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金融科技的哪些商業模式可以脫穎而出?

新金融評論

公眾號ID:SFI2011

關注

小新按:

金融行業一直處於資訊技術應用的前沿, 發展階段包括資訊化、數位化、自動化到智慧化。 金融科技從互聯網金融進化而來, 其核心在於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技術的興起, 資料獲取及處理能力大幅提升, 從而實現金融服務半徑的擴張和服務效率的提升。 金融科技今後的發展如何?小新今天為大家帶中泰證券戴志鋒和陸婕的長篇報告, 報告具體剖析了運用金融科技的幾大商業模式:“金融科技大致可分為技術層和業務應用層。 技術層包括底層技術即可用於所有行業的基礎技術以及金融行業通用的、實現具體功能的應用技術。

具體到業務層面, 金融科技大致可分為創新支付、網路借貸、投資管理和互聯網保險。 ”

今後在金融科技裡, 哪些商業模式會脫穎而出?一起來讀讀報告吧。

核心觀點

“金融科技”競爭優勢及戰略定位的最新變化:1、流量為王、場景為王、管道為王、資料為王。 構建線下能力是對抗銀行的資金成本優勢和互聯網巨頭流量優勢的有效途徑。 2、必須直接面對客戶, 為客戶提供解決方案。 深耕細分領域, 積累線下資源, 掌握核心資料。 線下市場分散, 2B業務具有較高的行業壁壘, 難以出現線上市場的高集中度, 但每個垂直領域的市場空間仍然非常可觀。

“金融科技”投資邏輯的變化(與14年-15年相比):1、上一輪是主題性投資機會——>目前需要商業模式驗證及業績兌現。 2、上一輪的模式很多為監管套利——>目前看重科技驅動的效率提升及差異化服務。 3、上一輪只看重客戶規模擴張——>客戶價值挖掘及流量的重複變現。

創新支付:圍繞線下B端需求的綜合服務。 1、聚合支付+SAAS雲服務+行業解決方案, 結合支付工具、管理系統和支付器具的綜合服務。 2、跨境支付及增值服務。 盈利模式包括支付通道手續費、B端支付解決方案和匯率差。 增值服務包括報關、退稅、倉儲物流等服務。 3、數據變現。 精准行銷及金融服務導流。

網路借貸:細分場景獲客及大數據征信。 1、消費金融。 場景獲客, 對客戶設置標籤、進行分組、畫像分析,

對每個細分人群精准定價, 提供差異化的消費金融服務。 延展服務範圍, 擴大GMV。 2、汽車金融。 賦能線下管道, B2B2C平臺+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模式。 先發優勢(業務規模)、資金優勢(穩定價低的資金, 股東背景)以及流量優勢(線上互聯網巨頭流量支持和全國的線下管道佈局)能構築競爭壁壘。 3、供應鏈金融。 B2B垂直電商模式。 打通交易閉環, 降低綜合成本, 提升風控能力, 拓展收入來源。 4、征信。 打造信用基礎設施, 拓寬資料應用範圍。

互聯網保險:產業升級, 優勢互補。 1、功能定位包括銷售平臺, 資料公司和協力廠商服務。 2、2B模式包括為企業或場景定制保險、為保險公司提供資料服務以及理賠外包等。 2B業務空間廣闊, 直擊需求痛點, 已日益成為主流業務模式。

投資管理:傳統金融機構主導, 監管制約明顯。 1、國內的銀行及證券公司陸續推出智慧投顧產品, 主要是諮詢和產品的個性化推送、智慧客服、輔助投資決策等, 產品差異化小, 盈利模式單一。 券商智慧投顧的收入以交易傭金為主, 經紀業務採用低傭金策略, 盈利能力不足;銀行的智慧投顧以基金銷售收入為主。 2、金融大資料及技術服務模式。 為金融提供提供系統開發和金融文本分析的技術服務。

報告正文

金融科技的分析框架

金融科技的研究範疇包括運用金融科技從事具體的金融業務以及為金融機構提供的技術服務。 金融行業一直處於資訊技術應用的前沿, 發展階段包括資訊化、數位化、自動化到智慧化。 金融科技從互聯網金融進化而來, 其核心在於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技術的興起, 資料獲取及處理能力大幅提升, 從而實現金融服務半徑的擴張和服務效率的提升。

金融科技大致可分為技術層和業務應用層。技術層包括底層技術即可用於所有行業的基礎技術以及金融行業通用的、實現具體功能的應用技術。具體到業務層面,金融科技大致可分為創新支付、網路借貸、投資管理和互聯網保險。

金融科技的變化趨勢

金融科技的大邏輯是通過技術手段降低金融業務的門檻,服務管道下沉、移動互聯網化、金融產品和服務趨於小額高頻。從各細分領域的發展過程來看,通常會經歷爆發式增長(成長性)、行業洗牌、行業集中度提升及金融牌照管理(類週期性)四個階段。

對比上一輪互聯網金融的投資機會(14-15年),目前對於金融科技的投資邏輯發生了變化。(1)從主題性投資到商業模式驗證及業績兌現,關注業務的落地情況及可持續性、收入的增長、利潤的貢獻等。(2)從監管套利到科技驅動的效率提升及差異化服務。監管趨嚴,套利空間減少。競爭壁壘在於更高的運營效率和對客戶精細化的服務。(3)從客戶規模擴張到客戶價值挖掘及流量的重複變現。藍海市場慢慢步入紅海市場,市場滲透率提升,需要持續滿足客戶綜合化的服務需求,提高單個客戶的收入貢獻。

