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遊子支書”楊昌喜:歸來只為報桑梓

“‘建設’是過程, ‘建成’是目標。 ”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敖寨鄉甕背村“遊子支書”楊昌喜渴望改變村民過得緊巴巴的日子。

甕背村地處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 是一個以糧食農業為主的傳統侗族村, 全村419戶1698人。 2016年, 甕背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80戶584人, 非建檔立卡貧困戶239戶1114人, 由於貧困發生率高於20%被列入貴州省深度貧困村。

境內自然條件惡劣, 基礎設施薄弱, 交通不便, 人均不足一畝地, 田薄地少、山高坡陡, 村民主要以傳統耕種和養殖為經濟來源, 生活基本處於自給自足狀態, 社會經濟發展緩慢。

2016年, 窮則思變的甕背村村民把在外面事業做得風生水起的楊昌喜召喚回來。

楊昌喜, 在外打拼20餘年, 搞過裝修, 賣過建材, 已經是事業有成的老闆。

“讓貧困戶、村集體、龍頭企業凝結成‘利益共同體’, 讓群眾成為農村產業革命的推動者、受益者。 ”楊昌喜走進貧困村民家入戶調查時就思考。

楊昌喜將全村所有貧困戶納為合作社的股東, 利用“三變”改革, 讓貧困戶真正成為合作社的參與者、建設者、管理者、受益者。

甕背村按照利益聯結分配模式, 為更多的建檔立

卡貧困戶建立了利益聯結機制。

脫貧攻堅駐村工作組和村兩委採取“黨組織+合作社+貧困戶”模式, 在甕背村推行“藕鰍立體種植養殖”產業模式, 流轉土地發展蓮藕種植120餘畝, 栽種蓮藕3.6萬株,

並投放了泥鰍苗50萬尾, 魚苗3萬尾。

村民劉秀菊滿臉笑容地說:“楊支書是能帶著大夥苦幹實幹的‘領頭雁’。 ”

“思路決定出路, 作風決定成敗。 ”楊昌喜認為發揮好“基層黨建”的繡花針作用很重要, “做給群眾看, 帶著群眾幹, 就一定能繡出脫貧致富的美好畫卷。 ”

基層組織強, 則發展好, 百姓富, 反之則困難重重。 敖寨鄉黨委書記楊勤認為, 用好返鄉回村的“能幹人”、下鄉創業的“實幹家”, 知識化、能力化充實黨支部, 才能提高黨支部服務農村發展的能力。

甕背村2016年脫貧33戶141人, 2017年脫貧117戶355人;2016年易地扶貧搬遷13戶47人, 2017年易地扶貧搬遷69戶298人;計畫2018年實現全村脫貧摘帽。

作為接觸人民最緊密的村級書記, 楊昌喜反復思考著甕背村的“破困之路”, 扎實推進以農村公路“組組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

徹底改變甕背村的交通狀況;大力推動村級產業扶貧, 選准主導產業, 培訓農民, 強化技術, 用好脫貧攻堅產業基金, 創新生產經營方式、產銷對接機制和利益聯結機制, 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 讓農民持續增收脫貧致富。 一個接一個的扶貧計畫出爐, 讓村民看到了脫貧的曙光。

“路通產興財聚, 村民思想發生了轉變。 ”楊昌喜告訴記者, “挖掉窮根, 只爭朝夕。 ”

(原載於4月24日中新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