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張金榮:進新高考賽道,必須看清的幾大痛點

張金榮:進新高考賽道, 必須看清的幾大痛點

晨霧 / 轉帖

多知網5月1日消息, 在多知網舉辦的第十五期OpenTalk活動現場, 愛培優CEO張金榮分享了目前各地自主選拔的現狀、以及公立校高中的選撥難點。

以下是演講實錄, 經多知網整理:

拼裸分已是“死路一條”, 自主選撥有數百億市場

自主招生原是一個很小眾的市場, 現在體量正在增大。

以我自己的案例, 來做個對比。 我是2002年考到北大物理學院, 當年在山東以687分排85名。 2017年清北擴招了50%, 清北在山東總的招生人數超過300人, 巧合的是, 2017年山東理科考生第85名也是687分, 但報考北京大學, 卻會因低於分數線2分而落榜。 在擴招超過50%的情況下, 相同的位元次, 相同的成績, 結果差別非常大。 原因是什麼?就是新高考改革。

作為新高考試點省份, 2016年清北兩所學校在浙江加起來, 裸分錄取了11%的學生, 但是2017年結果出來大家更吃驚, 北大裸分錄取了12個,

清華裸分錄取了15個, 加起來裸分不到8%。

裸考的這條路變的越來越窄, 我們看看一些省份的資料。 2017年北大在安徽省總共招124人, 就是說在高考錄取工作開始之前, 安徽已經有123人拿到北大降分, 降分幅度多為10分到60分, 如果你在安徽沒參加各種自主選拔的,

完全靠拼高考裸分考北大, 意味著你至少已經有123個競爭對手, 他們至少拿到10分。

四川也是一樣, 清華、北大分別招189、141人, 卻有137人、121人拿到降分。 在江蘇, 清華招160人, 拿到降分的是173個人, 比招的名額還多。

這證明裸分這條路越來越窄, 還去拼這條路基本上死路一條。

這是湖南和河南的資料, 全國的情況也是在30%左右。 河南全國的考生數量排第一, 湖南競賽在全國是頂尖的, 是競賽的大省。

這組資料是部分985高校2017年在京提檔線, 可以看到名校之間的分差越來越小了, 高校分差的減小意味著各高校在裸考上的名額投入越來越少,

意味著高考分數的區分度越來越低, 高校希望能有更多自主選拔的方式來增加招生的比例。

北大、清華是除了自主招生還有別的錄取方式, 博雅計畫、專項計畫等等。 我們曾經統計過, 進北大的方式其實有17種, 清華的方式有18種。 除了清北之外, 其他的高校也有各種各樣的計畫。 比如, 物理系需要哪種學生?需要在物理上有興趣、有培養空間、有潛力的, 如果綜合成績考的很高, 語文和英語分很高, 但是物理並不強, 這不是物理系想要的。

出現這些資料的原因是, 高考招錄規則正在發生非常大的變化。 這個變化是顛覆性的。 2010年發佈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2014年國務院發佈《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 這次高考改革的力度是空前的,是國務院親自在推動,這輪高考改革醞釀了好多年,有三個關鍵字: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

自主選拔的趨勢不可逆。2013年出了“人大事件”,這個事件之後,所有人覺得這個市場會收縮。但事實證明並沒有,反而監管加強了,有了“陽光高考平臺”,所有的資訊都要公示。

不算綜合評價、專項計畫,僅自主招生2015年有16.2萬人報名參加,2016年是48.5萬人,2017年是60.6萬人,今年是82萬人。綜合來看,市場的體量已經是很大了,保守估計會有幾百億的規模。

自主選拔的核心指標,以容易量化的學科競賽為主

自主選拔的指標,各高校招生簡章寫了很多,最終認的是“獲獎情況”,各種獎項裡面包括科創類、學科特長類,學科特長又分理科和文科。在今年的招生簡章裡,文科類的競賽基本上都被拿掉了,所以現在最堅挺的就是“五大學科競賽”。所以說,當前的自主選拔評價體系裡,仍以更加容易量化的各種學科競賽獎項為主要參照指標。

五大學科分別是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和資訊學,這五大學科每年產生的獎項數量,目前看在4萬人左右。這些獎項包括國獎(國1、國2、國3)和省獎(省1、省2、省3),加起來有4萬多。未來,獎項數量肯定會增加,因為五大學科競賽的學生供不應求。當然,報考人數也在增多,2017年報名參加物理競賽就有80萬人。

現在教育部在小學、初中的奧賽,都在管控,這是為了抑制“全民奧數”的現象。實際上我們發現小學和初中的奧數難度沒那麼高。因為難度不高,所以說會有一批資質相對並不突出的孩子,為了拿到不錯的成績,給其他周圍的人造成一個反向的示範——誰都可以學奧數,拿到一個好的奧數的成績,進名校。但高中的奧賽難度非常高,沒有天賦,想拿到好一點的獎項成績,非常難。我們也從來不鼓勵所有的學生參加奧賽,奧賽終歸是適合那5%的學生。

