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世界讀書日│你上一次讀書是什麼時候?成都人的回答讓人大吃一驚……

這個每天刷朋友圈的時代

隨處可見“低頭族”

你還在堅持閱讀嗎?

今天, 是世界讀書日

小早覺得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也是在提醒大家

不要忘了

我們的生活裡還一個很重要的事情

閱讀

近日, 天府早報記者通過問卷的形式, 對成都市民的閱讀習慣、影響閱讀的因素等問題進行了調查。 此次的100名受訪者中, 均為成年人, 年齡30歲以下青年人群占70%。

先來看看調查結果:

你一周讀書時間有多少?

你一年會讀完多少本書(包括電子書和紙質書)?

你上一次看書(包括電子書和紙質書)是什麼時候?

平時你會用怎樣的方式閱讀?

你認為影響你閱讀的因素有? (多選)

在此次問卷調查中, 對於“影響閱讀的因素到底有哪些”的提問, 超過60%的受訪者認為, 使用手機佔用自己生活太多時間, 而手機帶來碎片化、淺閱讀時代, 更不能靜下心來去閱讀。 其次則認為現代生活節奏太快,

工作生活之外並沒有閒暇時間去閱讀。

與此同時, 65%以上的受訪者表示, 閱讀對於一個人的成長發展有很大幫助, 而且通過閱讀能夠獲取更多的資訊和技能, 進而提升個人修養。

數字閱讀的發展勢不可擋

大家的閱讀方式和習慣也在改變

日前發佈的《2017年度中國數字閱讀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顯示,2017年中國數位閱讀使用者規模已接近4億,市場規模達到152億元左右。2017年,借著知識付費的“風口”,以音訊為主要傳播載體的知識付費服務發展迅猛,成為行業增長亮點,與傳統音訊類節目、有聲書一起推動有聲閱讀市場整體向前發展。2017年有聲閱讀的用戶達到2.3億,市場規模達到40.6億元,同比增長39.7%。

“錄音訊,就像是一個人的舞臺”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黃巾起義為啥叫黃巾起義?因為他們每個人的隊服上都有一塊黃色的布巾,作為起義軍隊的LOGO”“24歲那年,劉備遇到了人生當中的兩個土豪,一個叫蘇雙,一個叫張世平”……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館,首席講解員李志的解說妙語連珠,總令聽者意猶未盡。

2015年,在朋友的力薦和支持下,李志在聽書平臺開設專欄,《志侃三國》終於有了音訊版。據李志介紹,《志侃三國》歷時5個月,每週2期,共計40餘期,從東漢王朝氣數將盡,講到西元229年的三國鼎立孫權稱帝時期,累計點擊播放量達700萬次。當年的《志侃三國》在文博圈裡掀起一陣熱潮,武侯祠博物館也將《志侃三國》打造成特色文創產品,作為禮物送給現場觀眾聽閱。

三國文化到底該怎樣演繹?這是李志沉潛13年研究的課題。三年過去了,如今這檔節目還能在蜻蜓FM上能尋得蹤跡,而李志一直將當年的音訊保留在家裡電腦的硬碟裡。

李志回憶,在錄製專欄之前,他將喜馬拉雅平臺上有關“三國”的內容都找來看了一遍,“40餘期的《志侃三國》,腳本足足寫了12萬余字”,李志說,“錄製音訊前期的資料準備很費功夫,三國歷史在《後漢書》、《三國志》等記載中有出入,在現有的史料基礎上,如何求同存異,做到學術上的準確,是我需要去拿捏琢磨的。”

這畢竟是李志第一次錄製線上聽書節目,李志稱,他很看重聽眾的回饋。習慣于現場講解狀態的李志,這樣形容兩者的不同感受:“音訊就像一個人的舞臺,任由自己發揮,但是現場講解更像一場對弈,觀眾就在面前,直接地互動會產生更多思維的碰撞。”之後會不會繼續錄製聽書節目?李志說“還沒有計劃”,但他仍在對當年的《志侃三國》進行增補,“已經寫了21萬字”。三國文化淵源流長,探索之路永無止境,“權當是學習筆記了。”李志笑說。

未來,手機或者其他數位化閱讀方式會不會徹底取代紙質圖書?

