得;農作物的生長健康狀態、灌溉有效率等可以通過無人機影像或衛星遙感資料獲得。綜合算下來,一畝地的硬體成本在100元左右。

農分期未來農業實驗室的架構

“技術投入、硬體投入並不是難點,難的是如何形成一套可用的農業種植模型,這套模型也是智慧農業和自動化農業的核心。”周建說。這套模型,最大的作用就是將傳統的農耕經驗技術變成資料化的種植技術,比如什麼樣的種子在什麼樣的土壤環境、種植密度、氣候環境可以達到最大產量;化肥在什麼時候採用什麼樣的方案施用可以達到最優利用;什麼時候噴灑農藥、噴灑多少量的農藥,效果最好又不會造成農藥大量殘留。

在農業資料沒有達到一定積累的情況下,這種模型很難形成。現在一些大棚種植通過控制土壤、光照、溫濕度已經形成了初級農業種植模型。但是在室外農田的種植模型還在探索。“我們已經在江蘇的幾處農田建立了未來農業實驗室,到今年麥收後就形成了一個農業週期的資料,通過這些資料來驗證我們的初級農業模型。”周建說。

按照周建的規劃,接下來“農分期未來農業實驗室”將在不同的耕地區域繼續擴大試點。“在試點中,我們將硬體設備植入到耕地環境,收集耕種的資料。通過在不同土壤環境收集不同資料,形成基於地域差異的種植模型。”周建說。

免費的“智慧農業”技術靠什麼盈利?

在實際中,“未來農業實驗室”向農場提供的硬體設備是免費的。“我們對農場有一定的要求,首先耕地規模要在50畝以上,目前我們合作的農場平均規模在280畝/戶;其次我們與農場共用收集的耕種資料。”

按照周建的規劃,“未來農業實驗室”最快落地或將在5年後。

首先,在他看來,經過5年的種植資料積累,可以形成多個種植週期的資料,進而對種植模型進行優化,達到最優效果;

其次,農業生產自動化的基礎是耕地作業的規模化。根據相關資料推算,目前國內耕地規模化作業已達35%-40%,未來3年這一比率或將達到55%,未來5年將達到70%,大部分農田將實現機械化和規模化;

第三,農業生產自動化還需要農業生產實現社會化分工,在耕種環節有專業的耕種公司,在施肥打藥環節有專業的打藥公司,收割時聯合收割公司會集中收割農作物。

這三個條件完備,才能形成農業生產種植的自動化管理。

2017年10月9日,美國,普林斯頓,伊利諾斯,玉米收割 / 視覺中國

免費向農場提供設備,“未來農業實驗室”的盈利點在哪裡?

“一旦形成這樣的體系,農分期就變成一個真正的農業服務平臺,平臺通過提供農業種植模型和資料獲取收益。”周建說。

目前,國內一些大型IT公司如神州數碼等已經在向農業領域佈局資訊化,但讓周建吃下“定心丸”的是團隊在不斷探索過程中積累下來對農業行業的深度瞭解,通過這些初步搭建起一套農業種植模型,“這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周建說。

記者 | 劉景豐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