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打響“上海文化”品牌,上海將這樣做!(附全文和圖解)

《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動計畫(2018-2020年)》正式發佈:上海紅色文化品牌、海派文化品牌、江南文化品牌全面打響。 到2020年, 文創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3%以上, 打造2個以上平臺級新媒體、2家以上國內領先的新型主流媒體集團。 具體都有哪些內容?來看權威圖解↓

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

加快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動計畫

(2018—2020年)

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全力打響“四大品牌”的決策部署,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制定本行動計畫。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歷史方位,始終圍繞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這一戰略目標,著眼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之間的矛盾,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追求卓越的發展取向,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準,加快打造一批海派特色突出、城市特質彰顯、內涵價值豐富、感知識別度高的國內國際知名文化品牌,著力構築上海文化發展新優勢,不斷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

(二)基本原則

———聚焦服務“三個戰略”。 聚焦服務國家文化發展戰略,探索城市文化發展新路,為全國文化改革發展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聚焦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加強與長三角城市群協同協作,聯手提升區域文化軟實力,助推長三角經濟社會發展。 聚焦服務城市發展戰略,把打響“上海文化”品牌融入打響“上海服務”“上海製造” “上海購物”品牌,融入建設上海自貿試驗區、科技創新中心,融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助推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助推城市面貌改善和市民素養提升。

———用好用足“三個文化”。 用好用足紅色文化資源,深入發掘宣傳上海作為黨的誕生地的光榮歷史,大力弘揚開天闢地、敢為人先,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建黨精神。

用好用足海派文化資源,大力弘揚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 用好用足江南文化資源,著力在保護傳承、創新轉化、拓展提升、普及教育上下功夫,切實增強市民文化歸屬感。

———始終堅持“三個導向”。 始終堅持需求導向,主動對接市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主動適應“網路原住民”的接受習慣,深入推進文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始終堅持問題導向,聚焦文化產品和服務有數量缺品質等問題,列出清單、剖析原因、明確對策。 始終堅持效果導向,分解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的總目標,按照時間節點推進,以釘釘子精神全面抓好落實、抓出成效。

———正確處理“三個關係”。 正確處理市場與政府的關係,充分發揮市場的文化資源配置作用,充分發揮政府的政策引領、協調服務等作用。 正確處理國有與民營的關係,支持國有文化企事業單位發揮骨幹作用,鼓勵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發揮積極作用。 正確處理對內與對外的關係,充分依託上海區位優勢,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堅決守好“三個底線”。 堅決守好政治方向底線,始終保持政治上的清醒自覺,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定盤星、主心骨、度量衡,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 堅決守好內容導向底線,堅持“文化例外”原則,統一導向標準和管理尺度,確保意識形態安全、文化安全。

堅決守好價值取向底線,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把文以載道、以文化人貫穿始終。

(三)發展目標

圍繞加快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的目標,瞄準國際標準、堅持國家站位、突出上海特色,全面實施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系列工程,把上海固有資源利用好、優良傳統發揚好、文化基因傳承好,全力打響上海紅色文化品牌、海派文化品牌、江南文化品牌,使上海城市的文化特質更加凸顯、精神品格更加鮮明、人文內涵更加厚實、戰略優勢更加突出,進一步增強城市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

———城市特質更加彰顯。 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全面轉化為市民精神氣質和文明素養。 黨的誕生地歷史地位、党的創新理論研究重鎮地位充分彰顯。基本建成中華創世神話藝術創作、學術研究、教育傳播高地。

———文化事業更加繁榮。文化設施佈局更加合理、運營服務更加高效,在全國率先建成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打造百部文藝精品,彰顯上海文藝作品源頭地位。打造2個以上平臺級新媒體、2家以上國內領先的新型主流媒體集團。

———文創產業更加發達。文創產業體系和文化市場體系更加健全,文創產業支柱性產業地位更加凸顯,文創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3%以上,成為文創產業重鎮。

———文化交流更加頻繁。重大節展賽事在各自領域的國際排名全面提升。文化“走出去”更加深入,城市文化世界影響持續擴大。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保持國內領先優勢,城市國際形象力爭進入國際權威排行第一陣營。

———優秀人才更加集聚。培育集聚500名具有國際國內影響力的高層次文化人才,重點培養資助1000名優秀文化人才,培訓5萬名宣傳文化人才,使上海成為一流文化人才的彙聚之地、培養之地、事業發展之地、價值實現之地。

(四)重點任務

1.打響紅色文化品牌。實施“開天闢地———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理論研究傳播品牌建設等兩大專項行動,著力建設好、守護好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著力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傳播上走在全國前列。

(1)打造建黨歷史資源高地。全面摸清紅色文化資源基本情況,特別是建黨過程和黨中央在上海領導全國革命的歷史遺址遺跡情況。加快建成“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紀念館”,全面提升系列重大紀念場館展陳水準,妥善保護修繕重點革命遺址遺跡,打造全面展示建黨初心、集中反映建黨歷程、大力弘揚建黨精神的教育基地,切實發揮好教育全黨、引導社會、激勵人民的重要作用。

(2)打造建黨精神研究高地。加強與國內國際有關方面的溝通聯繫,全面收集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建黨過程、建黨初期的歷史資料,深入發掘提煉體現中國共產黨人奮鬥精神的生動素材。設立一批學術項目和研究課題,創辦常設性交流平臺,深入開展建黨歷史研究、建黨精神研究以及黨的創建時期思想理論、組織發展和制度形成研究,著力推出一批高品質學術成果。

(3)打造建黨故事傳播高地。立足中國共產黨從石庫門到天安門的光輝歷程,把建黨精神與城市精神結合起來,把紅色血脈與城市文脈結合起來,推進各個藝術門類文藝精品的創作生產。在貫穿結合融入上下功夫,精心組織全方位、立體化的媒體報導和社會宣傳,推動建黨歷史和建黨精神宣傳教育進機關、進校園、進企業、進樓宇、進農村、進社區、進軍營、進網路。把建黨歷史資源與節日慶典、休閒旅遊等結合起來,研發推出系列文化產品和服務。

(4)打造思想理論創新高地。緊密依託上海紅色文化資源和改革發展實踐,加快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理論工作“四大平臺”建設,深入開展党的創新理論研究宣傳闡釋。加快推動當代中國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和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打造以國家高端智庫為引領、市級新型智庫為支撐、其他智庫為補充的新型智庫體系。充分依託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海外文化中心、世界中國學論壇等,促進中外思想理論交流。

2.打響海派文化品牌。實施城市精神弘揚、人文歷史展示、媒體創新發展、文藝高峰攀登、文教結合提升、品牌節展提質、公共文化服務增效、文創產業騰飛等八大專項行動,結合貫徹落實“上海文創50條”,打造一批全國乃至全球知名的海派文化品牌。

(1)大力弘揚上海城市精神。結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和中西融匯、多元並存、兼收並蓄、引領風尚的海派文化,使其轉化為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精神氣質和文明素質。

(2)全面提升人文歷史形象。構建形象特徵鮮明的標誌性建築群落,建成一批國際水準的地標性建築設施,使城市地標名片更加閃亮。講好近現代名人故事,弘揚當代名人事蹟,打響上海名人品牌。全面梳理上海著名歷史事件,提升上海人文歷史品牌形象。

(3)精心培育新型主流媒體。做大做強傳統主流媒體。主動把握互聯網發展機遇,深入推進媒體深度融合、整體轉型,努力打造平臺級新型主流媒體和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新型主流媒體集團。加快推進對外宣傳媒體國際傳播力建設,創新開展對外宣傳。支援社會新媒體以導向正確為前提發展壯大。

(4)著力打造海派文藝高峰。精心實施五年百部精品創作工程等,彰顯上海作為文藝作品源頭的突出地位。深化國有文藝院團“一團一策”改革,實施重大現實題材“一團一精品”,打造一批國內頂尖文藝院團。深化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改革,打造一批品牌出版社和品牌出版項目。

(5)做大做強文教結合平臺。優化部校共建機制、人才引進與培養機制、文藝活動與教育實踐對接機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機制等,推動文教事業由“結合”走向“融合”,以文促教、以教促文,培育更多受歡迎、輻射廣的融合發展專案,助推“上海文化”品牌建設。

(6)有效擴大節展國際影響。重點將上海國際電影節、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國國際數碼互動娛樂展覽會、中國國際動漫遊戲博覽會等打造成為位居國際同類節展活動前列的重大節展品牌。提升全國性重要節展社會影響力,辦好各區特色品牌文化活動。

(7)增強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健全公共文化設施網路,完善運營服務機制,優化四級配送體系。利用“互聯網+”拓展服務範圍、延伸服務管道、創新服務業態、優化服務方式。總結市民文化節舉辦經驗,推廣政府、市場和社會良性互動、共建共用的公共文化服務新模式。

(8)加快推動文創產業發展。培育集聚一批全國和世界級的文創產業領軍企業和集團,著力打造全球影視創制中心、亞洲演藝之都、全球動漫遊戲原創中心、國際創意設計高地、網路文化創作傳播高地、國際重要藝術品交易中心,構建出版產業新格局,完善文化裝備產業鏈佈局。

3.打響江南文化品牌。重點實施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江南文化研究發掘展示等兩大專項行動,充分發揮上海作為全國文物大市的綜合優勢,以江南文化遺產保護為重點,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江南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現形式,引導人們從正確認知歷史中走向未來,從延續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

(1)加強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和文化傳播。聚焦從盤古開天闢地到大禹治水的神話傳說蘊含的體現中華民族獨特精神追求的價值理念,組織開展多藝術品種創作、多學術門類研究、多產品系列開發、多媒體管道宣傳,傳承中國智慧、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為中華文化培根固源,為中華民族塑魂鑄魂,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智慧力量。

(2)加強江南文化的學術研究。集聚全市乃至全國的研究力量,加快推進江南文化的發掘整理研究,深入研究闡釋江南文化的產生源頭、演變脈絡、要素體系、鮮明特質和江南文化蘊涵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以及江南文化的歷史地位和時代價值等,著力打造江南文化研究高地,為傳承弘揚江南文化提供有力學術支撐。

(3)加強江南特色歷史風貌保護。加強對具有江南特色、凸顯城市特質的歷史文化風貌的整體性保護,重點加大石庫門里弄建築、優秀歷史建築、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風貌區特別是江南水鄉特色小鎮的保護力度,加強對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的保護、改造、利用,加強對工業文化遺存、抗戰歷史遺存、名人故居等的分級分類管理保護。

