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芳華在聯合戰位綻放

有人贊她為鏗鏘玫瑰。 她以嬌小柔弱的身軀, 研製開發出19項獲軍隊科技進步獎的項目, 其中二等獎4項, 國家實用新型專利1項, 成果全部在全軍推廣運用。

也有人誇她是巾幗英雄。 30多年的軍旅生涯中, 她屢獲殊榮: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巾幗建功標兵, 全軍優秀共產黨員、全軍科研工作先進個人, 先後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

她, 就是中部戰區聯合作戰指揮中心某保障隊總工程師尹璐。

她的選擇是——

到離戰場更近的崗位去

聯合!聯合!

2016年2月1日, 中央軍委舉行戰區成立大會, 吹響了構建我軍聯合作戰體系的號角。

戰區成立之初進行人員分流時, 尹璐面臨著兩種選擇:

一邊是熟悉的領導戰友和對口的技術崗位, 另一邊是全新組建的保障隊和完全陌生的專業。

選擇前者, 工作駕輕就熟遊刃有餘;選擇後者, 則意味著從頭起步, 挑戰多壓力大, 能不能幹出點名堂也很難說。

“作為軍人, 我選擇到離戰場更近的崗位去!”尹璐義無反顧選擇了後者。

這一決定, 一點也不令人意外。

出身軍人家庭的尹璐, 心中一直都喜歡征戰沙場的感覺。 入伍以來, 她先後出色完成上合聯演、全軍聯訓、沙場閱兵等20多項重大演訓任務保障。

尹璐有收集保存自己執行大項任務時證件、臂章、胸標等佩飾的習慣。 如今, 她收集的各類佩飾已達60多枚。 其中, 去朱日和軍事訓練基地執行任務就多達5次。

其實, 戰區尚在籌建階段時, 尹璐就被確定為專家諮詢組成員, 參與構建戰區聯合作戰指揮資訊系統。

然而, 既無現成經驗參考, 也無聯合作戰指揮流程對照, 同時各軍種作戰樣式大相徑庭、指揮需求各有側重。

“新時代的軍人, 就要有更勇敢的擔當!”外表柔弱的尹璐暗下決心, 發起新的衝鋒。

“拼了!”她帶領團隊晝夜奮戰, 組織了幾千次對接、融合、調試, 成功引接陸海空天等10多種信源, 在上級要求時限內提前構建起上通軍委, 下聯戰區陸、空、火箭軍和省軍區、聯勤保障部隊的聯合作戰指揮資訊系統, 並同步研製開發出戰場情況保障支撐平臺。

華北某地, 中部戰區組織指揮的一場諸軍種防空聯合作戰實兵演習拉開了戰幕。

突然, 多批次“敵”飛機和艦船向我戰略目標襲來。 “敵”飛機是什麼類型、各有多少架?艦船是什麼類型、各有多少艘?我有多少應對兵力、兵器?……情況萬分緊急, 時間在一分一秒地流逝。

極短時間內, 尹璐帶領保障組借助指揮資訊系統和分析工具, 經過一番查閱、精算細算, 迅速對“敵”進行目標判證、企圖分析和威脅評估等, 很快給我指揮部“前臺”推送出由各方資訊流融合的“戰場情況圖”, 及時保障了戰區多軍種力量聯合對“敵”開展有力反擊。

這是戰區成立後諸多信源融合為“戰場情況圖”的歷史性跨越, 為戰區聯指中心迅速進入運轉階段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有力支撐。

“打贏這一仗, 尹璐功不可沒!”現場指揮員紛紛為尹璐點贊。

她的標準是——

“符合實戰需求嗎?”

