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第36屆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特刊」—文旅新時代 開啟洛陽新未來

□文字整理丨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 李亞林 通訊員 葉然

攝影丨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 李書寶 張歡歡

一 古都新命 洛陽新生

▶洛陽無論是文化資源, 還是自然景觀, 條件無疑是得天獨厚。 而在未來一個時期, 文化和旅遊的融合發展是大趨勢。 ▶文化旅遊在我國旅遊業新一輪黃金髮展期必將發揮更大作用, 旅遊對促進文化事業的繁榮和文化產業的發展能夠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特別是文旅融合發展, 將成為推進洛陽發展的重要路徑。 近日, 方塘智庫創始人葉一劍接受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專訪, 追溯歷史暢談文化, 為新時代的洛陽文旅融合發展建言。

【】曾經天下人的洛陽

西元222年, 曹操的四子曹植到京都朝覲, 歸渡洛水, 因有感于宋玉對楚王所說的神女之事, 於是作了《洛神賦》。 往事越千年, 當後世之人再立洛水之畔, 已不見陳思王和他的白馬, 滾滾洛水也難覓半點仙蹤, 放眼望去盡是臨河垂釣的閒人, 以及一棟棟新起的濱河樓宇。

千百年來, 源出陝西華山南麓的洛川流淌不息, 水北的人口生生死死, 來來往往, 未有斷絕。 時至今日, 洛陽的聲名依舊, 只是那些曾經逐鹿中原的人物或葬在山丘,

或屍骨無存。

當我們身在洛陽城北的古墓博物館(也即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 不禁感慨北邙山究竟埋了多少帝王將相, 洛水之畔究竟走過多少野心家, 袁氏兄弟、曹氏父子以及司馬氏父子, 乃至於鐘繇子鐘會者流, 大亂之世, 也是大爭之世, 他們確曾在洛陽權謀天下。

他們無疑也是今天洛陽城的一部分, 縱使肉身不再, 荒塚一堆草沒了。 無論是魏晉南北朝, 還是李唐武周時期, 洛陽城的聲名離不開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

京都洛陽是天下人的洛陽, 京都洛陽是平定西蜀東吳統禦天下的洛陽, 是武曌開國立業萬邦來朝的洛陽, 然而今日洛陽只是洛陽人的洛陽, 隱約之間竟可見長安風味。 畢竟, 神都洛陽和帝京長安太過相似,

即便在今天的洛陽景區, 所見也是漢唐風格的建築樣式。

洛陽不缺歷史, 不缺文化, 今天的洛陽缺的是與其他城市不一樣的歷史, 不一樣的文化, 長安有漢未央宮遺址和唐大明宮遺址, 而洛陽有漢魏洛陽故城, 有隋唐洛陽城。 只有讓洛陽的故人、故事和舊物發聲, 洛陽才是作為時間序列中的洛陽, 而不是僻居豫西的市府所在。 今天的洛陽不再有當其盛時的王霸之氣, 倒是洛陽高鐵站過道中LED大屏上殷切地滾動著類似“歡迎返鄉買房置業”的字樣, 甚至於明確提示可以用當年的返鄉車票來抵扣房款。

作為十三朝古都的洛陽, 洛陽的歷史文化不可謂不深、不廣, 而作為一個擁有680萬常住人口的地級市, 以及接待國內外遊客過億人次(2015年資料)的旅遊城市,

洛陽足夠在今天國內眾多相同量級的旅遊目的地的競選中出類拔萃。 然而, 吸引萬千遊客到洛陽觀光的原因多半是諸佛菩薩與牡丹。

【】被牡丹過度定義的洛陽

千年帝都, 牡丹花城。 河洛地區有黃河、洛河、伊河等眾多河流, 由於它們的共同沖積,形成了洛陽盆地。洛陽盆地土地肥沃,土壤中有各種微量元素,且黏性較大,于伊洛流域廣泛分佈著古老火山岩,經過億萬年的風化、沖積、搬運,形成了洛陽適宜農作物種植尤其是花卉種植的特色。因此也便有了“種植好牡丹,必取洛陽土”的說法。“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歐陽修筆下的牡丹於地脈之中處於皇家之氣,高貴與優雅並存。

牡丹之於洛陽,猶如水之於人,其重要性不可忽略,亦無法忽略。特色牡丹,十三朝古都,唯洛陽獨有的龍門石窟……獨特的資源,洛陽幾乎應有盡有。雍容華貴、端莊大方、人間煙火,屬於洛陽的城市人格和精神,洛陽城一個都不少。

在洛陽市的街頭上,巨幅海報上書寫著“賞洛陽牡丹,品河洛文化”,不知是洛陽成就了洛陽牡丹,還是洛陽牡丹成就了洛陽,這難免使遊客產生更多關於隋唐或武周的觀感和歷史想像,而前身為洛陽牡丹花會的“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更使大眾的想像通過儀式和節慶成為真實記憶,洛陽是隋唐武周的洛陽,洛陽拖著的是長安的影子,而非一統天下魏晉王朝的洛陽。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然而,牡丹花開花落二十日,花期有時,遊客不會年年朝朝入洛陽只為牡丹開。回想1800多年前,那時的曹氏王孫仍需每年應召進京朝覲,現世的旅人雖為自由身,此番前來也只是個過客,不是歸人。

“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而今日的洛陽已非富貴之身,這不但指洛陽不再是萬邦來朝的洛陽,更在於隨著歷史上開封、鄭州的取而代之,時至今日的洛陽已甘為鄭州之後,同豫東的開封一併成為鄭州的左膀右臂。

此外,佛教東傳中土,洛陽白馬寺與龍門石窟所承載的意義遠非一日遊線路所能完全,作為國家級文保單位,白馬寺與龍門石窟已然超越偶像崇拜的世俗意義,昔日由信眾供奉瓜果、香火不斷的佛菩薩們,也不再享用人間煙火了。

無論是白馬寺還是龍門石窟,不是帝王敕建,就受王侯貴胄的供養,洛陽的神佛儼然與世俗皇族的關係千絲萬縷,從東漢明帝到北魏孝文帝再到武則天,洛陽的經營離不開佛教。由此,與世無爭的諸佛與睥睨天下的牡丹一道成為洛陽的化身,引得後世的旅人趨之若鶩。

