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錢松喦|畫三不畫四

吾師常說:“章法要從四邊打進來”, 即打章法要先看四條邊線所構成的一個整體的畫面, 通盤籌畫的來個“置陣佈勢”, 不能從一邊、一角、一點堆積起來,

先確定了對全域起作用的幾個大面積的東西, 再逐漸打碎, 以小面積的東西配搭進去。 “大幅看氣勢”, 更須要樹立全域觀點。

所謂章法, 不單指構成畫面的形象輪廓, 舉凡色彩、墨色、濃淡、位置, 都要計算在內, 甚而題字印章所占地位也不能遺忘,

這樣字與畫才能作有機的聯繫。 不能以為打一顆小小的印章, 無傷大局, 印是鮮紅色, 在畫面尤其對水墨畫能起輕重作用, 當然在畫成後也有出於預算之外, 可以臨時調排, 起補救作用。

齊白石題款有什麼“星塘老屋主人”“三百石印富翁”寫上一連串,

甚而附帶寫一些在作畫時的感想, 字數拉得很長, 有時乾脆“白石”二字。 題得或長或短即在形式上用字數湊地位。 當然內容上也表白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可題則題, 不需要題, 乾脆不題, 要“畫龍點睛”, 不要“畫蛇添足”。

章法, 千言萬語, 不外“虛”“實”二字,

其他疏密、輕重、濃淡、大小、長短、橫豎, 同理, 可體味音樂的節奏, 當實則實, 當虛則虛, 虛不是不畫, 是有計劃地不畫, 不畫處仍有畫, 譬如音樂的何止, 何止不是“怠工”, 而是一支曲子的組織部分, 用今天的辭彙講, 即是“多樣的統一”。 也是自然法則的“矛盾統一”。

為了形式上的需要,

實處當虛, 可以虛之, 例如:山石本實, 雲一遮就虛;虛處當實, 可以實之, 例如:水本空明, 添些蘅藻、舟楫、島嶼、倒影之類就實, 虛虛實實, 即成畫面節奏。 畫面節奏要和主題內容思想感情緊密的結合一起, 節奏是畫面的形式, 也是作者的情感表現。

章法上的“相成相破”,含有矛盾統一的意義,“成”相當於統一,“破”相當於矛盾。例如畫樹分枝,其中兩枝的方向形勢相同,這是統一,另外在兩枝間斜插一枝,這是矛盾,這是“破”,打破了兩枝的單純的統一局勢,一破便有變化。統一而不變化是呆板,變化而不雜亂,要統一中有變化,變化服從於統一。整個構圖,以此為基本規律。

一般構圖,多採取均衡局勢,而避免對稱。均衡,統一中有變化;對稱,只統一無變化,較呆板,也要打破它。又有說,章法要險而穩,險與穩更顯得矛盾,但在畫面上要結合在一起不能分割。險而不穩看了令人心中不安,穩而不險,即四平八穩,沒有節奏,沒有重點突出部分,看不出它的壞處,也看不出它的好處,這種局勢,江南土話叫做“瘟”,如果任何一個藝術形式到了“瘟”,便毫無誘逗人心處。又有一句口訣“畫三不畫四”,三是奇數,四是偶數,畫偶數的物象易流於均勻整齊,奇數即可打破這個局面,奇與偶也是相輔而行的。

考慮佈局,要把紙釘在壁上,以免平鋪在桌上發生縮形的錯覺。過去我往往把一張宣紙釘在壁上對著默默的靜看,看到紙上已經隱隱有畫,然後落筆,這就是“慘澹經營”。

錢松喦

(1899—1985年)江蘇宜興人,又名松岩、松嚴,號芑廬主人。1957年為江蘇省國畫院首批畫師,生前任江蘇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協江蘇分會主席。生前政府為其出版個人畫集頗多,拍攝專題紀錄片3部。中國美術館、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釣魚臺國賓館均收藏或在顯著位置陳列他的作品。

1 .書香門第 承襲家學

1899 年,錢松喦出生在美麗的江南小城宜興。小名松伢,寓意松樹長青不老,意義吉祥,因“伢”字與“岩”諧音,改名“松岩”,後來改為結構更為優美的“松喦”二字。

幼年時期家境雖不富裕但書卷氣息濃郁,祖父、父親均以教書為生,秀才父親是他的繪畫的啟蒙老師。童年的他白天常在草地上仰觀山川,夜晚便獨自揮毫,家鄉“鵝溪”的秀美山川深深滋養了他的心田。與同齡人相比他所練就的可謂是承襲家學童子功。後來受胡汀鷺影響,鑽研石濤、石溪、唐寅、沈周畫藝,並接觸西畫技法。

之後又臨摹唐寅、石濤筆法,兼收宋、元、明、清各家之長,並融會貫通,自成一格。青年時代創作的《壽相圖》和《山水》便入選了民國第一屆美展,一時傳為美談。這樣的經歷不僅為錢松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奠定了他的藝術發展之路。

2 .萬里寫生 藝術高峰

錢松喦是一個早熟晚成的畫家,五十歲以後的他才正真的進入了藝術的高峰期。1957年,他從無錫師範調至江蘇國畫院任畫師,並定居南京,從此他義無反顧地揚起了傳統中國畫如何反映現實生活的風帆,走上了藝術的探索之路。