技術層面。(1)底層技術的免費使用。互聯網巨頭們將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等底層技術作為免費服務提供給客戶,從而使底層技術提供商缺乏盈利模式。(2)雲計算、大資料等技術進入成熟期,滲透率大幅提升,從而使技術的邊際效用遞減。(3)技術的發展潛力在於資料的開放,以及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技術的突破。

監管層面。目前金融科技領域的業務規模較小,尚未產生系統性風險,監管側重于金融消費者保護和金融行業秩序的維護,重視日常監管和牌照管理。

金融科技公司的競爭策略

競爭優勢:(1)流量為王、場景為王、管道為王、資料為王。互聯網巨頭坐擁線上流量入口,具有綜合性的變現模式。估值最高、體量最大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包括螞蟻金服、陸金所、微眾銀行、京東金融等;其次是成立時間較早的一些協力廠商支付、協力廠商理財、P2P平臺和記帳APP,目前已發展成綜合性金融服務平臺,憑藉先發優勢建立了客戶基礎,併發展出多個業務條線。隨著互聯網金融監管的趨嚴,獲取牌照及合規經營的迫切性提升,監管套利的機會在減少,需儘快形成業務特色和競爭優勢。(2)行業壁壘。構建線下能力是對抗銀行的資金成本優勢和互聯網巨頭流量優勢的有效途徑。從近兩年金融科技的發展趨勢來看,金融服務的主體開始多元化,金融服務與業務場景深度融合,大幅降低了獲客成本和運營成本,增強了風控能力。

戰略定位:(1)必須直接面對客戶,為客戶提供解決方案。單純的金融服務同質性高,難以建立競爭壁壘。從客戶的需求出發,直擊客戶痛點,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才能抓牢客戶,建立盈利模式。(2)深耕細分領域,積累線下資源,掌握核心資料。互聯網進入存量時代,線上流量紅利結束,線下細分行業中的場景成為各路資本爭奪的對象。線下市場分散,2B業務具有較高的行業壁壘,難以出現線上市場的高集中度,但每個垂直領域的市場空間仍然非常可觀。

創新支付

雙寡頭的移動支付市場環境

移動支付是趨勢。協力廠商支付規模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其中移動支付的占比不斷提升。移動支付是大勢所趨,掃碼支付是目前主流模式,未來幾年將繼續擴大應用範圍。

雙寡頭的行業格局。目前現有243張支付牌照處於有效狀態,但市場集中度極高,大量中小支付機構面臨激烈競爭,盈利能力弱。

支付產業鏈長、支付服務費率低

參與方多。包括銀行、清算機構、協力廠商支付機構、收單外包公司、支付器具廠商等。支付行業監管趨嚴,中小機構和非持牌機構面臨整合。

費率低。目前銀行卡支付費率在0.6%,二維碼支付的費率在0.38%。遠低於國際信用卡3%以上的手續費率。典型的支付手續費分配如下:消費者支付1000元,商戶實得994元,支付手續費合計6元。其中髮卡行收到4.5元,收單機構收到1.5元;但髮卡行和收單機構需要分別向清算機構支付清算手續費0.325元。最後髮卡行實得4.175元,收單機構實得1.175元,清算機構實得0.65元。

商業模式:圍繞線下B端需求的綜合服務

聚合支付+SAAS雲服務+行業解決方案。(1)國內支付公司的業務模式具有綜合性,單一的支付服務費率低,市場競爭激烈,只有為客戶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才能與客戶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聚合支付在於整合多種支付方式,包括刷卡、掃碼和NFC等,隨著監管部門對支付安全性要求的提高,智慧終端機的需求大幅提升。行業解決方案要考慮客戶的業務場景、模式及流程、所在行業的特點,讓客戶能方便地進行收款和支付。SAAS雲服務包括支付系統、財務系統、運營系統、行銷系統、會員系統等,滿足客戶全業務流程的IT需求。(2)行業處於整合期。提供綜合服務需要綜合能力以及相應的牌照。上游的POS機廠商轉型智慧POS機業務,通過並購具有支付牌照的收單公司向下游延伸。聚合支付公司具有客戶資源、瞭解客戶需求,但缺少牌照,未來或將與持牌協力廠商支付公司進行業務整合,增強合規性。

跨境支付及增值服務。相比境內的支付市場,跨境支付是費率水準較高的藍海市場,也有不少支付公司轉戰海外,將國內的移動支付業務模式在境外複製。盈利模式包括支付通道手續費、B端支付解決方案和匯率差。增值服務包括報關、退稅、倉儲物流等服務。

數據變現。(1)精准行銷。會員卡及積分管理,基於客戶交易資料設計促銷方案;微信公眾號運營,廣告費收入。(2)金融服務。中小企業客戶征信及導流、商戶貸、消費貸等。

網路借貸

借貸市場空間廣闊,紮根場景

參與方:金融機構、互聯網平臺、協力廠商征信、技術服務商。銀行是借貸業務最主要的參與者,服務物件主要是頭部客戶。互聯網金融更多地覆蓋長尾市場,提供小額、高頻、差異化的信貸服務。

細分領域:狹義的網路借貸指的是P2P平臺,以資產端進行分類包括消費金融、汽車金融、供應鏈金融等,此外還有提供資料的協力廠商服務商。

監管環境:(1)網貸平臺備案制。P2P平臺數量將繼續大幅減少。(2)現金貸整治。對貸款利率試行上限管理,引導信貸業務回歸消費場景。

行業趨勢:(1)細分場景獲客。根據場景定制產品,線上、線下相融合。(2)大數據征信。自身資料積累和協力廠商資料相結合,即時監控,貸前、貸中、貸後全流程管理。

消費金融:資產端垂直化

消費金融的市場是多層級的。基於各類機構的業務基礎和優勢不同,所提供的產品和定位的目標客群有所差異或側重。由於消費金融市場空間足夠大,雖然現在的參與者眾多,競爭激烈,但每種模式都有其市場空間及存在價值。