(4)加強江南特色文化遺產保護。保護好重要古建築、重點文物,建設好遺址保護場館。充分運用新技術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水準。協調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平臺,振興老字型大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品牌。加強對古籍的保護、整理、出版和研究。以有利於文化遺產保護為前提,開展創造性轉化利用,啟動文化遺產生命力。

二、專項行動

(一)“開天闢地———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專項行動

1.發掘保護建黨歷史資源。籌建“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紀念館”,將其建設成為紅色文化地標。制定《上海市革命遺址保護開發利用條例》,對現存400多處革命遺址遺跡進行分類梳理,明確保護要求和保護範圍。加強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中共四大紀念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等重大紀念場所的資源發掘、設施完善、功能拓展。對《布爾什維克》編輯部舊址、中共中央政治局機關舊址、張聞天故居、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舊址等具有重要價值的革命史跡進行保護和修繕,推動將《新青年》編輯部舊址(陳獨秀舊居)、上海毛澤東舊居陳列館、思南路周公館、陳雲故居等提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將中共中央閱文處舊址、彭湃烈士在滬革命活動地點等辟為紀念場館向公眾開放。打造四川北路紅色文化生態示範區。編輯出版《上海革命遺址大全》《上海革命遺址導覽圖》等,建立上海紅色歷史資來源資料庫和上海革命歷史文獻資源庫,開發紅色資源APP。

2.加強建黨歷史和建黨精神研究。加強中國共產黨誕生地主題理論讀物編寫出版工作,出版發行史學著作《中國共產黨創建史》、簡史《中國共產黨在上海一百年》、檔案資料《上海黨史資料彙編(1920-1949)》、中國共產黨建設系列叢書等。開展黨的創建史料及檔案發掘、整理和保護工作,開展文本和影像資料主題徵集工程、口述黨史資料專項徵集工程、海外中共早期資料集中收集工程。設立常設性論壇,每年召開全國性理論研討會。成立黨的誕生地紅色主題理論宣講團,建設紅色理論教育陣地,開展紅色主題理論學習教育活動。

3.深化建黨偉大業績傳播。組織實施《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瞻仰中共一大會址重要講話精神宣傳報導方案》,推出“建黨歷程”“守護黨的精神家園” “迎接建黨百年” “申城先鋒”“努力當好新時代排頭兵先行者”等重大專題報導。製作播出一批紀念建黨百年的重點電視專題片、紀錄片,推出廣播電臺特別專題《黨旗下的迴響:100位先進黨員故事》、“紅色上海”百年百人系列報導,網路專欄“紅色上海———歷史上的今天”,新媒體“故事寶盒:100個黨的誕生地故事”等。在中央和外省區市主要媒體、全國性重點新媒體平臺播放《光榮之城》等公益宣傳片。

4.打造建黨主題文化精品。推進各個藝術門類文藝精品的創作生產,重點推進長篇報告文學《起點》、電影《一個政黨的誕生》、紀錄片《大上海》、滬劇《匿名者》《敦煌女兒》、話劇《新青年》《追夢雲天》、歌劇《李大釗》《田漢》、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芭蕾舞劇《閃閃的紅星》等的創作生產。鼓勵網路文化企業等製作推出更多有思想內涵、線民易於接受的黨的誕生地主題網路文藝作品、動漫形象和紅色遊戲。

5.開展紅色文化社會宣傳。深化“黨的誕生地·一線一站”地鐵文化長廊建設,在覆蓋主要地鐵線路和區域的基礎上,向機場、碼頭、火車站、視窗行業、大型城市綜合體等拓展。統籌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加強與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合作,通過組織聯盟、共同研討、聯合辦展、異地互動等,擴大黨的誕生地的輻射力、影響力。徵集發佈“圖說黨的誕生地的故事”公益廣告、“黨的誕生地”形象標識。開展“黨的誕生地·上海”主題市民微電影節、紅色故事大賽、革命歌曲大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集中宣誓、“牢記黨的誕生地的光榮與責任”主題宣傳等活動。

6.深化紅色文化宣傳教育。推動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開設中國共產黨創建史和建黨精神必修課,在相關學科課程中增加党的創建史和革命傳統文化教育內容。推動各級黨校、幹部教育培訓機構圍繞黨的誕生地主題進行課程研發,建立開放式、動態性的紅色文化和革命傳統教育培訓師資庫。以學前、小學、中學教材為重點,構建上海紅色文化和革命傳統教育課程和教材體系。編寫上海紅色文化幼兒讀物,開展“上海少年傳承上海紅色文化”系列教育活動。擴大“龍華英烈頌”宣傳範圍。

7.開發紅色旅遊精品線路。精心規劃設計開發“紅色之旅專線游”“領袖足跡尋訪”“發現之旅”等紅色旅遊精品,形成黃浦區新天地———思南路、靜安區成都路———靜安寺、虹口區山陰路———四川路、徐匯區徐家匯———龍華、長寧區愚園路———江蘇路等遊覽線路。推動大中小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與紅色文化旅遊相結合,辦好紅色旅遊進校園、上海大學生“紅色”自拍節、紅色旅遊線路設計大賽等活動。鼓勵文創企業對接紅色旅遊資源,開發弘揚紅色文化、紅色傳統和體現紅色基因的紀念品、工藝品和文創衍生產品。

(二)理論研究傳播品牌建設專項行動

1.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建設。加快推動當代中國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和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加快推動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建設。組織開展“改革開放4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建黨100周年”系列課題研究。積極建設海外中國學術中心,廣泛開展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推動將中國實踐、中國經驗納入國際學術體系。

2.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積極申報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國家重大專案,實施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馬克思主義理論專項課題研究。推動上海交通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師範大學等高校持續舉辦馬克思主義論壇。開展“國家戰略,上海實踐”經驗的總結研究。推動理論研究成果在內參刊物、學術期刊和理論新媒體上發佈。

3.加強上海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建設。積極承接國家研究任務,保持上海市研究中心在全國15個研究中心中的領先地位。組織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踐經驗總結。開展系列理論研討會,組織本市專家學者在《求是》《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紅旗文稿》等中央媒體刊發重要理論成果。加強學術外宣工作,辦好世界中國學論壇及海外分論壇,鼓勵支持學者講好中國故事。

4.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和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深化實施上海市示範馬克思主義學院遴選和建設工程,市委宣傳部與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共建2家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同步建設15家市級示範馬克思主義學院,建成3個左右馬克思主義理論高峰學科。統籌上海市教育基金會等實施“上海市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人才發展支持計畫”,評選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終身成就獎”“教學名師”“中青年拔尖人才”。

5.加強報刊電視網路理論宣傳陣地建設。實施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名稱刊(欄目)工程,打造一批在全國有重要影響的學術刊物和理論媒體。辦好《解放日報》馬克思主義研究專版,集中發佈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專家學者研究成果。組織《解放日報(理論版)》、《文匯報(理論版)》、《毛澤東和鄧小平理論研究》、《社會科學報》、上海電視臺《道·理》欄目等,加強對重要理論成果和學術活動的報導。積極創辦外文國際期刊,促進中國學術、中國理論的國際傳播。

6.打造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貫徹落實《關於加強上海新型智庫建設的實施意見》,深入實施本市新型智庫建設推進計畫和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完善智庫佈局,打造新型智庫體系。深入實施上海高校新型智庫建設推進計畫,支援有條件的文化企業興辦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新型智庫。

(三)城市精神弘揚專項行動

1.培育踐行城市精神的先進典型群體。把培養擔當中華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弘揚共築美好生活夢想的時代新風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結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辦好“光榮與力量———感動上海年度人物”評選活動、“美麗上海追夢人”重大先進典型專題發佈活動、“上海好心人”評選活動、“上海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好人好事”評選活動、上海市志願服務先進評選活動、“十佳百優”道德實踐風尚人物獎(美德少年)評選表彰活動等,完善先進典型禮遇制度。深入開展“尋找最美家庭”等活動,傳承良好家風家訓。持續開展上海企業創新文化品牌建設工作,展評發佈年度上海企業創新文化品牌。推動實施市科技系統創新文化建設工程等。

2.凸顯城市精神在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中的引領作用。緊扣城市精神,分門別類設計市民樂於參與的活動載體,同時總結提煉彰顯城市特質的經典性元素和標誌性符號,加大宣傳推介力度,推動城市精神融入城市血脈、走進市民心中,轉化為市民的思維方式、行為規範、人文情懷和文化氣質。深入開展市民修身行動,打造“修身日曆” “修身地圖” “騎行修身”等特色專案,開展市民修身書單發佈、閱讀馬拉松巡迴賽、城市文明論壇等重點活動,組織特色品牌和示範點評選,選出市級示範點50個、特色品牌項目30個、基層活動基地300個。大力弘揚雷鋒精神和志願文化,開展學雷鋒志願服務活動,深化上海志願服務組織運行、服務保障、能力建設、民生服務、文化涵育五大體系建設,推動志願服務制度建設。打造“上海市學校少年宮”課外活動品牌,發揮上海市學校少年宮聯盟作用,評選上海市示範性學校少年宮。

(四)人文歷史展示專項行動

1. 實施“上海名人”風采弘揚計畫。梳理上海名人資源,組織編撰修訂《上海名人錄》,籌建首座上海名人館,多藝術品種創作、多產品系列開發、多媒體管道傳播上海歷史名人、近現

代名人、當代名人故事,打響“上海名人”品牌。啟動多倫路文化名人街品牌提升計畫,實施武康路歷史文化名街、名人舊居保護行動。創新扶持一批以展示上海歷史文化名人形象為主題的文化節慶活動,支持舉辦全國魯迅文化周。為文化名人和社科大家樹碑立傳、建立故居。

2.實施“海派城市地標”品質提升計畫。以承載百年歷史的外灘萬國建築博覽群、反映改革開放成就的陸家嘴金融建築群和環人民廣場文化建築群、展示新時代風采的後世博建築群為重點,描繪城市天際線。重點建好上海博物館東館、上海圖書館東館、上海大歌劇院、上海文學博物館等新型文化地標。深化黃浦江45公里濱江岸線綜合利用,建設世界級濱水公共開放空間,鼓勵打造黃浦江東岸文化聚集帶、濱江郵輪文化帶、楊樹浦濱江創新帶、北外灘文化功能區、濱江西岸文化帶,建成特色鮮明的濱江文化長廊。實施蘇州河文化搖籃提質計畫,深度發掘和利用蘇州河沿線人文和歷史資源,推進沿岸人文休閒集聚帶和文化地標建設。推進徐匯區“徐家匯源文化品牌”、長寧區“海派藝術街區”、虹口區“多倫路文化品牌”、金山區和奉賢區“濱海文化品牌”、松江區“廣富林上海之根文化品牌”、青浦區“青龍鎮文化品牌”、崇明區“生態文化品牌”等區域文化品牌建設。

