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英烈保護法5月1日起施行(內附全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27日全票表決通過英雄烈士保護法, 全面加強對英雄烈士的保護, 維護社會公共利益,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英烈保護法將自2018年5月1日起施行。

英烈保護法明確規定, 國家和人民永遠尊崇、銘記英雄烈士為國家、人民和民族作出的犧牲和貢獻。 國家保護英雄烈士, 對英雄烈士予以褒揚、紀念, 加強對英雄烈士事蹟和精神的宣傳、教育, 維護英雄烈士尊嚴和合法權益。

英烈保護法強調, 以侮辱、誹謗或者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

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 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 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英烈保護法還對烈士紀念日、英雄烈士紀念設施的保護和管理、英雄烈士撫恤優待制度、英雄烈士事蹟和精神的宣傳教育等作出了規定。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立法規劃室主任岳仲明表示, 這部法律綜合了現行的法律、行政法規的一些規定, 從行政、民事和刑事方面加強對英雄烈士姓名、肖像、名譽、榮譽的保護, 建立了侵害英雄烈士名譽榮譽的公益訴訟制度。 制定英烈保護法, 表明了我們捍衛英雄烈士的鮮明價值導向。

以法律的名義, 捍衛英烈榮光

——聚焦英雄烈士保護法誕生

天地英雄氣, 千秋尚凜然。

27日下午,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全票表決通過英雄烈士保護法。 懲治褻瀆英烈的行為、明確保護英烈的責任主體、強化英烈事蹟和精神宣傳教育……保護英雄烈士的法律體系日益完善, 必將推動形成捍衛英烈、學習英烈的良好社會氛圍, 讓英烈精神融入國家血脈和民族靈魂。

振奮人心——構建保護英烈的全方位體系

英雄烈士的事蹟和精神, 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和寶貴的精神財富, 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動力。

立法保護英雄烈士, 近年來社會各界呼聲不斷高漲。 2017年全國兩會上, 有251人次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和一些群眾來信提出,

建議通過立法加強英雄烈士保護。

在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和統籌領導下,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於2017年4月正式啟動英烈保護法立法工作。 當年12月底舉行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 對英烈保護法草案進行了初審, 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討論。

會後, 草案全文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立法機關還通過召開座談會、到地方調研、與有關中央和國家機關交換意見等方式, 對草案進行修改完善, 增加了公眾普遍呼籲的懲處“宣揚、美化侵略戰爭和侵略行為”等相關規定。 因此, 此次常委會會議審議認為草案已經成熟, 全票表決通過。

“這有助於構建起懲處侵害英雄烈士權益的全方位責任體系。 ”中國互聯網協會法工委副秘書長胡鋼說。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羅保銘表示, 通過立法保護英雄烈士, 回應社會關切, 既是對一些詆毀、醜化行為的當頭棒喝, 更是對社會正義的極大弘揚。 “這將有助於我們加強對英雄烈士的全面保護, 牢固樹立鮮明的價值導向:不忘先烈精神就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

直面問題——向褻瀆英烈行為亮劍

今年4月2日, 方志敏烈士嫡孫方華清訴徐祿飛、余香豔名譽侵權案達成訴前調解協定並現場履行, 兩被告當場誠懇道歉並作出書面致歉聲明。

從“解構”“質疑”英烈事蹟到身著二戰日軍軍服拍照傳播, 近年來一些肆意褻瀆英雄烈士的行為, 刺痛了無數人的心。 如果一個國家的英雄人物可以被肆意譭謗,

這個國家的整體歷史也將在被懷疑和扭曲中走向虛無。

“以侮辱、誹謗或者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 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 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 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英烈保護法, 是一部被許多法學界人士形容為“向褻瀆英烈行為亮劍”的法律。

中國法學會立法學研究會副會長熊文釗表示, 英烈保護法從行政、民事、刑事等方面明確褻瀆英烈行為的法律責任, 同時明確懲治像“精日”分子那樣宣揚美化侵略戰爭的行為, 有助於在廣大民眾內心形成法律預警認知和後果認知, 同時推動有關部門明確監管職責, 最終形成完善的監督機制。

