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西藏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精准發力啃下“硬骨頭”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 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貧困縣全部摘帽, 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標誌性的指標是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 打好脫貧攻堅戰, 關鍵是打好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戰, 關鍵是攻克貧困人口集中的鄉村。

過上好日子, 西藏人民不能靠後;2020年與全國同步小康, 西藏, 不能拖後腿!

可是, 怎樣才能摘掉“全國唯一的省級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整體性深度貧困地區”這頂“窮帽子”呢?

“十三五”規劃中期之年的2017年, 自治區交出了扶貧“成績單”:預計減貧15萬人, 貧困發生率降至12.4%, 1705個貧困村退出, 25個縣區達到脫貧摘帽要求……

這是我區各級各部門以前所未有的力度, 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 扎實推進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工作, 大力實施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取得的成績。

找准“窮根” 開對“藥方”

作為全國唯一省級集中連片貧困地區, 近年來, 西藏圍繞“扶誰的貧?誰去扶貧?怎麼扶貧?”, 在頂層設計、產業扶貧、易地搬遷等方面下大力氣精准扶貧, 落實精准方略, 採取超常舉措, 下足繡花功夫。 通過建檔立卡, 精准識別扶貧對象, 創新“合作社+能人+貧困戶”“黨支部+能人+貧困戶”等精准扶貧模式,

減少貧困人口發生率。

從精准扶貧到精准脫貧, 重在提高脫貧攻堅成效, 關鍵是找准路子、構建好的體制機制, 在精准施策上出實招、在精准推進上下實功、在精准落地上見實效。

解決好“扶持誰”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確保把真正的貧困人口弄清楚, 把貧困人口、貧困程度、致貧原因等搞清楚, 以便做到因戶施策、因人施策。

索縣位於藏北高原和藏東高山峽谷結合處, 是那曲地區人口密度最大縣, 也是全區44個深度貧困縣之一。 “落實建檔立卡核查工作是黨和政府的使命擔當, 寄託著農牧民群眾脫貧致富的殷切期望, 讓我們感到肩上擔子很沉重。 ”索縣縣長次仁龍培告訴記者,

索縣各級黨員幹部以高度的工作熱情深入牧戶, 走進各村各戶察民情、識真貧, 詳細記錄農牧區的各項資料資訊, 為打好那曲地區扶貧攻堅戰奠定基礎。 在不斷走村入戶中, 在一次次與牧民群眾共商中, 那曲地委、行署等班子成員確立群眾脫貧攻堅主體地位, 抓實精准識別、措施制定、專案安排、資金落實、配置力量、考核成效, 並且不斷地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效於民。

2014年開始, 西藏與全國同步, 全面展開扶貧開發建檔立卡工作。 在完成對貧困人口兜底性識別普查工作的基礎上, 扶貧部門通過建立完善貧困戶資訊管理系統, 搭建社會各界支援參與的貧困戶資訊交流平臺, 把真正貧困、真正需要幫扶的困難群眾精准地識別出來,

並逐級分解任務、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 用“一村一策、一戶一法、一村一戶責任人”等措施進行“滴灌”幫扶。

今年63歲的倉覺, 是拉薩市堆龍德慶區古榮鄉嘎仲村村民, 家中僅有3口人, 因為勞動力不足導致家庭貧困。 2013年, 經縣裡扶貧辦牽線, 她成了嘎仲村藏雞養殖專業合作社的幫扶對象。 合作社每年為她提供免費雞苗, 並負責收購藏雞蛋, 讓倉覺增收超過7000元。

找准貧困對象是精准扶貧的關鍵。 為解決過去部分扶貧物件資訊掌握不全、一些扶貧資金“撒胡椒麵”“大水漫灌”等現象, 自治區扶貧辦逐步建立並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精准扶貧工作機制, 把有限的專項扶貧資金用到貧困群眾身上。

探索新路子 變“輸血”為“造血”