文軒BOOKS總經理陳勇:

將數位閱讀引入實體店 不存在“誰取代誰”

去年8月才正式開業的文軒BOOKS,有人說,它是書店又不是書店。定位為“都市青年的文化閱讀領地”,理念是“一座城市的文化面孔”,讓書店不只是閱讀空間,更是思想彙聚、文化交流的場所。在文軒BOOKS,有西南首家線上線下同價Kindle旗艦店,將數位閱讀引入實體店,讓兩者“共生共存”,然而,這在文軒BOOKS總經理陳勇看來並不突兀,“數字閱讀和傳統紙質閱讀,兩者不存在‘誰取代誰’。”

“如今的讀者不是在數字閱讀和紙質圖書中取捨,更多的人是兩者兼具。”陳勇說,手機解決了閱讀時間碎片化的問題,而電子書為大眾閱讀帶來了便利,紙質書更適宜深度閱讀,更多的是品質性和體驗感,“當然,紙質書也更有收藏價值,至少沒有哪個讀者會拿著Kindle去找作者簽名吧。”

喜馬拉雅FM:

用戶的付費意識正明顯增強

馬拉雅FM相關負責人接受天府早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有聲書已經成為最熱門的收聽品類之一,比較受到大家歡迎的有聲閱讀題材有:恐怖懸疑、浪漫言情、玄幻奇幻、歷史軍事、都市生活等。

“熱門有聲書的累計收聽人次一般能達到2000萬以上,最暢銷的能達到8000萬-1.5億人次收聽量。上下班路上、鍛煉時和晚上睡覺前是用戶收聽最多的使用場景。收聽高峰時間一般出現在晚間10點左右。”該負責人坦言,在資訊大爆炸、注意力被過度分散的今天,內容付費模式能為使用者節省時間,同時音訊內容由於具有伴隨屬性,以及壓縮時間的特點,因此知識音訊是最好的付費切入口。“用戶的付費意願正在明顯加強,雖然免費分享內容目前還是各個平臺的主流模式,可是通過後臺精准的全樣本資料,我們強烈感覺到,總有一部分用戶願以付費的方式消費特定內容。作為音訊平臺,付費內容對內容創作者也是非常有價值的變現途徑。”

有聲閱讀行業未來的發展走向如何?“有聲閱讀”市場的更大價值在哪裡?該負責人透露,在喜馬拉雅FM勾畫的產業鏈條裡,出版社、作家、播主、粉絲、品牌將通過平臺聯結在一起,“我們將助力打造由出版社電臺和作家電臺組成的出版社電臺集群,通過粉絲效應迅速樹立出版社品牌,實現經濟效益的轉化,通過網友打賞等方式實現變現。”

在天府早報記者的採訪中,幾位業內人士均表達了這樣的觀點:

大眾的閱讀方式在改變,但傳統紙質書籍與數位化閱讀將互補共生。

閱讀習慣和方式的轉變

我們如何有效讀書?

潔塵:紙質書更適合深閱讀

談到閱讀,知名作家潔塵提到了“選擇”二字——就閱讀來說,選擇尤為重要,無論是選擇讀書的工具,亦或是讀書的內容,都可以讓讀者更加高效地利用時間。潔塵並不排斥數位化閱讀,“手機閱讀僅僅是讀書的一種途徑,最重要的是,你去讀什麼。”潔塵說,例如手機上也有頗具分量的內容,“重要的是,你得學會去選擇,而不是在氾濫的資訊裡‘閒逛’。”

除此之外,清晰明確地去選擇閱讀場景,則可以幫助大家判斷選取怎樣的閱讀形式,即“深閱讀”或“淺閱讀”。“例如針對需要長時間連貫、集中閱讀的文學作品,這時候紙質書帶來的深閱讀就比較合適,因為可以成體系深入瞭解。但如果只是資訊涉獵和觀念性的內容,就比較適合淺閱讀,這時手機閱讀方式就會帶來更廣泛和迅捷的資訊,可以更快地瞭解事件的前因後果,讓讀者對此有更立體的瞭解。”

