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江蘇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已經不可逆地衰退了?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地球知識局——蘇南東山再起

NO.503--蘇南東山再起

作者:巫不苦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棉花

狹義上, “血統純正”的蘇南城市只包括:蘇州,

無錫和常州。 依託於環太湖地區的氣候適宜, 天災戰亂鮮生, 社會穩定性高和勞動力充足, 這裡最終成為了全國首屈一指的經濟重鎮。

但近年來, 蘇南的經濟狀況在中國中西部崛起的浪潮中顯得逆水行舟, 不進則退。 由於種種原因, 曾經神奇的蘇南模式已經走過其巔峰期, 留給蘇南的施政者一個巨大的難題:如何讓蘇南在殘酷的城市競爭中生存下去?

今天的文章, 就一起看看蘇南難言的苦處和未來的走向。

興衰交替中的蘇南

近代, 在太平天國運動的動亂中, 宋以後便成為首富之地的蘇南不僅在生產資料上受到了嚴重的破壞, 並且勞動力數量銳減。 首當其衝的蘇州府人口減少了65%, 常州府為61%。

江南大規模淪陷

蘇南富戶家破和逃至上海者數之不盡

天道好輪回, 半個多世紀後, 蘇南又艱難地從廢墟中爬出來, 迎來“第二春”。 經過長期的恢復和財富積累, 這時的蘇南成為了民國時期的“民族工業搖籃”, 以榮氏家族為首的工商業巨頭異軍突起, 錫甬兩大商幫逐鹿的上海, 蘇南浙北的江浙財閥們影響著國民經濟的潛流。

到了19世紀20年代

這裡已經陸續建造了300多家工廠

但在解放後的大規模公有制中, 由於蘇南城市行政級別低, 無法得到充足的資源配置, 漸漸失去了競爭力。 三座城市經濟總量紛紛跌出全國前十五。 直到改革開放以後, 蘇南的外資和民營輕工業才再次得以比翼雙飛。

只十年時間, 無錫的產出就再次躋身全國前十, 更是在八十年代, 衍生出了聞名遐邇的“蘇南模式”。 1995年, 蘇州橫空出世超越深圳, 比肩天津, 顯示出了極強的自生能力。

97年蘇州樂園

然而近五年來, 蘇南核心蘇州增長放緩, 企業倒閉關張醜聞頻頻;副核心無錫的GDP總量先後被武漢和南京等城市超越, 且差距被逐漸拉大;另一方面, 常州人均產出與蘇錫嚴重脫節, 落入省內第二梯隊。

省會南京逆襲蘇錫?

老牌的地區核心城市(武漢,成都)和新興產業聚集的城市(深圳)之間的“會師”和“歸位”,漸漸遮掩住了蘇南曾經的“風光無限”。好似“新常態理論”所闡述的,蘇南徘徊在“命運的十字路口”。十年內,要麼能夠尋找到轉機向上突破,否則只得連續衰落。

除了傳統的京津、長三角、珠三角

內陸一眾新一線也開始奮勇趕超

蘇南的傳統工業已經日趨飽和,要想靠低端製造業來拉動經濟,如越關山。獲取高端人才並在高科技領域有所斬獲,似乎是其他城市給蘇南作出的一個榜樣。

搶人大戰的落寞者

現今,國內一二線城市正在從工業社會向後工業社會轉變,這個過程主要依託於“具有專業知識的人士”。可以觀察到,轉型效果良好的領軍城市主要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高校雲集的才墨重鎮,如北京和上海,坐擁數所985和211名校,專業型人才如雲。國內最頂尖的金融、娛樂和設計等知識密集型高端服務業,正彙聚於這兩座城市。隨之廣州、南京、杭州等強校雲集的城市亦是如此。即使是位居次流的武漢、合肥,也能依託于華科、中科大發展出具有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

第二類是政策扶持的皇恩之城,如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後,不管是在企業經營自主權和稅收,還是在土地使用和貿易補償上,都擁有得天獨厚的政策性福利。寬鬆的經濟自由度吸引了大量資本和人才(是人才引進最早享受高額補貼的城市之一),使得當地電子資訊和金融等產業聚集效應明顯。

那年在南海畫了個圈

畫出了第四座“一線城市”?

