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幸福賽罕」大棚轉型 助推農民增收

以前北方的冬天, 餐桌上都是土豆、白菜等易儲藏的蔬菜。 自從有了蔬菜大棚, 冬天吃上番茄、黃瓜等青菜也不是難事兒了。 “如今綠油油的秋葵,

一茬一茬的收, 大棚裡還種起了南方蔬菜, 一年四季蔬菜不斷。 ”賽罕區金河鎮舍必崖村的王軍笑的合不攏嘴。 “蔬菜價格不錯, 我們的腰包鼓了, 幹勁足了。 都嘗到轉型做新農民的甜頭了。 ”

二月賞桃花, 三月品草莓, 四月摘桃子, 五月償紅龍果……除了種植南方蔬菜, 賽罕區的其它大棚裡又是不同的景象。 火紅的玫瑰嬌豔欲滴, 淡雅的百合馥鬱芬芳, 華美的鬱金香亭亭玉立……賽罕區的大棚儼然成了一片花的海洋。

01

隨著思路的轉變, 賽罕區的蔬菜大棚種植模式也發生了變化, 從以前的蔬菜單一種植, 變成了蔬菜、水果和花卉的種植。 同時鄉親們對於如何銷售, 也改變了策略。 從自己種植自己採摘再自己售賣, 如今搖身一變,

在大棚裡就能銷售了。 把大棚重新“裝修”, 在裡面放上了鄉土氣息濃厚的炕桌、鬥櫃等家居和笸籮、鍘草刀、鐮刀等種植工具, 然後開啟了“農家博物館”“家庭農場”和“農家採摘”, 不僅讓市民體驗種植與採摘的樂趣, 還能休閒娛樂, 帶動農家樂的發展。 舍必崖村張德強向記者介紹到, “以前我們愁銷路, 現在來採摘的遊客多了起來, 差不多一天時間就能把一個大棚的草莓採摘一空, 走的時候再買點農家特產, 效益比以前強多了。 ”

02

舍必崖村的大棚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氣象, 離這兒不遠的章蓋營村的大棚裡則是另外一番景象。 大棚裡整齊的壟上爬滿了一條條蠕動的紅色蚯蚓。 這個大棚的負責人韓建春告訴記者, “要打破傳統思維, 大棚不只能用來種植農作物的, 還能養蚯蚓。 你看一個小小的蚯蚓, 但是全身都是寶。 ”

“養蚯蚓其實是一個變廢為寶的事情。 ”韓建春娓娓道來, “別看蚯蚓個頭小, 但它其實是個‘大胃王’, 能夠迅速消化牛糞、樹葉、秸稈和廢舊菌棒等有機物。 蚯蚓糞便作為肥料,

不燒農作物的根和苗, 而且還沒有病蟲害, 味道還比較清新, 最後整體達到生態化。 ”

養殖蚯蚓, 除了能夠達到生態化, 同時也是一個致富項目。 韓建春告訴記者, “蚯蚓回收給製藥廠, 而蚯蚓糞作為肥料銷售, 一個大棚一年的純收入是兩萬元左右。 蚯蚓養殖的效益好了, 我們還能帶動周邊的村民致富, 不管是過來打工的, 還是準備自己養殖的。 ”

03

今年52歲肖滿有, 之前在章蓋營村自己種植蔬菜大棚。 看到韓建春這兒招人, 他就過來了。 “每天的工作就是上糞、出蚯蚓、拔草、交水, 一個月3600元的工資。 我來了將近一年, 現在先學一學, 感覺不太難, 我自己準備承包大棚養殖蚯蚓。 ”

保素村劉文寬,跑過貨車,開過飯館,他看到十九大提出建設和振興鄉村,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讓劉文寬有了主心骨,看到了未來農村的發展。“我也是抱著看一看的心裡來的,看看這個蚯蚓養殖到底怎麼樣。蚯蚓養殖投入小,收入還不錯,蚯蚓到了製藥廠,糞我們既能賣,也能種植作物。我們村400多個大棚,我想通過養殖蚯蚓帶動我們村的經濟,呼和浩特蚯蚓養殖比較少,我們要超前發展。”

大棚轉型,不斷提高村民在產業發展中的參與度和受益面,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徹底解決農村產業和農民就業問題,確保當地群眾長期穩定增收、安居樂業。(新媒體中心 吳樂)

保素村劉文寬,跑過貨車,開過飯館,他看到十九大提出建設和振興鄉村,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讓劉文寬有了主心骨,看到了未來農村的發展。“我也是抱著看一看的心裡來的,看看這個蚯蚓養殖到底怎麼樣。蚯蚓養殖投入小,收入還不錯,蚯蚓到了製藥廠,糞我們既能賣,也能種植作物。我們村400多個大棚,我想通過養殖蚯蚓帶動我們村的經濟,呼和浩特蚯蚓養殖比較少,我們要超前發展。”

大棚轉型,不斷提高村民在產業發展中的參與度和受益面,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徹底解決農村產業和農民就業問題,確保當地群眾長期穩定增收、安居樂業。(新媒體中心 吳樂)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