場景獲客,對客戶設置標籤、進行分組、畫像分析,對每個細分人群精准定價,提供差異化的消費金融服務。風控模型需要通過做業務來建立,過程中壞賬率上升不可避免,當風控模型得到驗證之後,壞賬率將趨於穩定。其實差異化也是風控的一種手段,根據目標客戶的標籤確定授信額度、授信週期以及借款利率,與借款人的風險水準進行匹配。對於市場的新加入者,更加要避免同質化競爭,降低共債風險。

消費金融的服務延展,擴大GMV。消費金融不僅僅是在個人消費時提供的信貸服務,通過這個業務入口可以為客戶持續提供更多層級的服務,挖掘更深的客戶價值,包括精准行銷其他商品和服務,以及債務處理、保險、理財等綜合性金融服務。

汽車金融:賦能線下管道

B2B2C平臺+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模式。這種模式的切入點是線下B端,以新車二網和二手車商為主,可以從資金需求或供應鏈管理需求入手,先解決B端的客戶痛點。為車商提供SAAS系統切入工作流,以及提供融資、車輛採購、物流運輸的供應鏈服務。在和這些線下管道產生粘性之後,再為這些車商的客戶提供消費金融服務。

管道及風控能力。(1)管道能力。管道覆蓋率和粘性是獲取業務機會的核心。車商在選擇金融服務提供者時會綜合考量,包括資金穩定,價格合理,放款速度快,流程簡便,金融公司綜合實力,品牌影響力以及業務員關係等。只有建立起互信和利益的合理分配才能使管道穩定,獲取更多流量。(2)風控能力。首先是風控體系,將風控流程進行標準化、線上化、模組化。明確每個節點的業務規則,提高自動化水準,減少人工干預。風控體系的建立基於對汽車流通行業的認知程度和產業經驗,以及大資料征信、反欺詐技術的應用。其次是資料積累,風控體系的不斷完善依賴於資料積累,包括對歷史業務資料的分析以及拓寬外部資料來源。最後也是最核心的能力就是線下團隊能力。汽車金融的獲客和風控對線下團隊的依賴性較強,公司要建立完善的培養體系,做好風控文化建設,強化內部管理,降低員工的道德風險。

看好全國、全產業鏈佈局,能提供綜合服務的互聯網汽車平臺。先發優勢(業務規模)、資金優勢(穩定價低的資金,股東背景)以及流量優勢(線上互聯網巨頭流量支持和全國的線下管道佈局)能構築競爭壁壘。建議關注大型汽車經銷商集團和資產端能力較強的銀行、汽車金融公司。大型汽車經銷商集團具有頭部管道優勢,可以代銷銀行和汽車金融公司的產品,收取傭金;或自建融資租賃公司,提供差異化產品。銀行和汽車金融公司資金優勢明顯,資產能力的增強能提升業績彈性。

供應鏈金融:B2B垂直電商模式

最看好B2B電商模式。B2B電商平臺有明顯的獲客、運營和風控優勢。B2B電商平臺的發展路徑:(1)建立行業資料庫和資訊網站,成為資訊平臺。(2)打通線上交易支付和線下物流倉儲服務,成為交易平臺。(3)基於真實的交易資料,從行業龍頭、核心企業切入供應鏈金融服務。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前提條件:(1)客戶的資金需求體現在交易活動中,只有先打通交易閉環才能直接切入金融服務。(2)交易量達到一定量級,有足夠的資料積累進行信用風險的判斷。(3)平臺上有足夠多的活躍採購商和供應商,具備質押物的處置能力

互聯網供應鏈金融風控有效性探討。(1)現階段互聯網供應鏈金融處於發展初期,一方面,核心企業的資質審核及授信仍是大部分供應鏈金融業務的主要模式,創新主要集中在業務流程的線上化。二是基於資料的業務模式剛起步,各平臺推進較謹慎,先對交易歷史較長、資質較好的企業開放;在行業選擇上會綜合考慮行業情況和自身能力,不會盲目擴展。因此,目前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壞賬率水準整體較低,基本都控制在1%以下。(2)展望未來,隨著供應鏈金融向長尾市場擴張,業務會呈現客戶分散、金額小、週期短的趨勢,整體風險水準下降。另外,大資料風控的應用會更加成熟,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的應用能從貸前、貸中、貸後全面提升風控能力,降低欺詐風險和道德風險。

征信:打造基礎設施,拓寬資料應用

個人征信。百行征信有限公司成為國內首家擁有個人征信牌照的公司。百信征信公司股東構成為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持股36%,芝麻信用、騰訊征信等8家之前進入個人征信業務試點的公司分別持股8%。這8家公司在網路借貸業務和個人征信資料的體量上具有領先優勢,通過對百信征信的共同參股,有助於行業形成合力,儘快統一國內征信行業的業務標準,包括資料的採集、清洗和應用,推進個人隱私保護、資料共用的制度建設,切實解決個人資訊濫用和多頭借貸的問題,淨化網路借貸的市場環境。

協力廠商資料服務商。(1)反欺詐技術。國內的征信基礎還比較薄弱,欺詐率較高,協力廠商資料服務商可為借貸機構和互聯網公司提供爬蟲技術、設備指紋、黑名單共用等服務。(2)泛征信應用。目前我國征信資料的主要用途是借貸,在成熟市場,征信資料的應用十分廣泛,可以為各個行業提供資料支援,優化企業決策。已有部分初創公司開始探索泛征信服務,如求職招聘、租房租車、酒店入住、婚戀社交、免簽證出國、醫療服務等。隨著征信基礎設施的建立,資料應用大有可為。

