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一份遲到百年的道歉!抗爭,只為消除屈辱

當地時間4月22日下午, 加拿大溫哥華市市議會在位於唐人街的大溫哥華中華文化中心舉行特別會議, 市長羅品信(Gregor Robertson)代表市府就該市歧視華人的歷史向華人社區正式道歉。

這句遲到了逾百年的道歉, 讓溫哥華華人濕了眼眶。

△圖為羅品信(中)與溫哥華原華裔市議員葉吳美琪(右)、余宏榮分別用英語和中文廣府方言、四邑方言宣讀道歉內容。 (圖自視覺中國)

用中國方言道歉

考慮到作為道歉對象的早期在溫哥華謀生卻受到不公待遇的華人先僑多來自廣東臺山一帶, 在羅品信用英語宣讀道歉內容的同時, 原華裔市議員葉吳美琪、余宏榮分別用廣府方言和四邑方言宣讀道歉內容的中文版本。

溫哥華市長羅品信說:“我非常支持市議會這一系列行動, 並對曾經在溫哥華擔任領導職務的人對華人的歧視行為表示歉意, 這些歧視行為對許多人產生了悲劇性影響,

且某些影響至今仍未完全消除, (歧視行為)應當受到譴責。 ”

海內外廣大華人華僑, 共同見證這足以載入史冊的一刻。 溫哥華華社的老中青三代代表人士在儀式中發言, 對當局的道歉作出回應。 多位市議員發言, 讚揚華人的貢獻, 感懷華人先僑遭遇的艱辛磨難。 有華人與會者和市議員感慨落淚。

△圖為現場螢幕顯示道歉內容的英文文本。

△圖為溫哥華市議員雷健華(右一)發言時一度哽咽, 同場市議員亦有人感慨落淚。

清末大量華工遠赴加拿大修鐵路

近年來, 多國紛紛對曾經的排華行為道歉,

人們在探究其背後原因的同時, 也揭開了一部長達百年的華工辛酸血淚史。

加拿大華工的歷史要追溯到清末年間。

19世紀後期, 當時的中國戰爭不斷, 國力衰微。 偶然間, 一則“加拿大招募工人修建鐵路”的消息, 傳遍了中國東南沿海省份的大街小巷。 由於收入高於國內, 大量平民變賣土地, 籌措赴加拿大的路費。

為了抵達加拿大, 這些華工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據《不列顛殖民者》記載, 1860年, 有一艘從香港出發赴該地運送華工的船隻, 離岸時船上搭載的人數為280人, 經過兩個多月的航程後, 僅68人抵達加拿大卑詩省(又譯不列顛哥倫比亞省)。

儘管航程如此艱難, 依然有大量華工前仆後繼, 他們的努力成就了加拿大版圖的完整。

△參與修築加拿大太平洋鐵路的華工(1909年), 廣東省博物館文物。 (圖自視覺中國)

19世紀後期, 大量華工參與修築加拿大太平洋鐵路, 這條貫穿加拿大東西部的鐵路被認為是該國建國初期最為重要的工程之一。 大約1.5萬華人參與了工程建設, 因為工作條件艱險, 大約有4000多華工在施工中喪生。有人說,太平洋鐵路每一公里的枕木下,都有一個中國勞工的亡魂。

但是,1885年鐵路竣工後,加政府非但沒有讓任何華工參加敲入“最後一顆道釘”的慶祝儀式,反而揭開了排擠華人的序幕。

△著名的圖片“最後一顆道釘”,現場不允許華工參加。

加拿大排華史:不受歡迎的“勤勞者”

1885年,針對華人帶有明顯歧視色彩的法律《華人入境條例》出臺,該法案要求華人入境時額外繳納“人頭稅”。此後,隨著法案的不斷修訂,“人頭稅”的數額成倍上漲,最高峰為1903年的500加元,相當於一名華工在加拿大工作2年的薪水。在“人頭稅”法實行期間,加拿大共向8萬多名華人征得約2300萬加元的“人頭稅”,數額堪比興建整座太平洋鐵路的費用。

△華人繳納完“人頭稅”後獲得的移民證。(圖自中新社)

1923年,加拿大變本加厲,以排華法取代了“人頭稅”,自此華工和他們的家屬被隔絕在加拿大版圖之外,即使擁有英國國籍的華人,也不例外。那些曾經參與築路的華工,徹底淪為不受歡迎的“勤勞者”。

而溫哥華在1886年4月6日正式立市開始,便出現了反華排華活動。

1886年至1947年間,溫哥華實施多項涉嫌歧視華人的政策,例如:剝奪華人的投票權及公民權利、限制華人移民、限制華人在若干領域的謀生機會,在房屋及公共場所實施針對華人的隔離政策等。

