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首屆數字中國峰會 馬雲、孫丕恕、馬化騰等集聚福州!說了啥?

指點江山、觀點薈萃, 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精彩紛呈!

這屆峰會可謂大咖雲集, 阿裡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浪潮集團董事長兼CEO孫丕恕、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劉強東、華為董事長梁華……都來了!

馬雲謙虛表態希望更多企業超過BAT;孫丕恕化身預言家, 預言數字中國建設將產生城市新“三大運營商”;馬化騰一縱一橫一新話數字轉型之道;梁華談5G說自家業務;劉強東評中興事件打臉中國企業家...整個會場金句連連, 熱鬧不斷, 不妨讓老王帶大家一起來感受下:

馬雲:中國需要更多掌握核心技術超越BAT的企業

阿裡Jack馬一向敢說敢做, 尤其是面對現如今的中美貿易關係, 馬雲放話:如果中美保持良好的經貿關係, 為美國提供100萬個就業崗位完全沒有問題, 甚至可以提供1000萬個崗位。 但如果中美之間沒有貿易了, 那100萬個就業崗位也就泡湯了!”

敢言的馬雲也十分關注技術創新。 此次峰會上, 馬雲就表示, 如果不掌握核心技術, 就是在別人的牆基上砌房子, 在別人的院子裡面種菜。 目前, 中國只有BAT(即百度、阿裡巴巴、騰訊)是遠遠不夠的, 中國需要一大批超越BAT的大公司和超級公司, 能夠將資料和技術引向應該走的方向, 能夠在關鍵技術、關鍵領域, 解決未來問題, 人類的發展問題和國際技術競爭中擔當重責。

顯然, 在這場技術變革的關鍵時期, 馬雲真心希望中國數位化建設能夠快速發展。 “如果今天不數位化, 不和互聯網相連, 不去擁抱變化, 那麼會比過去30年前不通電來得更加可怕”馬雲說。

對於未來, 馬雲充滿期望以及敬畏。

他說, 讓技術和資料為社會的發展注入正能量, 應該主動擁抱技術, 融入到新的普惠可持續可歷史的時代。 我們要密切關注資料時代, 對人類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衝擊的時候。

馬雲表示, 未來全球既要有競爭, 更要有合作, 中國離不開世界, 全世界同樣也離不開中國。 “我們要相信年輕人, 相信技術, 相信創新和相信未來, 任何一個國家, 任何一個企業都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簡單概括就是, 其他企業要抓緊創新, 掌握核心技術, 超過BAT, 承擔更多責任。 創新, 說起來容易, 做起來難, 更何況以現在的狀態, 更多優勢資源都聚集在BAT等大企業手中。

孫丕恕:未來將產生新“三大運營商”推動數位中國加速發展

本屆數位中國論壇上, 孫丕恕表示,

隨著演算法的日趨複雜與資料的持續增長, 數位經濟將更依賴於計算力的提升和資料的積累, 而推動計算力、資料與應用場景“完美”搭配, 更能提升數字經濟的競爭力。 未來, 數字中國建設將產生雲計算、大資料、智慧城市新“三大運營商”

“雲計算是建設數字中國的支撐。 ”孫丕恕打了個比方, 雲計算已經像水、電、氣一樣, 成為一個城市的基礎設施, 讓計算力越來越強, 成本越來越低, 計算無處不在, 同時促進了大資料的產生。

孫丕恕認為, 提升計算力水準, 首先要構建世界一流的雲資料中心, 把資訊化的系統打通, 用雲計算技術把分散在委、辦、局的資訊集中起來, 而這一過程中, 各地政府決策程式複雜, 推進慢, 對雲服務安全問題重視不夠。

這就需要借助雲服務運營商, 搭建可定制、可信賴、可持續的雲計算環境, 為數字中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數位經濟時代, 資料已成為孕育新經濟、新業態的土壤。 ”孫丕恕認為, 資料流程通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關鍵, 但資料整合共用過程中, 存在資料開放協調難、資料品質差等問題, 加上政府部門缺少專人處理大資料工作, 導致關乎民生領域的資料難以共用開放, 更無法有效支撐公眾挖掘資料價值。

作為“資料開放第一人”,孫丕恕建議政府選擇具有國資背景、掌握資料治理開放技術和經驗的大資料運營商,通過提供資料資源開放目錄梳理,檢測分析等服務,持續、常態的開放關乎民生發展領域的資料,可以有效推動資料流程通交易與創新應用,提高公共服務水準。

