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周播劇的命運,是生存還是死亡?

烈日炎炎的夏天, 街邊的燒烤攤, 三五好友, 人手一杯紮啤, 就著新鮮出爐的烤串, 觥籌交錯, 談笑風生, 豈不快哉。 興起時, 一招手間, 小二哥分分鐘又可送上香鮮肥美的烤串, 最美不過如此!

觀眾追劇亦應如此。

雖然有言論認為周播劇是平臺應對“限娛令”而借鑒歐美日韓劇集播放模式的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舉措, 並且認為周播劇模式在國內發展困難重重, 舉步維艱, 但筆者以為:無論從促進藝術水準提升, 還是從市場經濟良性發展的角度來看, 周播劇無疑是最符合市場經濟的存在形式。

本文謹從周播劇的特點入手進行深入解剖,

以探討周播劇在中國市場經濟體制下生存的可能性。

世界範疇的“周播劇”一般是指一邊拍攝一邊播出, 按照每週為週期播出的電視劇。

中國特色的周播劇則是完全完片後, 按照每週為週期播出的電視劇。

兩者的本質區別在於播出時是否完全完片(邊拍邊播)。

內地範疇的周播劇只學到形, 而未入髓。 當然也導致了無論是湖南衛視, 還是東方、江蘇各大衛視周播劇表現平平的結果。 以至於專家學者、業內人士, 甚至觀眾都不乏對周播劇這種形式的廣泛質疑。

那麼, 周播劇到底適不適合國內市場環境呢?

一、周播劇的本質是PGC 轉型“PGC+UGC”

從周播劇的定義, 我們可以看出其至少具有的兩大特點:“邊拍邊播”和“週期性播出”。

為什麼要採用“邊拍邊播”的形式?和完片後播出相比, 它有什麼吸引人的呢?

周播和日播都算是週期性播出, 但兩者又有何本質上的區別呢?周播吸引歐美日韓選擇的優勢何在?

筆者以為:邊拍邊播有助於促進行業專業化程度的提升,

有助於影視劇作的藝術昇華;同時, 它更符合市場經濟的共贏需求。

美劇和韓劇周播各有特色, 美劇一般採用pilot(故事性更完整的先導預告片)來量化劇集收視的各項指標——根據pilot的播出情況分析收視率, 分析受眾主要集中在哪個年齡段、什麼性別、哪些行業, 喜歡看這部片子的原因是什麼, 再根據回饋資料和情況決定電視劇的風格、集數、情節走向。 在每個季度檔期開始時, 製作公司會準備1至2集的完成劇本, 以及數量更多的劇本梗概和初稿, 再拍攝4到5集的備播量, 以便劇集開播後, 根據觀眾的反應隨時調整故事走向。

韓劇則一般是先拍4集就開始播放, 收視率低的, 製作方可能就會停止拍攝, 或者早早了事劇終;收視率高的,

則根據觀眾的收看意見隨時修改劇情。 並且, 編劇會不斷地拿出已經寫好的部分與觀眾面對面座談, 或發到網上供網友討論。 製作方會在劇集播出的同時做民意調查, 按照觀眾反應來修改劇情。

無論是美劇還是韓劇, 當然也包括英日劇, 港臺劇等, 它們的周播劇除了邊拍邊播的關鍵特性外, 還有極強的“互動性”和“技術性”。

所謂“互動性”是指通過各種手段(pilot 或劇本以及成片)與觀眾進行各種形式的互動, 從而對故事和劇情做出更符合觀眾口味的調整。

所謂“技術性”引入了股票市場“技術分析”的說法, 是指對影響劇集收視效果的各項資料進行量化分析, 從而得出相應的結論。 比如美劇根據 pilot 分析受眾年齡段、性別、行業等等用戶畫像的行為。

於是, 加上定義中的關鍵特性, 周播劇事實上具有“邊拍邊播”“週期性播出”“互動性”和“技術性”等四大特性。

如此看來, 周播劇最本質的特點是內容創作從 PGC 向 PGC+UGC 的轉化, 而這無疑是最符合當前科技和市場發展以及觀眾日益高漲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唯一方式。

那麼,這樣的轉化有什麼好處呢?