潔塵認為,數位化閱讀將成為或已經成了年輕群體裡,越來越主流的閱讀手段,“互聯網會提供更多豐富選擇的可能性,每個人根據自己需求有所選擇,但在看似很豐富的盛況下,如何鎖定自己的注意力,如何高效地去閱讀,是大眾應該有意識地去培養和鍛煉的。”在她看來,“未來,書籍印刷量可能會越來越萎縮,但書一定會存在,並且存在於喜歡紙質書的人中間,擁有比較穩固的受眾群。”

羅偉章:爭取每年至少讀一部大部頭

羅偉章剛推出了散文隨筆自選集《路邊書》,該書分“小筆記”“路邊書”“對談錄”三輯,其中“小筆記”記錄了作者讀書、寫作的心得。“紙質書和數位閱讀,兩種閱讀方式都用,也都喜歡。”羅偉章告訴天府早報記者,數位閱讀更方便,一是攜帶方便,二是可調節成自己習慣的、當時當地光線允許的字型大小、字體和亮度,也就是說,數位閱讀部分地給了讀者權利,不像紙質書,書出成什麼樣子,你就只能被動地去適應。“但如果數字閱讀的時間過長,我會想念讀紙質書的感覺。”

羅偉章介紹,自己的讀書大體上有固定的時間,“午飯後、晚睡前,因睡眠不好,許多時候還要加上半夜醒來時。即便這樣,每天讀書的時間,一般也不會超過兩個半小時。”羅偉章認為,自己的讀書時間少了一些。“如果那一陣正讀到好書,我會生出一種恐慌,怕自己還沒把好書讀完,就死了。作為寫作者,沒寫完自己想寫的文字就死了,當然是令人遺憾的,可我最擔心的,是沒把想讀的書讀完。”

手機碎片化閱讀,有人說,“沒辦法靜下心來讀大部頭的書。”關於閱讀,羅偉章認為,對閱讀的要求,最根本的,是一個人對自我的要求,但每個人對自己的要求不一樣。“我不管是在文章裡,還是在講臺上,往往都要說:爭取每年至少讀一部大部頭。再好的短篇作品,都是大山上的點綴,那些優秀的大部頭,才是大山本身,才幫你長筋骨。我還說,一個認真的閱讀者,要努力尋找到自己精神的父親,找到了這個人,就把這個人的書多讀、全面地讀。”

你最近在讀什麼書呢?

天府早報記者段禎 萬夢瑤 實習生敖媛 攝影李國東

編輯:天府小妹

日前發佈的《2017年度中國數字閱讀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顯示,2017年中國數位閱讀使用者規模已接近4億,市場規模達到152億元左右。2017年,借著知識付費的“風口”,以音訊為主要傳播載體的知識付費服務發展迅猛,成為行業增長亮點,與傳統音訊類節目、有聲書一起推動有聲閱讀市場整體向前發展。2017年有聲閱讀的用戶達到2.3億,市場規模達到40.6億元,同比增長39.7%。

“錄音訊,就像是一個人的舞臺”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黃巾起義為啥叫黃巾起義?因為他們每個人的隊服上都有一塊黃色的布巾,作為起義軍隊的LOGO”“24歲那年,劉備遇到了人生當中的兩個土豪,一個叫蘇雙,一個叫張世平”……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館,首席講解員李志的解說妙語連珠,總令聽者意猶未盡。

2015年,在朋友的力薦和支持下,李志在聽書平臺開設專欄,《志侃三國》終於有了音訊版。據李志介紹,《志侃三國》歷時5個月,每週2期,共計40餘期,從東漢王朝氣數將盡,講到西元229年的三國鼎立孫權稱帝時期,累計點擊播放量達700萬次。當年的《志侃三國》在文博圈裡掀起一陣熱潮,武侯祠博物館也將《志侃三國》打造成特色文創產品,作為禮物送給現場觀眾聽閱。