但對於洛陽來說,無論是佛還是牡丹,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洛陽文化資源的獨特性使其在文化創意層面難有較大的發揮空間,乃至於有品牌但無IP,缺文化創意產品。無論是龍門二十品、洛陽鏟、牡丹石、牡丹團扇以及其他以牡丹為主題的裝飾點綴之物,都難以成為遊客離開洛陽必備的伴手禮,倒是以牡丹為餡料的糕點有滋有味,卻也不如雲南鮮花餅一般遠近聞名。

顯然,牡丹花開,“一城之人皆若狂”的盛唐富宋已逝,在一個不以雍容繁複為審美觀的時代,世人皆愛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

西晉左思著有《三都賦》,“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清代史學家王鳴盛說:“左思于西晉初吳、蜀始平之後,作《三都賦》,抑吳都、蜀都而申魏都,以晉承魏統耳”。魏都即為洛陽,成都未成,建鄴未建,那個曾見證建安風骨的洛陽,至此為天下的洛陽,為竹林七賢夢魘之中的洛陽,是至情至性的洛陽。

天下洛陽是開放的洛陽,名士英才紛至遝來,無論魏晉,還是武周時期,神都洛陽作為中原乃至全國的政治座標原點,經濟發達、文化繁盛;天下洛陽也是亂離的洛陽,所謂“天下之治亂,侯於洛陽之盛衰”,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流,南北大遷徙。

今時今日,洛陽以“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絲路起點,山水洛陽”為城市品牌,每年動輒過億人次的旅遊人口,旅遊總收入超千億元(2017年資料)的傲人成績,使得洛陽成為許多同級別旅遊城市的標的,這得益于洛陽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而其中白馬寺、龍門石窟以及洛陽牡丹文化節無疑是最為突出的文化符號。

但洛陽不只需要遊客,更需要來此定居的人。洛水兩岸埋了多少客籍英雄名士,北邙山無窮的丘塚和靜躺在魏晉書簡之中的名字每一個都與洛陽有關,洛陽是有了那些帝王將相、英雄名士才成為洛陽的,而不僅僅是石佛和牡丹。

【】洛陽需要更加開放和包容

在盧舍那大佛身下,據一當地老者所言,伊洛之間的關林是曹操念關公忠義,刻沉香木為軀,全其屍首,以王侯禮葬之。今天來看,曹操霸業可成全憑有用人之能,用天下可用之人,禮遇有加,則賢士將才如過江之鯽源源不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香山上的白居易墓,丘塚旁所見除了白氏詩文碑刻外,還有徙居海外的白氏後裔紀念碑銘,他們尚還記著祖先,卻漂洋過海,遠走他鄉。山西人白居易生前自號香山居士,死後葬在香山,從客居到定居,白居易選擇了洛陽,洛陽也選擇了他。曾經那個容不下陳王曹植的洛陽,容下了白樂天,那麼今時的洛陽還能否容得下一個又一個白樂天?

通過歷年洛陽市官方公佈的資料來看,雖然洛陽每年都有大量的人口流入,但只是作為在統計學意義上短暫逗留的遊客,並不能像那些埋骨邙山的英雄名士成就天下洛陽。作為一個城鎮化率為54.35%的地級市,從天下洛陽到洛陽人的洛陽,今日洛陽雖有三校,顯然勢單力孤,設若與鄭州、西安互為馳援,借助于營商環境、科研人才、資本、政策等力量,洛陽的復興指日可待。

唯其如此,讓世人看到洛陽還是一個有機會的洛陽,一個朝氣蓬勃的洛陽,隨著外來人才的流入,以及本土人才的回歸,才能整體帶動洛陽的發展,並使其在中原城市群中脫穎而出,而這個人才在今天是創新人才,其人才結構的背後是產業結構的變化,或者說是產業結構決定了人才結構,從而驅動城市的整體轉型。

如同洛陽水席,冷熱、葷素、甜鹹、酸辣兼而有之,所以是天下洛陽,然其不足處在於只有麵食與葷腥,不見禾稻。飲食而能知社會文化歷史,北京不只有滿漢全席,還有川湘風味、晉陝菜肴,杭州飲食有米有面,時人既吃得慣腥膻牛羊肉,也能吃得了糖醋鯉魚。

相容並蓄,海納百川,洛陽才依舊是天下人的洛陽。

戰略互動鄭州 破局城市復興

▶自過去十年甚至十五年以來,河南經濟增長之速度,尤為驚人。而其中最大的一個變數,就是洛陽的下降,鄭州的崛起,角色的互換使得今天的洛陽無論在國際影響(經濟實力)上,還是在整個中原城市群裡的地位,都已經無法和當下的鄭州相提並論。▶但是,時間倒回到過去,無論是在產業基礎和經濟總量上,甚至在世界上的知名度,鄭州均無法與洛陽相匹敵。只不過隨著河南省域經濟發展戰略的調整,河南集中精力做省會城市鄭州市:“鄭汴一體化”,鄭州發展東向走,與開封的互動逐漸加大。再加上宏觀經濟層面所遭遇的產業變革和國有企業改制等,昔日繁華的洛陽便成了被邊緣掉的歷史小城。▶對洛陽所遭遇的新近一輪的浮沉變遷,雖然有外在的宏觀經濟調整和區域發展政策調整的原因,但也需要發現洛陽內裡之原因。早在之前,洛陽官員和市民對於誰是河南省的城市老大,他們還在積極又意識強烈地展現自己的競爭力。然而今日之洛陽作為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已經自覺認為無法與鄭州相競爭。對於整個中部地區來講,鄭州顯然已具備這樣的首位度和戰略卡位。在我們看來,在新的區域發展格局以及全球產業變革和城市競爭邏輯下,洛陽主動展現自己配合的角色與鄭州進行戰略互動,當是洛陽恰當的戰略選擇。合理應用好鄭州這個戰略平臺,可以說是洛陽其中的一個選擇,但並不意味著一定是跟隨者。

【】洛陽歷史沉浮的回溯

在世界歷史上,從未有似中國一般都城遷移如此頻繁的國家,從東到西再從西到東,從北至南再從南至北。中國的都城史避不開天下觀。歷朝歷代,國君與帝王的都城選址是王天下的根本,東漢末年分三國,中原盡歸曹操,孫劉各據江南、西蜀以自立,魏主曹丕從王業之本河北鄴城遷都洛陽,正是出於穩定對孫吳與蜀漢的戰局,終於成就魏晉的一統天下。