在這兩類城市的崛起過程中,可見知識資產的重要性。人才的智力堆積撐起了這些城市的高端經濟基礎。

然而遺憾的是,蘇南與此無緣。蘇錫常雖然擁有和上海,北京同等規模的人口數量,卻只有“蘇州大學”和“江南大學”兩家中流211,缺乏大規模培養高端人才的能力,兩校也鮮有主流支柱學科。

較低的行政級別,也只能換來少量的中央撥款,同時限制了地方撥款的額度。沒錢的高校無力吸引高端教職工、採購教學設備,發展特色學科也就成了癡人說夢。

蘇州大學

另外,從省級維度看,江蘇省的高等教育資源數量與應屆高中畢業生素質之間的不匹配也影響了蘇南的人才吸引力。

江南自古重教,清朝114位文狀元中,蘇州府和常州府各占28位和8位(僅清朝時期兩府地域內,不計現常州境內的金壇縣等地)。即使是在早年全國高考同卷的時期,文理科狀元也多出自于此地,蘇南本地人口素質可見一斑。

江蘇教育有口皆碑

但現今,江蘇省一本率常年在10%上下浮動,次於近二十個省級行政單位。加之從2013年開始,省內名校削減省內招生名額(是年的南大錄取線,從往常的全省排名3000名,提升到2000名以內),本地人才無法享受到充足的高等教育,指望外來人才撐起城市經濟,就只能依靠經濟誘惑了。

放心,你們沒有加分

然而受限於本地主流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蘇南的高技術型崗位的門類稀缺、薪資不高,本土尖端人才往往不得不前往上海就業。蘇南能夠提供給應屆大學生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北上廣深,甚至杭州,南京和武漢等眾一二線中心城市有不小的差距,市場化的薪資競爭中蘇南不佔優勢。

各省會爭奪省內人才與資源

加上上海強大的吸引力

蘇錫常不免進退兩難

那補貼性的獎勵又如何呢?即使有幸榮獲“蘇州十大傑出青年”如此的殊榮,獎金也區區十二萬。反觀深圳,不僅有一次性的“五十萬人才獎勵”,2017年更有超過四千三百人次獲得總值九億人民幣的高層次人才補貼(人均超過二十萬元)。

武漢、西安、成都、鄭州等地近年來更是猛招頻頻,從高達百萬的購房補貼到高額現金補助,引得人才紛紛歸附。而傳統的北上廣深等城市的戶口又比蘇南戶口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可以視為附加性的政策獎勵。

搶人才啊

後工業時代被圍剿的蘇南就如同第三次科技革命時的美國老牌工業城市,進退維谷,處境微妙。

知識資產的內在超越

知識是一種共用品,發明的科學技術往往能夠讓無數人共用,正是因此,知識資產對生產力貢獻才會如此驚人。當然有專利權的科技是要付使用費的,但通過合適的產業設計,這筆使用費很快就能回本,儘快產生收益。所以何不把研發的活留給別人,自己充當產研轉化者?

所以就

蘇南的長處在於工業基礎優良,配套設施齊全,且租值(生產所需的固定成本,如地租)低於一二線城市。其次,蘇南處於長三角腹地,背靠上海和浙北,市場廣闊,交通便捷,高附加值產業時效性極強。坐鎮長三角這個全國風向標,蘇南能最快感知到經濟潛流和市場變化,先發完成有利的判斷和生產,把最新最有用的技術變成產品。

當然若沒有相應的技術工人,就想開闢高附加值產業,如同空中樓閣。好在雖然沒法吸引尖端創新型人才,蘇南吸引這些有能力的技術工人還是有些辦法的。

隨著工業外遷,上海早已不是技術工的樂土,而寧波,南京和杭州等地則因房價不斷走高,也使他們難以紮根。中部城市的人才經費主要用於尖端人才,對熟練技術工就無力提供購房補貼等誘惑。這個夾縫正提供了蘇南的復蘇的土壤。

就問技術工敢不敢去人民公園?

