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關注」速度圍觀!看這條大道如何撬動一域發展!

道路通則百業興

交通是一個地方發展的重要基礎支撐

安穩至花壩, 公路沿途

青山綠水、鮮花簇擁, 美不勝收

這條公路打通了鄉村振興進出的“雙向道”,

架起了城鄉融合的“大紐帶”, 讓山區“養在深閨無人識”的沉睡資源變為資產, 讓農民實現了從貧窮走向富裕的完美蛻變。

獐獅壩至花壩景區公路改擴建工程(資料圖)

交通實業集團提供

貧困村成為城市人嚮往的旅遊地

“一腳踏三縣”,石壕鎮萬隆村地處重慶綦江區、貴州桐梓縣、貴州習水縣交界處,

全村平均海拔1400余米, 最高海拔1848米。

有女不嫁萬隆山,

天晴落雨把門關。

一天三頓沙沙飯,

肚皮烤起火斑斑。

這是過去在萬隆村村民中流傳的一首民謠, 它道出了過去萬隆村村民肚子中的辛酸。

2013年萬隆村貧困戶人均純收入僅有2300元。 2014年, 萬隆村被列入市級重點扶貧村。

事實上, 萬隆村有著難得的自然資源。

從一個狹小山洞穿過, 眼前豁然開朗, 一個鮮花盛開、溪流潺潺的平壩赫然出現在眼前, 這就是李公壩, 頗有陶淵明筆下世外桃源的感覺。

最高峰神鷹山絕壁之下, 近兩萬畝的高山無人草甸, 周邊群峰環抱, 山峰之間山泉噴湧, 這就是被譽為“重慶香格里拉”的花壩。

穿過山洞走進李公壩 王京華 攝

萬隆村優美的高山資源 陳星宇 攝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

時代發展, 富起來的中國人期盼有更清新的空氣、更美的山水。

回歸自然、走進田園成為時尚。 據有關部門統計, 每年到貴州避暑的重慶人超過500萬人次。

--------->>

出實招

<<---------

改擴建從安穩高速路口到萬隆村、到花壩的這條旅遊路, 打造花壩旅遊度假區, 把到貴州避暑的候鳥人群引向萬隆。

2014年,萬隆村舉行第一屆露營季活動,將萬隆村的高山生態資源推向遊客。2017年,到萬隆村露營避暑的遊客達46萬人。

遊客徜徉萬隆村花海 陳星宇 攝

依託高山生態資源吃旅遊飯,村民趙本高是萬隆村第一個吃螃蟹的人。2014年10月,他返鄉投資500余萬元建成2000多平方米的花壩客棧。近幾年,每年毛收入近200萬元。

在趙本高的帶領下,萬隆村農家樂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目前已達75家,全村住宿日接待能力5000人左右。

如今夏季,萬隆村是一房難求。遊客要想到萬隆享受涼風,如果不預定住宿房間,真的只能住帳篷。

萬隆村避暑游火 陳星宇 攝

萬隆村土特產隨之走俏。土雞、糯玉米、蜂蜜等特色農產品就地賣成“爆款”。

2017年,萬隆村人均年收入增加到14000餘元。萬隆也終於實現了當初起名時,人們所寄託的“萬事興隆”的願景。

民族風成為大山深處的旅遊賣點

綦江是全市民族工作重點區縣之一,有苗、彝、回、滿等35個少數民族7500餘人散居在各街鎮。其中苗族、彝族為世居民族,人口5000餘人,相對集中居住在海拔600至1400米的偏遠山區。

景區開發為貧困戶創造就業機會

楊翼德 攝

石壕鎮香樹村彝族大姐陳雲秀見證了當地交通發展,也切身感受到了交通發展為她及其他同胞生產生活帶來的變化。

陳雲秀家有10畝土地,但都在山坡上,種不了水稻,只能種玉米。從家到山竹林山坡看起來很近,挑糞一趟卻要花40分鐘。山坡很陡峭,每年管理玉米之前,她要先用鋤頭在沿途山坡挖平幾個歇腳點,不然糞桶會從山坡一直滾到山下的河溝裡。

近幾年,政府加快建設出行路,打造了一條條連戶路,建成了一條條康莊大道,也改變了陳雲秀的生活。

景區道路基礎設施完善 陳星宇 攝

家裡土地退耕還林後,陳雲秀在香山社區農民新村買了新房,搬進新家。

花壩旅遊度假區發展起來,陳雲秀看准商機,把彝族同胞能歌善舞的看家本事用起來,組建了一支彝族風情演出隊伍,在景區舉行篝火晚會,跳民族舞蹈、唱祝酒歌等。2016年演出50餘場,收入16000餘元。2017年演出30餘場,收入1萬多元。

篝火晚會現場載歌載舞 王京華 攝

萬隆村、香樹村的少數民族

加快與地方發展融合

民族資源優勢正在轉化為經濟優勢

2014年,萬隆村舉行第一屆露營季活動,將萬隆村的高山生態資源推向遊客。2017年,到萬隆村露營避暑的遊客達46萬人。

遊客徜徉萬隆村花海 陳星宇 攝

依託高山生態資源吃旅遊飯,村民趙本高是萬隆村第一個吃螃蟹的人。2014年10月,他返鄉投資500余萬元建成2000多平方米的花壩客棧。近幾年,每年毛收入近200萬元。

在趙本高的帶領下,萬隆村農家樂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目前已達75家,全村住宿日接待能力5000人左右。

如今夏季,萬隆村是一房難求。遊客要想到萬隆享受涼風,如果不預定住宿房間,真的只能住帳篷。

萬隆村避暑游火 陳星宇 攝

萬隆村土特產隨之走俏。土雞、糯玉米、蜂蜜等特色農產品就地賣成“爆款”。

2017年,萬隆村人均年收入增加到14000餘元。萬隆也終於實現了當初起名時,人們所寄託的“萬事興隆”的願景。

民族風成為大山深處的旅遊賣點

綦江是全市民族工作重點區縣之一,有苗、彝、回、滿等35個少數民族7500餘人散居在各街鎮。其中苗族、彝族為世居民族,人口5000餘人,相對集中居住在海拔600至1400米的偏遠山區。

景區開發為貧困戶創造就業機會

楊翼德 攝

石壕鎮香樹村彝族大姐陳雲秀見證了當地交通發展,也切身感受到了交通發展為她及其他同胞生產生活帶來的變化。

陳雲秀家有10畝土地,但都在山坡上,種不了水稻,只能種玉米。從家到山竹林山坡看起來很近,挑糞一趟卻要花40分鐘。山坡很陡峭,每年管理玉米之前,她要先用鋤頭在沿途山坡挖平幾個歇腳點,不然糞桶會從山坡一直滾到山下的河溝裡。

近幾年,政府加快建設出行路,打造了一條條連戶路,建成了一條條康莊大道,也改變了陳雲秀的生活。

景區道路基礎設施完善 陳星宇 攝

家裡土地退耕還林後,陳雲秀在香山社區農民新村買了新房,搬進新家。

花壩旅遊度假區發展起來,陳雲秀看准商機,把彝族同胞能歌善舞的看家本事用起來,組建了一支彝族風情演出隊伍,在景區舉行篝火晚會,跳民族舞蹈、唱祝酒歌等。2016年演出50餘場,收入16000餘元。2017年演出30餘場,收入1萬多元。

篝火晚會現場載歌載舞 王京華 攝

萬隆村、香樹村的少數民族

加快與地方發展融合

民族資源優勢正在轉化為經濟優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