回到競賽與自主選拔的話題,我們可以看到,競賽成績決定了中學的名校升學。我們會發現獎牌的數量反映了學校的競賽水準,人大附中在金牌總數上排第一,看人大附清北降分的人數,一所學校就拿到119個降分,非常驚人。其他學校數量也不少,一定程度上競賽和自招的水準成正比。

越來越多的中學,意識到競賽之于升學的重要性,開始加大投入力度,新高考下學科競賽已成為它們新的剛需。舉個我們山東的案例,以前曆城二中在中考招生比山東省實驗中學吃虧不少,中考分數線低一二十分,只能招到2000名以後的學生,這個差距還是非常大的。最後結果是怎樣的?曆城二中非常重視競賽,通過競賽突圍,在清北等名校升學上,遠超省實驗。

這其實給很多校長朋友扭轉了一個誤區,生源不行,所以不能搞競賽?中考的時候,大家錄取按照總成績錄取,總成績考的很高,一定適合搞競賽嗎?我們經常跟一些校長聊,校長說前5名的學生給你,你幫我培養。我們說這個說法本身就有問題,前5名的學生一定適合搞競賽嗎?因為前5名,他們綜合成績很高,不代表他的數學很好或者物理很好,我們要去找到真正具有學科天賦的,即使他的總成績在2000名之外,也有機會去培養。

學科競賽培訓,關鍵是解決學校的常訓問題

新高考,新革命,做與不做,差別很大。

愛培優現在幹了一件事,就是將學科競賽做成一套完善的課程體系,通過互聯網的模式,與學校合作,向它們輸出。

國內每個學科裡,能夠把學科競賽講好的教練屈指可數,特別稀缺。之前的學科競賽培訓的業態非常傳統,基本上採取線下面授的方式,利用寒暑假去集中培訓。所以,這個領域特別適合被互聯網改造,把真正講的好名師搬到線上,用直播的方式給各地的學生提供課程。

此外,現在國內中學裡,能有自己學科教練的學校很少,比如人大附中有,人大附中招學科教練的標準,必須是本科清北的博士,教練每週都給孩子上課,孩子們有問題隨時解決;寒、暑假找大學教練上集訓課程,是“常訓+集訓”雙輪驅動。全國有多少中學能做到人大附中這樣?非常非常少,大多數學校沒有自己的教練,完全靠自學,寒暑假找培訓機構。

真正解決學校競賽培養的科學方式,應該是解決常訓問題。

學校有需求,就交給愛培優來做,我們有頂尖專家給孩子們上專業課,助教日常給孩子們答疑、上習題課。通過給學校提供這樣的常訓,學校可以請到最頂尖的資源,並建立長效的培養機制。

我們的推廣思路是,競賽應該是B端產品,學校組織學生學習。因為學習競賽的學生是衰減的,可能一開始50人,後來變成40人、30人、10,最後走上決賽現場的可能只有3、5個人。競賽課程之後要同時提供常訓的自招課程,因為參加自招、自主選拔,都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而不是到了高三臨時“抱佛教”。

愛培優提供競賽+自招的常訓課程,通過每週給學生加餐,把內容補充上去,這部分我們就定義為“半B半C”,競賽課程切入B端,自招課程進行C端轉化。無論是競賽課程還是自招課程,都是讓學校拿到降分,但是相應高考分數還需考到一定分數線,所以在此基礎上我們也推出了一個高考培優課程,提高高考分數。

新高考改革,極大地釋放了自主選拔剛需,目前行業最大的瓶頸就是極度缺乏優質師資和課程,一點都不誇張說,優秀競賽教練員百萬年薪難求。愛培優通過標準化的課程打造,加上個性化的升學指導,希望在這場新高考變革中幫助到所有中學,讓他們不出校門、以一種相對低廉的方式,也能享受到最頂尖的課程客服。

http://www.duozhi.com/company/201805017132.shtml

這次高考改革的力度是空前的,是國務院親自在推動,這輪高考改革醞釀了好多年,有三個關鍵字: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

自主選拔的趨勢不可逆。2013年出了“人大事件”,這個事件之後,所有人覺得這個市場會收縮。但事實證明並沒有,反而監管加強了,有了“陽光高考平臺”,所有的資訊都要公示。

不算綜合評價、專項計畫,僅自主招生2015年有16.2萬人報名參加,2016年是48.5萬人,2017年是60.6萬人,今年是82萬人。綜合來看,市場的體量已經是很大了,保守估計會有幾百億的規模。

自主選拔的核心指標,以容易量化的學科競賽為主

自主選拔的指標,各高校招生簡章寫了很多,最終認的是“獲獎情況”,各種獎項裡面包括科創類、學科特長類,學科特長又分理科和文科。在今年的招生簡章裡,文科類的競賽基本上都被拿掉了,所以現在最堅挺的就是“五大學科競賽”。所以說,當前的自主選拔評價體系裡,仍以更加容易量化的各種學科競賽獎項為主要參照指標。