二、邊拍邊播促進行業水準提升

邊拍邊播有助於促進行業專業分工。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和現狀是:國內大多數的編劇仍在單打獨鬥(即使是“1+X” 的槍手模式本質也是如此),他們大多“寒窗苦讀”十餘載,耗費大把精力寫出一部成名之作,從此便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一日看盡長安花。在資本和市場的推波助瀾下,也在壓抑已久的小農思想的作祟下開始墮落和頹廢,走向“走穴”和“串台”的不歸路。他們的時間更多地花在講座和路演上,花在“指導”助手們的寫作上。所以,我們很難看到大師們接二連三地寫出好故事,拍出好劇集。中國的“宮崎駿”“斯皮爾伯格”?並沒有。這就是日播形式下行業弊病的一個縮影,無論是故事還是前期拍攝、後期剪輯、服裝、置景等等,日播劇往往是“計劃經濟”的形式下開展各項工作的,它並不利於各個工種的獨立性以及專業提升。

周播劇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依舊以編劇工作為例,當一個創意產生以後,周播劇的編劇團隊首先創作出一個步驟大綱,再寫出5-6集的完整劇本,而按照30集的劇集架構,5-6集的體量剛好完成了故事第一單元的講述,把觀眾帶入第二單元的發展中。於是,在拍攝完成這5-6集內容後,平臺開始播出。如前所述,根據播出情況,編劇團隊必須即時修改劇本。

按照歐美日韓的做法,周播劇的編劇團隊精細化分工為臺詞編劇、動作編劇、場景描寫編劇等多種類型。很顯然,如果國內影視行業能進化到這一階段自然再好不過。

不過,即便沒有如此精細化的分工,這種即時修改劇本的模式依舊可以大幅提升編劇專業水準。編劇創作最關鍵的工作便是在琳琅滿目的動作中選擇最符合人物性格的例證性動作。而在觀眾互動下的劇本即時修改,一方面能夠借助觀眾的腦洞大開拓寬編劇思路,同時也能鞭策編劇在創作中去追求更加異想天開的想像。這對於目前國內“填鴨式”的劇本創作模式而言無疑是一場革命。

這種“頭腦風暴”式的鞭策作用在制編導、服化道、攝影音等多個分工上都適用,因此,周播劇首先非常有利於影視作品藝術水準的昇華。

三、周播劇有利於市場 參與者實現多方共贏

影視市場參與者大底分為從業者、資本、平臺、消費者和廣告商為代表的衍生產品使用者幾大類,而周播劇的技術性特點決定了它是最有利於實現多方共贏的方式之一。

現行的影視市場,從業者、資本、平臺和衍生產品使用者都深受“一錘子”買賣的困擾。以編劇為代表的從業者由於自身知名度和權威性的不足而經常性受到思想方面的“閹割”,一些確實有想法和創新的從業者在提出先進性或爆破性的創作思路時,往往受到“保守派”的打壓,以至於形成了“X 氏動作/喜劇”等標籤覆蓋市場的局面,武俠動作片就是最好的例子。

而無論是片廠還是熱錢,哪怕是機構資本,由於資訊的不透明性和專業化的不足,往往會被眼花繚亂的方案影響而一次性投入鉅資最終導致虧損;平臺和廣告商亦是如此,比如《歡樂頌2》的品質下降便給廣告商造成了不小的損失。

周播劇播出形式的技術性量化分析,無疑為多方參與者提供了異常重要的決策依據。毋庸置疑的是無論口碑如何,市場參與者更看重收視率和播放量。

對於從業者而言,口碑、收視資料以及觀眾回饋無疑是他們作為對思想閹割行為的最有利反擊,當觀眾的訴求佐證了那些具有創新意識的從業者的觀點和思想時,他們將更有信心和頑固派據理力爭,同時也將更加受到鼓舞和勉勵,更加有動力去創新和學習。