3.實施“上海著名歷史事件”宣傳普及計畫。圍繞近代遠東第一大城市,中國現代工業和中國工人階級的搖籃,黨的誕生地,新時代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的發展定位,梳理上海著名歷史事件,做好普及宣傳教育工作。挖掘重大歷史事件題材,創新展示載體形式,充分反映現當代上海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領域取得的發展成就。總結上海經驗、上海成就、上海舉措,形成新時代上海大事記。繼續編纂上海地方誌、城市編年史以及地方誌普及讀本系列圖書,提高地方誌資源開發利用水準。加快上海通志館新館建設,打造具有百年歷史積澱的新型通志館。

(五)媒體創新發展專項行動

1.做大做強主流媒體。重點打造精品黨報《解放日報》、全國人文大報《文匯報》、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新民晚報》,推動《新聞晨報》等都市報發展成為定位精准、各具優勢的市場化媒體集群。推進上海廣播電視臺頻道流程再造和內容產品創新,做強新聞立台的東方衛視,鞏固第一財經全國財經媒體標杆地位,打造華語紀錄片領先品牌真實傳媒,建好影視製作知名品牌幻維數碼。把東方網建設成為全國最具影響力的重點新聞網站之一。

2.加快 推動融合轉型。把內容生產作為根本,把移動優先作為發展戰略,把“中央廚房”建設作為龍頭工程,把強化全媒人才培養作為重要支撐,推進媒體深度融合、整體轉型。重點把上觀新聞打造成為地方黨報整體轉型第一品牌,把澎湃新聞打造成為擁有億級用戶的時政新媒體領先品牌,把介面·財聯社打造成為中國移動財經用戶端領先品牌,把BestTV 打造成為用戶過億的平臺級視頻新媒體,把看看新聞網打造成為互聯網視頻新聞第一品牌,把阿基米德FM 打造成為中國互聯網音訊互動社區標杆平臺,把東方頭條打造成為中國新聞網站用戶端影響力領先品牌。鞏固“上海發佈”在全國政務新媒體中的領先地位。支持觀察者網、喜馬拉雅FM、東方財富網等社會新媒體以導向正確為前提加快發展壯大。

3.創新開展國際傳播。制定實施《上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三年行動計畫(2019-2021年)》。加快建設基於網路傳播、海外落地的英語新媒體平臺,重點推動《上海日報》、上海外語頻道加強海外合作傳播,依託SHINE、ShanghaiEye等新媒體平臺深化整體轉型,提升傳播能級。推動《新民晚報(海外版)》、第六聲、一財全球等外宣媒體擴大海外影響力。發揮好上海對外資訊服務熱線962288等外宣平臺作用。擴建升級“感知上海”網上國際新聞中心,加大“魅力上海”城市形象品牌推廣力度,推進“城市背景板”工程。在上海參建的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打造“思想者對話”“媒體早餐會”“文化體驗日”等活動品牌。

(六)文藝高峰攀登專項行動

1.推進“五年百部精品創作工程”。以文學、影視、舞臺、美術、群文、網路六類文藝體裁為重點,聚焦重大歷史題材、重大革命題材、重大現實題材,緊扣改革開放4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建黨100周年等重大時間節點,創作推出百部彰顯時代特徵、中國特色、上海特質的主旋律“扛鼎之作”。聚焦舉辦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對相關題材文藝創作專案予以重點扶持。實施“時代風采———上海現實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等。

2.推動文藝院團發展壯大。深化國有文藝院團“一團一策”改革,實施重大題材“一團一精品”,著力把上海芭蕾舞團、上海歌劇院、上海交響樂團、上海雜技團、上海木偶劇團等打造成為亞洲一流院團,推動上海民族樂團、上海京劇院、上海昆劇團、上海越劇院、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上海歌舞團等成為全國同類院團的排頭兵。積極培育區級、民營文藝院團。為來滬發展的文藝人才創造良好發展環境,培育集聚更多優秀演藝市場主體。

3.深入推進“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著力打造中華創世神話藝術創作高地,加快在文學、舞臺藝術、廣播影視、美術、網路文藝、群眾文藝等領域推出一批文藝精品,重點打造《中華創世神話史詩》、電影《大禹治水》、越劇《素女與魃》、戲曲《神話星空》、歌劇《炎黃曲》、3D舞臺劇《創世神話漫遊記》等。著力打造中華創世神話學術研究高地,組建研究團隊,編撰“中華創世神話研究大系”,建立中華創世神話研究基地,舉辦中華創世神話上海論壇,辦好《中華創世神話》輯刊,構建有中國底蘊、中國特色的創世神話思想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著力打造中華創世神話教育傳播高地,推動中華創世神話研究和創作成果融入國民教育、道德建設,全面做好對內對外宣傳。

(七)文教結合提升專項行動

1.提升高端人才培養水準。市委宣傳部與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大學深化部校共建新聞學院工作。實施緊缺文藝人才引育計畫,建好高校9個高層次文化藝術人才工作室、9個緊缺文藝人才創新工作室,新增若干個高校人才工作室、名師工作室。推動上海樂隊學院、上海舞蹈學院、上海電影學院、上海美術學院、上海國際時尚創意學院、上海國際設計創新學院建設。實施緊缺文藝技能人才培養培訓計畫。加強市級學生藝術團聯盟建設。

2.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深入開展戲曲進校園、高雅藝術進校園、中華梨園經典賞析、軍樂團進高校等活動,舉辦長三角青少年戲曲大賽。建立“一個基地帶動十所學校”機制,將73所中小學建設成為上海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習暨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優秀傳習基地。推動中華創世神話研究和創作成果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將《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連環畫繪本》納入市中小學、幼稚園教學用書推薦目錄範圍。

3.建好交流展示推介平臺。辦好學生文化創意作品展示活動。建立長三角區域高校參與“匯創青春”活動工作機制,成立文化創意產教聯盟,建設文化創意作品線上推介平臺。分類支援高校學術期刊發展,分步達到國內國際相關學科學術期刊頂級水準。實施高校重大教育出版工程,重點支援納入本市“高峰”“高原”學科建設範圍的相關學術成果出版。推動實施高校實體書店扶持計畫。

(八)品牌節展提質專項行動

1.提升重大節展國際排名。推動上海國際電影節綜合影響力進入國際A 類電影節前三位。把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打造成為亞太地區最專業的演藝交易平臺和最具國際影響力的藝術節之一。把中國國際數碼互動娛樂展覽會打造成為世界第一大遊戲展。提升F1中國大獎賽、上海ATP1000網球大師賽、上海環球馬術冠軍賽、國際田聯鑽石聯賽、上海國際馬拉松賽、上海佘山高爾夫冠軍賽、環崇明島國際自盟女子公路世界巡迴賽、“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上海國際芭蕾舞比賽、上海國際小提琴比賽、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評選、中國上海國際童書展、上海國際文學周等的國際知名度。充分發揮文化功能,全力助推中

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舉辦。

2.提升全國性重要節展社會影響力。辦好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提升上海旅遊節、上海時裝周、上海雙年展、上海書展、上海科技節、上海郵輪旅遊節、中國國際動漫遊戲博覽會、中國(上海)國際樂器展、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全國高等美術教育成果系列展等節展活動的知名度和認可度。

3.辦好各區特色品牌文化活動。深入實施“一鎮一品”品牌培育工程,創新開展特色民間文化活動。辦好浦東上海浦江滬劇節、黃浦上海城市草坪音樂會、靜安“濃情靜安·爵士春天”音樂節、徐匯上海西岸音樂節、長寧上海虹橋文化之秋藝術節、普陀蘇州河文化藝術節、虹口精武國際錦標賽、楊浦上海共青森林音樂節、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節、閔行上海合唱節、嘉定上海汽車文化節、金山中國故事節、松江辰山草地廣播音樂節、青浦朱家角水鄉音樂節、奉賢“言子杯”全國青少年藝術賽事、崇明森林旅遊節等特色品牌文化活動。

(九)公共文化服務增效專項行動

1.健全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網路。保障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向公眾開放的面積不少於90%,建成中心城區10分鐘、郊區15分鐘標準化公共文化服務圈。繼續推進新建街道、大居、基本管理單元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分中心)拾遺補缺建設,力爭到2020年新建或改擴建40個以上。提升5600個標準化居村綜合文化活動室(中心)服務功能。鼓勵各區開展文化廣場和各級各類博物館、美術館建設,把民營博物館、民營美術館等納入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2.創新公共文化運營服務模式。完善市、區、街鎮、居村四級配送體系,重點向遠郊居村、新建城鎮和大居傾斜。推進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服務標準化、運營社會化、管理專業化、供給精准化,建立“合格供應主體”制度,推廣全委託和專案委託管理模式,創新面向養老、親子、青年等的服務。總結市民文化節政府主導、社會支持、各方參與、群眾受益的舉辦經驗,推廣政府、市場和社會良性互動、共建共用的公共文化服務新模式。完成“文化上海雲”升級改造,豐富線上公共文化服務主體和服務內容。搭建多種形式的公共文化內容配送社會化供需對接平臺,辦好公共文化產品設計大賽、公共文化內容配送新主體新產品展

示交流活動等配送對接活動。壯大上海市文化志願服務聯盟,健全文化志願服務工作制度,擴大文化志願者服務基地規模。

3.擴大公共文化服務覆蓋範圍。制定《上海市群眾文化創作三年行動計畫》,開展“民間藝術之鄉”創建工作。發揮公共文化建設創新項目示範作用,激勵各類主體推出更多群眾喜愛、惠及百姓的創新產品。保障特殊人群基本文化權益,完善無障礙數位圖書館建設,實施盲文出版工程,提供“社區陽光院線”無障礙服務,落實農民工“兩看一上”工程。建設“書香上海”,推動“全民閱讀”地方立法,發掘優秀閱讀推廣組織和閱讀推廣人,辦好“中國最美的書”評選等,提升“解放書單” “市民修身書單”“靜安讀書周” “思南書集” “思南賞藝會” “思南讀書會” “綠色悅讀” “悅讀青春” “書聲閱讀會” “陸家嘴讀書會”“蘇州河書房”“清閱樸讀”等的影響力。做好全民科普工作,辦好國際科技藝術展演、上海科普大講壇等品牌活動,培育“科學之夜” “科普集市”等新型活動。打響孝親文化品牌,辦好上海市老年文化藝術節。

