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榆次 我夢想起飛的地方

編者按: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榆次解放70周年, 這期間榆次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成就。 在各個領域、不同地域湧現出了一批批勤奮敬業, 成就斐然的模範人物, 精英人才。 今天起, 本報將開闢改革開放40周年、榆次解放70周年人物訪談專欄, 聚焦他們的人生經歷, 記錄他們的感人故事。

地處晉商故里的榆次人傑地靈, 一方水土孕育出無數才智超群的精英人士。 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榆次的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每年從榆次一中、二中等重點中學考上名牌大學的優秀學子不計其數。

據不完全統計, 從1977年到2002年的23年間, 僅由榆次一中、二中、經緯中學、晉華中學考入中國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這三所全國頂尖高校的學生就有近200人。

今天他們中的大部分都已經成為活躍在政界、商界、文教科技等多個領域的精英人士。 他們是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歲月一路成長起來的一代, 雖然如今他們身在異鄉, 但對家鄉始終有一份剪不斷的牽掛。 近日, 記者採訪了回家探親的清華大學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郭紅仙。 這位1985年從榆次二中考入清華大學的“學霸”, 儒雅健談, 睿智謙和。 她飽含深情地說, 是家鄉的老師們教育、培養了她, 榆次是她夢想起飛的地方, 她深愛著養育她的這片熱土。

師恩難忘

她的人生在這裡起飛

“分數只是一時, 而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會是一生。 ”談起自己在榆次二中初中、高中的求學歲月, 郭紅仙最念念不忘的就是老師們對她的殷殷教導和傾情關愛。

初中畢業時成績優異的郭紅仙一度想報考師範學校, 因為在當時上大學對人們的吸引力並不大, 上師範學校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但數學老師萬仁荃、班主任于素珍老師、教導主任陳志強老師卻極力勸導她報考高中, 郭紅仙最後報考了榆次二中, 最終在1985年的高考中考入清華大學, 個人價值得到了進一步的體現, 也讓她能夠在更高更大的平臺上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

高中三年裡的一位位老師都讓郭紅仙受益匪淺, 至今難忘。 王明哲老師數學課上的風趣幽默、劉瑞民老師高超的英語教學藝術、班主任張晉鎖老師的嚴格要求、李樹本老師物理課上嚴密的推導分析能力、薛文藻老師對化學教學的熱愛……在老師們的一步步指引下,

郭紅仙積累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讀書的關鍵在於既能鑽進課本裡, 又能跳出課本外, 裡外結合才能豁然開朗, 融匯貫通。 同時要加強課外閱讀, 參加各種有意義的活動, 堅持體育鍛煉, 開闊眼界, 放鬆身心, 調整心態, 使自己充滿活力。 高中三年, 無論是酷暑還是嚴冬, 郭紅仙每天都要從榆次郭村到二中騎車往返10餘裡。 但她不以為苦, 盡情享受著學習的樂趣, 靜靜等待著理想的種子破土而出的那一天。

經歷了三年的刻苦攻讀,

1985年8月, 郭紅仙收到了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成為榆次二中文革結束後第一個叩開清華校門的學生, 她像一隻展翅翱翔的雄鷹, 飛向了更廣闊的天空。

時至今日, 回憶往昔, 清晨校園裡琅琅的讀書聲、一天快樂的學習與嬉戲、夕陽下結伴回家的畫面都成為了定格在她記憶深處的最難忘的青春歲月, 永遠珍藏在她的腦海裡!

辛勤耕耘

教學研究相映生輝

郭紅仙在清華就讀的是土木工程系建築結構專業, 同時輔修電腦科學與技術專業, 在英才薈萃的清華園裡, 郭紅仙依舊顯示出了超強的學習能力, 她認為這得益于母校老師給予她的培養和訓練。 1990年畢業獲得建築結構工程和電腦科學與技術雙學位, 當年免試進入土木工程系攻讀碩士學位,

獲得結構工程碩士學位後留校任教, 2001年考入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在職攻讀博士學位, 2007年獲得博士學位。 現在為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郭紅仙非常熱愛教育事業, 她喜歡教學和科研, 欣慰于年輕學子的成長和進步。 她主講的課程有《工程結構》《砌體結構課程設計》《土木與生態工程》《工程結構事故分析與處理》等。 早期的研究工作側重於土木工程中的電腦應用, 1998年起研究方向轉向岩土工程, 目前主要的研究領域是微生物岩土改性技術、基於淺層地溫能利用的能源地下結構和基坑開挖與支護。 從事該項研究, 她有時會率領科研團隊深入各地的專案工地, 有時甚至是非洲等海外地點, 團隊中男多女少,但她對此習以為常,笑言在工作中常會忘記自己的性別。