企業征信。目前國內企業征信牌照採用備案制,門檻低於個人征信。企業征信的核心能力也在於資料資源,可通過與政府部門合作,推動政府資料的開放和應用。盈利模式包括資料庫建設和金融機構助貸。

互聯網保險

互聯網保險業務結構調整,保險科技公司積極謀求牌照

互聯網保險保費收入下降,結構優化。(1)保單數量呈現高速增長態勢。2017年互聯網保險簽單件數124.91億件,增長102.60%,其中退貨運費險68.19億件,保證保險16.61億件,意外險15.92億件,責任保險10.32億件。(2)保費收入規模六年來首次出現下降。互聯網保險保費1835.29億元,同比下降超過20%。主要原因包括投資類產品規模大幅收縮以及車險的互聯網銷售下降。(3)業務結構優化,回歸保險本質。2017年互聯網管道普通壽險原保險保費收入954.82億元,同比增長達99.28%。

保險科技公司積極佈局牌照,突破業務瓶頸。互聯網巨頭、保險科技創業公司紛紛佈局保險仲介牌照,降低後續業務拓展的合規風險,有助於公司與保險公司加深合作,加快創新進程。一方面可發揮自身的技術和資料優勢,與保險公司合作開發產品,另一方面整合線上線下的管道資源,提升綜合服務能力。

互聯網保險產業升級,優勢互補

互聯網保險發展促進產業鏈優化升級。傳統保險行業重銷售,輕服務,資訊化水準和服務效率相對較低。互聯網保險的發展有助於打破傳統銷售管道對資源的壟斷,優化產業鏈佈局。從產品設計、銷售、核保、承保到理賠的各個環節入手,打通資料閉環。在保險公司本身技術能力有限、內部阻力較大的情況下,互聯網保險的發展有利於加速行業變革。對於保險公司來說,互聯網保險的出現能擴大保費規模,降低獲客成本,增加資料來源,提高服務效率,提高風控能力,降低綜合成本。對於整個保險行業來說,產業鏈的長度和寬度將進一步擴展,創造更大的市場空間。

互聯網平臺流量變現,初創公司差異化競爭。互聯網保險產業鏈上的參與者包括保險公司、保險仲介機構、資料服務商、互聯網平臺等。其中,互聯網流量平臺具有明顯的流量優勢,一方面平臺可以成為銷售保險的管道,另一方面,平臺積累的資料可應用於保險產品設計,結合互聯網場景為管道定制產品,豐富保險產品種類。作為初創公司,功能定位包括銷售平臺,資料公司和協力廠商服務。銷售平臺主要在產業鏈上游,完成獲客和銷售;協力廠商服務公司主要在產業鏈下游,協助理賠及後續服務。資料公司在上游做使用者畫像和精准獲客,在下游做反欺詐及核保風控,積累資料之後再協助產品設計和定價。

商業模式:2B模式成為主流

互聯網保險的商業模式大致可分為2A、2B和2C。2A是指面向代理人的互聯網展業平臺,2C是指面向個人客戶的保險銷售平臺,2B模式包括為企業或場景定制保險、為保險公司提供資料服務以及理賠外包等。2B業務空間廣闊,直擊需求痛點,已日益成為主流業務模式。

看好2B模式:(1)To企業。這種模式瞄準了大量中端企業和新興行業公司的保險缺口,為企業或某業務場景提供保險定制服務。其定位在保險公司和企業之間,促進雙方達成合作。該模式的優點在於企業客戶的潛在保險需求大,而保險公司的服務能力跟不上,2B模式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企業客戶的保險需求複雜,對平臺的保險專業能力和系統對接能力要求高,2B模式需要同時拓展保險公司資源和企業客戶資源。(2)To保險公司。保險公司本身的資訊化程度較低,運營效率有待提升。保險科技公司可以為保險公司提供系統開發、資料服務和理賠外包服務等。

投資管理

傳統金融機構主導,監管制約明顯

傳統金融機構在投資管理領域的主導型強,目標客戶集中在頭部,初創公司切入難度大。在所有互聯網金融的細分領域,投資管理行業技術應用的邊際效用最低,普惠金融的屬性較弱。

監管的制約:(1)代客理財牌照缺失。智慧投顧涉及到投資諮詢、產品銷售、資產管理,只有打通這三塊業務才能實現代客理財,而國內這三塊牌照分別發放和監管。證券公司可以提供投資建議,但是不能幫客戶打理投資。基金公司可以進行資產管理,但無法為每位元客戶定制產品。協力廠商基金銷售公司只能在銷售階段做產品推薦,無法進行資產配置或跟蹤調整。(2)全球資產配置是投資管理的發展方向,目前金融市場開放程度有限,可投資品種不足,難以滿足全球配置需求。(3)融資業務受監管約束。從海外智慧投顧業務的發展情況來看,產品種類開始豐富,從低價策略逐漸向增值服務轉變,其中融資業務是重要的利潤增長點。國內金融市場在2015年之後加強了對融資業務的監管力度。

智能投顧:服務客戶的一種工具

智慧投顧是金融科技在個人理財/財富管理領域的應用,屬於2C業務模式,大致包括根據客戶的風險屬性來確定股票、債券和貨幣的配置比例、根據市場輿情監測分析提供的主題投資策略、跟著牛人炒股的社交投資工具、根據量化指標分析的量化投資策略、針對海外成熟市場的全球資產配置。