1960年,錢松喦滿懷著無限的創作熱情與傅抱石等畫友做了二萬三千里旅行寫生,這次寫生無異成了他藝術的催化劑。他過龍門、攀華山、游聖地延安、看西安碑林,登秦嶺、觀峨眉、嘉嶺怒吼、巫山雲雨,盡收眼底;出洞庭、入三峽、沐湘江風雨、瞻領袖故居,滿載而歸。寫生歸來的他亢奮之情溢於言表,創作的激情如噴薄欲出的旭日。從此胸襟大開,氣局拓展,創作了一批驚世駭俗躍然紙上的佳作,如《紅岩》《常熟田》《三門峽》等。

1964 年,在北京舉辦個展時,時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的華君武,讚譽他的作品是“山水畫推陳出新的新樣板”。

錢松喦以其高品位的山水畫藝術,屹立於20世紀中國畫壇。他以渾厚、沉著、剛柔兼濟的畫風,與傅抱石的奔放、酣暢、天風海雨式的畫風,恰成鮮明對照,誰也不能代替誰,共同開拓了新金陵畫派的藝術雄風。

章法上的“相成相破”,含有矛盾統一的意義,“成”相當於統一,“破”相當於矛盾。例如畫樹分枝,其中兩枝的方向形勢相同,這是統一,另外在兩枝間斜插一枝,這是矛盾,這是“破”,打破了兩枝的單純的統一局勢,一破便有變化。統一而不變化是呆板,變化而不雜亂,要統一中有變化,變化服從於統一。整個構圖,以此為基本規律。

一般構圖,多採取均衡局勢,而避免對稱。均衡,統一中有變化;對稱,只統一無變化,較呆板,也要打破它。又有說,章法要險而穩,險與穩更顯得矛盾,但在畫面上要結合在一起不能分割。險而不穩看了令人心中不安,穩而不險,即四平八穩,沒有節奏,沒有重點突出部分,看不出它的壞處,也看不出它的好處,這種局勢,江南土話叫做“瘟”,如果任何一個藝術形式到了“瘟”,便毫無誘逗人心處。又有一句口訣“畫三不畫四”,三是奇數,四是偶數,畫偶數的物象易流於均勻整齊,奇數即可打破這個局面,奇與偶也是相輔而行的。

考慮佈局,要把紙釘在壁上,以免平鋪在桌上發生縮形的錯覺。過去我往往把一張宣紙釘在壁上對著默默的靜看,看到紙上已經隱隱有畫,然後落筆,這就是“慘澹經營”。

錢松喦

(1899—1985年)江蘇宜興人,又名松岩、松嚴,號芑廬主人。1957年為江蘇省國畫院首批畫師,生前任江蘇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協江蘇分會主席。生前政府為其出版個人畫集頗多,拍攝專題紀錄片3部。中國美術館、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釣魚臺國賓館均收藏或在顯著位置陳列他的作品。

1 .書香門第 承襲家學

1899 年,錢松喦出生在美麗的江南小城宜興。小名松伢,寓意松樹長青不老,意義吉祥,因“伢”字與“岩”諧音,改名“松岩”,後來改為結構更為優美的“松喦”二字。

幼年時期家境雖不富裕但書卷氣息濃郁,祖父、父親均以教書為生,秀才父親是他的繪畫的啟蒙老師。童年的他白天常在草地上仰觀山川,夜晚便獨自揮毫,家鄉“鵝溪”的秀美山川深深滋養了他的心田。與同齡人相比他所練就的可謂是承襲家學童子功。後來受胡汀鷺影響,鑽研石濤、石溪、唐寅、沈周畫藝,並接觸西畫技法。

之後又臨摹唐寅、石濤筆法,兼收宋、元、明、清各家之長,並融會貫通,自成一格。青年時代創作的《壽相圖》和《山水》便入選了民國第一屆美展,一時傳為美談。這樣的經歷不僅為錢松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奠定了他的藝術發展之路。

2 .萬里寫生 藝術高峰

錢松喦是一個早熟晚成的畫家,五十歲以後的他才正真的進入了藝術的高峰期。1957年,他從無錫師範調至江蘇國畫院任畫師,並定居南京,從此他義無反顧地揚起了傳統中國畫如何反映現實生活的風帆,走上了藝術的探索之路。

1960年,錢松喦滿懷著無限的創作熱情與傅抱石等畫友做了二萬三千里旅行寫生,這次寫生無異成了他藝術的催化劑。他過龍門、攀華山、游聖地延安、看西安碑林,登秦嶺、觀峨眉、嘉嶺怒吼、巫山雲雨,盡收眼底;出洞庭、入三峽、沐湘江風雨、瞻領袖故居,滿載而歸。寫生歸來的他亢奮之情溢於言表,創作的激情如噴薄欲出的旭日。從此胸襟大開,氣局拓展,創作了一批驚世駭俗躍然紙上的佳作,如《紅岩》《常熟田》《三門峽》等。

1964 年,在北京舉辦個展時,時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的華君武,讚譽他的作品是“山水畫推陳出新的新樣板”。

錢松喦以其高品位的山水畫藝術,屹立於20世紀中國畫壇。他以渾厚、沉著、剛柔兼濟的畫風,與傅抱石的奔放、酣暢、天風海雨式的畫風,恰成鮮明對照,誰也不能代替誰,共同開拓了新金陵畫派的藝術雄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