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電競主客場,有意義嗎?

對熱愛足球的球迷們來說, 主場就像是他們的堡壘, 他們會在這裡堅守到最後一秒。

激戰正酣的歐冠淘汰賽讓深夜燈火通明,

NBA季後賽的宣傳片正在迴圈播放, 而國內CBA總決賽也異常引人注目。 擁擠不堪的比賽場館裡, 坐鎮主場的球隊和球迷一起虎視眈眈, 準備讓遠道而來的對手明白, 什麼叫“身在方寸之地, 而四面都是想將自己置於死地的敵人”。

某種意義上說, 主客場制跟職業體育的關係, 就像美食與調味品, 沒有主客場制的刺激一切索然無味。 電競這項新興體育項目, 也在今年迫不及待地同步了這項機制。 鑒於社會對電競的不同看法, 一路上出現質疑和彎路幾乎是註定的。 有人就問了:“電競也搞主客場, 有意義嗎?”

有, 而且很大, 但是需要時間。

(一)主場優勢?

某電競老鳥最近在網上提了個有趣的問題:LPL英雄聯盟職業聯賽, 到底有沒有所謂的“主場優勢”?

這在足球、籃球比賽中從沒被質疑過。 每到NBA常規賽季末, 教練們即使冒著球星受傷的風險, 也要趕他們上場, 為的就是在季後賽中爭取多幾個主場;歐冠的梅西、C羅們必須在主場火力全開, 因為他們清楚在客場的日子裡, 球場上的每一塊草皮都會變成敵人。

颱風般呼嘯的加油、歡呼和謾駡聲, 以及裁判自己絕不會承認的微妙判罰尺度, 足以讓任何一個經驗不足的客場球員頭皮發麻, 然後被莫名的壓力生吞活剝, 發揮失常。 資料和邏輯都能證明, 一支球隊在主場的勝率, 確實普遍高過客場。

那電競呢?

“沒有優勢。 ”坐擁杭州主場的LGD英雄聯盟戰隊隊員pyl坦率地表示。

在傳統體育項目中, 主場作戰往往能為隊伍帶來巨大的優勢:熟悉的場地與飲食,

無需辛勞的四處奔波, 擁有廣大粉絲的支持與呐喊, 這些往往都對提高主場的勝率極為有利。 但在如今LPL的比賽裡結果卻截然相反, 除了SS戰隊在重慶主場8勝2負, 在A組排名第一外, LGD主場11局僅3勝, 勝率為27%, OMG更是淒慘, 主場時至今日都沒能順利“開張”, 苦遇3連敗。

我曾現場觀看的KPL王者榮耀職業聯賽, 觀眾的熱情超乎想像, 全程震耳欲聾, 但選手的神色卻基本沒有變化。 直到比賽結束謝幕時, 才能透過浮出螢幕的臉, 攥住他們內心的靦腆和緊張。

另一個“主場哨”因素可能也並不存在。 競技遊戲在設計過程中, 就已經確定了完善的規則判定機制, 基本無需人工干預。 對裁判來說, 多半工作量集中在賽前、賽後的軟硬體設備檢查以及記錄, 以杜絕可能影響公平性的漏洞。 但在聯盟化逐漸完善的電競賽事中, 很難想像還會有隊伍愚蠢到冒著被驅逐的風險, 去做這些小動作。

勉強算得上“主場優勢”的, 可能只有地域差異了。 各地氣候、飲食習慣的不同,

或許會讓出身各異的選手產生些許不適應, 進而影響競技狀態。

相傳在英雄聯盟S4比賽期間, EDG隊員出去吃飯, 某位選手吃了一碗臺灣當地的牛肉麵後開始拉肚子, 導致他在此後比賽中失誤頻頻, 狀態一落千丈。

但這例子, 更像個梗。

那電競主客場對於主隊的優勢體現在哪呢?競技層面上來說, 目前還沒有, 但是對電競經濟和文化層面的發展擁有巨大的意義。

(二)商業網絡

很多人都說現在已經是電競盛世, 但必須正視的現實是, 即使對於聯盟化和職業化最有經驗的LPL, 作為賽事核心的俱樂部也很難盈利。

“多數俱樂部盈利情況並不樂觀。 ”LPL三支擁有主場的俱樂部之一、Snake俱樂部董事長爽全毫不掩飾他對主客場制的期望, “賽事的品牌價值將會大幅提高, 場館運營將會成為新的收入來源。”除了票務收入,場館租賃、贊助商冠名和廣告位是被普遍認可的變現方式。