在近代史上,加拿大一向以溫和的態度示人,為何會出現如此規模的排華浪潮?分析原因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主流社會對華人的種族歧視,他們認為華人一心掙錢,是“沒有開化”的民族;二是華人勞工的到來,削減了白人工作機會,影響了他們的收入。兩個要素交織在一起,共同促成了多項排華法案的通過。

清廷官員交涉可歎弱國無外交

自古以來,國與國的較量遵從“叢林法則”,國家實力才是撐起一個民族尊嚴的底氣。清朝末年,國家積貧積弱,華人在海外的境遇充滿了辛酸。

面對加拿大的排華浪潮,清朝官員也曾奔走交涉,加拿大當地也成立了應對反華活動的民間組織。華人群體大聲疾呼,儘管聲音很微弱。

1876 年,清朝官員郭嵩燾出使英國,希望英國政府出面改善華僑在加拿大的境遇,彼時加拿大仍為英屬殖民地。隨後,不少清朝外交官紛紛提出交涉,但在加拿大排華情緒不斷升溫的背景下,交涉並沒有取得成效。

1896年,清廷要員李鴻章訪問北美,此行他的主要目的就是“説明僑民與所在國政府協商,改善華僑待遇”。在面對媒體採訪時,李鴻章道,“加拿大擬增加華人入境稅,此舉並不合理。中國人應在中英條約下同享平等地位。”

△李鴻章訪問美國(《哈珀斯週刊》插畫/視覺中國)

然而“弱國無外交,國弱則民賤”,清廷要員李鴻章的這次出訪,雖然得到了加國官方的接待,卻絲毫未妨礙加國政府進一步推行限制中國移民的措施。

此時,放眼世界各國,“排華”情緒愈演愈烈。與加拿大聯繫密切的美國,不僅出臺了《排華法案》,還向華工徵收高額“執照稅”,並對華工被殺害事件置之不理。面對懸殊的國力差距,外交官的奔勞、華人社團的求助,均湮沒在排華浪潮中。

△加拿大華人手持其父1918年繳納完“人頭稅”後獲得的移民書證。

華僑華人用艱辛打拼洗刷屈辱

從19世紀到21世紀,中國人用了上百年的時間洗刷過去的屈辱。一代代華人在異國他鄉勤勞致富、積極融入,逐漸贏得了主流社會的尊重。

與之相呼應的是中國國力日漸強大,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轉變——在很多領域,由原來的“追隨者”逐漸轉換為“引領者”。正是這種客觀角色的變化,國際社會才從排華走向反思。

△2006年,加拿大總理哈珀就“人頭稅”政策向華人道歉。

2006年6月22日,加拿大聯邦總理哈珀曾代表加拿大聯邦政府,就“人頭稅”政策向華人道歉,並承諾向受害者支付每人2萬加元的賠償金,由此拉開了加拿大三級政府“反思排華政策”的帷幕。

在溫哥華之前,加拿大聯邦、卑詩省(又譯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新西敏市都曾為不光榮的排華歷史向華人道歉。此次溫哥華的“道歉之路”從提議到落實,走了近4年之久。

2014年5月,溫哥華市議員雷健華提出研究溫市過往歧視華人政策的動議,在市議會上得到一致通過。2016和2017年,溫哥華市府、市議會和本埠華裔、非華裔社區領袖諮詢小組進行了多次磋商,以討論如何就歷史上排華政策道歉。

直到2017年11月,溫哥華市議會才通過了關於歧視華人歷史的道歉報告。報告提出,溫哥華市政府應就過往歧視史向華裔社區作出正式道歉,支持溫哥華唐人街申請納入世界文化遺產等12項建議。

世界各國以道歉的形式反思昔日“排華史”,而華人則用銘記的方式正視早期移民“屈辱史”。據不完全統計,在世界各地,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美國華人博物館等華僑華人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等,已有近50家。

舊時代屈辱的歷史褪色淡去,被抬頭挺胸、昂首闊步的新大國形象代替;但歷史的回音,仍在以另一種方式叩響當今華人的心門:無論何時何地,努力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和話語權,依然是全體華人奮鬥的目標。

大約有4000多華工在施工中喪生。有人說,太平洋鐵路每一公里的枕木下,都有一個中國勞工的亡魂。

但是,1885年鐵路竣工後,加政府非但沒有讓任何華工參加敲入“最後一顆道釘”的慶祝儀式,反而揭開了排擠華人的序幕。

△著名的圖片“最後一顆道釘”,現場不允許華工參加。

加拿大排華史:不受歡迎的“勤勞者”

1885年,針對華人帶有明顯歧視色彩的法律《華人入境條例》出臺,該法案要求華人入境時額外繳納“人頭稅”。此後,隨著法案的不斷修訂,“人頭稅”的數額成倍上漲,最高峰為1903年的500加元,相當於一名華工在加拿大工作2年的薪水。在“人頭稅”法實行期間,加拿大共向8萬多名華人征得約2300萬加元的“人頭稅”,數額堪比興建整座太平洋鐵路的費用。

