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最後一個原始部落 翁丁古寨(2)

翁丁古寨四面環山, 在這片藍天、白雲、高山、溪流之間訴說著佤族人民傳誦千年的司崗裡神話,讓人體悟到真正的遠古和自然, 生活與美好。

茅屋叢立, 錯落有致, 小徑通幽, 竹樓靜聳。 夕陽西下, 炊煙升起。

村內有一些農家可以入住投宿, 環境及條件一般沒有標間, 價格較為便宜80至160不等, 這是我們入住的佤族家裡, 中間的火塘代表這是上房及會客廳。

原生態佤族茅草屋民居, 是杆欄式竹木樓。 一般分上下兩層, 上層住人乾燥涼爽, 下層堆放雜物, 或養豬、或喂牛。 傳統的杆欄式房屋, 一般都用稻草覆蓋, 竹木結構, 竹笆圍牆, 竹笆地板, 其外形猶如孔明帽。 為了避風防寒, 屋頂總是離地面很近, 遠遠望去, 就像一叢一叢的蘑菇。

佤寨墓地及喪葬風俗

佤族人死後, 實行獨木棺土葬。 過去佤族認為人死是由於已死去的家裡人把他(她)的靈魂叫走了, 他的靈魂永遠離開了他的肉體。 在病垂危的時候, 要殺豬、剽牛看卦。 如卦不吉, 就認為病人的靈魂已去, 要給其準備後事。 人死後, 換上壽衣, 用棉線將死者的雙腳拇指拴攏, 男的用白線, 女的用紅錢。

然後再用織好的新毯子或壽布裹起來, 用繩索分三道捆紮好, 安放在主火塘的右上方。 死者是男則朝日落方向鳴槍, 是女就敲鑼報喪(小孩死了不報喪)。 親友和寨人(只限成年人)聞訊後, 立刻帶上一筒水酒、一碗米、一陀鹽巴、一塊茶、一包煙葉等食物,

前去弔喪, 死者家人殺雞或剽牛, 招待來弔喪的親友和寨人。 佤族對死亡者, 視不同情況進行土葬。

墓地祭祀台及大樹

佤族墓地在村寨附近有一片茂密的“鬼林地”, 又叫“神林”, 佤族稱其為“龍梅吉”。 人們不能亂闖進神林, 否則會受神靈懲罰,至今作為禁忌場所的“神林”普遍被保護得很好。這些”神林“位於村寨西側,被作為公共墓地,其次,佤族的喪葬習俗節儉樸實,不立碑,不壘墳,喪事從簡,入土為安,而且不用再專門吊念。

翁丁古寨清晨的墓地

因為拍日出太陽還沒有升起就一人走進了墓地,拍照,拍,突然有一種莫名的恐懼感,可能是受電影及聊齋的影響,認為人死都是有靈魂的並且都是邪惡的。同時感覺四周出奇的安靜,好像要有什麼東西突然從哪裡蹦出來。

趕緊離開這個靈魂升天之墓地……太陽出來了,見到三三兩兩的人群心裡暗自發笑哪裡有什麼靈魂餓鬼都是自己嚇自己,其實真正的恐懼來自人自身。

佤族門口掛的臘肉

佤族以大米為主食。農忙時日食三餐,平時吃二餐。臘肉與雞肉爛飯,茶花稀飯是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現吃現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間有“無辣子吃不飽”之說,佤族的肉食主要來源於家庭飼養,有豬、牛、雞。此外也有捕食鼠和昆蟲的習慣。一些地區的佤族還有捕食昆蟲的習慣,更食用竹蛹、寄生於草木植物的紅毛蟲、掃把蟲和寄生於冬瓜樹的冬瓜蟲等十餘種。一般時都把可食的昆蟲與米一起煮成粥,加菜、鹽、拌辣椒,太重口味了。

在佤族地區普遍流傳著“司崗裡”的傳說。西盟地區的佤族解釋,“司崗”是石洞,“裡”是出來,意即人類很早是從石洞裡出來的。傳說從石洞裡最先出來的是佤族。石洞位於阿佤山中部,離西盟縣城以西約六十多裡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視為“聖地”。而滄源地區的佤族解釋“司崗”是“葫蘆”,“裡”是出來,意即人類從葫蘆裡出來的。 各地區的佤族雖然對“司崗裡”解釋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視為人類的發祥地,同時也共同反映他們都是阿佤山一帶是最早的居民。“司崗裡”是佤族對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憶。入住草房是一種進步。

