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共用熱潮“跌宕起伏”,或許它就是下一浪!

科技在顛覆, 社會在進步!共用單車經過這兩年的發展和洗牌, 已經哀鴻遍野, 然而站在風口上的無人貨架卻是生機勃勃, 資本的強勢注入, 巨頭的戰略佈局, 無人貨架的戰況愈演愈烈!

早在2016年12月, 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便在西雅圖開設了第一家無人零售便利店——Amazon Go, 由此拉開了無人店的序幕。

今年年初, 經過了長達五年的籌備和一年多的測試, Amazon Go終於面向公眾開放。

人山人海

一發不可收拾, 在國內, 馬雲打響“新零售”第一槍, 無人超市在杭州街頭正式開業;隨後推出應用人臉識別技術的無人餐飲店“淘咖啡”;京東CEO劉強東也正式宣佈:要在全國開設50萬家京東便利店、以及大量京東無人超市;馬雲與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後聯手宣佈:未來幾年, 將在全國開展10萬家無人超市;蘇寧2017年8月在南京開了首家無人服裝店“Biu”, 此後又在上海、重慶等地新開了數家門店;大潤發、沃爾瑪也相繼推出了自助雜貨售賣亭......

無人超市、無人便利店、無人售賣亭等等系列無人零售形式迅速崛起, 甚至連“無人零售概念股”都已成為A股市場資金追捧的焦點。

誰曾想, 在無人零售形式中, 無人貨架悄然成為資本界的新寵, 從誕生之初的飽受爭議到瘋狂融資到後來的“冰火兩重天”處境,

這一領域將迎來真正的爆發期。

加了二維碼的“繡花枕頭”?

似乎在一夜之間, 老虎快購、零食e家、小e微店、果小美、猩便利……各路無人貨架層出不窮, 成為寫字樓或者辦公室的標配。

有人說, 無人貨架不就是披著二維碼外衣的一個貨櫃, 裡面放些食品, 用戶自行取貨, 掃碼付款, 和便利店沒有本質上區別, 就是少了人工, 換了場景。 難道無人貨架真的只是加了二維碼的“繡花枕頭”?

大家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 就是因為無人貨架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 它的原型是日本相當流行的自動售貨機, 在上世紀70年代快速發展起來, 80年代被廣泛使用。 可以說, 無人貨架並沒有創新光環, 更不具備變革性。 它的技術很簡單, 一個支付二維碼, 一個貨架放些飲料、點心、小吃等, 不上鎖, 沒有店面, 無人值守, 用戶自行取貨, 掃碼付款, 全靠用戶的自覺性。

但是, 就是因為無人貨投入小, 人力成本低, 服務場景主要是寫字樓或企業的辦公空間, 能滿足顧客及時性的需求,

用戶資料流程集中聚集, 再加上有共用經濟和新零售兩個熱門概念加持, 對於這一風口, 很多資本都不願意錯過, 寧願先占一個坑, 所以無人貨架成為資本市場熱度頗高的專案, 融資速度和金額堪比共用經濟。

對此, 有業內人士認為, 無人貨架是對傳統商店的一種補充, 不失為一條轉型發展的新路徑。

也有分析人士表示, 無人貨架的跑馬圈地之戰亟待資本力量做出宣判, 不少企業在燒錢競爭階段之後, 已經呈現疲態, 而擁有大體量資本的騰訊入局無人貨架市場後, 這場原本看似無序的競爭將獲得加速終結的效果, 不僅多數相關企業將面臨淘汰, 並且極有可能形成與共用單車一樣的寡頭爭霸局面。

資本圈是怎麼看待的呢?

