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說的不就是我們嗎?一部印度神片,卻講透中國教育潛規則!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世上沒有比這句話,

更能體現“可憐天下父母心”的了。

而在很多父母心中,

一所好學校, 就是孩子們的起跑線。

最近印度電影《起跑線》熱映,

明明是部輕喜劇,

卻讓不少中國父母,

笑著笑著心酸起來。

影片以為女兒擇校

這樣一個極小的社會縮影切入。

巧妙地將中產焦慮、貧富差距、

階級對立、社會不公等一系列問題,

犀利幽默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1

再苦不能苦孩子, 再窮不能窮教育!

故事的主角拉吉和米塔夫婦, 是一對通過個人打拼躍升中產階級的普通人。 靠經營服裝店發家的兩人, 其實本身就已經是人生逆襲的楷模。

然而兩人雖然在物質上積累了一定的財富, 卻沒有上流人士所具備的文化素養與知識水準。

在印度, 有著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 一些公共場合甚至只對“高等人士”開放, 這也成為了夫婦倆的心病。 夫妻二人不希望女兒皮婭重蹈自己的覆轍,

於是義無反顧地加入了搶起跑線的行列。

起初, 丈夫拉吉並完全不理解妻子對女兒教育的執著。 那一刻, 米塔近乎抓狂地喊道:

“你難道想讓她接受跟我們一樣的教育嗎?”

顯然, 妻子米塔比丈夫更早認清了現實。

在印度,

英語就像是階層的標誌, 想要實現階級躍升, 教育是唯一的一條路。 優質的教育意味著更好的成長環境、更好的未來, 也標誌階級的躍升。

再苦不能苦孩子, 再窮不能窮教育!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多麼熟悉的話, 這場發生在印度的現實教育問題,

實實在在地紮了中國千千萬家長的心。

車子、房子、孩子、教育、醫療、養老…

所有讓中國中產家庭操心的瑣碎生活問題, 同樣也是印度中產夫婦們的焦慮。

2

子女的教育是父母的戰爭

在影片中, 讓拉吉夫婦絕望的是, 當地最好的5所私立學校, 已經有4所拒絕了他們。 問及女兒不被錄取的原因, 仲介機構的資深人士淡然回答:學校不想錄用店鋪老闆的孩子。

好的私立學校, 不但要求住在學區房, 孩子的父母還要接受各種考核。 除了學歷、職業等硬性指標, 父母的談吐思維、衣著品味等等也要納入考量, 考核由筆試和麵試兩關組成, 非常嚴苛。

而這些條件和孩子本人沒有任何關係。 真正看的是:父母的經濟實力(硬實力), 以及父母的各項素養(軟實力)。

所謂的招生,看起來更像是在招學生父母。確切地說,是篩選出上層階級父母的孩子。中下階層的孩子,如果父母不能樓中樓,他們一出生,甚至還未出生就輸了。

正是越拉越大的貧富差距,更堅定了拉吉夫婦讓自己的孩子上一所好學校的決心:無論如何也要讓他們的女兒突破或固守他們所處的中產層級。

為了孩子,作為父母的拉吉夫婦,不惜做任何事,即使是欺騙和做假。

3

難以打破的階級固化

屢次失敗後,拉吉聽從了無良機構的建議,佔用貧民學生的入學資格。印度政府規定,包括名校在內的每所學校,必須有25%的入學配額,留給貧困學生。

為了應對學校的來訪,他們只好暫時搬入貧民區,偽造成家庭貧困的樣子。

在這裡,他們遇見了一無所有,但滿腔熱情的一群人。這群人世世代代都沒有脫離下層階級。貧窮,像瘟疫一樣,蔓延在他們的祖祖輩輩以及他們的子女身上。

而把孩子送入名校,爭取那25%的入學資格,是他們唯一的希望。只是這少的可憐的希望,還被像拉吉一樣的中產階級給剝奪佔有了。

如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拉吉裝窮人的謊言在此時終於被揭穿了。是拉吉這樣的假窮人搶了真窮人希亞姆孩子的學習名額。懷著一腔怒火的希亞姆來到德里文法學校準備舉報拉吉。