另一支坐擁杭州主場的俱樂部LGD,乾脆將自己的主場看作一個區域綜合商業體。

“現階段電競俱樂部的收入還是比較單一,贊助空間有瓶頸,直播平臺熱消退之後,投入也在減少,電競選手的簽約成本卻在不斷提高。”LGD俱樂部董事長潘婕考察了傳統職業體育業態後,嘗試以電競為核心主體,輻射到旅遊、餐飲和院線等領域,將收入由單點擴散為面。就像許多商業中心模式,無論觀眾是不是沖著電競來的,吃喝玩樂的需求都能在這個綜合體內完成。“我們要打造的是即使選手都睡覺了,也能24小時運作的業態。”

這種運作體系仍需要時間驗證,主場落成後,潘婕甚至在自己的地盤上“挨了捶”,最後還得由政府出面協調擺平。

而對於“金主爸爸”贊助商們來說,主場觀眾的上座率和狂熱程度也能讓他們更直觀地洞察到,“我把錢投在遊戲比賽上,真的不只是為了情懷在買單”。

LPL之外,另外一項旗艦電競賽事KPL也在今年開始了上海和成都“雙城主客場制”的探索,並計畫在幾年後裂變為多城主客場制,最終完成覆蓋全國的目標。

在聯盟主導下的春季賽場,除了可以看到浦發銀行、麥當勞和vivo等企業的廣告位,現場也已經開始面向觀眾,出售與當地企業及商圈合作、主場戰隊相關的食品和周邊產品,力求實現商業生態的多元化——而在聯盟體系中,這些元素在提升KPL整體營收的同時,也會按照共用收入的原則,與版權、贊助等核心收入一起填充各大戰隊的腰包。

很顯然,不管是LPL還是KPL,階段性的標杆仍是經驗老道的傳統職業體育聯盟。雖然轉播版權和贊助分成的收入已很豐厚,但這僅僅是一家俱樂部的保底下限,對於自己主場生態運作的成功與否,決定了他們的商業上限。

(三)城市文化

如果電競能像足球、籃球等運動一樣,融入城市文化,甚至成為一個城市的象徵和精神寄託,那這將成為未來整個產業發展的最優形態。

“我們做地域化的初衷,就是為了能夠帶來並沉澱更多的忠實粉絲和觀眾。”騰訊互娛移動電競業務部總監、KPL聯盟主席張易加談到主客場制時說。

有了駐紮之所,才有與城市、人群更多的互動,有更多的互動才能建立穩定的連接,成為誕生新文化的窪地。

在發展成熟的職業體育聯盟中,俱樂部與他們所在城市的連接已經完全成型,這種連接的意義不僅在地理位置上的從屬,更在於心理層面的代入和互動。社交、尊重、自我實現等馬斯洛理論中的所有高層級需求都能被映射。更重要的是,俱樂部一旦轉化為城市代言者的角色,那這種情感映射就可以超越賽事乃至體育本身,成為融合經濟、文化等多種要素在內的複雜力場。

城市在影響球隊,而球隊也能反作用於城市。所以NBA中的洛杉磯湖人、紐約尼克斯,哪怕他們的戰績再怎麼稀爛,輿論仍然會將他們與豪門的字眼掛鉤;在西班牙,加泰羅尼亞永遠不懼馬德里,因為他們認為巴薩隨時能在聯賽中收拾皇馬;而就在我們身邊,無論是足球還是籃球,京滬兩大超級城市間的對決,熱鬧程度總是堪比春晚。

城市代言者,城市文化的精神寄託,就是電競主場制理應前進的終極方向。

當然,羅馬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歐美職業體育中成熟的城市文化,底下的基石是超過數十年甚至百年的運動,不斷升級反覆運算才進化到如今的完善程度。這一點足以令電競界相形見絀,哪怕公認產業生態最發達的韓國,目前也沒有建立起以城市為起始點的電競文化。

從這個角度看,雖然中國電競起步較晚,剛剛才告別野蠻生長時代;雖然2018年僅僅是嘗試主客場的頭一年,且仍處於建立線下連接的初級階段。但值得敬佩的是,中國電競確實在建立地域文化方面走在了最前線。

