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育扶貧:為寒門學子打開眼界

自從12年前由清華大學數學科學系教授成為清華附中的校長, 我就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 那就是中學尤其是重點中學的社會責任。

目前人們談論大學的社會責任比較多。 世界範圍內公認的高等教育三大職能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 那麼中學呢, 中學的基本職能是什麼?最根本的當然是教書育人——貫徹落實國家基礎教育政策方針, 滿足人民群眾受教育的權利, 為高校培養、輸送好苗子。 因此, 中學的最主要任務就是在尊重教育規律的基礎上, 努力提高教育教學品質, 為學生今後的專業學習和人生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

除了這一天經地義的職能之外, 中學特別是辦學水準較高、擁有較高社會聲譽和影響力的中學, 要不要服務社會?這個服務社會的功能又該如何體現?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 “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 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 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網路教育, 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 ”這裡的“每個孩子”, 不僅包括而且更強調的是邊遠山區和農村貧困地區的孩子。 黨的十八大以來, 國家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對貧困地區學校的支援力度非常大。 為解決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受教育機會不均等等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出一份力,

是重點中學服務社會、回饋社會的職能之一, 也是應盡的社會責任。

由此我想到教育扶貧。 俗話說“治貧先治愚, 扶貧先扶智”, 教育扶貧是治本之策, 是扶貧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但是教育扶貧具體怎麼做, 也有一個精准施策的問題。

資金的投入固然非常重要, 但是正如人們常說的, 凡是用錢能解決的事, 都不是什麼難事。 這些年, 我們看到, 國家財政及社會各界持續加大農村地區教育投入, 農村地區的校舍、教學設施等硬體條件以及學生營養狀況大有改善。 但是, 在相當長一個時期內, 在師資水準、教育理念與模式、教育的軟性資源及育人環境等方面, 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學校之間的差距仍將繼續存在, 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公平、教育均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把視角縮小一點, 從學生個體的角度看, 農村貧困地區、邊遠山區的學生和城市的學生相比, 他們最缺什麼, 最需要什麼, 最難獲得的又是什麼?根據我個人的調研和觀察, 我認為多數邊遠山區和農村貧困地區的學生缺乏學習的動力和遠大的理想抱負, 這是他們所處的環境及眼界所限造成的。 他們缺少機會, 他們不知道城市重點中學的學生是如何學習、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學習的, 他們不知道自己今後有怎樣的發展可能性。 其中許多出身貧寒、有天賦和潛能的孩子, 被“讀書無用論”消磨了鬥志, 被淹沒在茫茫的題海戰術當中, 被排除在傑出人才的培養體系之外。

人才苗子的浪費是最大的浪費, 是國家和民族最大的損失。 作為城市的重點中學、名校, 不僅要培養好自己的學生, 還應該擔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 發揮好示範和輻射作用, 讓更多的優秀學生能分享優質教育資源。

清華附中從2013年開始發起一個“中華英才培養計畫”專案, 其目的, 就是想為農村地區優秀學生提供一個增長見識、接觸瞭解城市重點中學課程及教學方式的機會。

“中華英才培養計畫”每年由教育部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發文, 從國家級貧困縣的初一學生中進行遴選。 入選該計畫的學員可以連續5年利用暑假到清華附中參加夏令營活動。 學校為不同年級學員設置不同課程。 學員參加培訓的所有學科主幹課程,

均由清華附中的骨幹教師授課, 學校也將本校的各項教學資源與學員分享, 為學員提供各類教學資料。

除學科課程外, 清華附中還為學員開設了創意思維、動畫、攝影、3D列印、模擬飛行、跆拳道、音樂鑒賞、外教口語、心理、形體、汽車模擬駕駛、籃球、手工彩繪、音樂欣賞與演出、美術創作與欣賞、程式設計等專題課程, 同時為首次參加培訓的學員提供研究性學習課程, 並帶學員參觀故宮、中國科技館、首都博物館、圓明園等, 學員在參觀中填寫學習手冊, 學習歷史知識, 感受中國文化。

為什麼要給他們開這麼多課程, 他們能消化吸收多少?其實學到多少知識並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讓他們體會不一樣的學習方式, 通過這些特色校本課程, 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動力,開闊他們的眼界,讓他們樹立全面發展的觀念。

事實確實如此。通過對學員家訪和與學員所在學校教師溝通,我們發現,這些學生在參加培訓後,學習成績穩步提升,他們知識面拓寬了,參加各種活動更加積極,性格更樂觀開朗了,學習方式也有所改變。他們在培訓中接觸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學生,對自己有更清晰的認識,實現未來目標的信念更堅定了。

類似這樣的項目,能直接惠及的學生畢竟是有限的,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個學生積極向上的改變,潛移默化中會影響到班級上的其他學生,並帶動整個班級的改變,經過幾年的積累,則有可能會逐漸影響到整個學校。通過這種以點帶面的過程,發揮示範和輻射作用,就是名校承擔社會責任和教育精准扶貧的具體體現。

一所重點中學的力量畢竟有限,如果全國成百上千所城市的重點中學都行動起來呢?

