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古代計量工具背後的文化之——算盤

算盤的歷史相當悠久, 最早的可以追溯到西元前六百多年, 不過當時的叫做算板, 古人用算珠為組, 置於框內, 進行計算。

此外還有一種叫做算籌的東西, 可能類似於有刻度的小木棍, 但在適用性上不強, 所以在發展的道路上逐漸被淘汰了。

算盤的規格大多是長方形, 四周以木條圍框, 內有軸心, 俗稱為檔。

中間有一個橫樑作為隔開, 上端有兩個珠子, 下邊有五個珠子, 其中上端的珠子代表數字五, 下邊的代表一, 運算時以口訣輔助, 這就是珠算。

算盤的歷史淵源久遠, 但是盛行的話應該是唐宋二代, 在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中, 趙太丞家藥鋪櫃上就畫有一架算盤。

現在能夠看到的最早記載, 是東漢年間徐嶽所撰的《數術記遺》, 其中有一句:珠算控帶四時, 經緯三才。

到了北周後, 甄鸞為此作注, 大意指出了算盤的雛形。

算盤除卻在數學方面的作用, 在文化中也佔有重要地位, 由於其在生意中的醒目位置, 所以也常常被認為是招財進寶的寶貝, 更有精打細算的名號在外, 於是順理成章的進了古時嫁妝的六證之中, 成了祝福新人富足安寧的一樣陪嫁。

到了明清二代, 算盤更是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

做工更是精巧奇妙, 是皇室貴族以及達官貴人隨身攜帶的物品之一, 類似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做買賣的都拿著電子電腦一般。

當時甚至有能工巧匠做出過戒指算盤, 這種微型算盤在計算時需要用符合型號的細針撥動才能夠運算。

而在清朝還有一種巨型算盤,

共有九層, 全木質結構, 帶有算珠一千五百一十二個, 是當年叱吒天下的微商帳房之用, 並且帶有種種的帳目匯總, 儼然有現代電子電腦的概念誕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