隨著江南經濟的崛起,至隋唐始,運河不但是農業帝國鞏固統治的一柄利劍,也是仰仗於漕運的經濟大動脈。正是基於此,洛陽順勢成為武周政權的政治、經濟乃至文化中心,這其實也成為神都洛陽的極盛之時。

唐室亡祚,及至趙宋王朝,都豫東開封,以洛陽為西京,自此不復為都。蒙元都大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洛陽降為河南府治,從此不再為京。以史為鑒,無論是群雄並起的割據時代,還是民族政權紛紛自立的時代,洛陽的興衰凸顯的是整個中原的戰略位置意義。

得中原者得天下,在一個講地緣政治的帝國時代,居天下之中的洛陽,盡得水陸交通之便利。不過,自北宋始,及至元明清三代,隨著都城東移、南下、北上後,洛陽最終僅僅是作為河南的府治。不過,彼時的洛陽依舊是十省通衢,也是北京通往川陝的必經之地。

然而,到了清末,平漢與隴海兩條鐵路在鄭州交會,鄭州成為中國東西、南北大動脈的紐帶,經濟地位不斷提升,終於在1954年開封而為河南省省會,集政治、經濟中心為一身,使得在農業時代貴為帝都的洛陽與開封終成夢華。

不過,洛陽並未從此沒落。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後,中原疲敝,百廢待興,也是在“一五”期間奠定了洛陽雄厚的工業基礎,洛陽一舉成為典型的工業城市,一如前面之言,彼時的洛陽儼然竟還是那個天下的洛陽,人才濟濟,經濟強勢,欲與鄭州爭短長。

【】洛陽從未被邊緣化

2016年12月,在國務院發佈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以及國務院和國家發改委先後批復並印發的《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中,鄭州市的定位是國家中心城市和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而洛陽則是國家區域中心城市和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在我們看來,歷史上洛陽的興衰與河南水陸交通的變遷相伴隨,從蒙元定都北京,大運河裁彎取直改道以後,以至於開封洛陽都被邊緣化,到鄭州成為輻射南北東西的鐵路樞紐,洛陽也就註定不再是河南的經濟與政治中心,而其在地理位置上偏於豫西北,使其更難以輻射範圍更廣的河南地區,尤其是豫東與豫南地區。

即便如此,洛陽依舊是連接東西部交通的樞紐所在,2017年,《國務院關於印發“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的通知》,將洛陽定位為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在時隔一年出臺的《洛陽市現代物流業轉型發展行動計畫(2018~2020年)》中,洛陽提出將發揮交通區位優勢,加快推進鐵路、公路、航空等物流基礎設施和開放平臺建設,構建輻射周邊、通達全國、連接世界的物流網路,打造全國重要的區域性物流樞紐和“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

的確,隨著大交通時代到來,洛陽的價值將被重新發現與評估,這對於洛陽而言,既是機會,也是挑戰,一方面外部資源可以迅速導入,另一方面本地優質資源也會相應地流出,尤其是當洛陽不再具備政治向心力,以及隨著鄭汴一體化持續推進,鄭州的虹吸效應逐漸擴大,在中原城市群的竟合關係中,洛陽將何以自處?

【】需要一場更深刻的城市變革

無論是從歷史角度還是從今天的全球城市模式,解讀洛陽,核心的邏輯之一是城市發展、產業結構與人力資本三者之間的關係。如果說歷史上的洛陽由於政治因素而成為人才蓄水池,甚至在工業大發展時期是人口淨流入地的話,那麼今日洛陽在大交通與互聯網時代,當所謂的邊緣重新回歸到全球的經貿秩序當中,洛陽最根本的使命在於人口結構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

據官方資料顯示,2016年末,洛陽市常住人口680.10萬人,城鎮化率為54.35%。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一如大多數的中西部城市,洛陽是典型的人口淨流出地,儘管政府和房地產企業不遺餘力地號召外流人員返鄉置業、創業、就業。

水大魚大。洛陽雖然擁有各類科技機構600餘家,但市場轉化率較低,今天的洛陽缺的不只是技術型人才,更缺年輕有活力的創新型人才。當前,洛陽通過實施“河洛英才計畫”“河洛工匠計畫”,意圖培養引進一批具有重大技術突破和較強產業化能力的領軍型、緊缺型人才團隊,其實最終觀照的便是區域性城市的產業經濟或產業結構。

從帝都到省府到地級市再到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時至今日,洛陽GDP不及鄭州一半(2017年資料顯示,鄭州GDP總量9130.17億元,洛陽為4343.1億元),比之上年甚至有所退步。

僅在上世紀50年代,洛陽的產業結構從建國初的43.4:2.9:53.7,到1959年的17.3:42.8:39.9,一舉成為“工業重鎮”“五大工業城市之一”,甚至一度第二產業的GDP占比近乎60%,而其中居功至偉的非國字型大小企業莫屬。

事實上,洛陽已然意識到此舉非長久之計,並且不斷嘗試改制,而針對全球普遍性的經濟下行難題,洛陽也希冀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來解決,然而改變“一條腿長(工業比重大)、一條腿短(服務業比重小)”的產業結構難題無疑要從加大現代服務業的比重入手。

2016年,洛陽市生產總值3782.9億元(鄭州為7999.42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6.2:47.7:46.1;到了2017年,洛陽市生產總值(GDP)達4343.1億元,其中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5.3:46.9:47.8,第三產業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意義非凡。

作為一個從傳統工業城市轉型時期的洛陽,其還在逐步適應淘汰升級落後產能的陣痛,比如迫於大氣污染問題,2018年春節期間,洛陽的生產型企業或實施錯峰生產管控,或停限產管控。誠然,洛陽試圖走一條中高端工業的路子,只是在2017年,洛陽實施重點產業轉型發展行動計畫和“五大攻堅行動”,積極推進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智慧製造、大資料、軍民融合、軌道交通等六大產業園建設,實施363個億元以上工業結構調整專案,完成投資536億元。

不止於此,在進入“由現代服務業引領發展的新時代”,洛陽積極構建“565”現代產業體系,發展金融、電子商務、旅遊、物流等產業。以旅遊業為例,2017年洛陽旅遊收入達1040億元,在第三產業總量中占比居半。