孜孜以求,必有所獲。近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第46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覽會”上,郭紅仙和另一名同事的微生物岩土課題組參展的“劣化漢白玉和砂岩文物微生物修復”獲本屆國際發明展金獎。據瞭解,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創辦於1973年,由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瑞士聯邦政府及日內瓦市政府共同舉辦的世界知名的國際發明展,是全球舉辦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發明展,旨在展示全球各地各種創新發明品,是高新技術“產學研”轉化的重要國際化平臺之一。從2008年至今的10年間,他們在這一領域不懈努力,學術研究受到了國際同行的廣泛認可,獲得了7項中國國家發明專利,引領了國內該領域的蓬勃發展。郭紅仙告訴記者,作為科研工作者最大的心願就是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夠造福社會。目前課題組正與文保公司和研究機構聯合對雲岡石窟以及北京漢白玉文物古建等展開微生物維修保護的可行性研究。此外,該技術還可應用于海洋環境珊瑚砂吹填地基預固化、疏浚淤泥固化與再利用、砂土地基液化整治等等更廣泛的領域。她期待這項成果的更多應用。

教學科研之余,郭紅仙還擔任著專業領域的一些社會職務,擔任中國建築學會施工分會基坑專業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期間,組織出版發行了《基坑工程實例》六冊和紀念該委員會成立20年的紀念文集《基坑工程20年》。2014年任中國建築學會建築施工分會常務理事。作為業內頂尖的專家,這些工作使她在更廣闊的範圍內施展才華,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國家做出貢獻。

情系家鄉

願為榆次發展獻計出力

郭紅仙雖然離開家鄉已經30多年,但對家鄉總有一份難以割捨的情懷。她每年都要回家探親,關注家鄉的發展變化,盡己所能為家鄉獻計出力。

2006年以來,郭紅仙擔任了清華大學山西招生組的成員。她欣慰地感受到了晉中包括榆次近年來在教育上的發展變化和喜人成就,特別是在教育均衡、教學品質、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等方面成績突出,每年都有學生考入清華、北大等高等學府。她希望能夠借此機會為家鄉更多地發現人才、培育人才。

作為一個土建領域的科研人員,她對於家鄉的城市建設格外關注。方便快捷的城市交通、現代化的市政設施、美麗宜人的城市綠化、大學城的入駐……每一次回榆次探親,郭紅仙都為家鄉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而欣喜,她也會到文化場館、旅遊景點、名勝古跡去看看,領略這座古城獨有的人文氣息。她希望家鄉的建設要有自己的個性,在建築類型、城市風格打造上體現與眾不同的特點,這樣才能更富有魅力,提升城市品位,吸引更多遊人。她也希望能有機會為家鄉建設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團隊中男多女少,但她對此習以為常,笑言在工作中常會忘記自己的性別。

孜孜以求,必有所獲。近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第46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覽會”上,郭紅仙和另一名同事的微生物岩土課題組參展的“劣化漢白玉和砂岩文物微生物修復”獲本屆國際發明展金獎。據瞭解,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創辦於1973年,由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瑞士聯邦政府及日內瓦市政府共同舉辦的世界知名的國際發明展,是全球舉辦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發明展,旨在展示全球各地各種創新發明品,是高新技術“產學研”轉化的重要國際化平臺之一。從2008年至今的10年間,他們在這一領域不懈努力,學術研究受到了國際同行的廣泛認可,獲得了7項中國國家發明專利,引領了國內該領域的蓬勃發展。郭紅仙告訴記者,作為科研工作者最大的心願就是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夠造福社會。目前課題組正與文保公司和研究機構聯合對雲岡石窟以及北京漢白玉文物古建等展開微生物維修保護的可行性研究。此外,該技術還可應用于海洋環境珊瑚砂吹填地基預固化、疏浚淤泥固化與再利用、砂土地基液化整治等等更廣泛的領域。她期待這項成果的更多應用。

教學科研之余,郭紅仙還擔任著專業領域的一些社會職務,擔任中國建築學會施工分會基坑專業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期間,組織出版發行了《基坑工程實例》六冊和紀念該委員會成立20年的紀念文集《基坑工程20年》。2014年任中國建築學會建築施工分會常務理事。作為業內頂尖的專家,這些工作使她在更廣闊的範圍內施展才華,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國家做出貢獻。

情系家鄉

願為榆次發展獻計出力

郭紅仙雖然離開家鄉已經30多年,但對家鄉總有一份難以割捨的情懷。她每年都要回家探親,關注家鄉的發展變化,盡己所能為家鄉獻計出力。

2006年以來,郭紅仙擔任了清華大學山西招生組的成員。她欣慰地感受到了晉中包括榆次近年來在教育上的發展變化和喜人成就,特別是在教育均衡、教學品質、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等方面成績突出,每年都有學生考入清華、北大等高等學府。她希望能夠借此機會為家鄉更多地發現人才、培育人才。

作為一個土建領域的科研人員,她對於家鄉的城市建設格外關注。方便快捷的城市交通、現代化的市政設施、美麗宜人的城市綠化、大學城的入駐……每一次回榆次探親,郭紅仙都為家鄉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而欣喜,她也會到文化場館、旅遊景點、名勝古跡去看看,領略這座古城獨有的人文氣息。她希望家鄉的建設要有自己的個性,在建築類型、城市風格打造上體現與眾不同的特點,這樣才能更富有魅力,提升城市品位,吸引更多遊人。她也希望能有機會為家鄉建設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