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傷寒論》中不起眼的小方子,兩味藥材解決多種疼痛!

導讀

芍藥酸寒, 益陰養血;甘草甘溫, 緩急補虛;酸甘化陰, 緩解拘攣。

作者:小雨滴

第一次接觸芍藥甘草湯是大二時老師的門診上,

那個時候帶媽媽找到我現在的老師看病, 當時診斷媽媽得了面肌痙攣這個病, 雖然說這個病不是多麼嚴重, 卻大大降低了媽媽的生活品質, 最重要的是這個病並不能徹底根除, 正如感冒一樣, 每次遇到誘因, 都會發作。 後來, 吃了老師的藥, 雖然說沒有徹底根除, 但是兩年沒有發作, 再遇到誘因時, 症狀也沒有最初那麼重了, 當時開的方子如下:

芍藥甘草東加減

白芍30g

甘草30g

木瓜25g

僵蠶 5g

柴胡15g

陳皮15g

清半夏10g

浙貝母15g

菊花20g

伸筋草30g

薏苡仁20 g

茯苓15g

牛膝15g

柒付 日二次口服

上方服用一周後, 臉部不自覺抽動的症狀明顯消失了, 並且抽動所引發的頭痛也明顯消失了, 一周後, 在原方的基礎上又加加減減, 一共吃了半個月中藥, 面部的痙攣沒有了,

再次發作 的時候是在兩年後媽媽在絕經期左右。 雖然又復發了, 但我還是認為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臨床案例了。

後來, 隨著臨床機會不斷增多, 發現芍藥甘草湯治療疾病非常廣泛, 很多方子裡都有它的影子, 於是, 對於這神奇的兩味藥材又做出了深入的研究, 它們究竟還能治療哪些疾病呢?

【原文】

傷寒脈浮, 自汗出, 小便數, 心煩, 微惡寒, 腳攣急, 反與桂枝欲攻其表, 此誤也。 得之便厥, 咽中幹, 煩躁, 吐逆者, 作甘草乾薑湯與之, 以複其陽。 若厥愈足溫者, 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 其腳即伸。 若胃氣不和, 譫語者, 少與調胃承氣湯。 若重發汗, 複加燒針者, 四逆湯主之。 (29)

【方解】

芍藥酸寒, 益陰養血

甘草甘溫, 緩急補虛

酸甘化陰, 緩解拘攣

【方藥】

白芍藥 甘草(炙)各四兩

【煎服】

上二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五合, 去滓, 分溫再服。

古代應用:

《朱氏集驗方》又稱為“去杖湯”, 主治病症為腳弱無力, 行步艱難。

《醫學心悟》止腹痛如神。 脈遲為寒, 加乾薑;脈洪為熱, 加黃連。

《傷寒分經》治至夜發熱, 血虛筋攣, 頭面赤熱;亦可治過汗傷陰,

導致發熱不止, 或誤用辛熱, 擾其榮血, 不受補益者。

現代應用:

常用本方緩解陰血不足, 筋脈失養的拘攣性疼痛, 包括胃痛、腸道痙攣性疼痛、痛經、其它內臟絞痛、肌肉疼痛、頭痛、目痛、神經痛、支氣管痙攣等, 雖可單獨應用, 然較多的是加味應用。

案例一例

曾 x x, 男, 40歲。 於1978年4月某日誤飲川烏藥酒, 發作中毒。 自覺飲藥酒後, 口、舌、胸部及全身肌肉發麻, 胸中窒悶, 四肢乏力。

診為輕度川烏中毒。 急予芍藥60克, 甘草30克, 一劑, 水煎服。 翌日再診, 症狀已減, 再進原方一劑。 諸症消失。

參考文章:來自知網

讓中醫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圖文說明:作者/小雨滴, 排版/小雨滴, 校對/青橘學術部。

版權聲明:本文系青橘醫話原創投稿,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 如需轉載使用請與我們聯繫。

投稿郵箱:zy@qingjuzhongyi.com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