資方和平臺基於技術分析的決策將給從業者帶來空前的壓力,這種壓力來自平臺拒絕採購和資方拒絕繼續投資兩大方面。在這樣的情況下,從業者必須拿出真材實料、看家本領才有可能讓他們滿意,那些繡花枕頭將無所遁形。

另一方面,對於資本、平臺和衍生產品使用者來講,基於動態收視資料的分析或將能夠更好地止損。在技術分析的支持下,今後的影視劇投資協定中,付款方式和責權利部分將會做出重大改變。付款方式有可能從現在的整體投資“2-3-3-2”修改為更加精細化的支付方式。這種更加精細化的支付方式不但降低了財務成本,還大大降低了投資風險。

從止損的角度來看,資方將有權利在劇集表現不好時退出,配合前述的支付精細化,將能夠將損失盡可能降到最低。

對於平臺而言,本來就面臨巨大收視壓力的情況,往往一劇選錯便會流失大量的觀眾。更重要的是,這種決策失誤更會破壞和廣告客戶之間的友好合作關係。所以,對於平臺而言,面對表現不好的劇即時更換或修正,不但保障了平臺的品質,從安撫廣告客戶的角度來講,也不失為一種補救措施。

如此看來,無論是從藝術水準提升還是從市場經濟價值體現來看,周播劇都有著比日播劇更加符合市場良性迴圈的優勢。

那麼,在中國特殊國情下,周播劇到底能不能夠健全發展呢?

四、政策市場雙利好利於 周播劇生存和發展

對於中國特色市場經濟而言,周播劇發展最大的障礙無疑是政策監管、市場發展不完善不健全以及觀眾收視習慣三方面的問題。

從政策監管來看,首先主要是針對“黃賭毒”“涉外”“祖國分裂”以及“歷史性重大問題”等等方面的監管;其次,便是國家對於流行文化以及價值導向的宏觀調控。

關於前者,筆者引入考核指標量化標準制定的一個辦法進行探討。即:當我們考察正確率較為困難時,不妨評估錯誤率。比如:中國移動客服往往監測投訴率,而不監測好評率。這便不難聯想到“負面清單”制度。

▲《古劍奇譚》(2014年 湖南衛視)

這種制度的兩大利好是:1)監管部門的垂直管理和細分化;眾所周知,在此之前,中宣部還對總局工作有多種間接指導,而如今變成了直接指導。這種垂直管理對於影視作品備案審批流程的簡化定然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其次是細分化,電視劇和電影管理工作相分離,將促進電視劇監管更加詳細和專業,“負面清單”也更加容易制定;2)國內信用體系的建立和健全。毋庸置疑的是: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信用越來越受到重視,這使得信用管理有望成為促進監管工作的強有力的工具。

因此,筆者以為:在政策利好下,健全“負面清單”制度將有可能促進周播劇從形到意的本質突破。

五、市場自身強大的調節 能力推動周播劇發展

▲《花千骨》(2015年 湖南衛視)

相比較而言,市場機制的不健全對周播劇的阻礙似乎比政策監管更加難以突破。這一方面體現在人才結構的嚴重缺失,另一方面則體現在市場參與者的參差不齊和市場混亂。

在國內影視行業的勞動力市場中,相比於攝影音和服化道等職業,對影視項目起至關重要作用的制編導三大職業居然是最不專業、最缺乏的。曾經有業內人感歎:國內數得上數的製片人兩個巴掌都不夠數。但市場中,你總能看到各種製片人、導演、編劇等 title 掛在一些年輕貌美的女子身上。“製片人不就是找人、花錢嘛”“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導演”讓大多數年輕人認為製片人和導演入行門檻極低,而編劇的低門檻更是年輕一代們滿懷創作夢想的最大原因。