三國文化到底該怎樣演繹?這是李志沉潛13年研究的課題。三年過去了,如今這檔節目還能在蜻蜓FM上能尋得蹤跡,而李志一直將當年的音訊保留在家裡電腦的硬碟裡。

李志回憶,在錄製專欄之前,他將喜馬拉雅平臺上有關“三國”的內容都找來看了一遍,“40餘期的《志侃三國》,腳本足足寫了12萬余字”,李志說,“錄製音訊前期的資料準備很費功夫,三國歷史在《後漢書》、《三國志》等記載中有出入,在現有的史料基礎上,如何求同存異,做到學術上的準確,是我需要去拿捏琢磨的。”

這畢竟是李志第一次錄製線上聽書節目,李志稱,他很看重聽眾的回饋。習慣于現場講解狀態的李志,這樣形容兩者的不同感受:“音訊就像一個人的舞臺,任由自己發揮,但是現場講解更像一場對弈,觀眾就在面前,直接地互動會產生更多思維的碰撞。”之後會不會繼續錄製聽書節目?李志說“還沒有計劃”,但他仍在對當年的《志侃三國》進行增補,“已經寫了21萬字”。三國文化淵源流長,探索之路永無止境,“權當是學習筆記了。”李志笑說。

未來,手機或者其他數位化閱讀方式會不會徹底取代紙質圖書?

文軒BOOKS總經理陳勇:

將數位閱讀引入實體店 不存在“誰取代誰”

去年8月才正式開業的文軒BOOKS,有人說,它是書店又不是書店。定位為“都市青年的文化閱讀領地”,理念是“一座城市的文化面孔”,讓書店不只是閱讀空間,更是思想彙聚、文化交流的場所。在文軒BOOKS,有西南首家線上線下同價Kindle旗艦店,將數位閱讀引入實體店,讓兩者“共生共存”,然而,這在文軒BOOKS總經理陳勇看來並不突兀,“數字閱讀和傳統紙質閱讀,兩者不存在‘誰取代誰’。”

“如今的讀者不是在數字閱讀和紙質圖書中取捨,更多的人是兩者兼具。”陳勇說,手機解決了閱讀時間碎片化的問題,而電子書為大眾閱讀帶來了便利,紙質書更適宜深度閱讀,更多的是品質性和體驗感,“當然,紙質書也更有收藏價值,至少沒有哪個讀者會拿著Kindle去找作者簽名吧。”

喜馬拉雅FM:

用戶的付費意識正明顯增強

馬拉雅FM相關負責人接受天府早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有聲書已經成為最熱門的收聽品類之一,比較受到大家歡迎的有聲閱讀題材有:恐怖懸疑、浪漫言情、玄幻奇幻、歷史軍事、都市生活等。

“熱門有聲書的累計收聽人次一般能達到2000萬以上,最暢銷的能達到8000萬-1.5億人次收聽量。上下班路上、鍛煉時和晚上睡覺前是用戶收聽最多的使用場景。收聽高峰時間一般出現在晚間10點左右。”該負責人坦言,在資訊大爆炸、注意力被過度分散的今天,內容付費模式能為使用者節省時間,同時音訊內容由於具有伴隨屬性,以及壓縮時間的特點,因此知識音訊是最好的付費切入口。“用戶的付費意願正在明顯加強,雖然免費分享內容目前還是各個平臺的主流模式,可是通過後臺精准的全樣本資料,我們強烈感覺到,總有一部分用戶願以付費的方式消費特定內容。作為音訊平臺,付費內容對內容創作者也是非常有價值的變現途徑。”

有聲閱讀行業未來的發展走向如何?“有聲閱讀”市場的更大價值在哪裡?該負責人透露,在喜馬拉雅FM勾畫的產業鏈條裡,出版社、作家、播主、粉絲、品牌將通過平臺聯結在一起,“我們將助力打造由出版社電臺和作家電臺組成的出版社電臺集群,通過粉絲效應迅速樹立出版社品牌,實現經濟效益的轉化,通過網友打賞等方式實現變現。”

在天府早報記者的採訪中,幾位業內人士均表達了這樣的觀點:

大眾的閱讀方式在改變,但傳統紙質書籍與數位化閱讀將互補共生。

閱讀習慣和方式的轉變

我們如何有效讀書?

