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別老說愛讀書,卻老是不翻書

讀書的最重要過程就是:思考。

1

前幾日跟幾個好友在一起聊天, 談到世界讀書日。

一個朋友說, 本來想趁讀書日各大線上書店打折的時候好好囤一批好書,

可是一想到去年囤的書還沒有讀完, 就有點猶豫了, 怕買那麼多書回來最終只是裝飾了書櫃。

大家都心有戚戚焉, 感歎能靜下心來的時間太少。

突然有人說:波哥不是一年讀30多本書嘛, 要不請波哥給大家傳授一下快速閱讀的技巧唄?

話說這位波哥的確是位神人, 白天工作, 下了班要輔導孩子作業, 偶爾還得外出應酬, 但隔三差五就會在朋友圈宣佈他又看完了一本新書, 速度堪稱我們小圈子裡的閱讀達人了。

大家纏著讓波哥傳授經驗, 波哥得意地說:

說來也簡單, 現在網上那麼多拆書文章, 一本書裡的精華全在一篇文章裡面, 我一年的30幾本書都是在某個讀書平臺“讀”出來的, 既高效, 又省錢!

我問他:你讀30本書大概花了多少時間呢?

他歪著頭想了想說, 加起來好像也才半個多小時的樣子。

語音剛落, 在場的人都笑了, 他自己也不好意思地撓撓頭說:我太浮躁了。

我也喜歡看拆書稿, 面對一本不瞭解的新書, 看拆書稿是最快能獲取作品精華的方式, 書裡的主要人物、故事梗概、金句名言, 都能透過拆書稿管窺一豹, 有時候你沒空, 還能邊做飯邊聽音訊, 一盤菜炒下來, “一本書”也就聽完了, 非常方便。

但是, 它最多只能作為我們選擇書本的指引, 不能真正代替“讀書”。

讀書的最重要過程就是:思考。

只有拿起書本, 一頁一頁地前行, 才能切實感受到作者的思路, 在這個基礎上加以消化理解, 收穫的才叫知識。

2

57年前, 鄧拓先生寫過一篇名為《不要空喊讀書》的文章。

多年後的21世紀, 依然有許多“空喊讀書”的人存在。

有位同事曾說, 她很喜歡讀書, 每天都有睡前閱讀的習慣, 我就請教她是否有讀過的好書推薦。 她一下子給我推薦了五個微信公眾號。

原來, 她的“睡前閱讀”, 就是臨睡前刷刷手機。

刷手機能代替讀書嗎?

當然不能!且不論文章品質, 單從閱讀習慣來說, 就是大不一樣的。

我們用手機看文章, 是快速閱讀, 閱讀節奏可以達到一目十行, 平均下來一篇文章最多耗時一分鐘。 在這個過程中, 我們的大腦一直處於浮躁狀態, 隨時接受著外界的干擾。

而拿起書本讀書, 就會大不一樣。 雖然最初也可能沉不下心來, 但如果堅持15分鐘以上, 大腦就會進入全神貫注的狀態, 甚至遺忘外界的存在。

手機閱讀充其量只能屬於一種娛樂活動, 收穫的是短時間的愉悅。 如果能從娛樂中得到啟發, 當然更好, 最怕是看了為蹭流量的“爆文”, 偏偏你又深信不疑, 收穫了一大堆負能量。

紙質書本閱讀的最大樂趣在於:當你沉浸在書本裡時,

完全是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 內心深處會體驗到高度的充實與快樂, 就好像在喧囂的場合裡開了一個四面隔音的雅間, 心理學把這種狀態稱為“心流模式”, 它本身就是一種提升幸福感的途徑。

古人雲, 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

現代人浮躁, 老以為自己天天刷手機就讀過萬卷書了, 去景區拍幾張照片就行過萬里路了。 其實, 那並不是讀書和行路的靈魂, 只是消遣和趕路的肉身。

做任何事都不能急於求成, 只有沉澱下來, 去思考, 去體驗, 才能真正收穫其中的樂趣。

3

鄧拓先生將空喊讀書的人列為三種:

第一種是:因為自己沒有養成讀書的習慣,坐不住,又覺得讀書很必要的人。

第二種是:誤以為拿起書本從頭到尾讀下去,就會變成讀死書的人。

第三種是:因為太懶,不願意自己花時間去讀書,只希望能找到什麼秘訣,不必費很多力氣,一下子就能吸收很多知識。

這三種人至今仍然普遍存在。

許多人嚷嚷著要讀書,一到書店打折季就囤書,其實大部分都堆在書架上蒙灰,覺得“沒時間看”。其實時間並不是最大的問題,只要是能刷手機看電視或者和朋友閒聊,就一定有時間讀書。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拿起書本坐下來。

對於“坐不住”的人,鄧拓先生給出的解決方法很簡單:坐下來,養成習慣。

一本好書,只有逐字逐句的讀下去,才能體會到它的“好”。尤其是名著,很多名著初讀可能深奧,要多複推敲才能體會其中的奧妙,毛主席都曾說“《紅樓夢》不看三遍沒有發言權”呢!

如今最大的“空喊讀書”群體可能就是犯懶病的人了。

因為犯懶病的人越來越多,各種治懶的“妙方”也應運而生,各種拆書、聽書的流行,看似填補了大家的知識饑荒,實則收效不大。

鄧拓先生曾戲言:如果打一針或者吃一服藥,就能吸收多少部書,這麼一來,只消一個早上就能培養成千上萬的知識份子和專門人才,豈不妙哉?

學習知識沒有什麼捷徑可走,想讀書,就踏踏實實地坐下來讀,別老說愛讀書,卻老是不翻書。

只有被我們認真讀過的書,才會融進我們的骨血,嵌入我們的靈魂。

來源丨二次元貓小姐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市教委觀點。

往期精彩回顧

3

鄧拓先生將空喊讀書的人列為三種:

第一種是:因為自己沒有養成讀書的習慣,坐不住,又覺得讀書很必要的人。

第二種是:誤以為拿起書本從頭到尾讀下去,就會變成讀死書的人。

第三種是:因為太懶,不願意自己花時間去讀書,只希望能找到什麼秘訣,不必費很多力氣,一下子就能吸收很多知識。

這三種人至今仍然普遍存在。

許多人嚷嚷著要讀書,一到書店打折季就囤書,其實大部分都堆在書架上蒙灰,覺得“沒時間看”。其實時間並不是最大的問題,只要是能刷手機看電視或者和朋友閒聊,就一定有時間讀書。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拿起書本坐下來。

對於“坐不住”的人,鄧拓先生給出的解決方法很簡單:坐下來,養成習慣。

一本好書,只有逐字逐句的讀下去,才能體會到它的“好”。尤其是名著,很多名著初讀可能深奧,要多複推敲才能體會其中的奧妙,毛主席都曾說“《紅樓夢》不看三遍沒有發言權”呢!

如今最大的“空喊讀書”群體可能就是犯懶病的人了。

因為犯懶病的人越來越多,各種治懶的“妙方”也應運而生,各種拆書、聽書的流行,看似填補了大家的知識饑荒,實則收效不大。

鄧拓先生曾戲言:如果打一針或者吃一服藥,就能吸收多少部書,這麼一來,只消一個早上就能培養成千上萬的知識份子和專門人才,豈不妙哉?

學習知識沒有什麼捷徑可走,想讀書,就踏踏實實地坐下來讀,別老說愛讀書,卻老是不翻書。

只有被我們認真讀過的書,才會融進我們的骨血,嵌入我們的靈魂。

來源丨二次元貓小姐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市教委觀點。

往期精彩回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