底數清、情況明、管理嚴、措施實, 建立起精准扶貧工作機制的西藏, 開始了扶貧開發的新一輪實踐。

明確了農牧民群眾“困”, 那麼, 如何實現科學治貧、精准扶貧、有效脫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按照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具體情況, 實施“五個一批”工程: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 這是精准施策、全方位出擊的基本戰術。

近年來, 自治區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的重要指示精神, 緊緊圍繞“六個精准”“五個一批”“兩不愁、三保障”的要求和目標, 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深入分析我區脫貧攻堅形勢, 精心編制規劃, 研究對策措施,提出正確處理“十三對關係”的要求,號召全區各族人民齊動手,實現“三不愁、三有、三保障”目標。

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金融扶貧、生態扶貧、電商扶貧、光伏扶貧……在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基本方略的統領下,社會各界、各行各業的力量都動員起來了,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採用多種手段,一系列脫貧創新實踐正在各地蓬勃開展。

來古冰川位於昌都市八宿縣然烏鎮東南部伯舒拉嶺的腹部,為世界三大冰川之一,是帕隆藏布的源頭。來古村,一個處於來古冰川末端的小村莊。

格桑羅布是觀光馬隊的一員。他是村裡的貧困戶,經濟來源少,每年除挖蟲草的3000多元收入外,牽馬成為他收入可觀的固定工作。旅遊旺季,每隔20天格桑羅布就會在村“兩委”的組織下,牽著馬去冰川入口處招攬遊客,一年下來能有3000元—4000元的收入。

2015年,格桑羅布家裡花了13萬元左右蓋了6間新房。“當時政府補貼了5.8萬元。”他說,“旅遊形勢這麼好,今後來我們村的遊客會越來越多,觀光馬隊、客棧、酒吧、土特產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如今全村103戶的113匹馬,都參與到觀光馬隊中來。以前拉貨的馬,如今成了村民致富的“搖錢樹”。

紮西次仁是日喀則市康馬縣南尼鄉的貧困戶,自打村裡建起了藏式傢俱加工專業合作社後,他便加入了進來。他說:“現在憑藉傳統藏式繪畫雕刻手藝,家中年收入能有8萬多元,我們的藏式傢俱銷量特別好,根本不愁賣。”致富能人強巴羅桑在扶貧項目投資27.95萬元的基礎上,自籌資金建起了藏式傢俱加工廠。該廠採取“合作社+貧困戶”生產經營管理模式,採用現代化雕刻、繪畫、加工等機械,加大生產品質、提高生產效率,並從中培養懂技術、會經營的致富能手。該傢俱廠扶持帶動周邊貧困戶10戶86人,月人均增收達5000元左右,戶年均增收達6—7萬元。

類似康馬縣這樣,不斷調整扶貧方式和模式,加強技能培訓,變“輸血”為“造血”,全區打造出了林芝家庭旅館、阿裡星空旅遊、拉薩淨土健康產業等扶貧名片,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自我發展能力逐步提高。

“扶志”+“扶智” 激發內生強動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強化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責任制,堅持大扶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深入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全區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各級各部門一直以“治窮先治愚,扶貧先扶志”作為脫貧攻堅工作的指導,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讓群眾心熱起來、行動起來,摒棄“等人送小康”的心態,針對部分貧困戶中存在的“等靠要”消極思想,多管齊下、多措並舉、多方聯動推進智志雙扶工作,使群眾堅定脫貧信心,提振脫貧士氣,增強脫貧能力。

巴青縣位於那曲地區東部,怒江上游,唐古喇山從巴青縣中部穿過,縣域北部地形平坦開闊,是我區重要的牧業基地;東西部屬河谷地帶,是全區乃至全國富產蟲草的風水寶地,無論是蟲草的數量還是品質均處於前列。正因如此,一直以來,挖蟲草是巴青貧困戶群眾最大的收入來源。

“我們對廣大貧困戶著重加強教育引導,幫助他們摒棄‘等靠要’思想,樹立‘有尊嚴’的自我脫貧意識,看到群眾的思想、消費觀念積極轉變,我們很欣慰。”巴青縣副縣長索朗言語中透露著自豪。