▲《老九門》(2016年 東方衛視)

但影視行業高風險高收益的魅力仍舊吸引了大量的熱錢和快錢進入這個門檻極高的行當,這就使得”投機取巧”在這個行業裡隨處可見,而這也正是這個行業參與者層次不齊以及市場混亂的根本原因。

不過,看起來這種阻礙似乎不會持續太久。在網路視頻平臺大亂鬥,網生內容野蠻生長之後,資本們逐漸明白:糟粕毫無吸引力。因此,以優酷和土豆為主的視頻平臺都逐漸開始打造高品質的劇集,而不再濫竽充數;另一方面則是央視引領的國家隊們開始釋放各種對於品質劇的獎勵政策。

市場對快錢和熱錢的打擊必然會消噬熱錢和浮躁的入局者的信心和耐心,正如平臺購劇重品質而不重數量一樣,影視行業的高度專業性決定其對人才的要求一樣更加注重專業性,而不是數量。這種市場自身調控能力的力道不容任何個人和組織來對抗,將是市場良性發展的守護神。

另一個利好是高等院校開設相關專業。雖然高校開設專業的初衷在招生賺錢和人才培養方面的比重五五,但無論如何,高校系統性的、功利性不那麼強的教育體系相比於社會上以盈利為目的的培訓教育而言,效果會更好一些。

▲《大唐榮耀2》(2017年 安徽衛視/北京衛視)

在市場自我調節和高校人才培養計畫的開展下,市場純淨度將會越來越高,市場機制也會越來越健全,而這也將為周播劇的發展奠定市場基礎。

六、周播劇符合短而精的 觀眾收視訴求

中國大多數觀眾把觀看視頻當做必需品,是他們慰藉自己孤獨身心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有人提出:觀眾對於日播形式的習慣是阻礙周播劇發展的一大障礙。

筆者對此不敢苟同,即便觀眾把觀看視頻當做必需品。但上述論斷顯然混淆了“觀看視頻”和“觀看日播劇”的概念。

首先,無論是周播劇還是日播劇,都屬於“觀看視頻”的範疇,他們僅僅只是在觀看間隔方面有區別。但很顯然,當周播劇形成連續性的檔期,比如:星期一X 欄目,星期二 Y 欄目……星期天 N 欄目,便毫無違和感地解決了觀眾無處安放的寂寞的問題。目前國內周播形式的綜藝節目仍然有超高人氣便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觀眾在乎的並不是播出的形式,而是播出的內容值不值得把這檔節目設置日程提醒自己到點觀看。

這就引出了第二點,關於節目吸引力的問題。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那段時間興起的港臺劇以及日風韓流追劇潮是對觀眾收視習慣論的另一個反駁。那時候的日韓劇大多數同樣是以周播(或者至少國內網站是周更)的形式與國內觀眾見面的,但事實是:仍然有很多粉絲願意第一時間去追更。

▲《鳳囚凰》2018 湖南衛視

1號結語:周播劇是必然趨勢

如果說日播是街邊燒烤,那麼,周播劇便是從燒烤攤升級出來的鐵板燒,它更能夠滿足人們對味蕾最原始最純正刺激的追求,也符合商人對於利益最大化的嚮往。鐵板燒吃的是格調和原汁原味,不但滿足了人們的生理需求,同時還滿足了人們視覺層面和情感層面的精神追求。

周播劇對於產業轉型升級有著重大的意義,它有利於中國影視行業從“小作坊式”的單打獨鬥朝“工業化”的流水線生產模式轉變;同時,周播劇能夠促進市場經濟各方參與者共贏,營造良好的參與者合作氛圍。因此,周播劇符合行業市場發展的趨勢,定然能夠在市場經濟越發健全的中國存續下去。

那麼,當下的中國影視市場該如何發展周播劇呢?周播劇在中國將經歷哪些階段?敬請期待下期內容——1號研究之探索周播劇的本土化之路。

那麼,這樣的轉化有什麼好處呢?