(十)文創產業騰飛專項行動

1.建設全球影視創制中心。加強影視劇本扶持,推出一批優秀劇本。依託上海大學電影學院、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上海戲劇學院阿裡電影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創意學院、上海視覺藝術學院、上海電影藝術職業學院等,引進全球優質電影教育資源,打造多樣化影視人才培養平臺。以“松江科技影都”建設為龍頭,打造“1+3+X”影視產業發展格局。重點培育一批技術領先的影視後期製作企業。用好電影扶持專項資金等,加大對產業載體建設、產業融合發展、產業技術研發創新以及優質電影創作、攝製、發行、放映企業的支持力度。

2.打造亞洲演藝之都。用好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等平臺,實施好“上海首演”計畫,力爭實現年均演出4萬場次的目標。優化演藝設施佈局,支援環人民廣場演藝活力區等8個重點演藝集聚區建設,加快形成演藝產業集聚效應。盤活現有演出劇場資源,做大做強各具特色的駐場品牌,鼓勵發展具有文化旅遊特色的演藝產品。聚焦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品牌建設,打造“虹橋舞蹈”文化品牌,形成國際專業舞蹈培養、培訓、展示、交流高地。全面打造“上海藝術商圈”品牌,進一步提質增效,助推“上海文化”“上海購物”品牌融合發展。

3.建設全球動漫遊戲原創中心。實施中華創世神話和中國經典民間故事動漫創作、原創藝術類精品遊戲推優扶持工程。用好動漫遊戲扶持資金,加大對原創動漫遊戲精品和優秀動漫遊戲企業的扶持力度。加快上海網路遊戲出版申報服務平臺建設,加強動漫技術設備和公共技術平臺支撐服務體系建設。引導促進動漫遊戲會展平臺發展,活躍動漫遊戲及衍生產品消費。鼓勵投資建設電競賽事場館,做強本土電競賽事品牌,支持國際頂級電競賽事落地,加快全球電競之都建設。

4.鞏固國內網路文化龍頭地位。提升中國(上海)網路視聽產業基地服務能級和集聚效應。依託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大學等高校科技園,引導領軍企業聯合中小企業和科研單位佈局創新鏈,加強關鍵技術研發、商業模式創新。扶持一批網路文學、網路視聽等優勢領域領軍企業,鼓勵全國知名網路文化企業落戶。支援優秀健康原創網路劇、網路電影、網路音樂、網路演出、網路表演等在本市製作發行。鼓勵模式創新,推動網路文學、網路視聽產業跨媒體、跨平臺互動合作。加強雲計算、大資料、虛擬(增強)現實、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新興資訊技術在網路文化產業中的融合應用。

5.構建出版產業新格局。建設古籍、科技、少兒、音樂、美術、教育、社科人文、外文教材等出版產業集群。提升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復旦大學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等的影響力,建成一批高品質專業學術出版中心。加快推進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市。加快建成南上海出版園。支援品牌民營出版機構落戶,鼓勵民營與國有出版單位深度合作。推進出版產業全流程數位化建設,實施滬版圖書數位化工程,打造《辭海》數位出版發佈雲平臺。實施《辭海》《大辭海》《漢語大詞典》《英漢大詞典》《十萬個為什麼》等國家級出版工程。做強《收穫》《萌芽》《上海文學》《小說界》《少年文藝》等原創文學期刊和《鐳射》《細胞》《社會》等專業期刊,提升《故事會》等大眾期刊美譽度。推動實體書店升級發展。推動上海小學數學教材“走出去”。

6.建設國際重要藝術品交易中心。加快推進浦東外高橋、徐匯濱江藝術集聚區建設,支持藝術類文化創意園區發展,鼓勵舉辦環藝術院校藝術集市。支持上海藝術博覽會、上海青年藝術博覽會、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世界手工藝產業博覽會等發展。激發朵雲軒等本土藝術品交易品牌活力。大力發展藝術品電子商務。爭取上海自貿試驗區開放政策試點,積極引進國際知名藝術拍賣公司和藝術博覽會。

7.加快實施文化裝備產業鏈佈局。加快上海國際高科技文化裝備產業基地建設,提升上海自貿試驗區文化裝備應用示範平臺服務能級,打造“一基地、一平臺、多園區”的文化裝備產業空間佈局。鼓勵研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引領新型文化消費的文化裝備技術,加快先進舞臺設備、新型影院系統等的集成設計和市場推廣。鼓勵本市文化裝備項目申報上海市高端智慧裝備首台突破和示範應用專項。引進和舉辦具有國際頂尖水準的文化裝備展會,舉辦上海國際文化裝備博覽會。

8.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加大市場主體培育力度,健全上海文化企業十強、上海文化企業十佳和上海文化創業年度人物等推優扶優機制。提升上海張江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等的服務能級,推動市級文化創意園區專業化、品牌化、特色化發展。加快重大產業專案建設,發揮上海迪士尼、海洋公園、冰雪世界、歡樂穀等的輻射帶動作用。鼓勵支援海內外優秀文化產品在上海首發、首演、首映、首展。打造“中華文化走出去”上海品牌,加強“文化中國”項目建設,做強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上海),籌辦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營造良好營商環境,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成立上海市文創產業促進會。

(十一)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專項行動

1.加強城市歷史風貌保護。重點保護好730萬平方米石庫門里弄建築、近現代代表性建築和工業遺產、二戰猶太難民居住區等。積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大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力度,制定《上海市郊野鄉村風貌規劃設計導則》,重點提升新場、高橋、川沙、朱家角、金澤、練塘、楓涇、張堰、嘉定(鎮)、南翔、七寶、羅店、羅涇、召稼樓、青村、莊行等江南水鄉古鎮保護水準。加強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打造陝西北路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衡複海派文化精品街區、豫園傳統文化商區、曹楊新村歷史風貌區等品牌街區,實施提籃橋歷史風貌區、江川新中國紅色工業文明風貌區、寶鋼不銹鋼工業風貌街坊保護開發。嚴格實施崇明世界級生態島“中國元素、江南韻味、海島特色”風貌管理。推進“世界記憶遺產”申報工作。

2.加大文物遺址保護力度。健全文物資源管理利用機制,實施重點文物搶救保護工程,重點保護好3435處各級不可移動文物,做好青龍鎮遺址考古發掘和商船會館保護修繕工作,建設好崧澤遺址博物館、元代水閘博物館、廣富林文化遺址、華亭古石塘等遺址保護場館,修葺豫園、古漪園、秋霞圃、醉白池、曲水園、金鼇山等上海江南園林,保護好唐經幢、嘉定孔廟、松江方塔、真如寺大殿、崇明學宮等重要古建築。開展長江口一號和二號沉船遺址水下勘探工作。推進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工作。在文物修復、保護材料、風險處置、裝備研發、智慧博物館等領域,加強共性關鍵技術攻關。推動文物資訊資源開放共用,促進文化文物單位用活文物資源。

3.做好古籍保護利用和出版。實施古籍保護計畫和重點古籍出版規劃。提升古籍再生性保護水準和古籍智慧化展示技術水準,建立古籍聯合目錄和古籍數位資源庫。建立珍貴古籍名錄,設立專題保護專案。提升上海市古籍保護中心在古籍保護領域的引領示範作用。鞏固上海古籍出版社在古籍出版領域的優勢地位,加強古籍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發揮好上海古籍書店等陣地作用,打造優秀傳統文化學術空間和傳播平臺。

(十二)江南文化研究發掘展示專項行動

1.加強江南文化學術研究。依託現有研究機構建設江南文化研究院,打破學科界限,組織歷史學、哲學、人類學、考古學、民族學、社會學、語言學等相關學科門類的專家學者,綜合運用比較研究、文獻研究、實地研究、考古研究等方法,開展全方位、深層次理論研究,著力推出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學術成果,著力打造全國江南文化研究的文獻高地、學術高地、人才高地。設立一批學術項目、研究課題,創辦一批學術交流平臺,經常舉辦研討會、座談會、講壇、論壇,把全國知名專家學者吸引到上海搞學術、出成果,逐步主導江南文化的學術研究,不斷擴大江南文化在全國乃至全球的影響力。鼓勵各區挖掘本土文化,編撰出版學術研究書籍,豐富江南文化內涵。

2.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展示水準。深入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性記錄和數位化工程。加強江南傳統文化樣式保護和利用,加強江南詩書文賦等的研究和發掘,加強江南優秀民風民俗的繼承和弘揚,豐富線上線下展示傳承方式,推動傳承活動進展館、進校園、進社區、進家庭。制定實施《上海市傳統工藝振興計畫》。將上海大世界打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新平臺。以國際(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論壇為平臺,加強“一帶一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建設。探索創辦上海國際傳統工藝博覽會,辦好“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活動、上海民族民俗民間文化博覽會、上海學子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館行、江南百工———長三角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天工開物———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國精品邀請展等活動,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舉辦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展覽展示活動。辦好“傳承人對話”系列活動,搭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跨界合作平臺。啟動“非遺在社區”專案,廣泛開展演、講、示等傳承傳播活動。充分運用數位化、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水準。開展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

目品牌建設研究。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統籌協調

市委宣傳部牽頭成立“上海文化”品牌推進工作領導小組,切實發揮好統籌協調和督促推進作用,強化部市合作、市區聯動、區區聯合,深化文化與教育、科技、金融、貿易、旅遊、體育等融合發展。各區、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各司其職抓好落實,有效實施宏觀資源配置、空間結構佈局、政策環境優化、基礎條件配備。建立跟蹤督促機制,梳理形成問題清單、專案清單、措施清單,持續跟蹤督查各項工作進展情況。

