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參與人群不斷壯大 建設投資逐年增長 冰雪產業滾雪球

北京冬奧會的籌辦, 為國內冰雪產業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活力。 據統計, 2017年全國冰雪產業總規模接近4000億元, 再創新高。 隨著參與人群的不斷壯大, 冰雪培訓市場供不應求, 冰雪旅遊方興未艾, 冰雪基礎設施投資逐年增長……國內冰雪產業的發展環境正在日益優化。

在日前召開的全國冰雪產業發展大會上, 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趙勇表示, 面對發展新局面, 要以新理念引領冰雪產業高品質發展, 既要借鑒冰雪強國的先進經驗, 也要立足於實際, 抓住機遇、創新驅動, 探索出產業發展的路徑, “只有把產業做強了,

才能把冬奧效應發揮到最大。 ”

產業蛋糕逐步做大, 多項空白得到填補

對於國內市場的火爆, 河北崇禮萬龍滑雪場總經理于棟林頗有感觸。 建于2003年的萬龍滑雪場是國內最早開業的雪場之一, 也見證了國內冰雪產業的萌芽與發展, 雪場的經營方向從以往的吸引客源為主,

已轉變為提升服務品質、拓展經營業態以及打造自身特色等“多管齊下”。

于棟林認為, 隨著大眾參與熱情不斷提高, 各大雪場普遍向著專業化和特色化方向拓寬管道, 眾多空白領域被逐步填補。 以教學體系為例, 近年來, 多個來自世界冰雪強國的專業教學體系落戶萬龍, 基本取代了以前的經驗式教學, 內容包括兒童教學、蘑菇道、自由式、競技比賽等, 類別眾多, 不僅滿足了雪友的需求, 也為國內建立成熟、完善的行業標準, 提供了一定參考。

“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不斷推進, 為催生“白色經濟”奠定了基礎。 在剛剛結束的2017—2018雪季, 全國滑雪人次再創新高, 達到了1750萬人次, 同比增長15.9%, 滑冰人次也超過2000萬,

冰雪產業消費市場初步形成, 成為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據介紹, 2017年全國滑雪場數量達到703個, 比前一年有所增長, 但是相比世界冰雪強國仍然存在差距, 尚不能滿足大眾的運動需求。 “各地政府在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 要推動一部分, 同時也要靠社會力量加快冰雪設施建設, 增加冰雪運動各項服務, 這部分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趙勇認為。

科技助力裝備升級, “中國製造”馳騁冰雪場地

國內冰場雪場的增加, 導致市場對專業冰雪裝備及設備的需求大增, 而面對這塊市場蛋糕, “進口依賴症”卻在很大程度上困擾著國內的冰雪企業。

隨著近年來產業環境日益優化, 一批國內冰雪企業成為先行者, 讓“中國製造”馳騁在冰雪場地, 成為業內共同追求的目標之一。 北京世紀星滑冰俱樂部董事長范軍介紹說, 世紀星俱樂部在做了20年的冰場運營、滑冰學校之後, 已經開始涉足冰上設備及裝備製造, 逐步向產業鏈的上游和下游延伸。

據瞭解, 國家體育總局目前正在與工業和資訊化部合作,

著力提高國內冰雪裝備設備的製造水準, 改變國產品牌在市場上份額小、層次低的現狀。 據瞭解, 張家口本地的機械製造企業河鋼宣工經過一年多的研發, 已經成功生產出了全國首台大馬力壓雪機, 完成了核心部分的研發以及關鍵零部件的自製與國產化, 接下來, 企業將積極推動國產壓雪機生產規範及標準的制定, 為實現冰雪產業大型設備的“中國製造”邁出重要一步。