二、邊拍邊播促進行業水準提升

邊拍邊播有助於促進行業專業分工。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和現狀是:國內大多數的編劇仍在單打獨鬥(即使是“1+X” 的槍手模式本質也是如此),他們大多“寒窗苦讀”十餘載,耗費大把精力寫出一部成名之作,從此便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一日看盡長安花。在資本和市場的推波助瀾下,也在壓抑已久的小農思想的作祟下開始墮落和頹廢,走向“走穴”和“串台”的不歸路。他們的時間更多地花在講座和路演上,花在“指導”助手們的寫作上。所以,我們很難看到大師們接二連三地寫出好故事,拍出好劇集。中國的“宮崎駿”“斯皮爾伯格”?並沒有。這就是日播形式下行業弊病的一個縮影,無論是故事還是前期拍攝、後期剪輯、服裝、置景等等,日播劇往往是“計劃經濟”的形式下開展各項工作的,它並不利於各個工種的獨立性以及專業提升。

周播劇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依舊以編劇工作為例,當一個創意產生以後,周播劇的編劇團隊首先創作出一個步驟大綱,再寫出5-6集的完整劇本,而按照30集的劇集架構,5-6集的體量剛好完成了故事第一單元的講述,把觀眾帶入第二單元的發展中。於是,在拍攝完成這5-6集內容後,平臺開始播出。如前所述,根據播出情況,編劇團隊必須即時修改劇本。

按照歐美日韓的做法,周播劇的編劇團隊精細化分工為臺詞編劇、動作編劇、場景描寫編劇等多種類型。很顯然,如果國內影視行業能進化到這一階段自然再好不過。

不過,即便沒有如此精細化的分工,這種即時修改劇本的模式依舊可以大幅提升編劇專業水準。編劇創作最關鍵的工作便是在琳琅滿目的動作中選擇最符合人物性格的例證性動作。而在觀眾互動下的劇本即時修改,一方面能夠借助觀眾的腦洞大開拓寬編劇思路,同時也能鞭策編劇在創作中去追求更加異想天開的想像。這對於目前國內“填鴨式”的劇本創作模式而言無疑是一場革命。

這種“頭腦風暴”式的鞭策作用在制編導、服化道、攝影音等多個分工上都適用,因此,周播劇首先非常有利於影視作品藝術水準的昇華。

三、周播劇有利於市場 參與者實現多方共贏

影視市場參與者大底分為從業者、資本、平臺、消費者和廣告商為代表的衍生產品使用者幾大類,而周播劇的技術性特點決定了它是最有利於實現多方共贏的方式之一。

現行的影視市場,從業者、資本、平臺和衍生產品使用者都深受“一錘子”買賣的困擾。以編劇為代表的從業者由於自身知名度和權威性的不足而經常性受到思想方面的“閹割”,一些確實有想法和創新的從業者在提出先進性或爆破性的創作思路時,往往受到“保守派”的打壓,以至於形成了“X 氏動作/喜劇”等標籤覆蓋市場的局面,武俠動作片就是最好的例子。

而無論是片廠還是熱錢,哪怕是機構資本,由於資訊的不透明性和專業化的不足,往往會被眼花繚亂的方案影響而一次性投入鉅資最終導致虧損;平臺和廣告商亦是如此,比如《歡樂頌2》的品質下降便給廣告商造成了不小的損失。

周播劇播出形式的技術性量化分析,無疑為多方參與者提供了異常重要的決策依據。毋庸置疑的是無論口碑如何,市場參與者更看重收視率和播放量。

對於從業者而言,口碑、收視資料以及觀眾回饋無疑是他們作為對思想閹割行為的最有利反擊,當觀眾的訴求佐證了那些具有創新意識的從業者的觀點和思想時,他們將更有信心和頑固派據理力爭,同時也將更加受到鼓舞和勉勵,更加有動力去創新和學習。