針對縣域存在超前盲目消費、“等靠要”等陋習,近年來,巴青縣以縣級幹部帶隊、鄉鎮主要領導參與,深入村戶開展新舊社會對比,國家現行對西藏人民的特殊關心關懷及優惠政策,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相關政策,讓群眾知黨恩、感黨恩,在國家的好政策下,靠自己雙手勤勞致富,實現主動脫貧。還充分利用特產的季節性時期,組織廣大貧困戶收集黃蘑菇、人參果、然巴、採摘草籽等增收致富,利用鄉鎮發展勢頭好的經濟合作組織帶動貧困戶通過勞動入股等形式,積極主動在專案建設工地以工代訓、以工代勞增加收入,年人均收入超過4000元。

同時,巴青縣就貧困戶蟲草收入如何合理規範消費作出嚴明規定,將蟲草收入劃分為4個部分,30%用於存入銀行以備不時之需、30%用於償還虧空、30%用於日常開銷、10%用於家庭基礎設施建設。

“扭轉貧困人口的不良觀念,把思想教育引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摒除陳規陋習,讓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成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良藥;通過綜合施策、組合幫扶,繼續改善貧困群眾的認識偏差和消極心態;以看得見的脫貧致富實際效果促進貧困群眾思想觀念的轉變。總之,我們不僅要讓更多的村民有一份長久、穩定的收入來源,我們還要讓貧困戶的精神也真正富裕起來。”索朗暢談著縣政府帶領全鄉群眾奔小康的決心和期待。

在林芝市,記者同樣感受到移風易俗對貧困群眾精神面貌帶來的可喜改觀。林芝市以打贏脫貧攻堅戰為目標,不斷拓寬增收致富管道,讓林芝農牧民富起來,不斷啟動內生動力,堅持扶貧先扶志、扶貧不扶懶,加強對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的思想發動,強化技能技術培訓,讓他們自覺摒棄“等靠要”思想,從根本上解決後續發展問題,全市發展前景煥然一新。

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不僅要攻克“物質貧困”的堡壘,更要跨過“精神貧困”的橋頭。無論是哪種舉措,都是為了改善貧困群眾的精神面貌,激發他們擺脫貧困的內生動力。

研究對策措施,提出正確處理“十三對關係”的要求,號召全區各族人民齊動手,實現“三不愁、三有、三保障”目標。

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金融扶貧、生態扶貧、電商扶貧、光伏扶貧……在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基本方略的統領下,社會各界、各行各業的力量都動員起來了,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採用多種手段,一系列脫貧創新實踐正在各地蓬勃開展。

來古冰川位於昌都市八宿縣然烏鎮東南部伯舒拉嶺的腹部,為世界三大冰川之一,是帕隆藏布的源頭。來古村,一個處於來古冰川末端的小村莊。

格桑羅布是觀光馬隊的一員。他是村裡的貧困戶,經濟來源少,每年除挖蟲草的3000多元收入外,牽馬成為他收入可觀的固定工作。旅遊旺季,每隔20天格桑羅布就會在村“兩委”的組織下,牽著馬去冰川入口處招攬遊客,一年下來能有3000元—4000元的收入。

2015年,格桑羅布家裡花了13萬元左右蓋了6間新房。“當時政府補貼了5.8萬元。”他說,“旅遊形勢這麼好,今後來我們村的遊客會越來越多,觀光馬隊、客棧、酒吧、土特產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如今全村103戶的113匹馬,都參與到觀光馬隊中來。以前拉貨的馬,如今成了村民致富的“搖錢樹”。

紮西次仁是日喀則市康馬縣南尼鄉的貧困戶,自打村裡建起了藏式傢俱加工專業合作社後,他便加入了進來。他說:“現在憑藉傳統藏式繪畫雕刻手藝,家中年收入能有8萬多元,我們的藏式傢俱銷量特別好,根本不愁賣。”致富能人強巴羅桑在扶貧項目投資27.95萬元的基礎上,自籌資金建起了藏式傢俱加工廠。該廠採取“合作社+貧困戶”生產經營管理模式,採用現代化雕刻、繪畫、加工等機械,加大生產品質、提高生產效率,並從中培養懂技術、會經營的致富能手。該傢俱廠扶持帶動周邊貧困戶10戶86人,月人均增收達5000元左右,戶年均增收達6—7萬元。