(二)集聚社會力量

降低社會資本准入門檻,簡化審批備案程式,營造更加寬鬆

(三)加大扶持力度

完善財政投入機制,重點扶持彰顯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重大工程和專案,著力保障對“上海文化”品牌的孵化培育、提升振興、搶救保護、宣傳推廣。鼓勵各區結合自身定位,因地制宜加大資金投入、政策扶持力度,扎實推進重點專案落實。充分發揮各級各類文化建設專項資金、投資基金的引導作用。支持銀行、保險、擔保、典當、融資租賃等各類融資服務機構,創新開發特色融資產品,促進“上海文化”品牌建設。

(四)強化人才支撐

深入實施中央宣傳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工程,深入推進國家“千人計畫”、上海“千人計畫”、上海“領軍人才”等文化領域人才選拔推薦工作。積極引進國際國內文化大師名家,試點設立工作室。加大對傑出文化人才的褒獎力度,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文化藝術榮典制度。推動培養和塑造海派藝術大師,推進文化“青年英才”培育,實施上海青年文藝家培養計畫、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畫等。創新文化人才發現、引進、培養、教育、交流、激勵機制,加強文化人才就業、創業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支援行業協會為文化人才提供專業化服務。

(五)深化品牌宣介

充分利用中央駐滬媒體、全市各級各類宣傳資源以及駐滬境外媒體、國外駐滬領館等,面向國內外大力宣傳上海打造文化品牌的舉措、成效、經驗,大力宣傳上海知名文化專案、企業、產品、人才。組織開展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高層次研討會,提高社會各界對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的認識,擴大“上海文化”品牌的知曉度。依託上海區域優勢和政策優勢,拓寬文化貿易、交流合作、網路傳播等管道,提升優秀文化產品海外主流市場佔有率,提高“上海文化”品牌國際影響力。

製圖:杜瓊瑤

編輯:孔建宏、顧依依

黨的誕生地歷史地位、党的創新理論研究重鎮地位充分彰顯。基本建成中華創世神話藝術創作、學術研究、教育傳播高地。

———文化事業更加繁榮。文化設施佈局更加合理、運營服務更加高效,在全國率先建成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打造百部文藝精品,彰顯上海文藝作品源頭地位。打造2個以上平臺級新媒體、2家以上國內領先的新型主流媒體集團。

———文創產業更加發達。文創產業體系和文化市場體系更加健全,文創產業支柱性產業地位更加凸顯,文創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3%以上,成為文創產業重鎮。

———文化交流更加頻繁。重大節展賽事在各自領域的國際排名全面提升。文化“走出去”更加深入,城市文化世界影響持續擴大。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保持國內領先優勢,城市國際形象力爭進入國際權威排行第一陣營。

———優秀人才更加集聚。培育集聚500名具有國際國內影響力的高層次文化人才,重點培養資助1000名優秀文化人才,培訓5萬名宣傳文化人才,使上海成為一流文化人才的彙聚之地、培養之地、事業發展之地、價值實現之地。

(四)重點任務

1.打響紅色文化品牌。實施“開天闢地———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理論研究傳播品牌建設等兩大專項行動,著力建設好、守護好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著力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傳播上走在全國前列。

(1)打造建黨歷史資源高地。全面摸清紅色文化資源基本情況,特別是建黨過程和黨中央在上海領導全國革命的歷史遺址遺跡情況。加快建成“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紀念館”,全面提升系列重大紀念場館展陳水準,妥善保護修繕重點革命遺址遺跡,打造全面展示建黨初心、集中反映建黨歷程、大力弘揚建黨精神的教育基地,切實發揮好教育全黨、引導社會、激勵人民的重要作用。

(2)打造建黨精神研究高地。加強與國內國際有關方面的溝通聯繫,全面收集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建黨過程、建黨初期的歷史資料,深入發掘提煉體現中國共產黨人奮鬥精神的生動素材。設立一批學術項目和研究課題,創辦常設性交流平臺,深入開展建黨歷史研究、建黨精神研究以及黨的創建時期思想理論、組織發展和制度形成研究,著力推出一批高品質學術成果。

(3)打造建黨故事傳播高地。立足中國共產黨從石庫門到天安門的光輝歷程,把建黨精神與城市精神結合起來,把紅色血脈與城市文脈結合起來,推進各個藝術門類文藝精品的創作生產。在貫穿結合融入上下功夫,精心組織全方位、立體化的媒體報導和社會宣傳,推動建黨歷史和建黨精神宣傳教育進機關、進校園、進企業、進樓宇、進農村、進社區、進軍營、進網路。把建黨歷史資源與節日慶典、休閒旅遊等結合起來,研發推出系列文化產品和服務。

(4)打造思想理論創新高地。緊密依託上海紅色文化資源和改革發展實踐,加快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理論工作“四大平臺”建設,深入開展党的創新理論研究宣傳闡釋。加快推動當代中國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和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打造以國家高端智庫為引領、市級新型智庫為支撐、其他智庫為補充的新型智庫體系。充分依託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海外文化中心、世界中國學論壇等,促進中外思想理論交流。

2.打響海派文化品牌。實施城市精神弘揚、人文歷史展示、媒體創新發展、文藝高峰攀登、文教結合提升、品牌節展提質、公共文化服務增效、文創產業騰飛等八大專項行動,結合貫徹落實“上海文創50條”,打造一批全國乃至全球知名的海派文化品牌。

(1)大力弘揚上海城市精神。結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和中西融匯、多元並存、兼收並蓄、引領風尚的海派文化,使其轉化為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精神氣質和文明素質。

(2)全面提升人文歷史形象。構建形象特徵鮮明的標誌性建築群落,建成一批國際水準的地標性建築設施,使城市地標名片更加閃亮。講好近現代名人故事,弘揚當代名人事蹟,打響上海名人品牌。全面梳理上海著名歷史事件,提升上海人文歷史品牌形象。

(3)精心培育新型主流媒體。做大做強傳統主流媒體。主動把握互聯網發展機遇,深入推進媒體深度融合、整體轉型,努力打造平臺級新型主流媒體和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新型主流媒體集團。加快推進對外宣傳媒體國際傳播力建設,創新開展對外宣傳。支援社會新媒體以導向正確為前提發展壯大。

(4)著力打造海派文藝高峰。精心實施五年百部精品創作工程等,彰顯上海作為文藝作品源頭的突出地位。深化國有文藝院團“一團一策”改革,實施重大現實題材“一團一精品”,打造一批國內頂尖文藝院團。深化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改革,打造一批品牌出版社和品牌出版項目。

(5)做大做強文教結合平臺。優化部校共建機制、人才引進與培養機制、文藝活動與教育實踐對接機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機制等,推動文教事業由“結合”走向“融合”,以文促教、以教促文,培育更多受歡迎、輻射廣的融合發展專案,助推“上海文化”品牌建設。

(6)有效擴大節展國際影響。重點將上海國際電影節、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國國際數碼互動娛樂展覽會、中國國際動漫遊戲博覽會等打造成為位居國際同類節展活動前列的重大節展品牌。提升全國性重要節展社會影響力,辦好各區特色品牌文化活動。

(7)增強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健全公共文化設施網路,完善運營服務機制,優化四級配送體系。利用“互聯網+”拓展服務範圍、延伸服務管道、創新服務業態、優化服務方式。總結市民文化節舉辦經驗,推廣政府、市場和社會良性互動、共建共用的公共文化服務新模式。

(8)加快推動文創產業發展。培育集聚一批全國和世界級的文創產業領軍企業和集團,著力打造全球影視創制中心、亞洲演藝之都、全球動漫遊戲原創中心、國際創意設計高地、網路文化創作傳播高地、國際重要藝術品交易中心,構建出版產業新格局,完善文化裝備產業鏈佈局。

3.打響江南文化品牌。重點實施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江南文化研究發掘展示等兩大專項行動,充分發揮上海作為全國文物大市的綜合優勢,以江南文化遺產保護為重點,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江南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現形式,引導人們從正確認知歷史中走向未來,從延續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

(1)加強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和文化傳播。聚焦從盤古開天闢地到大禹治水的神話傳說蘊含的體現中華民族獨特精神追求的價值理念,組織開展多藝術品種創作、多學術門類研究、多產品系列開發、多媒體管道宣傳,傳承中國智慧、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為中華文化培根固源,為中華民族塑魂鑄魂,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智慧力量。

(2)加強江南文化的學術研究。集聚全市乃至全國的研究力量,加快推進江南文化的發掘整理研究,深入研究闡釋江南文化的產生源頭、演變脈絡、要素體系、鮮明特質和江南文化蘊涵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以及江南文化的歷史地位和時代價值等,著力打造江南文化研究高地,為傳承弘揚江南文化提供有力學術支撐。

(3)加強江南特色歷史風貌保護。加強對具有江南特色、凸顯城市特質的歷史文化風貌的整體性保護,重點加大石庫門里弄建築、優秀歷史建築、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風貌區特別是江南水鄉特色小鎮的保護力度,加強對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的保護、改造、利用,加強對工業文化遺存、抗戰歷史遺存、名人故居等的分級分類管理保護。

(4)加強江南特色文化遺產保護。保護好重要古建築、重點文物,建設好遺址保護場館。充分運用新技術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水準。協調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平臺,振興老字型大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品牌。加強對古籍的保護、整理、出版和研究。以有利於文化遺產保護為前提,開展創造性轉化利用,啟動文化遺產生命力。

二、專項行動

(一)“開天闢地———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專項行動

1.發掘保護建黨歷史資源。籌建“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紀念館”,將其建設成為紅色文化地標。制定《上海市革命遺址保護開發利用條例》,對現存400多處革命遺址遺跡進行分類梳理,明確保護要求和保護範圍。加強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中共四大紀念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等重大紀念場所的資源發掘、設施完善、功能拓展。對《布爾什維克》編輯部舊址、中共中央政治局機關舊址、張聞天故居、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舊址等具有重要價值的革命史跡進行保護和修繕,推動將《新青年》編輯部舊址(陳獨秀舊居)、上海毛澤東舊居陳列館、思南路周公館、陳雲故居等提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將中共中央閱文處舊址、彭湃烈士在滬革命活動地點等辟為紀念場館向公眾開放。打造四川北路紅色文化生態示範區。編輯出版《上海革命遺址大全》《上海革命遺址導覽圖》等,建立上海紅色歷史資來源資料庫和上海革命歷史文獻資源庫,開發紅色資源APP。