資方和平臺基於技術分析的決策將給從業者帶來空前的壓力,這種壓力來自平臺拒絕採購和資方拒絕繼續投資兩大方面。在這樣的情況下,從業者必須拿出真材實料、看家本領才有可能讓他們滿意,那些繡花枕頭將無所遁形。

另一方面,對於資本、平臺和衍生產品使用者來講,基於動態收視資料的分析或將能夠更好地止損。在技術分析的支持下,今後的影視劇投資協定中,付款方式和責權利部分將會做出重大改變。付款方式有可能從現在的整體投資“2-3-3-2”修改為更加精細化的支付方式。這種更加精細化的支付方式不但降低了財務成本,還大大降低了投資風險。

從止損的角度來看,資方將有權利在劇集表現不好時退出,配合前述的支付精細化,將能夠將損失盡可能降到最低。

對於平臺而言,本來就面臨巨大收視壓力的情況,往往一劇選錯便會流失大量的觀眾。更重要的是,這種決策失誤更會破壞和廣告客戶之間的友好合作關係。所以,對於平臺而言,面對表現不好的劇即時更換或修正,不但保障了平臺的品質,從安撫廣告客戶的角度來講,也不失為一種補救措施。

如此看來,無論是從藝術水準提升還是從市場經濟價值體現來看,周播劇都有著比日播劇更加符合市場良性迴圈的優勢。

那麼,在中國特殊國情下,周播劇到底能不能夠健全發展呢?

四、政策市場雙利好利於 周播劇生存和發展

對於中國特色市場經濟而言,周播劇發展最大的障礙無疑是政策監管、市場發展不完善不健全以及觀眾收視習慣三方面的問題。

從政策監管來看,首先主要是針對“黃賭毒”“涉外”“祖國分裂”以及“歷史性重大問題”等等方面的監管;其次,便是國家對於流行文化以及價值導向的宏觀調控。

關於前者,筆者引入考核指標量化標準制定的一個辦法進行探討。即:當我們考察正確率較為困難時,不妨評估錯誤率。比如:中國移動客服往往監測投訴率,而不監測好評率。這便不難聯想到“負面清單”制度。

▲《古劍奇譚》(2014年 湖南衛視)

這種制度的兩大利好是:1)監管部門的垂直管理和細分化;眾所周知,在此之前,中宣部還對總局工作有多種間接指導,而如今變成了直接指導。這種垂直管理對於影視作品備案審批流程的簡化定然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其次是細分化,電視劇和電影管理工作相分離,將促進電視劇監管更加詳細和專業,“負面清單”也更加容易制定;2)國內信用體系的建立和健全。毋庸置疑的是: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信用越來越受到重視,這使得信用管理有望成為促進監管工作的強有力的工具。

因此,筆者以為:在政策利好下,健全“負面清單”制度將有可能促進周播劇從形到意的本質突破。

五、市場自身強大的調節 能力推動周播劇發展

▲《花千骨》(2015年 湖南衛視)

相比較而言,市場機制的不健全對周播劇的阻礙似乎比政策監管更加難以突破。這一方面體現在人才結構的嚴重缺失,另一方面則體現在市場參與者的參差不齊和市場混亂。

在國內影視行業的勞動力市場中,相比於攝影音和服化道等職業,對影視項目起至關重要作用的制編導三大職業居然是最不專業、最缺乏的。曾經有業內人感歎:國內數得上數的製片人兩個巴掌都不夠數。但市場中,你總能看到各種製片人、導演、編劇等 title 掛在一些年輕貌美的女子身上。“製片人不就是找人、花錢嘛”“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導演”讓大多數年輕人認為製片人和導演入行門檻極低,而編劇的低門檻更是年輕一代們滿懷創作夢想的最大原因。