“未來決定城市發展不再是土地和礦產紅利,而是基於大資料運營和服務所產生的資料紅利,也將基於資料資源形成各種智慧應用,推動智慧城市建設。”孫丕恕表示,傳統的智慧城市建設普遍存在重技術輕應用、重投入輕實效、重建設輕運營的現象,特別是單個專題領域專案建設的模式,並沒有讓群眾從整體上感受到城市智慧。

在孫丕恕看來,數字經濟本質是一種普惠經濟,各行業、各領域通過科學合理地使用資料,將推動經濟社會向更高品質、更加公平發展。因而,建設數位中國不僅要發展數位經濟本身,而且要擴展到政務、民生等社會各方面,要以資料為核心,利用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新一代資訊技術打造智慧政府、智慧城市,提升政府社會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務水準,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到資料帶來的智慧和便捷。

馬化騰:以“數位工匠精神”助力數字中國建設

對於數位化進程,馬化騰理解為一縱一橫一新:“互聯網+”與各個垂直行業不斷深化融合,發展了數字經濟,這是“一縱”;數位化進程從經濟領域向社會、民生、政務各個領域迅速擴展,推動了數字中國建設,這是“一橫”;而一縱一橫交匯融合帶來的創新,幫助中國從大國走向強國,這是“一新”。

如何加快建設數字中國,馬化騰談到了三個關鍵字:“站上來”、“沉下來”和“用起來”。他說,中國在數位技術上要“站上來”,只有科技這塊“骨頭”足夠硬,才有和國際巨頭平等對話的機會。

同時數位化創新需要“沉下來”,目前互聯網正在與各個垂直領域深度融合,數位化創新需要下沉,進入各行各業的五臟六腑,要發揚“數字工匠精神”,從外到內打磨每一個細節的改進,而不是熱衷概念炒作。

數位化升級需要“用起來”,尤其要跨過數位鴻溝,把數位產品和服務做好“向下相容”,讓盡可能多的人能用起來、用得好,特別是讓弱勢群體、老少邊窮能夠分享數位紅利。

梁華:數位化步入新階段,商業創新大多由ICT技術驅動

與其他企業家不同,華為梁華則務實很多,主要聚焦業務談論數字經濟。

梁華在發言中指出,數位化正在進入新階段,ICT 數字產業正進入一個全新的產業週期,這個週期內最大的特點,就是 IT 數位技術和數字基礎設施將被各行各業廣泛應用,數位技術從以前的支撐系統,變成生產系統和決策系統。伴隨著這個變化,ICT 數字產業也從前 30 年的垂直產業走向平臺性水準產業。

在這個新的產業週期中,5G、IoT、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將變得越來越重要,成為構建萬物互聯智慧世界的關鍵。到 2025 年,個人智慧終端機數將達 400 億,全球聯接總數達到 1000 億,並基於此創造 23 萬億美金的產業價值。

梁華表示,面對新階段下各領域巨大的數位化機遇,華為願與各行各業的生態合作夥伴一起,優勢互補、密切合作,真正打通行業客戶“端、網、平臺、應用”的資料通道和業務通道,説明行業客戶基於ICT數位技術,構建新的生產和決策系統,進而釋放行業潛力,創造新的經濟增長動能。

劉強東:中興事件打了所有中國互聯網企業家一個耳光

最近,美國“封殺”中興事件引發廣泛熱議,也暴露出中國IT企業在晶片領域核心技術的不足。對此,劉強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中興事件給整個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家和IT行業的所有企業家重重打了一個耳光。希望這個耳光能把整個中國企業都打醒,認識到如果我們不能掌握自己核心的智慧財產權的話,那麼命運終究是攥在別人手裡。

劉強東稱,京東走的道路是,第一先走應用的道路,有了應用,會有現金流和毛利,再拿自己的利潤進行滾動投入,堅持走一條相對可能比較孤獨的道路。

因為核心智慧財產權的建設,還有技術的投資,都需要很長時間,七年、八年甚至十年看不到利潤,看不到收入,帶來的都是虧損。“但我覺得作為企業家,這是我們應該堅守的底線。”劉強東說。

另外,科大訊飛陳濤從AI解讀數字中國、美團CEO王興則分享了數位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議題,還有螞蟻金服井賢棟、神州數碼郭為、曠視科技印奇等企業家均為數字中國建設建言獻策,共同勾畫未來發展美景。

感受數字中國的力量,讓我們一起見證,一起前行!