尹璐辦公室的書櫃裡, 一排排有關人工智慧、傳感技術、區塊鏈和大資料的專業書籍, 一下子吸引了記者的眼球。

“時代拋棄你時, 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說。 ”走上戰區崗位的尹璐, 始終將目光瞄準世界最新聯合作戰動態和資訊技術前沿, 每逢新技術出現總是興奮不已。

戰區指揮資訊系統平臺建設初期, 對於一些常規資訊的引接、融合、處理, 原有方案採用的是人工處理方式, 不僅費時費力, 還會影響精度。 發現問題後, 尹璐前瞻性地提出引入人工智慧手段的改進思路。

有人勸尹璐, 這個小環節不會影響整個系統平臺正常運轉, 上級也沒有明確要求, 何必在這上面費周折呢,

別幹費力不討好的事。

“有時多贏得一秒鐘, 可能就決定了一次作戰行動的勝利!” 尹璐堅持研究論證, 並積極推動整改方案通過了立項審批。

其實, 熟悉尹璐的人都知道, 她從來不把自己當成單純的技術人員。 她常講:問題就是課題, 不僅要當“技術控”, 更要成為“作戰通”。

在執行“9·3”閱兵訓練保障任務時, 尹璐發現閱兵指揮部還是依託幾十部傳統的通信終端調度部隊, 訓練計畫稍有變更就要逐個打電話通知, 費時又費力, 工作效率不高。

“如果在軍用手機上加裝一套指揮資訊系統, 組訓人員即時收發指令, 豈不大大提高訓練效益?”想到部隊已經配發了某新型軍用手機, 尹璐靈光一閃。

隨後, 在閱兵指揮部領導的支持下, 尹璐短時間內研發成功一套融合多種指揮功能和各類訓練資訊的“閱兵指揮資訊系統”,使工作效率提高了30多倍。如今她結合戰區使命任務,將這一系統再次研發升級為“戰區多樣化軍事任務態勢監控系統”,受到戰區首長和中國工程院多位元院士的高度評價。

“符合實戰需求嗎?”這是尹璐和她的團隊成員討論業務時隨時掛在嘴邊的話。她經常告誡大家,作為戰區聯合作戰指揮機構的技術人員,必須要學會用指揮員的思維去審視技術保障工作,絕不放過任何一個技術瑕疵。

多次與尹璐打交道的地方協作單位談起她來,用了“又敬又怕”4個字。

為啥?因為在軍民融合研發某資訊系統時,她對技術研發的每道關口都把得緊、摳得細,反復調整、返工加班幾乎成了家常便飯。

對接實戰無終點。真正的創新者,總是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尹璐先後跑了全軍100多個科研院所學習諮詢。有一次,她向某研究所的一位專家請教技術問題,恰逢專家要出差,為了抓住對方出發前半小時,她天不亮就趕過去,抓緊求解疑問,後來又為了一個計算公式跑了4趟。

“某綜合空情預警系統”“某資訊安全管控系統”……戰區成立兩年多來,尹璐已經帶領團隊取得6項科研成果,有的填補了我軍相關專業的技術空白。

她的幸福是——

身邊的年輕人英才輩出

尹璐常講,作為資訊技術行業中的一員,就如同夜晚的星星,“每顆星星都發光,夜空才會更璀璨。”

多年來,尹璐先後為6000多名指揮員、參謀人員和技術人員進行授課教學,現場或電話指導部隊解決系統建設及運用中的技術難題上萬次,是遠近聞名的“金牌教官”。

尹璐所在保障隊的技術室主任衛斌,就是尹璐注重方法因人施教培養出的一個“得意門生”。

當年,尹璐發現從國防科大作戰指揮學碩士畢業的衛斌很有發展潛力,就為他量身定制“三步教學法”,即她做他看、她講解他領悟、他做她看並點評。言傳身教之下,衛斌很快成長為單位業務骨幹。

扶上馬還要送一程。見時機成熟,尹璐鼓勵衛斌轉變角色,獨立擔綱課題專案,並全力為他創造條件。結果,衛斌畢業沒幾年就取得5項科研成果,榮獲全軍科技進步獎。

2016年上半年,戰區聯合作戰指揮系統投入試運行。尹璐深知,聯合作戰指揮平臺的高效運行,需要後臺技術人員與前臺參謀人員、指揮員協同發力,才能真正發揮聯合作戰指揮的聚合效應。