▲《老九門》(2016年 東方衛視)

但影視行業高風險高收益的魅力仍舊吸引了大量的熱錢和快錢進入這個門檻極高的行當,這就使得”投機取巧”在這個行業裡隨處可見,而這也正是這個行業參與者層次不齊以及市場混亂的根本原因。

不過,看起來這種阻礙似乎不會持續太久。在網路視頻平臺大亂鬥,網生內容野蠻生長之後,資本們逐漸明白:糟粕毫無吸引力。因此,以優酷和土豆為主的視頻平臺都逐漸開始打造高品質的劇集,而不再濫竽充數;另一方面則是央視引領的國家隊們開始釋放各種對於品質劇的獎勵政策。

市場對快錢和熱錢的打擊必然會消噬熱錢和浮躁的入局者的信心和耐心,正如平臺購劇重品質而不重數量一樣,影視行業的高度專業性決定其對人才的要求一樣更加注重專業性,而不是數量。這種市場自身調控能力的力道不容任何個人和組織來對抗,將是市場良性發展的守護神。

另一個利好是高等院校開設相關專業。雖然高校開設專業的初衷在招生賺錢和人才培養方面的比重五五,但無論如何,高校系統性的、功利性不那麼強的教育體系相比於社會上以盈利為目的的培訓教育而言,效果會更好一些。

▲《大唐榮耀2》(2017年 安徽衛視/北京衛視)

在市場自我調節和高校人才培養計畫的開展下,市場純淨度將會越來越高,市場機制也會越來越健全,而這也將為周播劇的發展奠定市場基礎。

六、周播劇符合短而精的 觀眾收視訴求

中國大多數觀眾把觀看視頻當做必需品,是他們慰藉自己孤獨身心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有人提出:觀眾對於日播形式的習慣是阻礙周播劇發展的一大障礙。

筆者對此不敢苟同,即便觀眾把觀看視頻當做必需品。但上述論斷顯然混淆了“觀看視頻”和“觀看日播劇”的概念。

首先,無論是周播劇還是日播劇,都屬於“觀看視頻”的範疇,他們僅僅只是在觀看間隔方面有區別。但很顯然,當周播劇形成連續性的檔期,比如:星期一X 欄目,星期二 Y 欄目……星期天 N 欄目,便毫無違和感地解決了觀眾無處安放的寂寞的問題。目前國內周播形式的綜藝節目仍然有超高人氣便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觀眾在乎的並不是播出的形式,而是播出的內容值不值得把這檔節目設置日程提醒自己到點觀看。

這就引出了第二點,關於節目吸引力的問題。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那段時間興起的港臺劇以及日風韓流追劇潮是對觀眾收視習慣論的另一個反駁。那時候的日韓劇大多數同樣是以周播(或者至少國內網站是周更)的形式與國內觀眾見面的,但事實是:仍然有很多粉絲願意第一時間去追更。

▲《鳳囚凰》2018 湖南衛視

1號結語:周播劇是必然趨勢

如果說日播是街邊燒烤,那麼,周播劇便是從燒烤攤升級出來的鐵板燒,它更能夠滿足人們對味蕾最原始最純正刺激的追求,也符合商人對於利益最大化的嚮往。鐵板燒吃的是格調和原汁原味,不但滿足了人們的生理需求,同時還滿足了人們視覺層面和情感層面的精神追求。

周播劇對於產業轉型升級有著重大的意義,它有利於中國影視行業從“小作坊式”的單打獨鬥朝“工業化”的流水線生產模式轉變;同時,周播劇能夠促進市場經濟各方參與者共贏,營造良好的參與者合作氛圍。因此,周播劇符合行業市場發展的趨勢,定然能夠在市場經濟越發健全的中國存續下去。

那麼,當下的中國影視市場該如何發展周播劇呢?周播劇在中國將經歷哪些階段?敬請期待下期內容——1號研究之探索周播劇的本土化之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