眾所周知,蘇錫常的房價要遠低於同類型城市,且治安良好,社會基礎設施完備。以房價為首的這一系列因素,將會成為優秀技工選地擇業的“用值”(這裡理解為無法折現的益處)。

在薪資與南京和杭州差距不太大的情況下,優秀技術工們考慮到這些現實的”用值”,不得不優先考慮蘇錫常?而若想維持這種“用值”優勢,控制住房價是關鍵。雖然這對於盼著房價上漲好脫手賺錢的本地居民不是個好消息,但這樣的犧牲能幫助城市實現跨越,長期來看是值得的。

和北上廣比真屬良心價

而在蘇南最頭疼的政策問題上,破解之道也是存在的。當一些全國性的政策出現時,蘇南人非常擅長抓住良機獲得盈利,這大概也和他們在長三角鍛煉出來的敏銳嗅覺有關。

例如中央政府一度對出口的太陽能電池板補貼增加,生產企業有可能在成本價以下銷售仍能獲利。這導致了2015年光伏產業回暖,具有冒險精神的無錫人首先抓住機遇,重啟征程。截止去年,無錫的光伏產業穩中向好,年產值高達75億美元。

嗅覺靈敏,動作迅速

在未來,新能源、環保、綠色經濟相關的高新產業必受政策扶持,而全國有此工業生產能力的地區屈指可數。只要蘇南把握風向,抓住時機,必能完成從低端代工業到高新技術產業的轉型,尋找到適合自身的支柱產業,東山再起。

END

老牌的地區核心城市(武漢,成都)和新興產業聚集的城市(深圳)之間的“會師”和“歸位”,漸漸遮掩住了蘇南曾經的“風光無限”。好似“新常態理論”所闡述的,蘇南徘徊在“命運的十字路口”。十年內,要麼能夠尋找到轉機向上突破,否則只得連續衰落。

除了傳統的京津、長三角、珠三角

內陸一眾新一線也開始奮勇趕超

蘇南的傳統工業已經日趨飽和,要想靠低端製造業來拉動經濟,如越關山。獲取高端人才並在高科技領域有所斬獲,似乎是其他城市給蘇南作出的一個榜樣。

搶人大戰的落寞者

現今,國內一二線城市正在從工業社會向後工業社會轉變,這個過程主要依託於“具有專業知識的人士”。可以觀察到,轉型效果良好的領軍城市主要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高校雲集的才墨重鎮,如北京和上海,坐擁數所985和211名校,專業型人才如雲。國內最頂尖的金融、娛樂和設計等知識密集型高端服務業,正彙聚於這兩座城市。隨之廣州、南京、杭州等強校雲集的城市亦是如此。即使是位居次流的武漢、合肥,也能依託于華科、中科大發展出具有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

第二類是政策扶持的皇恩之城,如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後,不管是在企業經營自主權和稅收,還是在土地使用和貿易補償上,都擁有得天獨厚的政策性福利。寬鬆的經濟自由度吸引了大量資本和人才(是人才引進最早享受高額補貼的城市之一),使得當地電子資訊和金融等產業聚集效應明顯。

那年在南海畫了個圈

畫出了第四座“一線城市”?

在這兩類城市的崛起過程中,可見知識資產的重要性。人才的智力堆積撐起了這些城市的高端經濟基礎。

然而遺憾的是,蘇南與此無緣。蘇錫常雖然擁有和上海,北京同等規模的人口數量,卻只有“蘇州大學”和“江南大學”兩家中流211,缺乏大規模培養高端人才的能力,兩校也鮮有主流支柱學科。

較低的行政級別,也只能換來少量的中央撥款,同時限制了地方撥款的額度。沒錢的高校無力吸引高端教職工、採購教學設備,發展特色學科也就成了癡人說夢。

蘇州大學

另外,從省級維度看,江蘇省的高等教育資源數量與應屆高中畢業生素質之間的不匹配也影響了蘇南的人才吸引力。

江南自古重教,清朝114位文狀元中,蘇州府和常州府各占28位和8位(僅清朝時期兩府地域內,不計現常州境內的金壇縣等地)。即使是在早年全國高考同卷的時期,文理科狀元也多出自于此地,蘇南本地人口素質可見一斑。

江蘇教育有口皆碑

但現今,江蘇省一本率常年在10%上下浮動,次於近二十個省級行政單位。加之從2013年開始,省內名校削減省內招生名額(是年的南大錄取線,從往常的全省排名3000名,提升到2000名以內),本地人才無法享受到充足的高等教育,指望外來人才撐起城市經濟,就只能依靠經濟誘惑了。