技術創新, 是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也將同時作用於冬奧備戰和專案普及。 據瞭解, 國家體育總局將與有關部門合作, 加快推動冰雪裝備器材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將強化頂層設計, 研究編制冰雪裝備器材產業發展規劃;著力聚焦冬奧急需的競技型冰雪裝備器材和適合“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大眾型冰雪裝備器材“兩大需求”, 編制《冰雪產業重點產品目錄》,推動一批重點冰雪裝備器材產品取得突破;建立專門的工程技術中心,以企業為主體,推動冰雪產業的科技創新。“(支持本土品牌)有更多的市場佔有率,把冰雪設備和穿戴裝備,包括那些支撐群眾體育發展的裝備儘快做起來。”趙勇說,國內的市場很大,實現“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目標,設備及裝備方面將是一個新增的市場,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

促進多種產業融合,實現可持續發展

從國外的經驗看,滑雪場除了承擔辦賽功能外,還要更多地扮演休閒度假勝地的角色。

冬季主打滑雪,夏秋季節則以登山、徒步、露營等戶外運動為主。“萬龍在4、5月的淡季之後,到6月份左右會迎來休閒游、戶外游的高峰。”萬龍雪場的一位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僅靠冬天一季的滑雪盈利難度很大,近兩年河北崇禮的很多雪場都在夏秋季節力推戶外運動,雪場幾乎可以全年運轉,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作為產業發展的核心資源之一,冰雪賽事活動在數量及規模上有所提高。2017—2018雪季,河北崇禮共舉辦大大小小的國內外賽事活動超過300場,幾乎每週都有熱點,但是從商業角度來看,賽事本身的市場價值和品牌效應還有待進一步開發。

打造冰雪運動綜合體成為當下的“新潮流”。利用現有商場或舊廠房建設冰雪運動場所,或者將冰雪活動植入景區,既能借力發展,也可為商業主體注入新活力。有業內人士指出,綜合體項目可以由點帶面,啟動體育、餐飲、住宿、商業等多個領域的新商機。

趙勇表示,根據規劃,國內冰雪產業總規模到2025年時將達到10000億元,如此大規模的產業市場發展起來,一方面會拉動經濟增長,更重要的是將推動供給側改革,創造有效高品質的供給,“惡補產業短板其實就是調結構,冰雪產業的發展可以融合帶動旅遊業、裝備製造業等其他很多產業的轉型升級,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編制《冰雪產業重點產品目錄》,推動一批重點冰雪裝備器材產品取得突破;建立專門的工程技術中心,以企業為主體,推動冰雪產業的科技創新。“(支持本土品牌)有更多的市場佔有率,把冰雪設備和穿戴裝備,包括那些支撐群眾體育發展的裝備儘快做起來。”趙勇說,國內的市場很大,實現“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目標,設備及裝備方面將是一個新增的市場,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

促進多種產業融合,實現可持續發展

從國外的經驗看,滑雪場除了承擔辦賽功能外,還要更多地扮演休閒度假勝地的角色。

冬季主打滑雪,夏秋季節則以登山、徒步、露營等戶外運動為主。“萬龍在4、5月的淡季之後,到6月份左右會迎來休閒游、戶外游的高峰。”萬龍雪場的一位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僅靠冬天一季的滑雪盈利難度很大,近兩年河北崇禮的很多雪場都在夏秋季節力推戶外運動,雪場幾乎可以全年運轉,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作為產業發展的核心資源之一,冰雪賽事活動在數量及規模上有所提高。2017—2018雪季,河北崇禮共舉辦大大小小的國內外賽事活動超過300場,幾乎每週都有熱點,但是從商業角度來看,賽事本身的市場價值和品牌效應還有待進一步開發。

打造冰雪運動綜合體成為當下的“新潮流”。利用現有商場或舊廠房建設冰雪運動場所,或者將冰雪活動植入景區,既能借力發展,也可為商業主體注入新活力。有業內人士指出,綜合體項目可以由點帶面,啟動體育、餐飲、住宿、商業等多個領域的新商機。

趙勇表示,根據規劃,國內冰雪產業總規模到2025年時將達到10000億元,如此大規模的產業市場發展起來,一方面會拉動經濟增長,更重要的是將推動供給側改革,創造有效高品質的供給,“惡補產業短板其實就是調結構,冰雪產業的發展可以融合帶動旅遊業、裝備製造業等其他很多產業的轉型升級,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