潔塵:紙質書更適合深閱讀

談到閱讀,知名作家潔塵提到了“選擇”二字——就閱讀來說,選擇尤為重要,無論是選擇讀書的工具,亦或是讀書的內容,都可以讓讀者更加高效地利用時間。潔塵並不排斥數位化閱讀,“手機閱讀僅僅是讀書的一種途徑,最重要的是,你去讀什麼。”潔塵說,例如手機上也有頗具分量的內容,“重要的是,你得學會去選擇,而不是在氾濫的資訊裡‘閒逛’。”

除此之外,清晰明確地去選擇閱讀場景,則可以幫助大家判斷選取怎樣的閱讀形式,即“深閱讀”或“淺閱讀”。“例如針對需要長時間連貫、集中閱讀的文學作品,這時候紙質書帶來的深閱讀就比較合適,因為可以成體系深入瞭解。但如果只是資訊涉獵和觀念性的內容,就比較適合淺閱讀,這時手機閱讀方式就會帶來更廣泛和迅捷的資訊,可以更快地瞭解事件的前因後果,讓讀者對此有更立體的瞭解。”

潔塵認為,數位化閱讀將成為或已經成了年輕群體裡,越來越主流的閱讀手段,“互聯網會提供更多豐富選擇的可能性,每個人根據自己需求有所選擇,但在看似很豐富的盛況下,如何鎖定自己的注意力,如何高效地去閱讀,是大眾應該有意識地去培養和鍛煉的。”在她看來,“未來,書籍印刷量可能會越來越萎縮,但書一定會存在,並且存在於喜歡紙質書的人中間,擁有比較穩固的受眾群。”

羅偉章:爭取每年至少讀一部大部頭

羅偉章剛推出了散文隨筆自選集《路邊書》,該書分“小筆記”“路邊書”“對談錄”三輯,其中“小筆記”記錄了作者讀書、寫作的心得。“紙質書和數位閱讀,兩種閱讀方式都用,也都喜歡。”羅偉章告訴天府早報記者,數位閱讀更方便,一是攜帶方便,二是可調節成自己習慣的、當時當地光線允許的字型大小、字體和亮度,也就是說,數位閱讀部分地給了讀者權利,不像紙質書,書出成什麼樣子,你就只能被動地去適應。“但如果數字閱讀的時間過長,我會想念讀紙質書的感覺。”

羅偉章介紹,自己的讀書大體上有固定的時間,“午飯後、晚睡前,因睡眠不好,許多時候還要加上半夜醒來時。即便這樣,每天讀書的時間,一般也不會超過兩個半小時。”羅偉章認為,自己的讀書時間少了一些。“如果那一陣正讀到好書,我會生出一種恐慌,怕自己還沒把好書讀完,就死了。作為寫作者,沒寫完自己想寫的文字就死了,當然是令人遺憾的,可我最擔心的,是沒把想讀的書讀完。”

手機碎片化閱讀,有人說,“沒辦法靜下心來讀大部頭的書。”關於閱讀,羅偉章認為,對閱讀的要求,最根本的,是一個人對自我的要求,但每個人對自己的要求不一樣。“我不管是在文章裡,還是在講臺上,往往都要說:爭取每年至少讀一部大部頭。再好的短篇作品,都是大山上的點綴,那些優秀的大部頭,才是大山本身,才幫你長筋骨。我還說,一個認真的閱讀者,要努力尋找到自己精神的父親,找到了這個人,就把這個人的書多讀、全面地讀。”

你最近在讀什麼書呢?

天府早報記者段禎 萬夢瑤 實習生敖媛 攝影李國東

編輯:天府小妹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