顯然得益於洛陽所擁有的獨特的文旅資源稟賦,諸如龍門石窟、白馬寺、牡丹文化、關林等,與此同時,洛陽也嘗試通過節慶行銷的方式做大文旅產業的規模。當然,在我們看來,如果只是通過地方政府主導來釋放節慶的經濟勢能顯然是不夠的,這樣充其量只能帶來傳統服務業的增長,比如交通運輸、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甚至於陷入門票經濟的窠臼。所以,洛陽還需要一場更深刻更系統的城市變革。

文旅新時代 洛陽新未來

▶強調製造業,甚至科研院所的實力,以此來說明自己的發展潛力和未來增長可能性,並非不可,然而,對於洛陽這個城市而言,這些的確不是最核心的,文化是地方之魂,亦是中國文明裡面的地位之最。在科技實力,科技資源富集上,強者城市比比皆是,乃至製造業、工業產品的品牌。▶而洛陽的歷史文化之地位已然決定了它成為一個世界級城市的地位和影響力的事實。一如,西安,開封,羅馬,雅典,等等。今天之於這些城市而言,便需要于戰略認知上將自己的世界知名度和文化的底蘊轉化成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對於洛陽而言,將自己的在地文化挖掘到位,從而真正地影響其他一系列的佈局,帶動城市的發展。如果說文化旅遊產業在其他城市可以作為非支柱性產業,又或者次要級產業的話,那麼像西安、洛陽,開封這樣的城市,它定當對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和文化的重視,提升到第一戰略等級。唯有如此,方可更方便地進行全球資源配置。進而使得其他的產業連帶發展,使得城市實現不一樣的崛起路徑。▶所以,洛陽若想在新一輪的全球城市競爭格局裡,甚至中部地區和中原城市群的競爭格局裡,尋到自己獨特價值,一定將文化的戰略地位進一步提升。否則,洛陽城市的平庸,也難以有所突破。

【】重新認識文旅對城市產業的價值

不少人認為,將文化旅遊產業定義成一個城市的支柱性產業(新興產業)已經成為共識。但是,其真的能夠通過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使得一個城市快速的轉型升級,甚至追趕超越,還是有疑問的。我們仍然堅持地認為,任何一個城市,若無文化無旅遊就沒有城市的轉型,沒有城市的快速發展。而且這一觀點在新一輪的城市和區域的競爭當中,將變得越發的明顯。

首先,在我們看來,未來所有的創新或者商業模式的創新、城市的轉型發展,必然要依託於人口結構的調整,必須要有外部人口的導入,其背後所帶來的是對本地人力資本的優化,或者創意能力的優化。這是將來所有城市必須要思考的,包括洛陽在內。

其次,在未來的消費構成中,除了定居,或者已有的城市人口的消費以外,其很大的增長來源,是來自於旅遊人口的消費。而且我們知道,一旦這個地方要針對未來旅遊人口去思考地方產業佈局時,會帶來一系列產業的落地。包括在談旅遊的時候,已經不僅僅是純粹的圈一塊資源,然後做一個旅遊景點就可解決的問題。其實還牽涉到很多新興旅遊設施和旅遊項目的落地,其落地本身對於地方產業的發展帶來很大的改變。通過產業端產業鏈的延伸,進而帶動地方的發展,這是重新思考旅遊的價值很重要的東西。

再次,就是文化。地方未來的發展憑什麼,又可依託於什麼去完成對於外部人口的承接。當外地人看到了地方的文化、真正的體驗到地方的文化、體驗到地方的氛圍、體驗到城市的人文積澱後,可能會愛上這個地方,所以能夠落戶到這個地方來生活。

落戶,其實不僅僅是吃住行這麼簡單的消費,背後可能帶了特殊的技能,甚至帶有一定的技術儲備。即:因為牡丹或者獨特的歷史文化,吸引了一群獨特,恰好又懂機器人技術人群的到來,進而能夠為地區帶來機器人產業,機器人產業從而重塑了地區產業結構,使得地區的產業結構得到調整,得到轉型升級,使得城市的競爭力得到提升。

此邏輯鏈條是我們重新去看文化發展和文旅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視角。也就是不能僅僅把文旅作為一個所謂的小門類的產業,其背後有所謂的新一輪新時代的城市競爭,基於高級的人力資本競爭,基於創意階層的競爭,進而延伸到對地區的創意氛圍和文化氛圍的打造。從這個維度去看,一個地方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或者提升文化品牌的影響力,其價值絕不僅僅是能夠帶來多少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概念。

另外,旅遊已經成為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地方的經濟增長,旅遊產業一定會有快速增長,而且在做的過程中會發現,旅遊的消費到了以後,考慮到對旅遊消費需求的回應的方式和專案的設計的不同,會帶來地方的產業結構調整,進而能夠推動地區整體的轉型發展,所以對於一個城市的影響是非常綜合和深刻的。

重新反觀洛陽工業和文旅,只是以工業甚至簡單的牡丹品牌,將難以啟動以文化創意產業或文旅產業為主的新業態,而其中參與的主體是大量具備市場活力的民營企業,這才是洛陽市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由之路,否則一如上文提到的適應於“565”現代產業體系的年輕化、創新型的人才就無從談起,文化旅遊的發展和產業的集聚也便難成氣候。

除此以外,在洛陽打造現代產業體系的過程中,無論是先進裝備製造、新材料、石油化工、電子資訊、旅遊等五大主導產業,還是機器人及智慧製造、新能源、生物醫藥、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產業、金融業等六大新興產業,甚至於是以文化、科技服務、牡丹、健康養老、高效農業等五大特色產業,都需要走向文化化和服務化。

因此,在我們看來,無論是在未來中原城市群的競爭格局中繼續穩據第二,乃至於逆勢崛起,還是在全球範圍內的城市競爭中,以差異性和獨特性為表徵的現代服務業贏得至尊席位,從而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級城市,洛陽都需要重新成為進擊的洛陽,畢竟得服務者得天下,倫敦、巴黎、東京莫不如此。