●單純用無人貨架、無人便利店來理解新零售事實上是走偏了。因為交易相關方太多,無人便利貨架不太可能出現爆發式單量增長。

● 無人貨架門檻不夠高,市場上很快會進入很多個玩家,難防守。但從貨架投放來看,現在各家的做法差別不大,商品差異也不大,大家都在齊頭並進向前沖的階段。

資本眼中的“香餑餑”

被冠上“新零售”的無人貨架瞄準的是“辦公室經濟”,去年短短幾個月就迎來規模化增長。

中商產業研究院前不久發佈的《2017年中國無人貨架市場前景研究報告》中提到,2017年是無人零售的“元年”,就市場潛力來看,無人零售是塊千億級蛋糕。到2022年,無人零售的使用者規模將達2.4億人,而這個資料在2017年僅為0.05億,這5年間要翻48倍。在無人零售規模方面,報告預測2022年將達到9500億元,是2017年100億元的95倍。

據統計,截止2017年9月底,披露融資的無人貨架項目超過三十家,累計投資金額超30億人民幣,已披露的網點數加起來大約在萬級左右,僅北上廣深的企業就有200萬家左右。直線增長的融資金額和網點數讓無人貨架成為新零售背景下的黑馬,一場無人貨架企業的圈地之戰也上升到資本結盟戰役。

據市場情況分析,目前國內有超過5000萬家企業,每年以超過500萬家的速度增長。無人貨架在一、二線城市從寫字樓數量、覆蓋面積、用戶人數三個層面去計算,有1億左右可瞄準的使用者,企業終端貨架容量10~20萬,早期有10~30億元的市場空間。資本正是看中這一巨大的市場空間,才會對無人貨架抱有莫大的希望,瘋狂的搶灘市場,連京東、騰訊等巨頭企業也都在佈局。

背後的生意經

一個商業模式不管有多火熱,關鍵的是能賺錢嗎?想當初,共用單車難道不是一直站在浪潮之巔,但由於共用單車本身盈利模式不明確,再加上沒有資本持續注入,多少家共用企業就此倒下,到最後一地雞毛。前車之鑒,無人貨架想要長遠發展,就得有明晰的盈利方式。

簡單梳理下無人貨架的商業思路,首先,通過零售方式來減輕固定成本的投入,突破盈虧的平衡點;其次,當你有大量用戶,可以將貨架作為廣告載體,向大平臺導流,大家都知道現如今流量就意味著潛在市場;另外,提供增值服務,將使用者資料優化,擁有大資料,才能洞察市場,挖掘消費者更多需求,提升企業的戰略佈局。

站在風口,無人貨架軟肋凸顯

不論是從資本加持,還是從市場空間來看,無人貨架的前景似乎一片光明,一下子湧進一大批創業的“豬”。但現實是殘酷的,無人貨架進入寫字樓,打通白領階層的路並沒那麼順利,很多企業還沒有全面廝殺就已經迎來了“合併期”及市場與人性的考驗,當資金鏈斷缺後,無人貨架的不可延續性將暴露無遺。

和共用單車一樣,無人貨架也將面臨消費者素質的考驗。由於沒有店員監管,全靠用戶自覺掃碼支付,如果某些用戶付款金額與所拿貨物數量不符,企業就需要負擔這個損貨率,並且損耗率遠超有店員的實體店。

有媒體報導,在武漢的一個無人貨架據點,使用者數目超越5000,運營半年後,貨損曾經超過10%,最嚴重的貨架到達39%,常常後臺顯示架上還有不少商品,補貨人員一去卻發現什麼都不剩,無奈之下,只能選擇轉型。

此外,由於行業准入門檻低,無人貨架前期幾乎沒有競爭壁壘,誰都可以做,行業之間的同質化嚴重,企業與企業之間沒有明確的特色之分,精准運營能力就成為企業在眾多無人貨架中脫穎而出的致勝之法。

目前來看,我們無法確定無人貨架是否是真風口,也無法肯定誰能勝出。不過,無論是誰殺出一條血路,對零售業的改革及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都是一種促進。

經過去年市場的洗牌,進入資本賽道的無人貨架,強大的供應鏈、精細化運營能力及精准的用戶畫像可能是最強有力的武器,戰果如何,就看各位玩家接下來如何操作了!

資本圈是怎麼看待的呢?

