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點擊上方“公眾號” 可以訂閱哦!

楊*, 男, 7歲, 先天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 無耳部流膿或手術史, 無耳鳴, 無眩暈;3個月時多家醫院ABR/ASSR電生理反應閾均為50-60分貝, 輕中度、中度感音神經性耳聾, 5個月時確診。 由於家長對外觀要求隱形性好, 情況特殊超出常規兒童驗配助聽器規範, 很多人擔心效果收益有限, 最後本中心史文迪主任會診後滿足了患者外觀隱形要求, 予以干預;干預後, 該患者家人嚴格按照三歲前3個月, 三歲後6個月頻率複查, 僅上過28節言語矯治一對一訓練課。 同時, 七年後患者優良的干預效果也是印證了當時干預方案的有效性,

而且大大減少了龐大耳背機的外觀因素對兒童心理發育的影響。 現因助聽器出現老化, 前來換機。

經一系列檢查和評估後, 選用啟敏K820 CIC 超小, 效果好, 用戶及家屬滿意度高, 現該兒童已進入普通小學, 性格開朗, 認知水準良好。

一、Click-ABR

Click-ABR結果為:雙耳60dB nHL。

BC-ABR均大於50dB nHL。

二、行為測聽結果

三、聲阻抗

四、真耳分析

左耳小聲(55dB)、中聲(65dB)、大聲(75dB)以及MPO

右耳小聲(55dB)、中聲(65dB)、大聲(75dB)以及MPO

從上圖可以看出,雙耳的實際助聽增益都接近目標值,因此能保證該患者小聲聽得到,中聲聽得清楚,大聲不難受,同時也能控制好大聲放大不超過MPO,從而也能保護到患者的殘餘聽力不受傷害。

五、聲場評估以及助聽後言語識別率

該患者在佩戴助聽器後,助聽後評估分別達到25dB HL 以及26.7dB HL,助聽效果明顯;同時,該患者助聽後40dB HL,雙耳聲場下雙音節詞表言語識別率達到100%。

以下是該患者的佩戴效果圖:

(注:此照片已經過其家人同意在本微信公眾號中使用,紅色箭頭標記處為助聽器拉線。)

由於家人要求,該患者從小使用定制機,所以此類用戶必須保證每2-6個月內外殼鬆動就隨時更換。

另外,對於此類輕中度聽力損失的嬰幼兒以及兒童來說,不能用過度放大的大功率、超大功率耳背機,這樣會因為本底噪音較大、失真較高導致清晰度放大後不佳以及存在損傷殘餘聽力的風險。對於無法配合行為測聽的小朋友一定要測試分頻ABR(校正後)並使用真耳分析驗證,來保證小聲聽得到,中聲聽得清、大聲不難受,尤其是要控制好MPO以防止損傷殘餘聽力。

有許多家長帶著小朋友來我們聽力中心就診時,都會表示小朋友在家對大人說話聲、電視聲音或者手機鈴聲等都會有反應,但實際上,對於這種輕中度聽力損失的小朋友來說,大人的交談聲,電視機的聲音都只局限於能聽到,聽到的清晰度卻是不夠的;如果不能及時干預,隨著時間的增加,小朋友本身的聽覺言語中樞就會發育欠缺,同時,年齡大了以後,很容易會出現跨感覺通道重組現象。

什麼是跨感覺通道重組呢?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所遇到的事情可以塑造大腦。如果孩子聽到的東西越多越豐富、聽覺資訊品質越好,他的聽覺中樞功能發育就會越發達;相反,如果孩子經歷了長時間的聽力損失,部分言語識別率轉而依賴視覺溝通,那麼負責聽覺的那一部分聽覺中樞將被剝奪為它用或丟失,比如這一部分用於發展視覺了,所以很多聽力損失的孩子很擅長畫畫,觀察力極強。同時,國外早已有研究學者指出,早期的聽覺障礙更容易引起跨感覺通道重組,同時先天性聽力損失患者對於視覺和觸覺有更好的感知。

(注:上圖為從耳蝸到大腦皮層的聽覺傳導通路。)

如果早期發現卻沒有及時干預,那這樣的情況下對助聽器性能的要求會更高,康復訓練的要求也就高了。只有更高的助聽補償精度和更長時間的康復訓練才能糾正大腦皮層跨感覺通道重組的現象。

從上圖可以看出,雙耳的實際助聽增益都接近目標值,因此能保證該患者小聲聽得到,中聲聽得清楚,大聲不難受,同時也能控制好大聲放大不超過MPO,從而也能保護到患者的殘餘聽力不受傷害。

五、聲場評估以及助聽後言語識別率

該患者在佩戴助聽器後,助聽後評估分別達到25dB HL 以及26.7dB HL,助聽效果明顯;同時,該患者助聽後40dB HL,雙耳聲場下雙音節詞表言語識別率達到100%。

以下是該患者的佩戴效果圖:

(注:此照片已經過其家人同意在本微信公眾號中使用,紅色箭頭標記處為助聽器拉線。)

由於家人要求,該患者從小使用定制機,所以此類用戶必須保證每2-6個月內外殼鬆動就隨時更換。

另外,對於此類輕中度聽力損失的嬰幼兒以及兒童來說,不能用過度放大的大功率、超大功率耳背機,這樣會因為本底噪音較大、失真較高導致清晰度放大後不佳以及存在損傷殘餘聽力的風險。對於無法配合行為測聽的小朋友一定要測試分頻ABR(校正後)並使用真耳分析驗證,來保證小聲聽得到,中聲聽得清、大聲不難受,尤其是要控制好MPO以防止損傷殘餘聽力。

有許多家長帶著小朋友來我們聽力中心就診時,都會表示小朋友在家對大人說話聲、電視聲音或者手機鈴聲等都會有反應,但實際上,對於這種輕中度聽力損失的小朋友來說,大人的交談聲,電視機的聲音都只局限於能聽到,聽到的清晰度卻是不夠的;如果不能及時干預,隨著時間的增加,小朋友本身的聽覺言語中樞就會發育欠缺,同時,年齡大了以後,很容易會出現跨感覺通道重組現象。

什麼是跨感覺通道重組呢?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所遇到的事情可以塑造大腦。如果孩子聽到的東西越多越豐富、聽覺資訊品質越好,他的聽覺中樞功能發育就會越發達;相反,如果孩子經歷了長時間的聽力損失,部分言語識別率轉而依賴視覺溝通,那麼負責聽覺的那一部分聽覺中樞將被剝奪為它用或丟失,比如這一部分用於發展視覺了,所以很多聽力損失的孩子很擅長畫畫,觀察力極強。同時,國外早已有研究學者指出,早期的聽覺障礙更容易引起跨感覺通道重組,同時先天性聽力損失患者對於視覺和觸覺有更好的感知。

(注:上圖為從耳蝸到大腦皮層的聽覺傳導通路。)

如果早期發現卻沒有及時干預,那這樣的情況下對助聽器性能的要求會更高,康復訓練的要求也就高了。只有更高的助聽補償精度和更長時間的康復訓練才能糾正大腦皮層跨感覺通道重組的現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