智慧投顧成為國內金融機構標配,差異化小,盈利模式單一。智慧投顧是金融機構服務客戶的手段之一,在美國,大型資產管理機構是智慧投顧最大的使用者和受益方,可通過使用智慧投顧減少人力成本、降低服務門 檻。國內的銀行及證券公司陸續推出智慧投顧產品;目前的智慧投顧產品的定制化和智慧化程度仍處於初級水準,主要是諮詢和產品的個性化推送、智慧客服、輔助投資決策等,更多地是用戶體驗的改善。產品差異化小,盈利模式單一。券商智慧投顧的收入以交易傭金為主,經紀業務採用低傭金策略,盈利能力不足;銀行的智慧投顧以基金銷售收入為主。

2C模式對初創公司挑戰較多,向2B2C模式轉變。(1)獲客難。互聯網流量費用持續提升,而且智慧投顧客戶的轉化率較低,客戶對初創公司缺乏信任。(2)資料積累和技術水準不足。一方面需要積累客戶的交易資料,掌握投資者的使用者畫像,另一方面要對金融產品進行評級和業績歸因。(3)監管問題。初創公司缺乏金融牌照,此外全球資產配置還涉及外匯管制和反洗錢等監管問題。

技術服務需求長期存在,金融大資料期待技術突破

金融IT服務商。為金融機構搭建資產管理系統、客戶管理系統和資產託管系統等,滿足業務創新和監管新規要求。

金融大資料服務商。致力於運用大資料和人工智慧技術,將宏觀經濟、行業資訊、金融資訊等進行數位化、結構化處理,使其易於搜索及分析,輔助投資決策。金融文本分析還處於發展初級階段,對於投資收益的邊際改善有待觀察。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傳統借貸VS新型金融”)

新金融評論

聚焦新金融,獨家、專業,盡在新金融評論。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hanghai Finance Institute,SFI)是一家非官方、非營利性的專業智庫,致力於新金融和國際金融領域的政策研究。研究院成立於2011年7月14日,由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hina Finance 40 Forum,CF40)舉辦, 與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政府戰略合作。研究院在國內率先提出新金融概念,並積極開展相關研究,逐漸形成了以新金融和國際金融為特色的研究道路。

此外,為紀念我國卓越的世界經濟學家浦山先生,並推動我國國際金融與新金融的研究和發展,上海新金融研究院於2016年7月發起成立上海浦山新金融發展基金會,並與中國世界經濟學會戰略合作,聯合主辦浦山獎。

請長按二維碼關注小新!

金融科技大致可分為技術層和業務應用層。技術層包括底層技術即可用於所有行業的基礎技術以及金融行業通用的、實現具體功能的應用技術。具體到業務層面,金融科技大致可分為創新支付、網路借貸、投資管理和互聯網保險。

金融科技的變化趨勢

金融科技的大邏輯是通過技術手段降低金融業務的門檻,服務管道下沉、移動互聯網化、金融產品和服務趨於小額高頻。從各細分領域的發展過程來看,通常會經歷爆發式增長(成長性)、行業洗牌、行業集中度提升及金融牌照管理(類週期性)四個階段。

對比上一輪互聯網金融的投資機會(14-15年),目前對於金融科技的投資邏輯發生了變化。(1)從主題性投資到商業模式驗證及業績兌現,關注業務的落地情況及可持續性、收入的增長、利潤的貢獻等。(2)從監管套利到科技驅動的效率提升及差異化服務。監管趨嚴,套利空間減少。競爭壁壘在於更高的運營效率和對客戶精細化的服務。(3)從客戶規模擴張到客戶價值挖掘及流量的重複變現。藍海市場慢慢步入紅海市場,市場滲透率提升,需要持續滿足客戶綜合化的服務需求,提高單個客戶的收入貢獻。

技術層面。(1)底層技術的免費使用。互聯網巨頭們將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等底層技術作為免費服務提供給客戶,從而使底層技術提供商缺乏盈利模式。(2)雲計算、大資料等技術進入成熟期,滲透率大幅提升,從而使技術的邊際效用遞減。(3)技術的發展潛力在於資料的開放,以及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技術的突破。

監管層面。目前金融科技領域的業務規模較小,尚未產生系統性風險,監管側重于金融消費者保護和金融行業秩序的維護,重視日常監管和牌照管理。

金融科技公司的競爭策略

競爭優勢:(1)流量為王、場景為王、管道為王、資料為王。互聯網巨頭坐擁線上流量入口,具有綜合性的變現模式。估值最高、體量最大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包括螞蟻金服、陸金所、微眾銀行、京東金融等;其次是成立時間較早的一些協力廠商支付、協力廠商理財、P2P平臺和記帳APP,目前已發展成綜合性金融服務平臺,憑藉先發優勢建立了客戶基礎,併發展出多個業務條線。隨著互聯網金融監管的趨嚴,獲取牌照及合規經營的迫切性提升,監管套利的機會在減少,需儘快形成業務特色和競爭優勢。(2)行業壁壘。構建線下能力是對抗銀行的資金成本優勢和互聯網巨頭流量優勢的有效途徑。從近兩年金融科技的發展趨勢來看,金融服務的主體開始多元化,金融服務與業務場景深度融合,大幅降低了獲客成本和運營成本,增強了風控能力。

戰略定位:(1)必須直接面對客戶,為客戶提供解決方案。單純的金融服務同質性高,難以建立競爭壁壘。從客戶的需求出發,直擊客戶痛點,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才能抓牢客戶,建立盈利模式。(2)深耕細分領域,積累線下資源,掌握核心資料。互聯網進入存量時代,線上流量紅利結束,線下細分行業中的場景成為各路資本爭奪的對象。線下市場分散,2B業務具有較高的行業壁壘,難以出現線上市場的高集中度,但每個垂直領域的市場空間仍然非常可觀。

創新支付

雙寡頭的移動支付市場環境

移動支付是趨勢。協力廠商支付規模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其中移動支付的占比不斷提升。移動支付是大勢所趨,掃碼支付是目前主流模式,未來幾年將繼續擴大應用範圍。

