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胡國慶|陝西記者在汶川

小編第一時間電話聯繫胡老師, 得知他在陳家壩的工作告一段落, 已在返回途中, 隨後, 小編通過電話對胡老師做了一個簡單的訪談。

Question1

聽說您當時是第一批到達汶川地震現場的老師之一, 您最先去的是哪個地方?當時現場是怎樣的?

5.12那天因為地震的原因道路阻斷, 我們被困在在北川縣的陳家壩。 個人感覺我們當時天未亮就與部隊同時進入, 現場的災情驚心動魄, 當天晚上就死了18個人, 傷患也有好幾百, 因為救援的藥品進不來, 傷亡不小, 滿眼望去, 就是狼藉的現場與驚惶逃離的災民。

Question2

您當時在災區呆了多久?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除了第一天在陳家壩, 第二天就趕往北川縣城, 隨後輾轉都江堰、汶川等地, 基本上地震的重災區都去過了, 在那邊差不多呆了有22天。

要說最大的感受, 莫過於當時政府第一時間的救援和安置速度。 我2011年3月份也曾去過日本·福島的地震現場,

相比較而言, 咱們國家在救援方面確實要快得多。 這之後每一年我都會來汶川, 來陳家壩, 最多的時候是一年去了3次, 災後各種的配套設施, 諸如陳家壩的基礎設施, 學校, 政府樓等均由山東省援建, 醫院醫生由之前的二十人增至四十餘人, 床位由原來的十幾張增至現在的四十多張等。 據說, 這邊所有的新建建築可防八級地震, 多為木質結構, 從安全性上提升了不少。

Question3

令您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麼?

當時在北川縣,地震發生之後,北川中學一千多名的學生和老師在地震中身亡,因為死去的人太多,給孩子做棺材的板子不夠用,大家就把教室中的木板拆卸下來給孩子和老師做棺材。後來,確實是因為犧牲的人實在太多,最後只能編上號碼,埋在了山坡上。

重建之後的北川環境比過去好多了,10年過去,感覺大家的情緒也比較穩定,不太想提過去的事情,地震留下的創痛想埋在心裡面,地震後一無所有的人在政府的幫助下移民入新房。緬懷過去的同時,更多的是活下來的人生活還要繼續。

胡國慶與

他的草根情懷

胡國慶老師當過兵,曾在《華商報》社新聞攝影部擔任首席記者,現在是一名自媒體人。

“18歲那年我當兵了,正趕上中越自衛反擊戰,寫下血書請戰。連長說,上前線還輪不到你這個新兵蛋子,‘英雄’就這樣擦肩而過,看來老娘生你在哪個年代很重要。”總想長大後成為一名英雄的他,大概也沒想過他會成為一名攝影記者,用相機記錄社會,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伊拉克戰爭》獲多彩世界紀實類一等獎

“草根”是胡國慶個人公眾號的名字,比起熱點事件,他更熱衷於關注底層的人們。他說,自己本來就是個草根,草根記錄草根比較接地氣。

在‘草根’公眾號的功能介紹裡,寫著這麼一句話:每個人都在追求平等,但總會有陽光照射不到的地方,草根們在生存中掙扎,記錄社會底層的這條路,我會一直走下去!

▴ 《拿什麼比明天》榮獲2007年度陝西新聞一等獎

他在一篇推文中寫道:“社會總是有兩面性,當掙扎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形成一種新的動力,這種動力就是要活下去。”

絕望的底層人們不堪生活重負或是不想拖累家人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但是他卻說:“善待自己,好好活著。”

▴ 《“無名”的罹難礦工》榮獲十五屆中國新聞攝影年賽銅獎

鳴不平的呐喊

傳正義的呼聲

提起胡國慶,許多人會說他是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攝影記者。他的作品裡透著觀察,透著思考,透著勇氣,更多的是反映底層百姓的生活,鳴不平的呐喊,傳正義的呼聲。胡國慶的經歷,常常是在冒險和災難記錄中前行,懷惴著職業的使命感,去完成一個個珍貴影像的記錄。

▴ 《手術中的默哀》榮獲2008感動中國特級收藏獎

作為攝影記者,他一次次深入新聞第一線,地震、洪災、戰爭、爆炸、礦難等……面對一次又一次災難,目睹家破人亡的慘劇,親人哭天喊地,生命的脆弱,天災加人禍慘劇,死去的人脫離了苦難,而活著的人還得面對現實,掙扎拼搏。這些給胡國慶的心靈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 《怎麼捨得放開你的手》榮獲2010年度中國新聞二等獎