電影在這裡進入了一個重要的轉捩點。拉吉改過自新,卻發現原來所謂的25%給貧窮孩子的配額全是假像,學校的入學就是一場赤裸裸的生意。

面對把教育當生意的校長,拉吉進行了反擊。相信與電影類似的情節也發生在這個世界的其他地方。

父母他們焦灼于教育的不公平,同時他們又對優質教育充滿渴慕,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優質資源配享時分得一杯羹。於是,他們以腳投票,不惜代價地奔波在擇校的路上。

在我們被電影中小人物的抗爭、努力和無奈所震撼,被導演的真誠所感動時,也許,我們更該深思:

在這場“起跑線”的較量中,誰抹殺了天性,誰終結了興趣,誰扭曲了教育,誰丟失了品格?

教育,不是把孩子,

塑成你想要的樣子,

而是幫孩子把他的優點

發揮到極致。

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不在於孩子的教育,

而在於父母是什麼樣的人,

父母的高度決定了孩子的起點。

如果父母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

也會身不由己在功利主義這條道上,

漸行漸遠。

人生就是一場馬拉松,

馬拉松從來沒有人搶跑,

所以,絕不會“輸在起跑線上”。

人生贏在起跑線重要,

還是贏在終點重要?

所謂的招生,看起來更像是在招學生父母。確切地說,是篩選出上層階級父母的孩子。中下階層的孩子,如果父母不能樓中樓,他們一出生,甚至還未出生就輸了。

正是越拉越大的貧富差距,更堅定了拉吉夫婦讓自己的孩子上一所好學校的決心:無論如何也要讓他們的女兒突破或固守他們所處的中產層級。

為了孩子,作為父母的拉吉夫婦,不惜做任何事,即使是欺騙和做假。

3

難以打破的階級固化

屢次失敗後,拉吉聽從了無良機構的建議,佔用貧民學生的入學資格。印度政府規定,包括名校在內的每所學校,必須有25%的入學配額,留給貧困學生。

為了應對學校的來訪,他們只好暫時搬入貧民區,偽造成家庭貧困的樣子。

在這裡,他們遇見了一無所有,但滿腔熱情的一群人。這群人世世代代都沒有脫離下層階級。貧窮,像瘟疫一樣,蔓延在他們的祖祖輩輩以及他們的子女身上。

而把孩子送入名校,爭取那25%的入學資格,是他們唯一的希望。只是這少的可憐的希望,還被像拉吉一樣的中產階級給剝奪佔有了。

如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拉吉裝窮人的謊言在此時終於被揭穿了。是拉吉這樣的假窮人搶了真窮人希亞姆孩子的學習名額。懷著一腔怒火的希亞姆來到德里文法學校準備舉報拉吉。

電影在這裡進入了一個重要的轉捩點。拉吉改過自新,卻發現原來所謂的25%給貧窮孩子的配額全是假像,學校的入學就是一場赤裸裸的生意。

面對把教育當生意的校長,拉吉進行了反擊。相信與電影類似的情節也發生在這個世界的其他地方。

父母他們焦灼于教育的不公平,同時他們又對優質教育充滿渴慕,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優質資源配享時分得一杯羹。於是,他們以腳投票,不惜代價地奔波在擇校的路上。

在我們被電影中小人物的抗爭、努力和無奈所震撼,被導演的真誠所感動時,也許,我們更該深思:

在這場“起跑線”的較量中,誰抹殺了天性,誰終結了興趣,誰扭曲了教育,誰丟失了品格?

教育,不是把孩子,

塑成你想要的樣子,

而是幫孩子把他的優點

發揮到極致。

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不在於孩子的教育,

而在於父母是什麼樣的人,

父母的高度決定了孩子的起點。

如果父母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

也會身不由己在功利主義這條道上,

漸行漸遠。

人生就是一場馬拉松,

馬拉松從來沒有人搶跑,

所以,絕不會“輸在起跑線上”。

人生贏在起跑線重要,

還是贏在終點重要?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