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化石裸子植物》:追溯中國古植物的演化

■孫克勤

科學的進化理論促進了生物學的發展, 化石材料的積累和研究又為生物進化理論提供了更多的實證。 古植物學家的主要研究目的是追溯植物界的演化歷史。 古植物學是生物學和地質學彼此交叉滲透而產生的邊緣科學, 其研究內容也是多方面的。

從生物學角度看, 古植物學研究是重建地球表面植物界系統發育史的重要途徑, 可以重現植物界的發展史、各發展階段和各類植物的系統發育關係。 重現地質歷史時期植物界的主要方法就是研究岩層中的植物化石。 各種研究成果證明,

地殼上最初的生命是海洋中的植物, 自太古宙海洋原核生物發展到早古生代海洋真核生物, 進而由海洋進征陸地。 古植物學在這一生命起源研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從地質學角度看, 古植物學的研究也有多方面的重要意義。 地球上最早出現的生命廣義上是屬於植物界的, 對於自元古代至新生代的地層(尤其是陸相地層)劃分, 古植物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些古植物本身亦參與了成礦, 因此植物化石也是劃分、恢復地質歷史時期古大陸、古氣候和植物地理分區的主要標誌。

中國地大物博, 蘊涵著眾多的生物化石資源, 隨著對化石認識的逐漸深入和全面拓展, 我們可以獲得愈來愈多地史時期生物化石資料,

從而極大地推動了生物科學的發展。 一個多世紀以來, 經過一代又一代古植物學家的努力, 中國的古植物學研究對分散和浩繁的化石植物資料進行了系統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比如, 20 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版的《中國中生代植物》(斯行健、李星學等, 1963)、《中國古生代植物》(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 1974)、《中國新生代植物》(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1978)等是較為系統的化石植物專著。 然而, 近30年來, 我國尚未出版過系統的化石植物志, 這與當今生物科學的迅猛發展極不協調。

為完善我國古植物學科研和教學工作, 與國際化進程接軌,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組織相關學者編寫了“中國化石植物志”叢書。

希望通過本套叢書的出版, 能夠規範化石植物資源的收集、保存、鑒定、評價、研究和利用工作, 並借此實現這些資源的充分共用和可持續利用, 以便廣大相關科學工作者檢索、查詢和使用。 這是一項對古植物學的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的工作, 並將推動古植物學研究進程, 同時對其他相關科學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叢書第三卷《中國化石裸子植物》分為上下兩冊出版。 上冊包括前裸子植物門、種子蕨植物門、蘇鐵植物門、銀杏植物門, 涉及115 屬、673種, 含化石圖版224 幅。 下冊包括科達類、松柏類、買麻藤類、木材及分類位置未定的種子、毬果等。

書中材料匯自中外古植物學家一個多世紀來出版的相關專著和發表的論文,

沒有他們的研究成果, 我們不可能完成本書的編撰工作。

(本文系《中國化石裸子植物》一書前言, 標題為編者所加)

《中國化石裸子植物》, 孫克勤、崔金鐘、王士俊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

《中國科學報》 (2017-04-14 第6版 讀書)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