【】揚名於牡丹但不止於牡丹

就當下和未來的洛陽文化旅遊發展而言,考慮已經基本完成流量引入,甚至流量已經呈現膨脹,接下來需要進入對流量 進行篩選的階段以及完成城市文旅產業的反覆運算升級階段。這也是洛陽需脫去節慶旅遊行銷的帽子,在全域旅遊背景下,走向更新的全時旅遊的重要轉捩點。

而在全時旅遊和全域旅遊的背後,是特色產業打造和產業鏈的構建問題。一座宜居的城市是屬於四季的,不只是春天裡的城市。

目前,在整個市場上,以牡丹為文化元素而有的文創產品,其實並不突顯。既然牡丹唯洛陽土可取,有著“洛陽牡丹甲天下”的美稱,那麼洛陽除了在牡丹上做足文章,亦需要基於牡丹,在產品研發、單一產業的融合式發展和牡丹產業鏈構建問題上做足文章。

其次,基於洛陽牡丹文化節而有的幾個活動文化空間,雖然人滿為患,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城市要想完成本身的反覆運算升級,需要在保障流量的基礎上,對社會文化空間進行品質的提升,而在這背後卻是對產業的篩選,進而完成城市消費水準的提升,基於目前藝術造詣深厚的龍門石窟、朝代特點和牡丹,可傾向于將社會活動文化空間向產業小城甚至特色小鎮方向打造。在空間內,進一步豐富文化產業、構建完整的產業鏈,以實現洛陽文化旅遊的轉型之路。

生生死死,唯有靈魂與信仰讓人堅信生命的偉大、藝術的頑強以及歷史給予人生命的莊重態度。洛陽的特殊性並不僅僅是十三朝古都本身,它還是人對信仰的重塑、生命價值再發現的來源之地。

於熱鬧中探索生活的平靜,不是距離上的遠方,而是信仰下對生命的凝望。未來的洛陽一定是一座一年四季旅遊都線上的城市,更是信仰不滅的宜居的創意的城市。

由於它們的共同沖積,形成了洛陽盆地。洛陽盆地土地肥沃,土壤中有各種微量元素,且黏性較大,于伊洛流域廣泛分佈著古老火山岩,經過億萬年的風化、沖積、搬運,形成了洛陽適宜農作物種植尤其是花卉種植的特色。因此也便有了“種植好牡丹,必取洛陽土”的說法。“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歐陽修筆下的牡丹於地脈之中處於皇家之氣,高貴與優雅並存。

牡丹之於洛陽,猶如水之於人,其重要性不可忽略,亦無法忽略。特色牡丹,十三朝古都,唯洛陽獨有的龍門石窟……獨特的資源,洛陽幾乎應有盡有。雍容華貴、端莊大方、人間煙火,屬於洛陽的城市人格和精神,洛陽城一個都不少。

在洛陽市的街頭上,巨幅海報上書寫著“賞洛陽牡丹,品河洛文化”,不知是洛陽成就了洛陽牡丹,還是洛陽牡丹成就了洛陽,這難免使遊客產生更多關於隋唐或武周的觀感和歷史想像,而前身為洛陽牡丹花會的“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更使大眾的想像通過儀式和節慶成為真實記憶,洛陽是隋唐武周的洛陽,洛陽拖著的是長安的影子,而非一統天下魏晉王朝的洛陽。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然而,牡丹花開花落二十日,花期有時,遊客不會年年朝朝入洛陽只為牡丹開。回想1800多年前,那時的曹氏王孫仍需每年應召進京朝覲,現世的旅人雖為自由身,此番前來也只是個過客,不是歸人。

“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而今日的洛陽已非富貴之身,這不但指洛陽不再是萬邦來朝的洛陽,更在於隨著歷史上開封、鄭州的取而代之,時至今日的洛陽已甘為鄭州之後,同豫東的開封一併成為鄭州的左膀右臂。

此外,佛教東傳中土,洛陽白馬寺與龍門石窟所承載的意義遠非一日遊線路所能完全,作為國家級文保單位,白馬寺與龍門石窟已然超越偶像崇拜的世俗意義,昔日由信眾供奉瓜果、香火不斷的佛菩薩們,也不再享用人間煙火了。

無論是白馬寺還是龍門石窟,不是帝王敕建,就受王侯貴胄的供養,洛陽的神佛儼然與世俗皇族的關係千絲萬縷,從東漢明帝到北魏孝文帝再到武則天,洛陽的經營離不開佛教。由此,與世無爭的諸佛與睥睨天下的牡丹一道成為洛陽的化身,引得後世的旅人趨之若鶩。

但對於洛陽來說,無論是佛還是牡丹,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洛陽文化資源的獨特性使其在文化創意層面難有較大的發揮空間,乃至於有品牌但無IP,缺文化創意產品。無論是龍門二十品、洛陽鏟、牡丹石、牡丹團扇以及其他以牡丹為主題的裝飾點綴之物,都難以成為遊客離開洛陽必備的伴手禮,倒是以牡丹為餡料的糕點有滋有味,卻也不如雲南鮮花餅一般遠近聞名。

顯然,牡丹花開,“一城之人皆若狂”的盛唐富宋已逝,在一個不以雍容繁複為審美觀的時代,世人皆愛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

西晉左思著有《三都賦》,“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清代史學家王鳴盛說:“左思于西晉初吳、蜀始平之後,作《三都賦》,抑吳都、蜀都而申魏都,以晉承魏統耳”。魏都即為洛陽,成都未成,建鄴未建,那個曾見證建安風骨的洛陽,至此為天下的洛陽,為竹林七賢夢魘之中的洛陽,是至情至性的洛陽。

天下洛陽是開放的洛陽,名士英才紛至遝來,無論魏晉,還是武周時期,神都洛陽作為中原乃至全國的政治座標原點,經濟發達、文化繁盛;天下洛陽也是亂離的洛陽,所謂“天下之治亂,侯於洛陽之盛衰”,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流,南北大遷徙。

今時今日,洛陽以“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絲路起點,山水洛陽”為城市品牌,每年動輒過億人次的旅遊人口,旅遊總收入超千億元(2017年資料)的傲人成績,使得洛陽成為許多同級別旅遊城市的標的,這得益于洛陽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而其中白馬寺、龍門石窟以及洛陽牡丹文化節無疑是最為突出的文化符號。