“沒有英雄的民族是悲哀的,有了英雄不去弘揚是愚蠢的,若再去詆毀和褻瀆則是低劣的。”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編劇王興東說。

褻瀆英烈,誰可以起訴追責?值得注意的是,英烈保護法在規定英烈近親屬可以提起訴訟的同時,明確賦予了檢察機關對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提起訴訟的權力。

“侵犯英烈權益,實際上侵犯的是英烈這個群體所代表的民族精神。”熊文釗說,“保護英烈權益是國家責任,檢察機關就此提起公益訴訟,就是要維護英烈事蹟和精神所代表的社會公共利益。”

攀爬英烈雕像、汙損紀念設施、在烈士陵園跳“廣場舞”……英烈尊嚴不容詆毀,英烈紀念設施同樣需要全面保護。

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莫紀宏表示,英烈保護法對相關紀念設施的保護責任主體、禁止從事與紀念英烈無關的活動等作出規定,同時還明確加強對位於國外的英烈紀念設施的修繕保護,意在為英烈紀念設施提供全方位保護。

浩氣長存——讓英烈精神世代傳承

3月28日,第五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由我空軍專機護送從韓國接回遼寧瀋陽,20位志願軍烈士英靈回到祖國和人民身邊。

英魂歸故國,浩氣滿乾坤。無論時空如何變遷,英雄烈士的事蹟和精神,始終都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前行道路上的明燈。將英烈保護提升到國家法律的高度,不僅是對歷史的保障,也是對現實的保證。

“英烈保護法的制定,既反映了黨的主張,也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呼聲,得到全體中國人民的擁護。”莫紀宏說,這會讓更多人認識到,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崇尚英雄、尊重英烈,鼓勵人們傳承他們的偉大精神。

熊文釗說,英雄烈士名譽保護的底線是法律,底線之上是社會輿論、道德、文化的引導。全社會都應認識到英雄烈士保護的重要意義,都有責任參與對英雄烈士名譽的保護,推動全體公民形成捍衛英烈榮光的最大共識。

革命銳志留佳話—孫炳文

一個月前,宜賓學院機關第一黨總支來到四川宜賓市南溪區濱江路上的朱德和孫炳文雕像前開展主題黨日活動,近20名黨員瞻仰雕像並重溫入黨誓詞。

在宜賓市這座長江邊的城市裡,人們說起英烈,總是會提到朱德和孫炳文:一位曾經在南溪居住過數年,一位則是土生土長的南溪人。兩人的友誼也在近代革命史上留下一段佳話。

1885年,孫炳文出生在南溪城郊魏家山的一個農民家庭。家境貧窮的他,一直靠親戚資助才能讀上書,所以格外珍惜學習的機會。1908年,孫炳文考入京師大學堂

江西工人運動先驅—陳贊賢

位於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的東山公園內,一座墓碑坐落亭中,背倚青山,莊嚴肅立。拾階而上,只見亭上刻著“鞠躬盡瘁千秋仰,取義成仁萬載傳”,無聲傳遞著後人對革命先烈陳贊賢的深切緬懷和崇高敬意。

陳贊賢是中共早期的著名工人運動領袖之一,1896年生於江西省南康縣

“模範的革命軍人”—曹淵

小甸鎮,安徽省壽縣東南部的這個小鎮看似並不起眼,但它是安徽省第一個農村黨組織誕生地。鎮東一處園林式建築非常醒目,園內高聳的“壽縣革命烈士紀念塔”是小鎮的標誌性建築,每年吸引大量遊客、師生、黨員幹部前往瞻仰、參觀和學習。革命烈士曹淵的紀念墓也在其中。

曹淵,原名俊寬,字溥泉。1920年,曹淵考入安徽蕪湖工讀學校,被推選為校學生代表,參加安徽蕪湖學聯並成為領導成員之一。1921年,因參加聲援安慶“六二”慘案,被校方勒令退學。同年秋,考入安徽蕪湖公立職業學校,被選為校學生會主席。1922年秋,因為該校校長與學監對學生健康漠不關心,致使一名學生死亡,曹淵帶頭參加鬥爭,被校董事會開除學籍。