五大學科分別是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和資訊學,這五大學科每年產生的獎項數量,目前看在4萬人左右。這些獎項包括國獎(國1、國2、國3)和省獎(省1、省2、省3),加起來有4萬多。未來,獎項數量肯定會增加,因為五大學科競賽的學生供不應求。當然,報考人數也在增多,2017年報名參加物理競賽就有80萬人。

現在教育部在小學、初中的奧賽,都在管控,這是為了抑制“全民奧數”的現象。實際上我們發現小學和初中的奧數難度沒那麼高。因為難度不高,所以說會有一批資質相對並不突出的孩子,為了拿到不錯的成績,給其他周圍的人造成一個反向的示範——誰都可以學奧數,拿到一個好的奧數的成績,進名校。但高中的奧賽難度非常高,沒有天賦,想拿到好一點的獎項成績,非常難。我們也從來不鼓勵所有的學生參加奧賽,奧賽終歸是適合那5%的學生。

回到競賽與自主選拔的話題,我們可以看到,競賽成績決定了中學的名校升學。我們會發現獎牌的數量反映了學校的競賽水準,人大附中在金牌總數上排第一,看人大附清北降分的人數,一所學校就拿到119個降分,非常驚人。其他學校數量也不少,一定程度上競賽和自招的水準成正比。

越來越多的中學,意識到競賽之于升學的重要性,開始加大投入力度,新高考下學科競賽已成為它們新的剛需。舉個我們山東的案例,以前曆城二中在中考招生比山東省實驗中學吃虧不少,中考分數線低一二十分,只能招到2000名以後的學生,這個差距還是非常大的。最後結果是怎樣的?曆城二中非常重視競賽,通過競賽突圍,在清北等名校升學上,遠超省實驗。

這其實給很多校長朋友扭轉了一個誤區,生源不行,所以不能搞競賽?中考的時候,大家錄取按照總成績錄取,總成績考的很高,一定適合搞競賽嗎?我們經常跟一些校長聊,校長說前5名的學生給你,你幫我培養。我們說這個說法本身就有問題,前5名的學生一定適合搞競賽嗎?因為前5名,他們綜合成績很高,不代表他的數學很好或者物理很好,我們要去找到真正具有學科天賦的,即使他的總成績在2000名之外,也有機會去培養。

學科競賽培訓,關鍵是解決學校的常訓問題

新高考,新革命,做與不做,差別很大。

愛培優現在幹了一件事,就是將學科競賽做成一套完善的課程體系,通過互聯網的模式,與學校合作,向它們輸出。

國內每個學科裡,能夠把學科競賽講好的教練屈指可數,特別稀缺。之前的學科競賽培訓的業態非常傳統,基本上採取線下面授的方式,利用寒暑假去集中培訓。所以,這個領域特別適合被互聯網改造,把真正講的好名師搬到線上,用直播的方式給各地的學生提供課程。

此外,現在國內中學裡,能有自己學科教練的學校很少,比如人大附中有,人大附中招學科教練的標準,必須是本科清北的博士,教練每週都給孩子上課,孩子們有問題隨時解決;寒、暑假找大學教練上集訓課程,是“常訓+集訓”雙輪驅動。全國有多少中學能做到人大附中這樣?非常非常少,大多數學校沒有自己的教練,完全靠自學,寒暑假找培訓機構。

真正解決學校競賽培養的科學方式,應該是解決常訓問題。

學校有需求,就交給愛培優來做,我們有頂尖專家給孩子們上專業課,助教日常給孩子們答疑、上習題課。通過給學校提供這樣的常訓,學校可以請到最頂尖的資源,並建立長效的培養機制。

我們的推廣思路是,競賽應該是B端產品,學校組織學生學習。因為學習競賽的學生是衰減的,可能一開始50人,後來變成40人、30人、10,最後走上決賽現場的可能只有3、5個人。競賽課程之後要同時提供常訓的自招課程,因為參加自招、自主選拔,都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而不是到了高三臨時“抱佛教”。

愛培優提供競賽+自招的常訓課程,通過每週給學生加餐,把內容補充上去,這部分我們就定義為“半B半C”,競賽課程切入B端,自招課程進行C端轉化。無論是競賽課程還是自招課程,都是讓學校拿到降分,但是相應高考分數還需考到一定分數線,所以在此基礎上我們也推出了一個高考培優課程,提高高考分數。

新高考改革,極大地釋放了自主選拔剛需,目前行業最大的瓶頸就是極度缺乏優質師資和課程,一點都不誇張說,優秀競賽教練員百萬年薪難求。愛培優通過標準化的課程打造,加上個性化的升學指導,希望在這場新高考變革中幫助到所有中學,讓他們不出校門、以一種相對低廉的方式,也能享受到最頂尖的課程客服。

http://www.duozhi.com/company/201805017132.shtml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