雙寡頭的行業格局。目前現有243張支付牌照處於有效狀態,但市場集中度極高,大量中小支付機構面臨激烈競爭,盈利能力弱。

支付產業鏈長、支付服務費率低

參與方多。包括銀行、清算機構、協力廠商支付機構、收單外包公司、支付器具廠商等。支付行業監管趨嚴,中小機構和非持牌機構面臨整合。

費率低。目前銀行卡支付費率在0.6%,二維碼支付的費率在0.38%。遠低於國際信用卡3%以上的手續費率。典型的支付手續費分配如下:消費者支付1000元,商戶實得994元,支付手續費合計6元。其中髮卡行收到4.5元,收單機構收到1.5元;但髮卡行和收單機構需要分別向清算機構支付清算手續費0.325元。最後髮卡行實得4.175元,收單機構實得1.175元,清算機構實得0.65元。

商業模式:圍繞線下B端需求的綜合服務

聚合支付+SAAS雲服務+行業解決方案。(1)國內支付公司的業務模式具有綜合性,單一的支付服務費率低,市場競爭激烈,只有為客戶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才能與客戶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聚合支付在於整合多種支付方式,包括刷卡、掃碼和NFC等,隨著監管部門對支付安全性要求的提高,智慧終端機的需求大幅提升。行業解決方案要考慮客戶的業務場景、模式及流程、所在行業的特點,讓客戶能方便地進行收款和支付。SAAS雲服務包括支付系統、財務系統、運營系統、行銷系統、會員系統等,滿足客戶全業務流程的IT需求。(2)行業處於整合期。提供綜合服務需要綜合能力以及相應的牌照。上游的POS機廠商轉型智慧POS機業務,通過並購具有支付牌照的收單公司向下游延伸。聚合支付公司具有客戶資源、瞭解客戶需求,但缺少牌照,未來或將與持牌協力廠商支付公司進行業務整合,增強合規性。

跨境支付及增值服務。相比境內的支付市場,跨境支付是費率水準較高的藍海市場,也有不少支付公司轉戰海外,將國內的移動支付業務模式在境外複製。盈利模式包括支付通道手續費、B端支付解決方案和匯率差。增值服務包括報關、退稅、倉儲物流等服務。

數據變現。(1)精准行銷。會員卡及積分管理,基於客戶交易資料設計促銷方案;微信公眾號運營,廣告費收入。(2)金融服務。中小企業客戶征信及導流、商戶貸、消費貸等。

網路借貸

借貸市場空間廣闊,紮根場景

參與方:金融機構、互聯網平臺、協力廠商征信、技術服務商。銀行是借貸業務最主要的參與者,服務物件主要是頭部客戶。互聯網金融更多地覆蓋長尾市場,提供小額、高頻、差異化的信貸服務。

細分領域:狹義的網路借貸指的是P2P平臺,以資產端進行分類包括消費金融、汽車金融、供應鏈金融等,此外還有提供資料的協力廠商服務商。

監管環境:(1)網貸平臺備案制。P2P平臺數量將繼續大幅減少。(2)現金貸整治。對貸款利率試行上限管理,引導信貸業務回歸消費場景。

行業趨勢:(1)細分場景獲客。根據場景定制產品,線上、線下相融合。(2)大數據征信。自身資料積累和協力廠商資料相結合,即時監控,貸前、貸中、貸後全流程管理。

消費金融:資產端垂直化

消費金融的市場是多層級的。基於各類機構的業務基礎和優勢不同,所提供的產品和定位的目標客群有所差異或側重。由於消費金融市場空間足夠大,雖然現在的參與者眾多,競爭激烈,但每種模式都有其市場空間及存在價值。

場景獲客,對客戶設置標籤、進行分組、畫像分析,對每個細分人群精准定價,提供差異化的消費金融服務。風控模型需要通過做業務來建立,過程中壞賬率上升不可避免,當風控模型得到驗證之後,壞賬率將趨於穩定。其實差異化也是風控的一種手段,根據目標客戶的標籤確定授信額度、授信週期以及借款利率,與借款人的風險水準進行匹配。對於市場的新加入者,更加要避免同質化競爭,降低共債風險。

消費金融的服務延展,擴大GMV。消費金融不僅僅是在個人消費時提供的信貸服務,通過這個業務入口可以為客戶持續提供更多層級的服務,挖掘更深的客戶價值,包括精准行銷其他商品和服務,以及債務處理、保險、理財等綜合性金融服務。

汽車金融:賦能線下管道

B2B2C平臺+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模式。這種模式的切入點是線下B端,以新車二網和二手車商為主,可以從資金需求或供應鏈管理需求入手,先解決B端的客戶痛點。為車商提供SAAS系統切入工作流,以及提供融資、車輛採購、物流運輸的供應鏈服務。在和這些線下管道產生粘性之後,再為這些車商的客戶提供消費金融服務。

管道及風控能力。(1)管道能力。管道覆蓋率和粘性是獲取業務機會的核心。車商在選擇金融服務提供者時會綜合考量,包括資金穩定,價格合理,放款速度快,流程簡便,金融公司綜合實力,品牌影響力以及業務員關係等。只有建立起互信和利益的合理分配才能使管道穩定,獲取更多流量。(2)風控能力。首先是風控體系,將風控流程進行標準化、線上化、模組化。明確每個節點的業務規則,提高自動化水準,減少人工干預。風控體系的建立基於對汽車流通行業的認知程度和產業經驗,以及大資料征信、反欺詐技術的應用。其次是資料積累,風控體系的不斷完善依賴於資料積累,包括對歷史業務資料的分析以及拓寬外部資料來源。最後也是最核心的能力就是線下團隊能力。汽車金融的獲客和風控對線下團隊的依賴性較強,公司要建立完善的培養體系,做好風控文化建設,強化內部管理,降低員工的道德風險。