佤族的圖騰是牛,他們崇拜水牛。寨子裡的木樁、樹上、牆上,隨處可見掛著的牛頭骨。

佤族人物素描

阿佤的婦女有抽煙鬥的習俗,不管是在勞動中或在空余休閒時都會拿出煙斗抽上幾口煙。她們用的煙斗都是自己做的,煙杆和煙斗取自山上的竹子。

佤族崇拜紅色和黑色,服飾多數以黑為質,以紅為飾,基本上還保留著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佤族姑娘及婦女裝飾別具特色,喜戴大耳筒,寬手鐲、細藤圈,標誌著佤族人粗獷、豪放的堅強性格,但是不能白,佤族俗語;旱地寬荒的多,姑娘白懶的多。黑才是美!白沒人要!翁丁古寨已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四部局(住建部、文化部、財政部、文物局)共同組織評選的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遠方網與國家四部局聯合發起全國“保護性旅行”號召,倡議遊客與旅遊從業者保護各類遺產,實現文明負責任的旅行。翁丁你的佤族文化自然美景希望得到保留及傳承。

【本文圖片來源於人文攝影網作者,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否則會受神靈懲罰,至今作為禁忌場所的“神林”普遍被保護得很好。這些”神林“位於村寨西側,被作為公共墓地,其次,佤族的喪葬習俗節儉樸實,不立碑,不壘墳,喪事從簡,入土為安,而且不用再專門吊念。

翁丁古寨清晨的墓地

因為拍日出太陽還沒有升起就一人走進了墓地,拍照,拍,突然有一種莫名的恐懼感,可能是受電影及聊齋的影響,認為人死都是有靈魂的並且都是邪惡的。同時感覺四周出奇的安靜,好像要有什麼東西突然從哪裡蹦出來。

趕緊離開這個靈魂升天之墓地……太陽出來了,見到三三兩兩的人群心裡暗自發笑哪裡有什麼靈魂餓鬼都是自己嚇自己,其實真正的恐懼來自人自身。

佤族門口掛的臘肉

佤族以大米為主食。農忙時日食三餐,平時吃二餐。臘肉與雞肉爛飯,茶花稀飯是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現吃現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間有“無辣子吃不飽”之說,佤族的肉食主要來源於家庭飼養,有豬、牛、雞。此外也有捕食鼠和昆蟲的習慣。一些地區的佤族還有捕食昆蟲的習慣,更食用竹蛹、寄生於草木植物的紅毛蟲、掃把蟲和寄生於冬瓜樹的冬瓜蟲等十餘種。一般時都把可食的昆蟲與米一起煮成粥,加菜、鹽、拌辣椒,太重口味了。

在佤族地區普遍流傳著“司崗裡”的傳說。西盟地區的佤族解釋,“司崗”是石洞,“裡”是出來,意即人類很早是從石洞裡出來的。傳說從石洞裡最先出來的是佤族。石洞位於阿佤山中部,離西盟縣城以西約六十多裡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視為“聖地”。而滄源地區的佤族解釋“司崗”是“葫蘆”,“裡”是出來,意即人類從葫蘆裡出來的。 各地區的佤族雖然對“司崗裡”解釋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視為人類的發祥地,同時也共同反映他們都是阿佤山一帶是最早的居民。“司崗裡”是佤族對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憶。入住草房是一種進步。

佤族的圖騰是牛,他們崇拜水牛。寨子裡的木樁、樹上、牆上,隨處可見掛著的牛頭骨。

佤族人物素描

阿佤的婦女有抽煙鬥的習俗,不管是在勞動中或在空余休閒時都會拿出煙斗抽上幾口煙。她們用的煙斗都是自己做的,煙杆和煙斗取自山上的竹子。

佤族崇拜紅色和黑色,服飾多數以黑為質,以紅為飾,基本上還保留著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佤族姑娘及婦女裝飾別具特色,喜戴大耳筒,寬手鐲、細藤圈,標誌著佤族人粗獷、豪放的堅強性格,但是不能白,佤族俗語;旱地寬荒的多,姑娘白懶的多。黑才是美!白沒人要!翁丁古寨已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四部局(住建部、文化部、財政部、文物局)共同組織評選的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遠方網與國家四部局聯合發起全國“保護性旅行”號召,倡議遊客與旅遊從業者保護各類遺產,實現文明負責任的旅行。翁丁你的佤族文化自然美景希望得到保留及傳承。

【本文圖片來源於人文攝影網作者,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