但洛陽不只需要遊客,更需要來此定居的人。洛水兩岸埋了多少客籍英雄名士,北邙山無窮的丘塚和靜躺在魏晉書簡之中的名字每一個都與洛陽有關,洛陽是有了那些帝王將相、英雄名士才成為洛陽的,而不僅僅是石佛和牡丹。

【】洛陽需要更加開放和包容

在盧舍那大佛身下,據一當地老者所言,伊洛之間的關林是曹操念關公忠義,刻沉香木為軀,全其屍首,以王侯禮葬之。今天來看,曹操霸業可成全憑有用人之能,用天下可用之人,禮遇有加,則賢士將才如過江之鯽源源不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香山上的白居易墓,丘塚旁所見除了白氏詩文碑刻外,還有徙居海外的白氏後裔紀念碑銘,他們尚還記著祖先,卻漂洋過海,遠走他鄉。山西人白居易生前自號香山居士,死後葬在香山,從客居到定居,白居易選擇了洛陽,洛陽也選擇了他。曾經那個容不下陳王曹植的洛陽,容下了白樂天,那麼今時的洛陽還能否容得下一個又一個白樂天?

通過歷年洛陽市官方公佈的資料來看,雖然洛陽每年都有大量的人口流入,但只是作為在統計學意義上短暫逗留的遊客,並不能像那些埋骨邙山的英雄名士成就天下洛陽。作為一個城鎮化率為54.35%的地級市,從天下洛陽到洛陽人的洛陽,今日洛陽雖有三校,顯然勢單力孤,設若與鄭州、西安互為馳援,借助于營商環境、科研人才、資本、政策等力量,洛陽的復興指日可待。

唯其如此,讓世人看到洛陽還是一個有機會的洛陽,一個朝氣蓬勃的洛陽,隨著外來人才的流入,以及本土人才的回歸,才能整體帶動洛陽的發展,並使其在中原城市群中脫穎而出,而這個人才在今天是創新人才,其人才結構的背後是產業結構的變化,或者說是產業結構決定了人才結構,從而驅動城市的整體轉型。

如同洛陽水席,冷熱、葷素、甜鹹、酸辣兼而有之,所以是天下洛陽,然其不足處在於只有麵食與葷腥,不見禾稻。飲食而能知社會文化歷史,北京不只有滿漢全席,還有川湘風味、晉陝菜肴,杭州飲食有米有面,時人既吃得慣腥膻牛羊肉,也能吃得了糖醋鯉魚。

相容並蓄,海納百川,洛陽才依舊是天下人的洛陽。

戰略互動鄭州 破局城市復興

▶自過去十年甚至十五年以來,河南經濟增長之速度,尤為驚人。而其中最大的一個變數,就是洛陽的下降,鄭州的崛起,角色的互換使得今天的洛陽無論在國際影響(經濟實力)上,還是在整個中原城市群裡的地位,都已經無法和當下的鄭州相提並論。▶但是,時間倒回到過去,無論是在產業基礎和經濟總量上,甚至在世界上的知名度,鄭州均無法與洛陽相匹敵。只不過隨著河南省域經濟發展戰略的調整,河南集中精力做省會城市鄭州市:“鄭汴一體化”,鄭州發展東向走,與開封的互動逐漸加大。再加上宏觀經濟層面所遭遇的產業變革和國有企業改制等,昔日繁華的洛陽便成了被邊緣掉的歷史小城。▶對洛陽所遭遇的新近一輪的浮沉變遷,雖然有外在的宏觀經濟調整和區域發展政策調整的原因,但也需要發現洛陽內裡之原因。早在之前,洛陽官員和市民對於誰是河南省的城市老大,他們還在積極又意識強烈地展現自己的競爭力。然而今日之洛陽作為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已經自覺認為無法與鄭州相競爭。對於整個中部地區來講,鄭州顯然已具備這樣的首位度和戰略卡位。在我們看來,在新的區域發展格局以及全球產業變革和城市競爭邏輯下,洛陽主動展現自己配合的角色與鄭州進行戰略互動,當是洛陽恰當的戰略選擇。合理應用好鄭州這個戰略平臺,可以說是洛陽其中的一個選擇,但並不意味著一定是跟隨者。

【】洛陽歷史沉浮的回溯

在世界歷史上,從未有似中國一般都城遷移如此頻繁的國家,從東到西再從西到東,從北至南再從南至北。中國的都城史避不開天下觀。歷朝歷代,國君與帝王的都城選址是王天下的根本,東漢末年分三國,中原盡歸曹操,孫劉各據江南、西蜀以自立,魏主曹丕從王業之本河北鄴城遷都洛陽,正是出於穩定對孫吳與蜀漢的戰局,終於成就魏晉的一統天下。

隨著江南經濟的崛起,至隋唐始,運河不但是農業帝國鞏固統治的一柄利劍,也是仰仗於漕運的經濟大動脈。正是基於此,洛陽順勢成為武周政權的政治、經濟乃至文化中心,這其實也成為神都洛陽的極盛之時。

唐室亡祚,及至趙宋王朝,都豫東開封,以洛陽為西京,自此不復為都。蒙元都大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洛陽降為河南府治,從此不再為京。以史為鑒,無論是群雄並起的割據時代,還是民族政權紛紛自立的時代,洛陽的興衰凸顯的是整個中原的戰略位置意義。

得中原者得天下,在一個講地緣政治的帝國時代,居天下之中的洛陽,盡得水陸交通之便利。不過,自北宋始,及至元明清三代,隨著都城東移、南下、北上後,洛陽最終僅僅是作為河南的府治。不過,彼時的洛陽依舊是十省通衢,也是北京通往川陝的必經之地。

然而,到了清末,平漢與隴海兩條鐵路在鄭州交會,鄭州成為中國東西、南北大動脈的紐帶,經濟地位不斷提升,終於在1954年開封而為河南省省會,集政治、經濟中心為一身,使得在農業時代貴為帝都的洛陽與開封終成夢華。

不過,洛陽並未從此沒落。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後,中原疲敝,百廢待興,也是在“一五”期間奠定了洛陽雄厚的工業基礎,洛陽一舉成為典型的工業城市,一如前面之言,彼時的洛陽儼然竟還是那個天下的洛陽,人才濟濟,經濟強勢,欲與鄭州爭短長。

