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蘋果用戶好尷尬……打車殺熟、會員加價!網友:土豪客戶土豪價!

iPhone用戶注意了

iPhone用戶注意了

iPhone用戶注意了

!!!

你們的iPhone不僅貴, 平時看視頻, 聽音樂充的錢, 也比安卓機貴!!!

最近, 網上很多蘋果手機的用戶反映, 自己用iPhone充會員時, 經常比安卓用戶多掏錢, 這究竟咋回事?

前段時間有網友指出與舍友同時用打車軟體打車, 起始地都相同, 價格卻不同, 引起了網友的熱議。

實際上在剛剛看到類似新聞的時候, 就引起了我們的高度重視, 在進行了大量驗證之後,

發現所謂的“殺熟”並沒有網上傳言的那麼嚴重, 部分服務有時的確存在差價, 當然也有安卓手機比iPhone高的時候, 但並沒有頻繁出現老用戶, 或者iPhone就更貴的情況。

舉個例子。 我們準備了老款iPhone 6s、最新的iPhone X以及幾台安卓手機, 看看它們使用最先被曝出問題的滴滴打車到底有沒有差價。

滴滴出行的價格比較, 從左到右依次為安卓手機、iPhone 6s、iPhone X

我們在下午5點半的下班高峰期, 統一選擇了從公司到機場這樣一段相對比較長的線路。

從結果可以看到, 如果選擇拼車, 安卓手機和iPhone 6s同為45元, 而iPhone X反而最便宜, 為42.8元。

如選擇快車, 差價僅一毛錢, 可忽略不計。

優享專車則都是63.7元, 沒有差價。 並且我們測試的多台不同價位的安卓手機之間的情況都比較相似, 價差均在一元左右。

當然, 這只是預估價, 實際打車後支付的費用, 不一定就是這樣, 會根據路上擁堵情況以及司機路線的選擇而有所不同。

對此我們的判斷是, 有些所謂的“殺熟”並不嚴謹, 而且我們注意到, 部分截圖的所差異大多是因為新用戶優惠或者使用了抵扣券之後的價格,

而原價並非如此。

優酷VIP會員辦理價格比較, 從左到右依次為安卓手機、iPhone X

在對比眾多手機app後, 一半以上的app都出現了“蘋果手機的充值費用比安卓手機高”的現象。 就這一區別, 分別採訪了某視頻網站客服和蘋果ios工程師。

某視頻網站客服表示蘋果公司會收取部分費用, 建議在安卓機或者官網上充值。

ios工程師表示, 蘋果會針對ios 軟體上銷售的虛擬產品進行抽成。 虛擬產品包括點卡、直播軟體道具、遊戲幣等。

但是要注意的是, 美團購物、滴滴打車、淘寶買東西等有實物的產品, 就沒有蘋果會抽成這一說。

專家觀點

涉嫌壟斷,30%服務費過高無依據

對於蘋果收取30%服務費的合理性,記者瞭解到,已有專家團隊向國家反壟斷執法部門進行舉報,其中主要是認為定價過高且沒有合理依據。

去年8月,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院校的知名專家,對蘋果公司在運營AppStore過程中可能存在涉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進行分析論證後,認為蘋果公司運營的應用商店AppStore在長期運營中涉嫌違法、侵權並存在壟斷行為。

大資料並不是洪水猛獸。所謂大資料“殺熟”,根子在於一些不良商家枉顧道德與法律鋌而走險。涉嫌違法的電商平臺,必須給予對應的懲罰,才能真正刹住這種“薅用戶羊毛”的失信行為。

“大資料”能夠實現精准行銷,通過給用戶精確畫像實現靶向傳播,滿足不同消費者個性化需求。這本是好事,若能依靠技術實現需求的私人定制式滿足,當然能增進百姓消費時的獲得感。但無論何時,大資料開發商都要築牢安全保護的防火牆,加寬隱私保障的護城河,以法律為底線,以道德為金線,依法依規進行。否則資料開發越充分,對社會和大眾危害越大。如何在商家的大資料精准行銷與網路消費者的個體權益保護之間找到一個均衡點,是當下需要研究的課題。

綜合自新華社、人民日報、揚子晚報消費評審團、北京時間

編輯:胡靜

就沒有蘋果會抽成這一說。

專家觀點

涉嫌壟斷,30%服務費過高無依據

對於蘋果收取30%服務費的合理性,記者瞭解到,已有專家團隊向國家反壟斷執法部門進行舉報,其中主要是認為定價過高且沒有合理依據。

去年8月,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院校的知名專家,對蘋果公司在運營AppStore過程中可能存在涉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進行分析論證後,認為蘋果公司運營的應用商店AppStore在長期運營中涉嫌違法、侵權並存在壟斷行為。

大資料並不是洪水猛獸。所謂大資料“殺熟”,根子在於一些不良商家枉顧道德與法律鋌而走險。涉嫌違法的電商平臺,必須給予對應的懲罰,才能真正刹住這種“薅用戶羊毛”的失信行為。

“大資料”能夠實現精准行銷,通過給用戶精確畫像實現靶向傳播,滿足不同消費者個性化需求。這本是好事,若能依靠技術實現需求的私人定制式滿足,當然能增進百姓消費時的獲得感。但無論何時,大資料開發商都要築牢安全保護的防火牆,加寬隱私保障的護城河,以法律為底線,以道德為金線,依法依規進行。否則資料開發越充分,對社會和大眾危害越大。如何在商家的大資料精准行銷與網路消費者的個體權益保護之間找到一個均衡點,是當下需要研究的課題。

綜合自新華社、人民日報、揚子晚報消費評審團、北京時間

編輯:胡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