類似康馬縣這樣,不斷調整扶貧方式和模式,加強技能培訓,變“輸血”為“造血”,全區打造出了林芝家庭旅館、阿裡星空旅遊、拉薩淨土健康產業等扶貧名片,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自我發展能力逐步提高。

“扶志”+“扶智” 激發內生強動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強化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責任制,堅持大扶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深入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全區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各級各部門一直以“治窮先治愚,扶貧先扶志”作為脫貧攻堅工作的指導,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讓群眾心熱起來、行動起來,摒棄“等人送小康”的心態,針對部分貧困戶中存在的“等靠要”消極思想,多管齊下、多措並舉、多方聯動推進智志雙扶工作,使群眾堅定脫貧信心,提振脫貧士氣,增強脫貧能力。

巴青縣位於那曲地區東部,怒江上游,唐古喇山從巴青縣中部穿過,縣域北部地形平坦開闊,是我區重要的牧業基地;東西部屬河谷地帶,是全區乃至全國富產蟲草的風水寶地,無論是蟲草的數量還是品質均處於前列。正因如此,一直以來,挖蟲草是巴青貧困戶群眾最大的收入來源。

“我們對廣大貧困戶著重加強教育引導,幫助他們摒棄‘等靠要’思想,樹立‘有尊嚴’的自我脫貧意識,看到群眾的思想、消費觀念積極轉變,我們很欣慰。”巴青縣副縣長索朗言語中透露著自豪。

針對縣域存在超前盲目消費、“等靠要”等陋習,近年來,巴青縣以縣級幹部帶隊、鄉鎮主要領導參與,深入村戶開展新舊社會對比,國家現行對西藏人民的特殊關心關懷及優惠政策,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相關政策,讓群眾知黨恩、感黨恩,在國家的好政策下,靠自己雙手勤勞致富,實現主動脫貧。還充分利用特產的季節性時期,組織廣大貧困戶收集黃蘑菇、人參果、然巴、採摘草籽等增收致富,利用鄉鎮發展勢頭好的經濟合作組織帶動貧困戶通過勞動入股等形式,積極主動在專案建設工地以工代訓、以工代勞增加收入,年人均收入超過4000元。

同時,巴青縣就貧困戶蟲草收入如何合理規範消費作出嚴明規定,將蟲草收入劃分為4個部分,30%用於存入銀行以備不時之需、30%用於償還虧空、30%用於日常開銷、10%用於家庭基礎設施建設。

“扭轉貧困人口的不良觀念,把思想教育引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摒除陳規陋習,讓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成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良藥;通過綜合施策、組合幫扶,繼續改善貧困群眾的認識偏差和消極心態;以看得見的脫貧致富實際效果促進貧困群眾思想觀念的轉變。總之,我們不僅要讓更多的村民有一份長久、穩定的收入來源,我們還要讓貧困戶的精神也真正富裕起來。”索朗暢談著縣政府帶領全鄉群眾奔小康的決心和期待。

在林芝市,記者同樣感受到移風易俗對貧困群眾精神面貌帶來的可喜改觀。林芝市以打贏脫貧攻堅戰為目標,不斷拓寬增收致富管道,讓林芝農牧民富起來,不斷啟動內生動力,堅持扶貧先扶志、扶貧不扶懶,加強對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的思想發動,強化技能技術培訓,讓他們自覺摒棄“等靠要”思想,從根本上解決後續發展問題,全市發展前景煥然一新。

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不僅要攻克“物質貧困”的堡壘,更要跨過“精神貧困”的橋頭。無論是哪種舉措,都是為了改善貧困群眾的精神面貌,激發他們擺脫貧困的內生動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