(作者系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校長,清華大學數學科學系教授)

連結:

清華附中“中華英才培養計畫”

“中華英才培養計畫”專案是由教育部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中華英才培養專項基金、清華大學附屬中學等單位共同發起的教育公益扶貧專案。專案自2013年至今已經連續5年先後從雲南省、四川省、甘肅省、吉林省、河北省、重慶市、貴州省、陝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的50個國家級貧困縣通過考核遴選出品學兼優的學生成為“中華英才培養計畫”專案學員,入選學員從初一暑期開始連續5年利用假期時間免費到北京清華附中參與培養活動。項目中少數民族學員比例達到31%。

該專案每年暑期開展為期兩周的夏令營活動,根據年級不同,為學員設置不同課程。新入選學員以語文、數學、英語學科課程為主,同時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即將升入初三的學員以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學科課程為主,除鞏固學科知識外,開設拓展課程,開拓學員視野;將升入高中的學員,除學科課程外,為學員準備初中三年及高一年級的物理、化學、生物學科的實驗課程,既鞏固知識又提高動手技能,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相關知識內容;已升入高中的學生,分文理科進行培訓,有針對性地對學員所學過的知識進行梳理與總結,並為學員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

為保證專案的連貫性與可持續性,該計畫還搭建“中華英才空中學堂”網路平臺,學員在假期到清華附中進行集中培養,平日回到家鄉通過中華英才空中課堂網站接受培養。同時,平臺能夠跟蹤記錄學員參與的每一個課程及活動,並在過程中逐漸改進與完善,為今後更好地培養學員打下良好的基礎。

《中國教育報》2018年04月25日第9版

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動力,開闊他們的眼界,讓他們樹立全面發展的觀念。

事實確實如此。通過對學員家訪和與學員所在學校教師溝通,我們發現,這些學生在參加培訓後,學習成績穩步提升,他們知識面拓寬了,參加各種活動更加積極,性格更樂觀開朗了,學習方式也有所改變。他們在培訓中接觸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學生,對自己有更清晰的認識,實現未來目標的信念更堅定了。

類似這樣的項目,能直接惠及的學生畢竟是有限的,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個學生積極向上的改變,潛移默化中會影響到班級上的其他學生,並帶動整個班級的改變,經過幾年的積累,則有可能會逐漸影響到整個學校。通過這種以點帶面的過程,發揮示範和輻射作用,就是名校承擔社會責任和教育精准扶貧的具體體現。

一所重點中學的力量畢竟有限,如果全國成百上千所城市的重點中學都行動起來呢?

(作者系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校長,清華大學數學科學系教授)

連結:

清華附中“中華英才培養計畫”

“中華英才培養計畫”專案是由教育部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中華英才培養專項基金、清華大學附屬中學等單位共同發起的教育公益扶貧專案。專案自2013年至今已經連續5年先後從雲南省、四川省、甘肅省、吉林省、河北省、重慶市、貴州省、陝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的50個國家級貧困縣通過考核遴選出品學兼優的學生成為“中華英才培養計畫”專案學員,入選學員從初一暑期開始連續5年利用假期時間免費到北京清華附中參與培養活動。項目中少數民族學員比例達到31%。

該專案每年暑期開展為期兩周的夏令營活動,根據年級不同,為學員設置不同課程。新入選學員以語文、數學、英語學科課程為主,同時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即將升入初三的學員以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學科課程為主,除鞏固學科知識外,開設拓展課程,開拓學員視野;將升入高中的學員,除學科課程外,為學員準備初中三年及高一年級的物理、化學、生物學科的實驗課程,既鞏固知識又提高動手技能,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相關知識內容;已升入高中的學生,分文理科進行培訓,有針對性地對學員所學過的知識進行梳理與總結,並為學員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

為保證專案的連貫性與可持續性,該計畫還搭建“中華英才空中學堂”網路平臺,學員在假期到清華附中進行集中培養,平日回到家鄉通過中華英才空中課堂網站接受培養。同時,平臺能夠跟蹤記錄學員參與的每一個課程及活動,並在過程中逐漸改進與完善,為今後更好地培養學員打下良好的基礎。

《中國教育報》2018年04月25日第9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