2.加強建黨歷史和建黨精神研究。加強中國共產黨誕生地主題理論讀物編寫出版工作,出版發行史學著作《中國共產黨創建史》、簡史《中國共產黨在上海一百年》、檔案資料《上海黨史資料彙編(1920-1949)》、中國共產黨建設系列叢書等。開展黨的創建史料及檔案發掘、整理和保護工作,開展文本和影像資料主題徵集工程、口述黨史資料專項徵集工程、海外中共早期資料集中收集工程。設立常設性論壇,每年召開全國性理論研討會。成立黨的誕生地紅色主題理論宣講團,建設紅色理論教育陣地,開展紅色主題理論學習教育活動。

3.深化建黨偉大業績傳播。組織實施《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瞻仰中共一大會址重要講話精神宣傳報導方案》,推出“建黨歷程”“守護黨的精神家園” “迎接建黨百年” “申城先鋒”“努力當好新時代排頭兵先行者”等重大專題報導。製作播出一批紀念建黨百年的重點電視專題片、紀錄片,推出廣播電臺特別專題《黨旗下的迴響:100位先進黨員故事》、“紅色上海”百年百人系列報導,網路專欄“紅色上海———歷史上的今天”,新媒體“故事寶盒:100個黨的誕生地故事”等。在中央和外省區市主要媒體、全國性重點新媒體平臺播放《光榮之城》等公益宣傳片。

4.打造建黨主題文化精品。推進各個藝術門類文藝精品的創作生產,重點推進長篇報告文學《起點》、電影《一個政黨的誕生》、紀錄片《大上海》、滬劇《匿名者》《敦煌女兒》、話劇《新青年》《追夢雲天》、歌劇《李大釗》《田漢》、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芭蕾舞劇《閃閃的紅星》等的創作生產。鼓勵網路文化企業等製作推出更多有思想內涵、線民易於接受的黨的誕生地主題網路文藝作品、動漫形象和紅色遊戲。

5.開展紅色文化社會宣傳。深化“黨的誕生地·一線一站”地鐵文化長廊建設,在覆蓋主要地鐵線路和區域的基礎上,向機場、碼頭、火車站、視窗行業、大型城市綜合體等拓展。統籌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加強與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合作,通過組織聯盟、共同研討、聯合辦展、異地互動等,擴大黨的誕生地的輻射力、影響力。徵集發佈“圖說黨的誕生地的故事”公益廣告、“黨的誕生地”形象標識。開展“黨的誕生地·上海”主題市民微電影節、紅色故事大賽、革命歌曲大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集中宣誓、“牢記黨的誕生地的光榮與責任”主題宣傳等活動。

6.深化紅色文化宣傳教育。推動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開設中國共產黨創建史和建黨精神必修課,在相關學科課程中增加党的創建史和革命傳統文化教育內容。推動各級黨校、幹部教育培訓機構圍繞黨的誕生地主題進行課程研發,建立開放式、動態性的紅色文化和革命傳統教育培訓師資庫。以學前、小學、中學教材為重點,構建上海紅色文化和革命傳統教育課程和教材體系。編寫上海紅色文化幼兒讀物,開展“上海少年傳承上海紅色文化”系列教育活動。擴大“龍華英烈頌”宣傳範圍。

7.開發紅色旅遊精品線路。精心規劃設計開發“紅色之旅專線游”“領袖足跡尋訪”“發現之旅”等紅色旅遊精品,形成黃浦區新天地———思南路、靜安區成都路———靜安寺、虹口區山陰路———四川路、徐匯區徐家匯———龍華、長寧區愚園路———江蘇路等遊覽線路。推動大中小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與紅色文化旅遊相結合,辦好紅色旅遊進校園、上海大學生“紅色”自拍節、紅色旅遊線路設計大賽等活動。鼓勵文創企業對接紅色旅遊資源,開發弘揚紅色文化、紅色傳統和體現紅色基因的紀念品、工藝品和文創衍生產品。

(二)理論研究傳播品牌建設專項行動

1.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建設。加快推動當代中國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和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加快推動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建設。組織開展“改革開放4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建黨100周年”系列課題研究。積極建設海外中國學術中心,廣泛開展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推動將中國實踐、中國經驗納入國際學術體系。

2.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積極申報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國家重大專案,實施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馬克思主義理論專項課題研究。推動上海交通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師範大學等高校持續舉辦馬克思主義論壇。開展“國家戰略,上海實踐”經驗的總結研究。推動理論研究成果在內參刊物、學術期刊和理論新媒體上發佈。

3.加強上海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建設。積極承接國家研究任務,保持上海市研究中心在全國15個研究中心中的領先地位。組織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踐經驗總結。開展系列理論研討會,組織本市專家學者在《求是》《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紅旗文稿》等中央媒體刊發重要理論成果。加強學術外宣工作,辦好世界中國學論壇及海外分論壇,鼓勵支持學者講好中國故事。

4.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和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深化實施上海市示範馬克思主義學院遴選和建設工程,市委宣傳部與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共建2家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同步建設15家市級示範馬克思主義學院,建成3個左右馬克思主義理論高峰學科。統籌上海市教育基金會等實施“上海市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人才發展支持計畫”,評選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終身成就獎”“教學名師”“中青年拔尖人才”。

5.加強報刊電視網路理論宣傳陣地建設。實施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名稱刊(欄目)工程,打造一批在全國有重要影響的學術刊物和理論媒體。辦好《解放日報》馬克思主義研究專版,集中發佈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專家學者研究成果。組織《解放日報(理論版)》、《文匯報(理論版)》、《毛澤東和鄧小平理論研究》、《社會科學報》、上海電視臺《道·理》欄目等,加強對重要理論成果和學術活動的報導。積極創辦外文國際期刊,促進中國學術、中國理論的國際傳播。

6.打造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貫徹落實《關於加強上海新型智庫建設的實施意見》,深入實施本市新型智庫建設推進計畫和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完善智庫佈局,打造新型智庫體系。深入實施上海高校新型智庫建設推進計畫,支援有條件的文化企業興辦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新型智庫。

(三)城市精神弘揚專項行動

1.培育踐行城市精神的先進典型群體。把培養擔當中華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弘揚共築美好生活夢想的時代新風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結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辦好“光榮與力量———感動上海年度人物”評選活動、“美麗上海追夢人”重大先進典型專題發佈活動、“上海好心人”評選活動、“上海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好人好事”評選活動、上海市志願服務先進評選活動、“十佳百優”道德實踐風尚人物獎(美德少年)評選表彰活動等,完善先進典型禮遇制度。深入開展“尋找最美家庭”等活動,傳承良好家風家訓。持續開展上海企業創新文化品牌建設工作,展評發佈年度上海企業創新文化品牌。推動實施市科技系統創新文化建設工程等。

2.凸顯城市精神在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中的引領作用。緊扣城市精神,分門別類設計市民樂於參與的活動載體,同時總結提煉彰顯城市特質的經典性元素和標誌性符號,加大宣傳推介力度,推動城市精神融入城市血脈、走進市民心中,轉化為市民的思維方式、行為規範、人文情懷和文化氣質。深入開展市民修身行動,打造“修身日曆” “修身地圖” “騎行修身”等特色專案,開展市民修身書單發佈、閱讀馬拉松巡迴賽、城市文明論壇等重點活動,組織特色品牌和示範點評選,選出市級示範點50個、特色品牌項目30個、基層活動基地300個。大力弘揚雷鋒精神和志願文化,開展學雷鋒志願服務活動,深化上海志願服務組織運行、服務保障、能力建設、民生服務、文化涵育五大體系建設,推動志願服務制度建設。打造“上海市學校少年宮”課外活動品牌,發揮上海市學校少年宮聯盟作用,評選上海市示範性學校少年宮。

(四)人文歷史展示專項行動

1. 實施“上海名人”風采弘揚計畫。梳理上海名人資源,組織編撰修訂《上海名人錄》,籌建首座上海名人館,多藝術品種創作、多產品系列開發、多媒體管道傳播上海歷史名人、近現

代名人、當代名人故事,打響“上海名人”品牌。啟動多倫路文化名人街品牌提升計畫,實施武康路歷史文化名街、名人舊居保護行動。創新扶持一批以展示上海歷史文化名人形象為主題的文化節慶活動,支持舉辦全國魯迅文化周。為文化名人和社科大家樹碑立傳、建立故居。

2.實施“海派城市地標”品質提升計畫。以承載百年歷史的外灘萬國建築博覽群、反映改革開放成就的陸家嘴金融建築群和環人民廣場文化建築群、展示新時代風采的後世博建築群為重點,描繪城市天際線。重點建好上海博物館東館、上海圖書館東館、上海大歌劇院、上海文學博物館等新型文化地標。深化黃浦江45公里濱江岸線綜合利用,建設世界級濱水公共開放空間,鼓勵打造黃浦江東岸文化聚集帶、濱江郵輪文化帶、楊樹浦濱江創新帶、北外灘文化功能區、濱江西岸文化帶,建成特色鮮明的濱江文化長廊。實施蘇州河文化搖籃提質計畫,深度發掘和利用蘇州河沿線人文和歷史資源,推進沿岸人文休閒集聚帶和文化地標建設。推進徐匯區“徐家匯源文化品牌”、長寧區“海派藝術街區”、虹口區“多倫路文化品牌”、金山區和奉賢區“濱海文化品牌”、松江區“廣富林上海之根文化品牌”、青浦區“青龍鎮文化品牌”、崇明區“生態文化品牌”等區域文化品牌建設。

3.實施“上海著名歷史事件”宣傳普及計畫。圍繞近代遠東第一大城市,中國現代工業和中國工人階級的搖籃,黨的誕生地,新時代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的發展定位,梳理上海著名歷史事件,做好普及宣傳教育工作。挖掘重大歷史事件題材,創新展示載體形式,充分反映現當代上海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領域取得的發展成就。總結上海經驗、上海成就、上海舉措,形成新時代上海大事記。繼續編纂上海地方誌、城市編年史以及地方誌普及讀本系列圖書,提高地方誌資源開發利用水準。加快上海通志館新館建設,打造具有百年歷史積澱的新型通志館。

(五)媒體創新發展專項行動

1.做大做強主流媒體。重點打造精品黨報《解放日報》、全國人文大報《文匯報》、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新民晚報》,推動《新聞晨報》等都市報發展成為定位精准、各具優勢的市場化媒體集群。推進上海廣播電視臺頻道流程再造和內容產品創新,做強新聞立台的東方衛視,鞏固第一財經全國財經媒體標杆地位,打造華語紀錄片領先品牌真實傳媒,建好影視製作知名品牌幻維數碼。把東方網建設成為全國最具影響力的重點新聞網站之一。