【】洛陽從未被邊緣化

2016年12月,在國務院發佈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以及國務院和國家發改委先後批復並印發的《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中,鄭州市的定位是國家中心城市和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而洛陽則是國家區域中心城市和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在我們看來,歷史上洛陽的興衰與河南水陸交通的變遷相伴隨,從蒙元定都北京,大運河裁彎取直改道以後,以至於開封洛陽都被邊緣化,到鄭州成為輻射南北東西的鐵路樞紐,洛陽也就註定不再是河南的經濟與政治中心,而其在地理位置上偏於豫西北,使其更難以輻射範圍更廣的河南地區,尤其是豫東與豫南地區。

即便如此,洛陽依舊是連接東西部交通的樞紐所在,2017年,《國務院關於印發“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的通知》,將洛陽定位為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在時隔一年出臺的《洛陽市現代物流業轉型發展行動計畫(2018~2020年)》中,洛陽提出將發揮交通區位優勢,加快推進鐵路、公路、航空等物流基礎設施和開放平臺建設,構建輻射周邊、通達全國、連接世界的物流網路,打造全國重要的區域性物流樞紐和“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

的確,隨著大交通時代到來,洛陽的價值將被重新發現與評估,這對於洛陽而言,既是機會,也是挑戰,一方面外部資源可以迅速導入,另一方面本地優質資源也會相應地流出,尤其是當洛陽不再具備政治向心力,以及隨著鄭汴一體化持續推進,鄭州的虹吸效應逐漸擴大,在中原城市群的竟合關係中,洛陽將何以自處?

【】需要一場更深刻的城市變革

無論是從歷史角度還是從今天的全球城市模式,解讀洛陽,核心的邏輯之一是城市發展、產業結構與人力資本三者之間的關係。如果說歷史上的洛陽由於政治因素而成為人才蓄水池,甚至在工業大發展時期是人口淨流入地的話,那麼今日洛陽在大交通與互聯網時代,當所謂的邊緣重新回歸到全球的經貿秩序當中,洛陽最根本的使命在於人口結構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

據官方資料顯示,2016年末,洛陽市常住人口680.10萬人,城鎮化率為54.35%。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一如大多數的中西部城市,洛陽是典型的人口淨流出地,儘管政府和房地產企業不遺餘力地號召外流人員返鄉置業、創業、就業。

水大魚大。洛陽雖然擁有各類科技機構600餘家,但市場轉化率較低,今天的洛陽缺的不只是技術型人才,更缺年輕有活力的創新型人才。當前,洛陽通過實施“河洛英才計畫”“河洛工匠計畫”,意圖培養引進一批具有重大技術突破和較強產業化能力的領軍型、緊缺型人才團隊,其實最終觀照的便是區域性城市的產業經濟或產業結構。

從帝都到省府到地級市再到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時至今日,洛陽GDP不及鄭州一半(2017年資料顯示,鄭州GDP總量9130.17億元,洛陽為4343.1億元),比之上年甚至有所退步。

僅在上世紀50年代,洛陽的產業結構從建國初的43.4:2.9:53.7,到1959年的17.3:42.8:39.9,一舉成為“工業重鎮”“五大工業城市之一”,甚至一度第二產業的GDP占比近乎60%,而其中居功至偉的非國字型大小企業莫屬。

事實上,洛陽已然意識到此舉非長久之計,並且不斷嘗試改制,而針對全球普遍性的經濟下行難題,洛陽也希冀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來解決,然而改變“一條腿長(工業比重大)、一條腿短(服務業比重小)”的產業結構難題無疑要從加大現代服務業的比重入手。

2016年,洛陽市生產總值3782.9億元(鄭州為7999.42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6.2:47.7:46.1;到了2017年,洛陽市生產總值(GDP)達4343.1億元,其中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5.3:46.9:47.8,第三產業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意義非凡。

作為一個從傳統工業城市轉型時期的洛陽,其還在逐步適應淘汰升級落後產能的陣痛,比如迫於大氣污染問題,2018年春節期間,洛陽的生產型企業或實施錯峰生產管控,或停限產管控。誠然,洛陽試圖走一條中高端工業的路子,只是在2017年,洛陽實施重點產業轉型發展行動計畫和“五大攻堅行動”,積極推進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智慧製造、大資料、軍民融合、軌道交通等六大產業園建設,實施363個億元以上工業結構調整專案,完成投資536億元。

不止於此,在進入“由現代服務業引領發展的新時代”,洛陽積極構建“565”現代產業體系,發展金融、電子商務、旅遊、物流等產業。以旅遊業為例,2017年洛陽旅遊收入達1040億元,在第三產業總量中占比居半。

顯然得益於洛陽所擁有的獨特的文旅資源稟賦,諸如龍門石窟、白馬寺、牡丹文化、關林等,與此同時,洛陽也嘗試通過節慶行銷的方式做大文旅產業的規模。當然,在我們看來,如果只是通過地方政府主導來釋放節慶的經濟勢能顯然是不夠的,這樣充其量只能帶來傳統服務業的增長,比如交通運輸、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甚至於陷入門票經濟的窠臼。所以,洛陽還需要一場更深刻更系統的城市變革。

文旅新時代 洛陽新未來

▶強調製造業,甚至科研院所的實力,以此來說明自己的發展潛力和未來增長可能性,並非不可,然而,對於洛陽這個城市而言,這些的確不是最核心的,文化是地方之魂,亦是中國文明裡面的地位之最。在科技實力,科技資源富集上,強者城市比比皆是,乃至製造業、工業產品的品牌。▶而洛陽的歷史文化之地位已然決定了它成為一個世界級城市的地位和影響力的事實。一如,西安,開封,羅馬,雅典,等等。今天之於這些城市而言,便需要于戰略認知上將自己的世界知名度和文化的底蘊轉化成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對於洛陽而言,將自己的在地文化挖掘到位,從而真正地影響其他一系列的佈局,帶動城市的發展。如果說文化旅遊產業在其他城市可以作為非支柱性產業,又或者次要級產業的話,那麼像西安、洛陽,開封這樣的城市,它定當對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和文化的重視,提升到第一戰略等級。唯有如此,方可更方便地進行全球資源配置。進而使得其他的產業連帶發展,使得城市實現不一樣的崛起路徑。▶所以,洛陽若想在新一輪的全球城市競爭格局裡,甚至中部地區和中原城市群的競爭格局裡,尋到自己獨特價值,一定將文化的戰略地位進一步提升。否則,洛陽城市的平庸,也難以有所突破。