△華人繳納完“人頭稅”後獲得的移民證。(圖自中新社)

1923年,加拿大變本加厲,以排華法取代了“人頭稅”,自此華工和他們的家屬被隔絕在加拿大版圖之外,即使擁有英國國籍的華人,也不例外。那些曾經參與築路的華工,徹底淪為不受歡迎的“勤勞者”。

而溫哥華在1886年4月6日正式立市開始,便出現了反華排華活動。

1886年至1947年間,溫哥華實施多項涉嫌歧視華人的政策,例如:剝奪華人的投票權及公民權利、限制華人移民、限制華人在若干領域的謀生機會,在房屋及公共場所實施針對華人的隔離政策等。

在近代史上,加拿大一向以溫和的態度示人,為何會出現如此規模的排華浪潮?分析原因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主流社會對華人的種族歧視,他們認為華人一心掙錢,是“沒有開化”的民族;二是華人勞工的到來,削減了白人工作機會,影響了他們的收入。兩個要素交織在一起,共同促成了多項排華法案的通過。

清廷官員交涉可歎弱國無外交

自古以來,國與國的較量遵從“叢林法則”,國家實力才是撐起一個民族尊嚴的底氣。清朝末年,國家積貧積弱,華人在海外的境遇充滿了辛酸。

面對加拿大的排華浪潮,清朝官員也曾奔走交涉,加拿大當地也成立了應對反華活動的民間組織。華人群體大聲疾呼,儘管聲音很微弱。

1876 年,清朝官員郭嵩燾出使英國,希望英國政府出面改善華僑在加拿大的境遇,彼時加拿大仍為英屬殖民地。隨後,不少清朝外交官紛紛提出交涉,但在加拿大排華情緒不斷升溫的背景下,交涉並沒有取得成效。

1896年,清廷要員李鴻章訪問北美,此行他的主要目的就是“説明僑民與所在國政府協商,改善華僑待遇”。在面對媒體採訪時,李鴻章道,“加拿大擬增加華人入境稅,此舉並不合理。中國人應在中英條約下同享平等地位。”

△李鴻章訪問美國(《哈珀斯週刊》插畫/視覺中國)

然而“弱國無外交,國弱則民賤”,清廷要員李鴻章的這次出訪,雖然得到了加國官方的接待,卻絲毫未妨礙加國政府進一步推行限制中國移民的措施。

此時,放眼世界各國,“排華”情緒愈演愈烈。與加拿大聯繫密切的美國,不僅出臺了《排華法案》,還向華工徵收高額“執照稅”,並對華工被殺害事件置之不理。面對懸殊的國力差距,外交官的奔勞、華人社團的求助,均湮沒在排華浪潮中。

△加拿大華人手持其父1918年繳納完“人頭稅”後獲得的移民書證。

華僑華人用艱辛打拼洗刷屈辱

從19世紀到21世紀,中國人用了上百年的時間洗刷過去的屈辱。一代代華人在異國他鄉勤勞致富、積極融入,逐漸贏得了主流社會的尊重。

與之相呼應的是中國國力日漸強大,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轉變——在很多領域,由原來的“追隨者”逐漸轉換為“引領者”。正是這種客觀角色的變化,國際社會才從排華走向反思。

△2006年,加拿大總理哈珀就“人頭稅”政策向華人道歉。

2006年6月22日,加拿大聯邦總理哈珀曾代表加拿大聯邦政府,就“人頭稅”政策向華人道歉,並承諾向受害者支付每人2萬加元的賠償金,由此拉開了加拿大三級政府“反思排華政策”的帷幕。

在溫哥華之前,加拿大聯邦、卑詩省(又譯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新西敏市都曾為不光榮的排華歷史向華人道歉。此次溫哥華的“道歉之路”從提議到落實,走了近4年之久。

2014年5月,溫哥華市議員雷健華提出研究溫市過往歧視華人政策的動議,在市議會上得到一致通過。2016和2017年,溫哥華市府、市議會和本埠華裔、非華裔社區領袖諮詢小組進行了多次磋商,以討論如何就歷史上排華政策道歉。

直到2017年11月,溫哥華市議會才通過了關於歧視華人歷史的道歉報告。報告提出,溫哥華市政府應就過往歧視史向華裔社區作出正式道歉,支持溫哥華唐人街申請納入世界文化遺產等12項建議。

世界各國以道歉的形式反思昔日“排華史”,而華人則用銘記的方式正視早期移民“屈辱史”。據不完全統計,在世界各地,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美國華人博物館等華僑華人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等,已有近50家。

舊時代屈辱的歷史褪色淡去,被抬頭挺胸、昂首闊步的新大國形象代替;但歷史的回音,仍在以另一種方式叩響當今華人的心門:無論何時何地,努力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和話語權,依然是全體華人奮鬥的目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