1924年,曹淵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入學後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1月,以優異成績畢業,被派到黃埔軍校教導團學兵連任黨代表。1925年部分黃埔軍校教職員和學生成立了“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曹淵是該會的骨幹分子。2月初,曹淵率領學生連參加討伐陳炯明的第一次東征,其“神勇”表現受到黨代表廖仲愷的讚揚。6月,曹淵調任一團三營八連連長,在討伐楊希閔、劉震寰叛亂的龍眼洞戰鬥中,曹淵率兵迂回敵後襲擊成功,一舉奪取勝利。第二次東征戰鬥中,奉命為團預備隊,擊潰數倍於己的敵人,挺進潮汕。後因功晉升為第一軍第三師九團一營營長。

1926年5月,曹淵被派遣到葉挺獨立團任第一營營長。6月2日,葉挺獨立團被敵軍圍困,曹淵率一營支援,當夜趕到黃茅鋪投入戰鬥。次日淩晨全團全線反擊,擊敗敵軍6個團,又乘勝追擊佔領攸縣,取得北伐戰爭中第一次大捷。進軍龍山鋪途中,一營被敵援兵兩個團包圍,曹淵集中全營火力,在當地農民協會的支援下,擊潰敵軍並佔領醴陵城,又連下瀏陽、株洲。8月19日,一營作為前衛,協同友軍攻下平江。

吳佩孚為了阻擋北伐軍的前進,拼湊2萬餘人,親自部署防禦汀泗橋,並組成千餘人敢死隊攻到北伐軍第四軍軍部附近,葉挺派曹淵率部支援。一營經過連續衝殺,將敵軍的敢死隊擊潰,軍部轉危為安,曹淵和一營受到傳令嘉獎。8月27日,葉挺獨立團佔領汀泗橋。

8月30日,在攻打賀勝橋戰鬥中,曹淵指揮一營救出身負重傷的二營營長許繼慎,並組織一、二營官兵與敵軍爭奪賀勝橋頭陣地,打敗吳佩孚親自指揮的敵軍主力,打開了通往武漢的最後一道大門——賀勝橋。

9月1日,各路北伐大軍雲集武昌城下,曹淵率一營為突擊前鋒,全營大部分官兵臨戰前均留下家書,表示誓與敵人決一死戰的決心。9月5日淩晨,曹淵率一營冒著城頭彈火豎起雲梯,登城與敵軍肉搏,大部分官兵壯烈犧牲,僅剩10餘人。在這場戰鬥中,曹淵頭部中彈犧牲,年僅24歲。

曹淵等烈士的犧牲精神激勵著獨立團廣大指戰員。10月10日,武昌城終被佔領。戰後,獨立團黨支部決定在洪山建墓,將攻城以來各次戰鬥中犧牲的官兵與曹淵合葬。墓的前面豎立了一個碑坊,上面橫額刻著“浩氣長存”四個大字。墓前豎立一個墓碑,碑上橫刻“精神不死”四字,中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北伐攻城陣亡官兵諸烈士墓”,左邊刻曹淵等191位烈士英名,右邊刻“先烈之血”“主義之花”“諸烈士的血鑄成了鐵軍的榮譽”“無產階級的犧牲者”四句話。

周恩來讚揚他“為謀國家之獨立,人民之解放而英勇犧牲了,這是非常光榮的”。葉挺稱他是“模範的革命軍人,且是我最好的同志”。

新中國成立後,曹淵被追認為革命烈士,編入《中華英烈傳》。在其家鄉安徽壽縣小甸鎮,還設有壽縣革命烈士陵園,曹淵的照片及光輝事蹟陳列于陵園烈士事蹟陳列室。

安徽壽縣小甸鎮宣傳委員曹玉飛是曹淵烈士的第四代親屬,談到先人的英勇往事,曹玉飛仍然很感慨,每年清明的定期祭拜是對先人最深的緬懷,“最敬佩他能堅定自己理想信念的精神,舍小家顧大家。這些始終激勵著我們成長和投身黨的事業。”