主客場對於中國電競的意義和影響,可能比我們想像的要更深遠。但電競城市文化,一定是以競技為基石的新型泛娛樂文化:立足勝負,但遠超勝負。

內容轉載自:懶熊體育

場館運營將會成為新的收入來源。”除了票務收入,場館租賃、贊助商冠名和廣告位是被普遍認可的變現方式。

另一支坐擁杭州主場的俱樂部LGD,乾脆將自己的主場看作一個區域綜合商業體。

“現階段電競俱樂部的收入還是比較單一,贊助空間有瓶頸,直播平臺熱消退之後,投入也在減少,電競選手的簽約成本卻在不斷提高。”LGD俱樂部董事長潘婕考察了傳統職業體育業態後,嘗試以電競為核心主體,輻射到旅遊、餐飲和院線等領域,將收入由單點擴散為面。就像許多商業中心模式,無論觀眾是不是沖著電競來的,吃喝玩樂的需求都能在這個綜合體內完成。“我們要打造的是即使選手都睡覺了,也能24小時運作的業態。”

這種運作體系仍需要時間驗證,主場落成後,潘婕甚至在自己的地盤上“挨了捶”,最後還得由政府出面協調擺平。

而對於“金主爸爸”贊助商們來說,主場觀眾的上座率和狂熱程度也能讓他們更直觀地洞察到,“我把錢投在遊戲比賽上,真的不只是為了情懷在買單”。

LPL之外,另外一項旗艦電競賽事KPL也在今年開始了上海和成都“雙城主客場制”的探索,並計畫在幾年後裂變為多城主客場制,最終完成覆蓋全國的目標。

在聯盟主導下的春季賽場,除了可以看到浦發銀行、麥當勞和vivo等企業的廣告位,現場也已經開始面向觀眾,出售與當地企業及商圈合作、主場戰隊相關的食品和周邊產品,力求實現商業生態的多元化——而在聯盟體系中,這些元素在提升KPL整體營收的同時,也會按照共用收入的原則,與版權、贊助等核心收入一起填充各大戰隊的腰包。

很顯然,不管是LPL還是KPL,階段性的標杆仍是經驗老道的傳統職業體育聯盟。雖然轉播版權和贊助分成的收入已很豐厚,但這僅僅是一家俱樂部的保底下限,對於自己主場生態運作的成功與否,決定了他們的商業上限。

(三)城市文化

如果電競能像足球、籃球等運動一樣,融入城市文化,甚至成為一個城市的象徵和精神寄託,那這將成為未來整個產業發展的最優形態。

“我們做地域化的初衷,就是為了能夠帶來並沉澱更多的忠實粉絲和觀眾。”騰訊互娛移動電競業務部總監、KPL聯盟主席張易加談到主客場制時說。

有了駐紮之所,才有與城市、人群更多的互動,有更多的互動才能建立穩定的連接,成為誕生新文化的窪地。

在發展成熟的職業體育聯盟中,俱樂部與他們所在城市的連接已經完全成型,這種連接的意義不僅在地理位置上的從屬,更在於心理層面的代入和互動。社交、尊重、自我實現等馬斯洛理論中的所有高層級需求都能被映射。更重要的是,俱樂部一旦轉化為城市代言者的角色,那這種情感映射就可以超越賽事乃至體育本身,成為融合經濟、文化等多種要素在內的複雜力場。

城市在影響球隊,而球隊也能反作用於城市。所以NBA中的洛杉磯湖人、紐約尼克斯,哪怕他們的戰績再怎麼稀爛,輿論仍然會將他們與豪門的字眼掛鉤;在西班牙,加泰羅尼亞永遠不懼馬德里,因為他們認為巴薩隨時能在聯賽中收拾皇馬;而就在我們身邊,無論是足球還是籃球,京滬兩大超級城市間的對決,熱鬧程度總是堪比春晚。

城市代言者,城市文化的精神寄託,就是電競主場制理應前進的終極方向。

當然,羅馬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歐美職業體育中成熟的城市文化,底下的基石是超過數十年甚至百年的運動,不斷升級反覆運算才進化到如今的完善程度。這一點足以令電競界相形見絀,哪怕公認產業生態最發達的韓國,目前也沒有建立起以城市為起始點的電競文化。

從這個角度看,雖然中國電競起步較晚,剛剛才告別野蠻生長時代;雖然2018年僅僅是嘗試主客場的頭一年,且仍處於建立線下連接的初級階段。但值得敬佩的是,中國電競確實在建立地域文化方面走在了最前線。

主客場對於中國電競的意義和影響,可能比我們想像的要更深遠。但電競城市文化,一定是以競技為基石的新型泛娛樂文化:立足勝負,但遠超勝負。

內容轉載自:懶熊體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