作為“資料開放第一人”,孫丕恕建議政府選擇具有國資背景、掌握資料治理開放技術和經驗的大資料運營商,通過提供資料資源開放目錄梳理,檢測分析等服務,持續、常態的開放關乎民生發展領域的資料,可以有效推動資料流程通交易與創新應用,提高公共服務水準。

“未來決定城市發展不再是土地和礦產紅利,而是基於大資料運營和服務所產生的資料紅利,也將基於資料資源形成各種智慧應用,推動智慧城市建設。”孫丕恕表示,傳統的智慧城市建設普遍存在重技術輕應用、重投入輕實效、重建設輕運營的現象,特別是單個專題領域專案建設的模式,並沒有讓群眾從整體上感受到城市智慧。

在孫丕恕看來,數字經濟本質是一種普惠經濟,各行業、各領域通過科學合理地使用資料,將推動經濟社會向更高品質、更加公平發展。因而,建設數位中國不僅要發展數位經濟本身,而且要擴展到政務、民生等社會各方面,要以資料為核心,利用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新一代資訊技術打造智慧政府、智慧城市,提升政府社會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務水準,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到資料帶來的智慧和便捷。

馬化騰:以“數位工匠精神”助力數字中國建設

對於數位化進程,馬化騰理解為一縱一橫一新:“互聯網+”與各個垂直行業不斷深化融合,發展了數字經濟,這是“一縱”;數位化進程從經濟領域向社會、民生、政務各個領域迅速擴展,推動了數字中國建設,這是“一橫”;而一縱一橫交匯融合帶來的創新,幫助中國從大國走向強國,這是“一新”。

如何加快建設數字中國,馬化騰談到了三個關鍵字:“站上來”、“沉下來”和“用起來”。他說,中國在數位技術上要“站上來”,只有科技這塊“骨頭”足夠硬,才有和國際巨頭平等對話的機會。

同時數位化創新需要“沉下來”,目前互聯網正在與各個垂直領域深度融合,數位化創新需要下沉,進入各行各業的五臟六腑,要發揚“數字工匠精神”,從外到內打磨每一個細節的改進,而不是熱衷概念炒作。

數位化升級需要“用起來”,尤其要跨過數位鴻溝,把數位產品和服務做好“向下相容”,讓盡可能多的人能用起來、用得好,特別是讓弱勢群體、老少邊窮能夠分享數位紅利。

梁華:數位化步入新階段,商業創新大多由ICT技術驅動

與其他企業家不同,華為梁華則務實很多,主要聚焦業務談論數字經濟。

梁華在發言中指出,數位化正在進入新階段,ICT 數字產業正進入一個全新的產業週期,這個週期內最大的特點,就是 IT 數位技術和數字基礎設施將被各行各業廣泛應用,數位技術從以前的支撐系統,變成生產系統和決策系統。伴隨著這個變化,ICT 數字產業也從前 30 年的垂直產業走向平臺性水準產業。

在這個新的產業週期中,5G、IoT、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將變得越來越重要,成為構建萬物互聯智慧世界的關鍵。到 2025 年,個人智慧終端機數將達 400 億,全球聯接總數達到 1000 億,並基於此創造 23 萬億美金的產業價值。

梁華表示,面對新階段下各領域巨大的數位化機遇,華為願與各行各業的生態合作夥伴一起,優勢互補、密切合作,真正打通行業客戶“端、網、平臺、應用”的資料通道和業務通道,説明行業客戶基於ICT數位技術,構建新的生產和決策系統,進而釋放行業潛力,創造新的經濟增長動能。

劉強東:中興事件打了所有中國互聯網企業家一個耳光

最近,美國“封殺”中興事件引發廣泛熱議,也暴露出中國IT企業在晶片領域核心技術的不足。對此,劉強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中興事件給整個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家和IT行業的所有企業家重重打了一個耳光。希望這個耳光能把整個中國企業都打醒,認識到如果我們不能掌握自己核心的智慧財產權的話,那麼命運終究是攥在別人手裡。

劉強東稱,京東走的道路是,第一先走應用的道路,有了應用,會有現金流和毛利,再拿自己的利潤進行滾動投入,堅持走一條相對可能比較孤獨的道路。

因為核心智慧財產權的建設,還有技術的投資,都需要很長時間,七年、八年甚至十年看不到利潤,看不到收入,帶來的都是虧損。“但我覺得作為企業家,這是我們應該堅守的底線。”劉強東說。

另外,科大訊飛陳濤從AI解讀數字中國、美團CEO王興則分享了數位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議題,還有螞蟻金服井賢棟、神州數碼郭為、曠視科技印奇等企業家均為數字中國建設建言獻策,共同勾畫未來發展美景。

感受數字中國的力量,讓我們一起見證,一起前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