(文字:新華社記者 張紫贇;圖片新華社發

推薦關注

監製 | 陳國全

編輯 | 閆 培

“沒有英雄的民族是悲哀的,有了英雄不去弘揚是愚蠢的,若再去詆毀和褻瀆則是低劣的。”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編劇王興東說。

褻瀆英烈,誰可以起訴追責?值得注意的是,英烈保護法在規定英烈近親屬可以提起訴訟的同時,明確賦予了檢察機關對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提起訴訟的權力。

“侵犯英烈權益,實際上侵犯的是英烈這個群體所代表的民族精神。”熊文釗說,“保護英烈權益是國家責任,檢察機關就此提起公益訴訟,就是要維護英烈事蹟和精神所代表的社會公共利益。”

攀爬英烈雕像、汙損紀念設施、在烈士陵園跳“廣場舞”……英烈尊嚴不容詆毀,英烈紀念設施同樣需要全面保護。

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莫紀宏表示,英烈保護法對相關紀念設施的保護責任主體、禁止從事與紀念英烈無關的活動等作出規定,同時還明確加強對位於國外的英烈紀念設施的修繕保護,意在為英烈紀念設施提供全方位保護。

浩氣長存——讓英烈精神世代傳承

3月28日,第五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由我空軍專機護送從韓國接回遼寧瀋陽,20位志願軍烈士英靈回到祖國和人民身邊。

英魂歸故國,浩氣滿乾坤。無論時空如何變遷,英雄烈士的事蹟和精神,始終都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前行道路上的明燈。將英烈保護提升到國家法律的高度,不僅是對歷史的保障,也是對現實的保證。

“英烈保護法的制定,既反映了黨的主張,也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呼聲,得到全體中國人民的擁護。”莫紀宏說,這會讓更多人認識到,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崇尚英雄、尊重英烈,鼓勵人們傳承他們的偉大精神。

熊文釗說,英雄烈士名譽保護的底線是法律,底線之上是社會輿論、道德、文化的引導。全社會都應認識到英雄烈士保護的重要意義,都有責任參與對英雄烈士名譽的保護,推動全體公民形成捍衛英烈榮光的最大共識。

革命銳志留佳話—孫炳文

一個月前,宜賓學院機關第一黨總支來到四川宜賓市南溪區濱江路上的朱德和孫炳文雕像前開展主題黨日活動,近20名黨員瞻仰雕像並重溫入黨誓詞。

在宜賓市這座長江邊的城市裡,人們說起英烈,總是會提到朱德和孫炳文:一位曾經在南溪居住過數年,一位則是土生土長的南溪人。兩人的友誼也在近代革命史上留下一段佳話。

1885年,孫炳文出生在南溪城郊魏家山的一個農民家庭。家境貧窮的他,一直靠親戚資助才能讀上書,所以格外珍惜學習的機會。1908年,孫炳文考入京師大學堂

江西工人運動先驅—陳贊賢

位於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的東山公園內,一座墓碑坐落亭中,背倚青山,莊嚴肅立。拾階而上,只見亭上刻著“鞠躬盡瘁千秋仰,取義成仁萬載傳”,無聲傳遞著後人對革命先烈陳贊賢的深切緬懷和崇高敬意。

陳贊賢是中共早期的著名工人運動領袖之一,1896年生於江西省南康縣

“模範的革命軍人”—曹淵

小甸鎮,安徽省壽縣東南部的這個小鎮看似並不起眼,但它是安徽省第一個農村黨組織誕生地。鎮東一處園林式建築非常醒目,園內高聳的“壽縣革命烈士紀念塔”是小鎮的標誌性建築,每年吸引大量遊客、師生、黨員幹部前往瞻仰、參觀和學習。革命烈士曹淵的紀念墓也在其中。

曹淵,原名俊寬,字溥泉。1920年,曹淵考入安徽蕪湖工讀學校,被推選為校學生代表,參加安徽蕪湖學聯並成為領導成員之一。1921年,因參加聲援安慶“六二”慘案,被校方勒令退學。同年秋,考入安徽蕪湖公立職業學校,被選為校學生會主席。1922年秋,因為該校校長與學監對學生健康漠不關心,致使一名學生死亡,曹淵帶頭參加鬥爭,被校董事會開除學籍。