【】重新認識文旅對城市產業的價值

不少人認為,將文化旅遊產業定義成一個城市的支柱性產業(新興產業)已經成為共識。但是,其真的能夠通過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使得一個城市快速的轉型升級,甚至追趕超越,還是有疑問的。我們仍然堅持地認為,任何一個城市,若無文化無旅遊就沒有城市的轉型,沒有城市的快速發展。而且這一觀點在新一輪的城市和區域的競爭當中,將變得越發的明顯。

首先,在我們看來,未來所有的創新或者商業模式的創新、城市的轉型發展,必然要依託於人口結構的調整,必須要有外部人口的導入,其背後所帶來的是對本地人力資本的優化,或者創意能力的優化。這是將來所有城市必須要思考的,包括洛陽在內。

其次,在未來的消費構成中,除了定居,或者已有的城市人口的消費以外,其很大的增長來源,是來自於旅遊人口的消費。而且我們知道,一旦這個地方要針對未來旅遊人口去思考地方產業佈局時,會帶來一系列產業的落地。包括在談旅遊的時候,已經不僅僅是純粹的圈一塊資源,然後做一個旅遊景點就可解決的問題。其實還牽涉到很多新興旅遊設施和旅遊項目的落地,其落地本身對於地方產業的發展帶來很大的改變。通過產業端產業鏈的延伸,進而帶動地方的發展,這是重新思考旅遊的價值很重要的東西。

再次,就是文化。地方未來的發展憑什麼,又可依託於什麼去完成對於外部人口的承接。當外地人看到了地方的文化、真正的體驗到地方的文化、體驗到地方的氛圍、體驗到城市的人文積澱後,可能會愛上這個地方,所以能夠落戶到這個地方來生活。

落戶,其實不僅僅是吃住行這麼簡單的消費,背後可能帶了特殊的技能,甚至帶有一定的技術儲備。即:因為牡丹或者獨特的歷史文化,吸引了一群獨特,恰好又懂機器人技術人群的到來,進而能夠為地區帶來機器人產業,機器人產業從而重塑了地區產業結構,使得地區的產業結構得到調整,得到轉型升級,使得城市的競爭力得到提升。

此邏輯鏈條是我們重新去看文化發展和文旅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視角。也就是不能僅僅把文旅作為一個所謂的小門類的產業,其背後有所謂的新一輪新時代的城市競爭,基於高級的人力資本競爭,基於創意階層的競爭,進而延伸到對地區的創意氛圍和文化氛圍的打造。從這個維度去看,一個地方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或者提升文化品牌的影響力,其價值絕不僅僅是能夠帶來多少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概念。

另外,旅遊已經成為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地方的經濟增長,旅遊產業一定會有快速增長,而且在做的過程中會發現,旅遊的消費到了以後,考慮到對旅遊消費需求的回應的方式和專案的設計的不同,會帶來地方的產業結構調整,進而能夠推動地區整體的轉型發展,所以對於一個城市的影響是非常綜合和深刻的。

重新反觀洛陽工業和文旅,只是以工業甚至簡單的牡丹品牌,將難以啟動以文化創意產業或文旅產業為主的新業態,而其中參與的主體是大量具備市場活力的民營企業,這才是洛陽市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由之路,否則一如上文提到的適應於“565”現代產業體系的年輕化、創新型的人才就無從談起,文化旅遊的發展和產業的集聚也便難成氣候。

除此以外,在洛陽打造現代產業體系的過程中,無論是先進裝備製造、新材料、石油化工、電子資訊、旅遊等五大主導產業,還是機器人及智慧製造、新能源、生物醫藥、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產業、金融業等六大新興產業,甚至於是以文化、科技服務、牡丹、健康養老、高效農業等五大特色產業,都需要走向文化化和服務化。

因此,在我們看來,無論是在未來中原城市群的競爭格局中繼續穩據第二,乃至於逆勢崛起,還是在全球範圍內的城市競爭中,以差異性和獨特性為表徵的現代服務業贏得至尊席位,從而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級城市,洛陽都需要重新成為進擊的洛陽,畢竟得服務者得天下,倫敦、巴黎、東京莫不如此。

【】揚名於牡丹但不止於牡丹

就當下和未來的洛陽文化旅遊發展而言,考慮已經基本完成流量引入,甚至流量已經呈現膨脹,接下來需要進入對流量 進行篩選的階段以及完成城市文旅產業的反覆運算升級階段。這也是洛陽需脫去節慶旅遊行銷的帽子,在全域旅遊背景下,走向更新的全時旅遊的重要轉捩點。

而在全時旅遊和全域旅遊的背後,是特色產業打造和產業鏈的構建問題。一座宜居的城市是屬於四季的,不只是春天裡的城市。

目前,在整個市場上,以牡丹為文化元素而有的文創產品,其實並不突顯。既然牡丹唯洛陽土可取,有著“洛陽牡丹甲天下”的美稱,那麼洛陽除了在牡丹上做足文章,亦需要基於牡丹,在產品研發、單一產業的融合式發展和牡丹產業鏈構建問題上做足文章。

其次,基於洛陽牡丹文化節而有的幾個活動文化空間,雖然人滿為患,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城市要想完成本身的反覆運算升級,需要在保障流量的基礎上,對社會文化空間進行品質的提升,而在這背後卻是對產業的篩選,進而完成城市消費水準的提升,基於目前藝術造詣深厚的龍門石窟、朝代特點和牡丹,可傾向于將社會活動文化空間向產業小城甚至特色小鎮方向打造。在空間內,進一步豐富文化產業、構建完整的產業鏈,以實現洛陽文化旅遊的轉型之路。

生生死死,唯有靈魂與信仰讓人堅信生命的偉大、藝術的頑強以及歷史給予人生命的莊重態度。洛陽的特殊性並不僅僅是十三朝古都本身,它還是人對信仰的重塑、生命價值再發現的來源之地。

於熱鬧中探索生活的平靜,不是距離上的遠方,而是信仰下對生命的凝望。未來的洛陽一定是一座一年四季旅遊都線上的城市,更是信仰不滅的宜居的創意的城市。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