為了讓戰區機關人員儘快掌握系統操作方法,尹璐加班加點撰寫出2萬多字的教案,先後為1000多人次進行授課輔導,有效縮短了聯合作戰指揮能力的生成週期。

尹璐所在的保障隊是個技術性很強的團隊。近兩年,先後有多名來自各軍種和院校資訊技術專業的年輕博士、碩士充實到該隊。如何儘快將這些高材生培養成頂得上去的技術骨幹,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非常時期當有非常之舉。作為總工程師的尹璐,創造性地突破業務室建制,跨專業抽組,各學科交叉,成立6個緊貼聯合作戰的課題組,讓一批敢想敢幹的年輕人擔任課題組長,放開手腳展開研究攻關。

兩年來,尹璐所在的保障隊技術人員業務能力有了顯著提升,她親自幫帶的17名技術骨幹,如今已全部能夠獨立完成任務。該保障隊連續兩年被戰區評為“聯合作戰保障能力建設先進單位”,她本人也被戰區評為優秀教練員。

上圖:尹璐(右)進行技術攻關。

本報特約記者 張坤平攝

短 評

奮力當好新時代答卷人

辛勤汗水揮灑中,綻放著鏗鏘玫瑰;多源資訊融合裡,書寫著使命擔當。

在戰區建設深入推進征程上,尹璐矢志強軍夢想,巾幗不讓鬚眉,懷著對打贏的強烈渴望與信心衝鋒不止,一門心思投身聯合作戰指揮中軍帳建設,為部隊提升未來聯合作戰指揮能力作出了突出貢獻。她的先進事蹟,集中彰顯了一名共產黨員忠誠使命的政治本色和不懈追求,展示了一名技術幹部潛心科研的工匠精神和時代風采,反映了一名“戰區人”傾心聯合作戰的過硬素質和優良作風,有力回答了以什麼樣的信念投身強軍事業、以什麼樣的精神擔當科技興軍重任、以什麼樣的姿態迎接改革挑戰、以什麼樣的勁頭履職盡責等重大人生命題。

使命在肩,戰鼓催征。身處強國強軍的偉大時代,面對能打勝仗的嚴峻大考,廣大官兵都應像尹璐那樣肩負使命,胸懷激情,真抓實備,只爭朝夕,真正堅持打仗標準、做好打仗準備、提高打贏能力,在改革強軍偉大實踐中,創造出無愧於新時代的輝煌成就!

尹璐短時間內研發成功一套融合多種指揮功能和各類訓練資訊的“閱兵指揮資訊系統”,使工作效率提高了30多倍。如今她結合戰區使命任務,將這一系統再次研發升級為“戰區多樣化軍事任務態勢監控系統”,受到戰區首長和中國工程院多位元院士的高度評價。

“符合實戰需求嗎?”這是尹璐和她的團隊成員討論業務時隨時掛在嘴邊的話。她經常告誡大家,作為戰區聯合作戰指揮機構的技術人員,必須要學會用指揮員的思維去審視技術保障工作,絕不放過任何一個技術瑕疵。

多次與尹璐打交道的地方協作單位談起她來,用了“又敬又怕”4個字。

為啥?因為在軍民融合研發某資訊系統時,她對技術研發的每道關口都把得緊、摳得細,反復調整、返工加班幾乎成了家常便飯。

對接實戰無終點。真正的創新者,總是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尹璐先後跑了全軍100多個科研院所學習諮詢。有一次,她向某研究所的一位專家請教技術問題,恰逢專家要出差,為了抓住對方出發前半小時,她天不亮就趕過去,抓緊求解疑問,後來又為了一個計算公式跑了4趟。