2.加快 推動融合轉型。把內容生產作為根本,把移動優先作為發展戰略,把“中央廚房”建設作為龍頭工程,把強化全媒人才培養作為重要支撐,推進媒體深度融合、整體轉型。重點把上觀新聞打造成為地方黨報整體轉型第一品牌,把澎湃新聞打造成為擁有億級用戶的時政新媒體領先品牌,把介面·財聯社打造成為中國移動財經用戶端領先品牌,把BestTV 打造成為用戶過億的平臺級視頻新媒體,把看看新聞網打造成為互聯網視頻新聞第一品牌,把阿基米德FM 打造成為中國互聯網音訊互動社區標杆平臺,把東方頭條打造成為中國新聞網站用戶端影響力領先品牌。鞏固“上海發佈”在全國政務新媒體中的領先地位。支持觀察者網、喜馬拉雅FM、東方財富網等社會新媒體以導向正確為前提加快發展壯大。

3.創新開展國際傳播。制定實施《上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三年行動計畫(2019-2021年)》。加快建設基於網路傳播、海外落地的英語新媒體平臺,重點推動《上海日報》、上海外語頻道加強海外合作傳播,依託SHINE、ShanghaiEye等新媒體平臺深化整體轉型,提升傳播能級。推動《新民晚報(海外版)》、第六聲、一財全球等外宣媒體擴大海外影響力。發揮好上海對外資訊服務熱線962288等外宣平臺作用。擴建升級“感知上海”網上國際新聞中心,加大“魅力上海”城市形象品牌推廣力度,推進“城市背景板”工程。在上海參建的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打造“思想者對話”“媒體早餐會”“文化體驗日”等活動品牌。

(六)文藝高峰攀登專項行動

1.推進“五年百部精品創作工程”。以文學、影視、舞臺、美術、群文、網路六類文藝體裁為重點,聚焦重大歷史題材、重大革命題材、重大現實題材,緊扣改革開放4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建黨100周年等重大時間節點,創作推出百部彰顯時代特徵、中國特色、上海特質的主旋律“扛鼎之作”。聚焦舉辦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對相關題材文藝創作專案予以重點扶持。實施“時代風采———上海現實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等。

2.推動文藝院團發展壯大。深化國有文藝院團“一團一策”改革,實施重大題材“一團一精品”,著力把上海芭蕾舞團、上海歌劇院、上海交響樂團、上海雜技團、上海木偶劇團等打造成為亞洲一流院團,推動上海民族樂團、上海京劇院、上海昆劇團、上海越劇院、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上海歌舞團等成為全國同類院團的排頭兵。積極培育區級、民營文藝院團。為來滬發展的文藝人才創造良好發展環境,培育集聚更多優秀演藝市場主體。

3.深入推進“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著力打造中華創世神話藝術創作高地,加快在文學、舞臺藝術、廣播影視、美術、網路文藝、群眾文藝等領域推出一批文藝精品,重點打造《中華創世神話史詩》、電影《大禹治水》、越劇《素女與魃》、戲曲《神話星空》、歌劇《炎黃曲》、3D舞臺劇《創世神話漫遊記》等。著力打造中華創世神話學術研究高地,組建研究團隊,編撰“中華創世神話研究大系”,建立中華創世神話研究基地,舉辦中華創世神話上海論壇,辦好《中華創世神話》輯刊,構建有中國底蘊、中國特色的創世神話思想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著力打造中華創世神話教育傳播高地,推動中華創世神話研究和創作成果融入國民教育、道德建設,全面做好對內對外宣傳。

(七)文教結合提升專項行動

1.提升高端人才培養水準。市委宣傳部與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大學深化部校共建新聞學院工作。實施緊缺文藝人才引育計畫,建好高校9個高層次文化藝術人才工作室、9個緊缺文藝人才創新工作室,新增若干個高校人才工作室、名師工作室。推動上海樂隊學院、上海舞蹈學院、上海電影學院、上海美術學院、上海國際時尚創意學院、上海國際設計創新學院建設。實施緊缺文藝技能人才培養培訓計畫。加強市級學生藝術團聯盟建設。

2.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深入開展戲曲進校園、高雅藝術進校園、中華梨園經典賞析、軍樂團進高校等活動,舉辦長三角青少年戲曲大賽。建立“一個基地帶動十所學校”機制,將73所中小學建設成為上海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習暨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優秀傳習基地。推動中華創世神話研究和創作成果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將《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連環畫繪本》納入市中小學、幼稚園教學用書推薦目錄範圍。

3.建好交流展示推介平臺。辦好學生文化創意作品展示活動。建立長三角區域高校參與“匯創青春”活動工作機制,成立文化創意產教聯盟,建設文化創意作品線上推介平臺。分類支援高校學術期刊發展,分步達到國內國際相關學科學術期刊頂級水準。實施高校重大教育出版工程,重點支援納入本市“高峰”“高原”學科建設範圍的相關學術成果出版。推動實施高校實體書店扶持計畫。

(八)品牌節展提質專項行動

1.提升重大節展國際排名。推動上海國際電影節綜合影響力進入國際A 類電影節前三位。把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打造成為亞太地區最專業的演藝交易平臺和最具國際影響力的藝術節之一。把中國國際數碼互動娛樂展覽會打造成為世界第一大遊戲展。提升F1中國大獎賽、上海ATP1000網球大師賽、上海環球馬術冠軍賽、國際田聯鑽石聯賽、上海國際馬拉松賽、上海佘山高爾夫冠軍賽、環崇明島國際自盟女子公路世界巡迴賽、“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上海國際芭蕾舞比賽、上海國際小提琴比賽、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評選、中國上海國際童書展、上海國際文學周等的國際知名度。充分發揮文化功能,全力助推中

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舉辦。

2.提升全國性重要節展社會影響力。辦好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提升上海旅遊節、上海時裝周、上海雙年展、上海書展、上海科技節、上海郵輪旅遊節、中國國際動漫遊戲博覽會、中國(上海)國際樂器展、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全國高等美術教育成果系列展等節展活動的知名度和認可度。

3.辦好各區特色品牌文化活動。深入實施“一鎮一品”品牌培育工程,創新開展特色民間文化活動。辦好浦東上海浦江滬劇節、黃浦上海城市草坪音樂會、靜安“濃情靜安·爵士春天”音樂節、徐匯上海西岸音樂節、長寧上海虹橋文化之秋藝術節、普陀蘇州河文化藝術節、虹口精武國際錦標賽、楊浦上海共青森林音樂節、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節、閔行上海合唱節、嘉定上海汽車文化節、金山中國故事節、松江辰山草地廣播音樂節、青浦朱家角水鄉音樂節、奉賢“言子杯”全國青少年藝術賽事、崇明森林旅遊節等特色品牌文化活動。

(九)公共文化服務增效專項行動

1.健全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網路。保障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向公眾開放的面積不少於90%,建成中心城區10分鐘、郊區15分鐘標準化公共文化服務圈。繼續推進新建街道、大居、基本管理單元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分中心)拾遺補缺建設,力爭到2020年新建或改擴建40個以上。提升5600個標準化居村綜合文化活動室(中心)服務功能。鼓勵各區開展文化廣場和各級各類博物館、美術館建設,把民營博物館、民營美術館等納入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2.創新公共文化運營服務模式。完善市、區、街鎮、居村四級配送體系,重點向遠郊居村、新建城鎮和大居傾斜。推進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服務標準化、運營社會化、管理專業化、供給精准化,建立“合格供應主體”制度,推廣全委託和專案委託管理模式,創新面向養老、親子、青年等的服務。總結市民文化節政府主導、社會支持、各方參與、群眾受益的舉辦經驗,推廣政府、市場和社會良性互動、共建共用的公共文化服務新模式。完成“文化上海雲”升級改造,豐富線上公共文化服務主體和服務內容。搭建多種形式的公共文化內容配送社會化供需對接平臺,辦好公共文化產品設計大賽、公共文化內容配送新主體新產品展

示交流活動等配送對接活動。壯大上海市文化志願服務聯盟,健全文化志願服務工作制度,擴大文化志願者服務基地規模。

3.擴大公共文化服務覆蓋範圍。制定《上海市群眾文化創作三年行動計畫》,開展“民間藝術之鄉”創建工作。發揮公共文化建設創新項目示範作用,激勵各類主體推出更多群眾喜愛、惠及百姓的創新產品。保障特殊人群基本文化權益,完善無障礙數位圖書館建設,實施盲文出版工程,提供“社區陽光院線”無障礙服務,落實農民工“兩看一上”工程。建設“書香上海”,推動“全民閱讀”地方立法,發掘優秀閱讀推廣組織和閱讀推廣人,辦好“中國最美的書”評選等,提升“解放書單” “市民修身書單”“靜安讀書周” “思南書集” “思南賞藝會” “思南讀書會” “綠色悅讀” “悅讀青春” “書聲閱讀會” “陸家嘴讀書會”“蘇州河書房”“清閱樸讀”等的影響力。做好全民科普工作,辦好國際科技藝術展演、上海科普大講壇等品牌活動,培育“科學之夜” “科普集市”等新型活動。打響孝親文化品牌,辦好上海市老年文化藝術節。

(十)文創產業騰飛專項行動

1.建設全球影視創制中心。加強影視劇本扶持,推出一批優秀劇本。依託上海大學電影學院、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上海戲劇學院阿裡電影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創意學院、上海視覺藝術學院、上海電影藝術職業學院等,引進全球優質電影教育資源,打造多樣化影視人才培養平臺。以“松江科技影都”建設為龍頭,打造“1+3+X”影視產業發展格局。重點培育一批技術領先的影視後期製作企業。用好電影扶持專項資金等,加大對產業載體建設、產業融合發展、產業技術研發創新以及優質電影創作、攝製、發行、放映企業的支持力度。

2.打造亞洲演藝之都。用好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等平臺,實施好“上海首演”計畫,力爭實現年均演出4萬場次的目標。優化演藝設施佈局,支援環人民廣場演藝活力區等8個重點演藝集聚區建設,加快形成演藝產業集聚效應。盤活現有演出劇場資源,做大做強各具特色的駐場品牌,鼓勵發展具有文化旅遊特色的演藝產品。聚焦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品牌建設,打造“虹橋舞蹈”文化品牌,形成國際專業舞蹈培養、培訓、展示、交流高地。全面打造“上海藝術商圈”品牌,進一步提質增效,助推“上海文化”“上海購物”品牌融合發展。