後來雖然離開了華商報,做起了沒人給發工資、沒人管,天天“玩”,還不用寫年終總結的“自媒體人”,這個年近六旬的大叔看到有人活著在掙扎,有人活著在享受,他笑稱自己好像在掙扎中活著,又在活著中享受,做點自己喜歡的事也挺幸福。

胡國慶,1998年8月供職于《華商報》,曾任《華商報》社新聞攝影部首席記者。

在《華商報》任職期間,數十次參與採訪國內重大新聞事件:《山西解救丹鳳民工》、《廣西南丹透水事件》、《陝南6.9特大洪災》,《揭開山西繁峙金礦焚屍事件》、《伊拉克戰爭》、《陝西銅川陳家山礦難》、《膠濟鐵路撞車》、《抗擊冰雪》、《汶川地震》、《西南乾旱》、《舟曲泥石流災害》、《溫州動車事故》、《日本地震》、《雅安地震》等。

Question3

令您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麼?

當時在北川縣,地震發生之後,北川中學一千多名的學生和老師在地震中身亡,因為死去的人太多,給孩子做棺材的板子不夠用,大家就把教室中的木板拆卸下來給孩子和老師做棺材。後來,確實是因為犧牲的人實在太多,最後只能編上號碼,埋在了山坡上。

重建之後的北川環境比過去好多了,10年過去,感覺大家的情緒也比較穩定,不太想提過去的事情,地震留下的創痛想埋在心裡面,地震後一無所有的人在政府的幫助下移民入新房。緬懷過去的同時,更多的是活下來的人生活還要繼續。

胡國慶與

他的草根情懷

胡國慶老師當過兵,曾在《華商報》社新聞攝影部擔任首席記者,現在是一名自媒體人。

“18歲那年我當兵了,正趕上中越自衛反擊戰,寫下血書請戰。連長說,上前線還輪不到你這個新兵蛋子,‘英雄’就這樣擦肩而過,看來老娘生你在哪個年代很重要。”總想長大後成為一名英雄的他,大概也沒想過他會成為一名攝影記者,用相機記錄社會,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伊拉克戰爭》獲多彩世界紀實類一等獎

“草根”是胡國慶個人公眾號的名字,比起熱點事件,他更熱衷於關注底層的人們。他說,自己本來就是個草根,草根記錄草根比較接地氣。

在‘草根’公眾號的功能介紹裡,寫著這麼一句話:每個人都在追求平等,但總會有陽光照射不到的地方,草根們在生存中掙扎,記錄社會底層的這條路,我會一直走下去!

▴ 《拿什麼比明天》榮獲2007年度陝西新聞一等獎

他在一篇推文中寫道:“社會總是有兩面性,當掙扎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形成一種新的動力,這種動力就是要活下去。”

絕望的底層人們不堪生活重負或是不想拖累家人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但是他卻說:“善待自己,好好活著。”

▴ 《“無名”的罹難礦工》榮獲十五屆中國新聞攝影年賽銅獎

鳴不平的呐喊

傳正義的呼聲

提起胡國慶,許多人會說他是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攝影記者。他的作品裡透著觀察,透著思考,透著勇氣,更多的是反映底層百姓的生活,鳴不平的呐喊,傳正義的呼聲。胡國慶的經歷,常常是在冒險和災難記錄中前行,懷惴著職業的使命感,去完成一個個珍貴影像的記錄。

▴ 《手術中的默哀》榮獲2008感動中國特級收藏獎

作為攝影記者,他一次次深入新聞第一線,地震、洪災、戰爭、爆炸、礦難等……面對一次又一次災難,目睹家破人亡的慘劇,親人哭天喊地,生命的脆弱,天災加人禍慘劇,死去的人脫離了苦難,而活著的人還得面對現實,掙扎拼搏。這些給胡國慶的心靈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 《怎麼捨得放開你的手》榮獲2010年度中國新聞二等獎

後來雖然離開了華商報,做起了沒人給發工資、沒人管,天天“玩”,還不用寫年終總結的“自媒體人”,這個年近六旬的大叔看到有人活著在掙扎,有人活著在享受,他笑稱自己好像在掙扎中活著,又在活著中享受,做點自己喜歡的事也挺幸福。

胡國慶,1998年8月供職于《華商報》,曾任《華商報》社新聞攝影部首席記者。

在《華商報》任職期間,數十次參與採訪國內重大新聞事件:《山西解救丹鳳民工》、《廣西南丹透水事件》、《陝南6.9特大洪災》,《揭開山西繁峙金礦焚屍事件》、《伊拉克戰爭》、《陝西銅川陳家山礦難》、《膠濟鐵路撞車》、《抗擊冰雪》、《汶川地震》、《西南乾旱》、《舟曲泥石流災害》、《溫州動車事故》、《日本地震》、《雅安地震》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