“某綜合空情預警系統”“某資訊安全管控系統”……戰區成立兩年多來,尹璐已經帶領團隊取得6項科研成果,有的填補了我軍相關專業的技術空白。

她的幸福是——

身邊的年輕人英才輩出

尹璐常講,作為資訊技術行業中的一員,就如同夜晚的星星,“每顆星星都發光,夜空才會更璀璨。”

多年來,尹璐先後為6000多名指揮員、參謀人員和技術人員進行授課教學,現場或電話指導部隊解決系統建設及運用中的技術難題上萬次,是遠近聞名的“金牌教官”。

尹璐所在保障隊的技術室主任衛斌,就是尹璐注重方法因人施教培養出的一個“得意門生”。

當年,尹璐發現從國防科大作戰指揮學碩士畢業的衛斌很有發展潛力,就為他量身定制“三步教學法”,即她做他看、她講解他領悟、他做她看並點評。言傳身教之下,衛斌很快成長為單位業務骨幹。

扶上馬還要送一程。見時機成熟,尹璐鼓勵衛斌轉變角色,獨立擔綱課題專案,並全力為他創造條件。結果,衛斌畢業沒幾年就取得5項科研成果,榮獲全軍科技進步獎。

2016年上半年,戰區聯合作戰指揮系統投入試運行。尹璐深知,聯合作戰指揮平臺的高效運行,需要後臺技術人員與前臺參謀人員、指揮員協同發力,才能真正發揮聯合作戰指揮的聚合效應。

為了讓戰區機關人員儘快掌握系統操作方法,尹璐加班加點撰寫出2萬多字的教案,先後為1000多人次進行授課輔導,有效縮短了聯合作戰指揮能力的生成週期。

尹璐所在的保障隊是個技術性很強的團隊。近兩年,先後有多名來自各軍種和院校資訊技術專業的年輕博士、碩士充實到該隊。如何儘快將這些高材生培養成頂得上去的技術骨幹,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非常時期當有非常之舉。作為總工程師的尹璐,創造性地突破業務室建制,跨專業抽組,各學科交叉,成立6個緊貼聯合作戰的課題組,讓一批敢想敢幹的年輕人擔任課題組長,放開手腳展開研究攻關。

兩年來,尹璐所在的保障隊技術人員業務能力有了顯著提升,她親自幫帶的17名技術骨幹,如今已全部能夠獨立完成任務。該保障隊連續兩年被戰區評為“聯合作戰保障能力建設先進單位”,她本人也被戰區評為優秀教練員。

上圖:尹璐(右)進行技術攻關。

本報特約記者 張坤平攝

短 評

奮力當好新時代答卷人

辛勤汗水揮灑中,綻放著鏗鏘玫瑰;多源資訊融合裡,書寫著使命擔當。

在戰區建設深入推進征程上,尹璐矢志強軍夢想,巾幗不讓鬚眉,懷著對打贏的強烈渴望與信心衝鋒不止,一門心思投身聯合作戰指揮中軍帳建設,為部隊提升未來聯合作戰指揮能力作出了突出貢獻。她的先進事蹟,集中彰顯了一名共產黨員忠誠使命的政治本色和不懈追求,展示了一名技術幹部潛心科研的工匠精神和時代風采,反映了一名“戰區人”傾心聯合作戰的過硬素質和優良作風,有力回答了以什麼樣的信念投身強軍事業、以什麼樣的精神擔當科技興軍重任、以什麼樣的姿態迎接改革挑戰、以什麼樣的勁頭履職盡責等重大人生命題。

使命在肩,戰鼓催征。身處強國強軍的偉大時代,面對能打勝仗的嚴峻大考,廣大官兵都應像尹璐那樣肩負使命,胸懷激情,真抓實備,只爭朝夕,真正堅持打仗標準、做好打仗準備、提高打贏能力,在改革強軍偉大實踐中,創造出無愧於新時代的輝煌成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