3.建設全球動漫遊戲原創中心。實施中華創世神話和中國經典民間故事動漫創作、原創藝術類精品遊戲推優扶持工程。用好動漫遊戲扶持資金,加大對原創動漫遊戲精品和優秀動漫遊戲企業的扶持力度。加快上海網路遊戲出版申報服務平臺建設,加強動漫技術設備和公共技術平臺支撐服務體系建設。引導促進動漫遊戲會展平臺發展,活躍動漫遊戲及衍生產品消費。鼓勵投資建設電競賽事場館,做強本土電競賽事品牌,支持國際頂級電競賽事落地,加快全球電競之都建設。

4.鞏固國內網路文化龍頭地位。提升中國(上海)網路視聽產業基地服務能級和集聚效應。依託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大學等高校科技園,引導領軍企業聯合中小企業和科研單位佈局創新鏈,加強關鍵技術研發、商業模式創新。扶持一批網路文學、網路視聽等優勢領域領軍企業,鼓勵全國知名網路文化企業落戶。支援優秀健康原創網路劇、網路電影、網路音樂、網路演出、網路表演等在本市製作發行。鼓勵模式創新,推動網路文學、網路視聽產業跨媒體、跨平臺互動合作。加強雲計算、大資料、虛擬(增強)現實、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新興資訊技術在網路文化產業中的融合應用。

5.構建出版產業新格局。建設古籍、科技、少兒、音樂、美術、教育、社科人文、外文教材等出版產業集群。提升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復旦大學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等的影響力,建成一批高品質專業學術出版中心。加快推進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市。加快建成南上海出版園。支援品牌民營出版機構落戶,鼓勵民營與國有出版單位深度合作。推進出版產業全流程數位化建設,實施滬版圖書數位化工程,打造《辭海》數位出版發佈雲平臺。實施《辭海》《大辭海》《漢語大詞典》《英漢大詞典》《十萬個為什麼》等國家級出版工程。做強《收穫》《萌芽》《上海文學》《小說界》《少年文藝》等原創文學期刊和《鐳射》《細胞》《社會》等專業期刊,提升《故事會》等大眾期刊美譽度。推動實體書店升級發展。推動上海小學數學教材“走出去”。

6.建設國際重要藝術品交易中心。加快推進浦東外高橋、徐匯濱江藝術集聚區建設,支持藝術類文化創意園區發展,鼓勵舉辦環藝術院校藝術集市。支持上海藝術博覽會、上海青年藝術博覽會、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世界手工藝產業博覽會等發展。激發朵雲軒等本土藝術品交易品牌活力。大力發展藝術品電子商務。爭取上海自貿試驗區開放政策試點,積極引進國際知名藝術拍賣公司和藝術博覽會。

7.加快實施文化裝備產業鏈佈局。加快上海國際高科技文化裝備產業基地建設,提升上海自貿試驗區文化裝備應用示範平臺服務能級,打造“一基地、一平臺、多園區”的文化裝備產業空間佈局。鼓勵研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引領新型文化消費的文化裝備技術,加快先進舞臺設備、新型影院系統等的集成設計和市場推廣。鼓勵本市文化裝備項目申報上海市高端智慧裝備首台突破和示範應用專項。引進和舉辦具有國際頂尖水準的文化裝備展會,舉辦上海國際文化裝備博覽會。

8.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加大市場主體培育力度,健全上海文化企業十強、上海文化企業十佳和上海文化創業年度人物等推優扶優機制。提升上海張江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等的服務能級,推動市級文化創意園區專業化、品牌化、特色化發展。加快重大產業專案建設,發揮上海迪士尼、海洋公園、冰雪世界、歡樂穀等的輻射帶動作用。鼓勵支援海內外優秀文化產品在上海首發、首演、首映、首展。打造“中華文化走出去”上海品牌,加強“文化中國”項目建設,做強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上海),籌辦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營造良好營商環境,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成立上海市文創產業促進會。

(十一)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專項行動

1.加強城市歷史風貌保護。重點保護好730萬平方米石庫門里弄建築、近現代代表性建築和工業遺產、二戰猶太難民居住區等。積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大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力度,制定《上海市郊野鄉村風貌規劃設計導則》,重點提升新場、高橋、川沙、朱家角、金澤、練塘、楓涇、張堰、嘉定(鎮)、南翔、七寶、羅店、羅涇、召稼樓、青村、莊行等江南水鄉古鎮保護水準。加強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打造陝西北路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衡複海派文化精品街區、豫園傳統文化商區、曹楊新村歷史風貌區等品牌街區,實施提籃橋歷史風貌區、江川新中國紅色工業文明風貌區、寶鋼不銹鋼工業風貌街坊保護開發。嚴格實施崇明世界級生態島“中國元素、江南韻味、海島特色”風貌管理。推進“世界記憶遺產”申報工作。

2.加大文物遺址保護力度。健全文物資源管理利用機制,實施重點文物搶救保護工程,重點保護好3435處各級不可移動文物,做好青龍鎮遺址考古發掘和商船會館保護修繕工作,建設好崧澤遺址博物館、元代水閘博物館、廣富林文化遺址、華亭古石塘等遺址保護場館,修葺豫園、古漪園、秋霞圃、醉白池、曲水園、金鼇山等上海江南園林,保護好唐經幢、嘉定孔廟、松江方塔、真如寺大殿、崇明學宮等重要古建築。開展長江口一號和二號沉船遺址水下勘探工作。推進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工作。在文物修復、保護材料、風險處置、裝備研發、智慧博物館等領域,加強共性關鍵技術攻關。推動文物資訊資源開放共用,促進文化文物單位用活文物資源。

3.做好古籍保護利用和出版。實施古籍保護計畫和重點古籍出版規劃。提升古籍再生性保護水準和古籍智慧化展示技術水準,建立古籍聯合目錄和古籍數位資源庫。建立珍貴古籍名錄,設立專題保護專案。提升上海市古籍保護中心在古籍保護領域的引領示範作用。鞏固上海古籍出版社在古籍出版領域的優勢地位,加強古籍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發揮好上海古籍書店等陣地作用,打造優秀傳統文化學術空間和傳播平臺。

(十二)江南文化研究發掘展示專項行動

1.加強江南文化學術研究。依託現有研究機構建設江南文化研究院,打破學科界限,組織歷史學、哲學、人類學、考古學、民族學、社會學、語言學等相關學科門類的專家學者,綜合運用比較研究、文獻研究、實地研究、考古研究等方法,開展全方位、深層次理論研究,著力推出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學術成果,著力打造全國江南文化研究的文獻高地、學術高地、人才高地。設立一批學術項目、研究課題,創辦一批學術交流平臺,經常舉辦研討會、座談會、講壇、論壇,把全國知名專家學者吸引到上海搞學術、出成果,逐步主導江南文化的學術研究,不斷擴大江南文化在全國乃至全球的影響力。鼓勵各區挖掘本土文化,編撰出版學術研究書籍,豐富江南文化內涵。

2.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展示水準。深入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性記錄和數位化工程。加強江南傳統文化樣式保護和利用,加強江南詩書文賦等的研究和發掘,加強江南優秀民風民俗的繼承和弘揚,豐富線上線下展示傳承方式,推動傳承活動進展館、進校園、進社區、進家庭。制定實施《上海市傳統工藝振興計畫》。將上海大世界打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新平臺。以國際(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論壇為平臺,加強“一帶一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建設。探索創辦上海國際傳統工藝博覽會,辦好“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活動、上海民族民俗民間文化博覽會、上海學子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館行、江南百工———長三角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天工開物———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國精品邀請展等活動,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舉辦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展覽展示活動。辦好“傳承人對話”系列活動,搭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跨界合作平臺。啟動“非遺在社區”專案,廣泛開展演、講、示等傳承傳播活動。充分運用數位化、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水準。開展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

目品牌建設研究。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統籌協調

市委宣傳部牽頭成立“上海文化”品牌推進工作領導小組,切實發揮好統籌協調和督促推進作用,強化部市合作、市區聯動、區區聯合,深化文化與教育、科技、金融、貿易、旅遊、體育等融合發展。各區、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各司其職抓好落實,有效實施宏觀資源配置、空間結構佈局、政策環境優化、基礎條件配備。建立跟蹤督促機制,梳理形成問題清單、專案清單、措施清單,持續跟蹤督查各項工作進展情況。

(二)集聚社會力量

降低社會資本准入門檻,簡化審批備案程式,營造更加寬鬆

(三)加大扶持力度

完善財政投入機制,重點扶持彰顯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重大工程和專案,著力保障對“上海文化”品牌的孵化培育、提升振興、搶救保護、宣傳推廣。鼓勵各區結合自身定位,因地制宜加大資金投入、政策扶持力度,扎實推進重點專案落實。充分發揮各級各類文化建設專項資金、投資基金的引導作用。支持銀行、保險、擔保、典當、融資租賃等各類融資服務機構,創新開發特色融資產品,促進“上海文化”品牌建設。

(四)強化人才支撐

深入實施中央宣傳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工程,深入推進國家“千人計畫”、上海“千人計畫”、上海“領軍人才”等文化領域人才選拔推薦工作。積極引進國際國內文化大師名家,試點設立工作室。加大對傑出文化人才的褒獎力度,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文化藝術榮典制度。推動培養和塑造海派藝術大師,推進文化“青年英才”培育,實施上海青年文藝家培養計畫、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畫等。創新文化人才發現、引進、培養、教育、交流、激勵機制,加強文化人才就業、創業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支援行業協會為文化人才提供專業化服務。

(五)深化品牌宣介

充分利用中央駐滬媒體、全市各級各類宣傳資源以及駐滬境外媒體、國外駐滬領館等,面向國內外大力宣傳上海打造文化品牌的舉措、成效、經驗,大力宣傳上海知名文化專案、企業、產品、人才。組織開展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高層次研討會,提高社會各界對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的認識,擴大“上海文化”品牌的知曉度。依託上海區域優勢和政策優勢,拓寬文化貿易、交流合作、網路傳播等管道,提升優秀文化產品海外主流市場佔有率,提高“上海文化”品牌國際影響力。

製圖:杜瓊瑤

編輯:孔建宏、顧依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