看好全國、全產業鏈佈局,能提供綜合服務的互聯網汽車平臺。先發優勢(業務規模)、資金優勢(穩定價低的資金,股東背景)以及流量優勢(線上互聯網巨頭流量支持和全國的線下管道佈局)能構築競爭壁壘。建議關注大型汽車經銷商集團和資產端能力較強的銀行、汽車金融公司。大型汽車經銷商集團具有頭部管道優勢,可以代銷銀行和汽車金融公司的產品,收取傭金;或自建融資租賃公司,提供差異化產品。銀行和汽車金融公司資金優勢明顯,資產能力的增強能提升業績彈性。

供應鏈金融:B2B垂直電商模式

最看好B2B電商模式。B2B電商平臺有明顯的獲客、運營和風控優勢。B2B電商平臺的發展路徑:(1)建立行業資料庫和資訊網站,成為資訊平臺。(2)打通線上交易支付和線下物流倉儲服務,成為交易平臺。(3)基於真實的交易資料,從行業龍頭、核心企業切入供應鏈金融服務。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前提條件:(1)客戶的資金需求體現在交易活動中,只有先打通交易閉環才能直接切入金融服務。(2)交易量達到一定量級,有足夠的資料積累進行信用風險的判斷。(3)平臺上有足夠多的活躍採購商和供應商,具備質押物的處置能力

互聯網供應鏈金融風控有效性探討。(1)現階段互聯網供應鏈金融處於發展初期,一方面,核心企業的資質審核及授信仍是大部分供應鏈金融業務的主要模式,創新主要集中在業務流程的線上化。二是基於資料的業務模式剛起步,各平臺推進較謹慎,先對交易歷史較長、資質較好的企業開放;在行業選擇上會綜合考慮行業情況和自身能力,不會盲目擴展。因此,目前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壞賬率水準整體較低,基本都控制在1%以下。(2)展望未來,隨著供應鏈金融向長尾市場擴張,業務會呈現客戶分散、金額小、週期短的趨勢,整體風險水準下降。另外,大資料風控的應用會更加成熟,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的應用能從貸前、貸中、貸後全面提升風控能力,降低欺詐風險和道德風險。

征信:打造基礎設施,拓寬資料應用

個人征信。百行征信有限公司成為國內首家擁有個人征信牌照的公司。百信征信公司股東構成為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持股36%,芝麻信用、騰訊征信等8家之前進入個人征信業務試點的公司分別持股8%。這8家公司在網路借貸業務和個人征信資料的體量上具有領先優勢,通過對百信征信的共同參股,有助於行業形成合力,儘快統一國內征信行業的業務標準,包括資料的採集、清洗和應用,推進個人隱私保護、資料共用的制度建設,切實解決個人資訊濫用和多頭借貸的問題,淨化網路借貸的市場環境。

協力廠商資料服務商。(1)反欺詐技術。國內的征信基礎還比較薄弱,欺詐率較高,協力廠商資料服務商可為借貸機構和互聯網公司提供爬蟲技術、設備指紋、黑名單共用等服務。(2)泛征信應用。目前我國征信資料的主要用途是借貸,在成熟市場,征信資料的應用十分廣泛,可以為各個行業提供資料支援,優化企業決策。已有部分初創公司開始探索泛征信服務,如求職招聘、租房租車、酒店入住、婚戀社交、免簽證出國、醫療服務等。隨著征信基礎設施的建立,資料應用大有可為。

企業征信。目前國內企業征信牌照採用備案制,門檻低於個人征信。企業征信的核心能力也在於資料資源,可通過與政府部門合作,推動政府資料的開放和應用。盈利模式包括資料庫建設和金融機構助貸。

互聯網保險

互聯網保險業務結構調整,保險科技公司積極謀求牌照

互聯網保險保費收入下降,結構優化。(1)保單數量呈現高速增長態勢。2017年互聯網保險簽單件數124.91億件,增長102.60%,其中退貨運費險68.19億件,保證保險16.61億件,意外險15.92億件,責任保險10.32億件。(2)保費收入規模六年來首次出現下降。互聯網保險保費1835.29億元,同比下降超過20%。主要原因包括投資類產品規模大幅收縮以及車險的互聯網銷售下降。(3)業務結構優化,回歸保險本質。2017年互聯網管道普通壽險原保險保費收入954.82億元,同比增長達99.28%。

保險科技公司積極佈局牌照,突破業務瓶頸。互聯網巨頭、保險科技創業公司紛紛佈局保險仲介牌照,降低後續業務拓展的合規風險,有助於公司與保險公司加深合作,加快創新進程。一方面可發揮自身的技術和資料優勢,與保險公司合作開發產品,另一方面整合線上線下的管道資源,提升綜合服務能力。

互聯網保險產業升級,優勢互補

互聯網保險發展促進產業鏈優化升級。傳統保險行業重銷售,輕服務,資訊化水準和服務效率相對較低。互聯網保險的發展有助於打破傳統銷售管道對資源的壟斷,優化產業鏈佈局。從產品設計、銷售、核保、承保到理賠的各個環節入手,打通資料閉環。在保險公司本身技術能力有限、內部阻力較大的情況下,互聯網保險的發展有利於加速行業變革。對於保險公司來說,互聯網保險的出現能擴大保費規模,降低獲客成本,增加資料來源,提高服務效率,提高風控能力,降低綜合成本。對於整個保險行業來說,產業鏈的長度和寬度將進一步擴展,創造更大的市場空間。