1924年,曹淵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入學後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1月,以優異成績畢業,被派到黃埔軍校教導團學兵連任黨代表。1925年部分黃埔軍校教職員和學生成立了“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曹淵是該會的骨幹分子。2月初,曹淵率領學生連參加討伐陳炯明的第一次東征,其“神勇”表現受到黨代表廖仲愷的讚揚。6月,曹淵調任一團三營八連連長,在討伐楊希閔、劉震寰叛亂的龍眼洞戰鬥中,曹淵率兵迂回敵後襲擊成功,一舉奪取勝利。第二次東征戰鬥中,奉命為團預備隊,擊潰數倍於己的敵人,挺進潮汕。後因功晉升為第一軍第三師九團一營營長。

1926年5月,曹淵被派遣到葉挺獨立團任第一營營長。6月2日,葉挺獨立團被敵軍圍困,曹淵率一營支援,當夜趕到黃茅鋪投入戰鬥。次日淩晨全團全線反擊,擊敗敵軍6個團,又乘勝追擊佔領攸縣,取得北伐戰爭中第一次大捷。進軍龍山鋪途中,一營被敵援兵兩個團包圍,曹淵集中全營火力,在當地農民協會的支援下,擊潰敵軍並佔領醴陵城,又連下瀏陽、株洲。8月19日,一營作為前衛,協同友軍攻下平江。

吳佩孚為了阻擋北伐軍的前進,拼湊2萬餘人,親自部署防禦汀泗橋,並組成千餘人敢死隊攻到北伐軍第四軍軍部附近,葉挺派曹淵率部支援。一營經過連續衝殺,將敵軍的敢死隊擊潰,軍部轉危為安,曹淵和一營受到傳令嘉獎。8月27日,葉挺獨立團佔領汀泗橋。

8月30日,在攻打賀勝橋戰鬥中,曹淵指揮一營救出身負重傷的二營營長許繼慎,並組織一、二營官兵與敵軍爭奪賀勝橋頭陣地,打敗吳佩孚親自指揮的敵軍主力,打開了通往武漢的最後一道大門——賀勝橋。

9月1日,各路北伐大軍雲集武昌城下,曹淵率一營為突擊前鋒,全營大部分官兵臨戰前均留下家書,表示誓與敵人決一死戰的決心。9月5日淩晨,曹淵率一營冒著城頭彈火豎起雲梯,登城與敵軍肉搏,大部分官兵壯烈犧牲,僅剩10餘人。在這場戰鬥中,曹淵頭部中彈犧牲,年僅24歲。

曹淵等烈士的犧牲精神激勵著獨立團廣大指戰員。10月10日,武昌城終被佔領。戰後,獨立團黨支部決定在洪山建墓,將攻城以來各次戰鬥中犧牲的官兵與曹淵合葬。墓的前面豎立了一個碑坊,上面橫額刻著“浩氣長存”四個大字。墓前豎立一個墓碑,碑上橫刻“精神不死”四字,中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北伐攻城陣亡官兵諸烈士墓”,左邊刻曹淵等191位烈士英名,右邊刻“先烈之血”“主義之花”“諸烈士的血鑄成了鐵軍的榮譽”“無產階級的犧牲者”四句話。

周恩來讚揚他“為謀國家之獨立,人民之解放而英勇犧牲了,這是非常光榮的”。葉挺稱他是“模範的革命軍人,且是我最好的同志”。

新中國成立後,曹淵被追認為革命烈士,編入《中華英烈傳》。在其家鄉安徽壽縣小甸鎮,還設有壽縣革命烈士陵園,曹淵的照片及光輝事蹟陳列于陵園烈士事蹟陳列室。

安徽壽縣小甸鎮宣傳委員曹玉飛是曹淵烈士的第四代親屬,談到先人的英勇往事,曹玉飛仍然很感慨,每年清明的定期祭拜是對先人最深的緬懷,“最敬佩他能堅定自己理想信念的精神,舍小家顧大家。這些始終激勵著我們成長和投身黨的事業。”

(文字:新華社記者 張紫贇;圖片新華社發

推薦關注

監製 | 陳國全

編輯 | 閆 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