●單純用無人貨架、無人便利店來理解新零售事實上是走偏了。因為交易相關方太多,無人便利貨架不太可能出現爆發式單量增長。

● 無人貨架門檻不夠高,市場上很快會進入很多個玩家,難防守。但從貨架投放來看,現在各家的做法差別不大,商品差異也不大,大家都在齊頭並進向前沖的階段。

資本眼中的“香餑餑”

被冠上“新零售”的無人貨架瞄準的是“辦公室經濟”,去年短短幾個月就迎來規模化增長。

中商產業研究院前不久發佈的《2017年中國無人貨架市場前景研究報告》中提到,2017年是無人零售的“元年”,就市場潛力來看,無人零售是塊千億級蛋糕。到2022年,無人零售的使用者規模將達2.4億人,而這個資料在2017年僅為0.05億,這5年間要翻48倍。在無人零售規模方面,報告預測2022年將達到9500億元,是2017年100億元的95倍。

據統計,截止2017年9月底,披露融資的無人貨架項目超過三十家,累計投資金額超30億人民幣,已披露的網點數加起來大約在萬級左右,僅北上廣深的企業就有200萬家左右。直線增長的融資金額和網點數讓無人貨架成為新零售背景下的黑馬,一場無人貨架企業的圈地之戰也上升到資本結盟戰役。

據市場情況分析,目前國內有超過5000萬家企業,每年以超過500萬家的速度增長。無人貨架在一、二線城市從寫字樓數量、覆蓋面積、用戶人數三個層面去計算,有1億左右可瞄準的使用者,企業終端貨架容量10~20萬,早期有10~30億元的市場空間。資本正是看中這一巨大的市場空間,才會對無人貨架抱有莫大的希望,瘋狂的搶灘市場,連京東、騰訊等巨頭企業也都在佈局。

背後的生意經

一個商業模式不管有多火熱,關鍵的是能賺錢嗎?想當初,共用單車難道不是一直站在浪潮之巔,但由於共用單車本身盈利模式不明確,再加上沒有資本持續注入,多少家共用企業就此倒下,到最後一地雞毛。前車之鑒,無人貨架想要長遠發展,就得有明晰的盈利方式。

簡單梳理下無人貨架的商業思路,首先,通過零售方式來減輕固定成本的投入,突破盈虧的平衡點;其次,當你有大量用戶,可以將貨架作為廣告載體,向大平臺導流,大家都知道現如今流量就意味著潛在市場;另外,提供增值服務,將使用者資料優化,擁有大資料,才能洞察市場,挖掘消費者更多需求,提升企業的戰略佈局。

站在風口,無人貨架軟肋凸顯

不論是從資本加持,還是從市場空間來看,無人貨架的前景似乎一片光明,一下子湧進一大批創業的“豬”。但現實是殘酷的,無人貨架進入寫字樓,打通白領階層的路並沒那麼順利,很多企業還沒有全面廝殺就已經迎來了“合併期”及市場與人性的考驗,當資金鏈斷缺後,無人貨架的不可延續性將暴露無遺。

和共用單車一樣,無人貨架也將面臨消費者素質的考驗。由於沒有店員監管,全靠用戶自覺掃碼支付,如果某些用戶付款金額與所拿貨物數量不符,企業就需要負擔這個損貨率,並且損耗率遠超有店員的實體店。

有媒體報導,在武漢的一個無人貨架據點,使用者數目超越5000,運營半年後,貨損曾經超過10%,最嚴重的貨架到達39%,常常後臺顯示架上還有不少商品,補貨人員一去卻發現什麼都不剩,無奈之下,只能選擇轉型。

此外,由於行業准入門檻低,無人貨架前期幾乎沒有競爭壁壘,誰都可以做,行業之間的同質化嚴重,企業與企業之間沒有明確的特色之分,精准運營能力就成為企業在眾多無人貨架中脫穎而出的致勝之法。

目前來看,我們無法確定無人貨架是否是真風口,也無法肯定誰能勝出。不過,無論是誰殺出一條血路,對零售業的改革及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都是一種促進。

經過去年市場的洗牌,進入資本賽道的無人貨架,強大的供應鏈、精細化運營能力及精准的用戶畫像可能是最強有力的武器,戰果如何,就看各位玩家接下來如何操作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