互聯網平臺流量變現,初創公司差異化競爭。互聯網保險產業鏈上的參與者包括保險公司、保險仲介機構、資料服務商、互聯網平臺等。其中,互聯網流量平臺具有明顯的流量優勢,一方面平臺可以成為銷售保險的管道,另一方面,平臺積累的資料可應用於保險產品設計,結合互聯網場景為管道定制產品,豐富保險產品種類。作為初創公司,功能定位包括銷售平臺,資料公司和協力廠商服務。銷售平臺主要在產業鏈上游,完成獲客和銷售;協力廠商服務公司主要在產業鏈下游,協助理賠及後續服務。資料公司在上游做使用者畫像和精准獲客,在下游做反欺詐及核保風控,積累資料之後再協助產品設計和定價。

商業模式:2B模式成為主流

互聯網保險的商業模式大致可分為2A、2B和2C。2A是指面向代理人的互聯網展業平臺,2C是指面向個人客戶的保險銷售平臺,2B模式包括為企業或場景定制保險、為保險公司提供資料服務以及理賠外包等。2B業務空間廣闊,直擊需求痛點,已日益成為主流業務模式。

看好2B模式:(1)To企業。這種模式瞄準了大量中端企業和新興行業公司的保險缺口,為企業或某業務場景提供保險定制服務。其定位在保險公司和企業之間,促進雙方達成合作。該模式的優點在於企業客戶的潛在保險需求大,而保險公司的服務能力跟不上,2B模式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企業客戶的保險需求複雜,對平臺的保險專業能力和系統對接能力要求高,2B模式需要同時拓展保險公司資源和企業客戶資源。(2)To保險公司。保險公司本身的資訊化程度較低,運營效率有待提升。保險科技公司可以為保險公司提供系統開發、資料服務和理賠外包服務等。

投資管理

傳統金融機構主導,監管制約明顯

傳統金融機構在投資管理領域的主導型強,目標客戶集中在頭部,初創公司切入難度大。在所有互聯網金融的細分領域,投資管理行業技術應用的邊際效用最低,普惠金融的屬性較弱。

監管的制約:(1)代客理財牌照缺失。智慧投顧涉及到投資諮詢、產品銷售、資產管理,只有打通這三塊業務才能實現代客理財,而國內這三塊牌照分別發放和監管。證券公司可以提供投資建議,但是不能幫客戶打理投資。基金公司可以進行資產管理,但無法為每位元客戶定制產品。協力廠商基金銷售公司只能在銷售階段做產品推薦,無法進行資產配置或跟蹤調整。(2)全球資產配置是投資管理的發展方向,目前金融市場開放程度有限,可投資品種不足,難以滿足全球配置需求。(3)融資業務受監管約束。從海外智慧投顧業務的發展情況來看,產品種類開始豐富,從低價策略逐漸向增值服務轉變,其中融資業務是重要的利潤增長點。國內金融市場在2015年之後加強了對融資業務的監管力度。

智能投顧:服務客戶的一種工具

智慧投顧是金融科技在個人理財/財富管理領域的應用,屬於2C業務模式,大致包括根據客戶的風險屬性來確定股票、債券和貨幣的配置比例、根據市場輿情監測分析提供的主題投資策略、跟著牛人炒股的社交投資工具、根據量化指標分析的量化投資策略、針對海外成熟市場的全球資產配置。

智慧投顧成為國內金融機構標配,差異化小,盈利模式單一。智慧投顧是金融機構服務客戶的手段之一,在美國,大型資產管理機構是智慧投顧最大的使用者和受益方,可通過使用智慧投顧減少人力成本、降低服務門 檻。國內的銀行及證券公司陸續推出智慧投顧產品;目前的智慧投顧產品的定制化和智慧化程度仍處於初級水準,主要是諮詢和產品的個性化推送、智慧客服、輔助投資決策等,更多地是用戶體驗的改善。產品差異化小,盈利模式單一。券商智慧投顧的收入以交易傭金為主,經紀業務採用低傭金策略,盈利能力不足;銀行的智慧投顧以基金銷售收入為主。

2C模式對初創公司挑戰較多,向2B2C模式轉變。(1)獲客難。互聯網流量費用持續提升,而且智慧投顧客戶的轉化率較低,客戶對初創公司缺乏信任。(2)資料積累和技術水準不足。一方面需要積累客戶的交易資料,掌握投資者的使用者畫像,另一方面要對金融產品進行評級和業績歸因。(3)監管問題。初創公司缺乏金融牌照,此外全球資產配置還涉及外匯管制和反洗錢等監管問題。

技術服務需求長期存在,金融大資料期待技術突破

金融IT服務商。為金融機構搭建資產管理系統、客戶管理系統和資產託管系統等,滿足業務創新和監管新規要求。

金融大資料服務商。致力於運用大資料和人工智慧技術,將宏觀經濟、行業資訊、金融資訊等進行數位化、結構化處理,使其易於搜索及分析,輔助投資決策。金融文本分析還處於發展初級階段,對於投資收益的邊際改善有待觀察。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傳統借貸VS新型金融”)

新金融評論

聚焦新金融,獨家、專業,盡在新金融評論。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hanghai Finance Institute,SFI)是一家非官方、非營利性的專業智庫,致力於新金融和國際金融領域的政策研究。研究院成立於2011年7月14日,由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hina Finance 40 Forum,CF40)舉辦, 與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政府戰略合作。研究院在國內率先提出新金融概念,並積極開展相關研究,逐漸形成了以新金融和國際金融為特色的研究道路。

此外,為紀念我國卓越的世界經濟學家浦山先生,並推動我國國際金融與新金融的研究和發展,上海新金融研究院於2016年7月發起成立上海浦山新金融發展基金會,並與中國世界經濟學會戰略合作,聯合主辦浦山獎。

請長按二維碼關注小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