放心,你們沒有加分

然而受限於本地主流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蘇南的高技術型崗位的門類稀缺、薪資不高,本土尖端人才往往不得不前往上海就業。蘇南能夠提供給應屆大學生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北上廣深,甚至杭州,南京和武漢等眾一二線中心城市有不小的差距,市場化的薪資競爭中蘇南不佔優勢。

各省會爭奪省內人才與資源

加上上海強大的吸引力

蘇錫常不免進退兩難

那補貼性的獎勵又如何呢?即使有幸榮獲“蘇州十大傑出青年”如此的殊榮,獎金也區區十二萬。反觀深圳,不僅有一次性的“五十萬人才獎勵”,2017年更有超過四千三百人次獲得總值九億人民幣的高層次人才補貼(人均超過二十萬元)。

武漢、西安、成都、鄭州等地近年來更是猛招頻頻,從高達百萬的購房補貼到高額現金補助,引得人才紛紛歸附。而傳統的北上廣深等城市的戶口又比蘇南戶口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可以視為附加性的政策獎勵。

搶人才啊

後工業時代被圍剿的蘇南就如同第三次科技革命時的美國老牌工業城市,進退維谷,處境微妙。

知識資產的內在超越

知識是一種共用品,發明的科學技術往往能夠讓無數人共用,正是因此,知識資產對生產力貢獻才會如此驚人。當然有專利權的科技是要付使用費的,但通過合適的產業設計,這筆使用費很快就能回本,儘快產生收益。所以何不把研發的活留給別人,自己充當產研轉化者?

所以就

蘇南的長處在於工業基礎優良,配套設施齊全,且租值(生產所需的固定成本,如地租)低於一二線城市。其次,蘇南處於長三角腹地,背靠上海和浙北,市場廣闊,交通便捷,高附加值產業時效性極強。坐鎮長三角這個全國風向標,蘇南能最快感知到經濟潛流和市場變化,先發完成有利的判斷和生產,把最新最有用的技術變成產品。

當然若沒有相應的技術工人,就想開闢高附加值產業,如同空中樓閣。好在雖然沒法吸引尖端創新型人才,蘇南吸引這些有能力的技術工人還是有些辦法的。

隨著工業外遷,上海早已不是技術工的樂土,而寧波,南京和杭州等地則因房價不斷走高,也使他們難以紮根。中部城市的人才經費主要用於尖端人才,對熟練技術工就無力提供購房補貼等誘惑。這個夾縫正提供了蘇南的復蘇的土壤。

就問技術工敢不敢去人民公園?

眾所周知,蘇錫常的房價要遠低於同類型城市,且治安良好,社會基礎設施完備。以房價為首的這一系列因素,將會成為優秀技工選地擇業的“用值”(這裡理解為無法折現的益處)。

在薪資與南京和杭州差距不太大的情況下,優秀技術工們考慮到這些現實的”用值”,不得不優先考慮蘇錫常?而若想維持這種“用值”優勢,控制住房價是關鍵。雖然這對於盼著房價上漲好脫手賺錢的本地居民不是個好消息,但這樣的犧牲能幫助城市實現跨越,長期來看是值得的。

和北上廣比真屬良心價

而在蘇南最頭疼的政策問題上,破解之道也是存在的。當一些全國性的政策出現時,蘇南人非常擅長抓住良機獲得盈利,這大概也和他們在長三角鍛煉出來的敏銳嗅覺有關。

例如中央政府一度對出口的太陽能電池板補貼增加,生產企業有可能在成本價以下銷售仍能獲利。這導致了2015年光伏產業回暖,具有冒險精神的無錫人首先抓住機遇,重啟征程。截止去年,無錫的光伏產業穩中向好,年產值高達75億美元。

嗅覺靈敏,動作迅速

在未來,新能源、環保、綠色經濟相關的高新產業必受政策扶持,而全國有此工業生產能力的地區屈指可數。只要蘇南把握風向,抓住時機,必能完成從低端代工業到高新技術產業的轉型,尋找到適合自身的支柱產業,東山再起。

END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