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工作不順,是因為老闆和員工之間最根本的矛盾沒有解決!

現在一聽人談管理就想笑, 因為他們的用力點在“管”上, 想的是如何管人, 如何監督、控制。 。 。

殊不知管理的重心不在於“管”, 而在於“理”。

只有真正理解、理順工作的本質和流程, 才能夠做好管理。

一個管理者, 你的定位不是矯情的裝腔作勢, 而是實實在在的搞好後勤和服務。

畢竟, 管理的主要目標是為了通過別人的協作去獲取結果。

笨人做不出最笨的事, 最笨的事情一般都是聰明人做出來的。 索羅斯說, 人之所以犯錯誤, 不是因為他們不懂, 而是因為他們自以為什麼都懂。

周老闆很推崇李敖和索羅斯, 前者是他的文化啟蒙, 後者是他的投資導師。

上次見面的時候, 周老闆送我一本書, 說做生意、想把生意做好, 這本書必須讀透。

《原則》(本文部分配圖摘自書裡的內容)

做餐飲是個勞心費力的活, 服務業就是這樣, 需要死扣細節, 一個人沒法面面俱到, 只能靠員工來推動運轉。

在本地, 周老闆在餐飲業是個傳奇, 同行稱之為, 一直被模仿, 從未被超越。

最初, 周老闆只有兩間路邊的小破屋, 做點水餃、麵條之類的速食, 但因為量足味贊服務熱情, 靠著一傳十十傳百的口碑, 吸引了很多顧客。

後來, 生意慢慢紅火起來,

周老闆開始供應炒菜, 人手不夠就招人, 位置小就換大點的地方, 加上貴人相助, 有幾個老主顧投資入股, 生意進入了快速發展通道。

十來年時間, 周老闆不但開了十幾家分店, 還有幾家火鍋店, 養生館, 文化餐廳, 高端會所。

可生意越來越大, 周老闆的時間卻越來越松閑。

老方也認識幾個做餐飲的朋友, 他們雖然算不上起早貪黑, 但也是每天忙的腳不沾地, 天天圍著採購、後廚、服務、算帳。 。 。 轉, 一刻不得閒。

其中的差別在哪裡呢?

“我也是後來才想明白的”

周老闆笑著說, 原來我一天只睡5個小時, 淩晨3點多就去市場批發蔬菜、配料等, 這些一天一個價, 交給別人根本不放心。

回去後, 還得檢查飯店的方方面面, 比如廚房的配菜是不是有浪費, 廚師和廚師也不一樣, 有的廚師習慣用油多半勺, 我不看著, 一個月下來他就能多耗費一桶油。

最麻煩的是服務員, 都是小年輕, 管多管少都不行, 有偷吃的, 有偷懶的, 一個不小心就得罪客人, 給我出亂子。

其他零零碎碎, 都需要我操心。

於是, 在開第一家分店的時候,

終於累垮了, 因為不放心裝修, 我就天天掛著吊瓶去工地上看, 後來還是合夥人看不下去了, 硬讓我在醫院躺了一個月。

“由靜生慧, 人一閑下來, 腦子才開始轉起來, 我後來的事都是那一個月想明白的”

人和人最大的區別, 是在頭腦認知上, 你不和人打交道,就不會明白人的心智模式是天差地別的。

做生意,之所以追求規模,就是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

而為了這點,你就必須通過別人來實現。

所以說合作共贏,你對員工的心理出發點就不應該從對立的角度出發,對立,就必然對抗。你就必須不斷加大管理成本才能夠維持生意運轉。

開始錯了,後面就都錯了。

在我看來,老闆和員工最根本的矛盾不解決,生意就沒法做大規模。多年來,我見過同行一直在不停地招人,不到試用期就換掉,這樣就節約了一筆開支,他還洋洋得意,以為得計,說我不是不給他們機會,是他們做不得我的要求。結果不到2年,這個飯店就沒有了。

自欺欺人啊!

我們有資源,有福報,可以說社會地位比員工高一點,但這不是說我們給員工發工資就好像有多大的恩惠,實際上是員工在給我們賺錢多一點。

心態決定姿態,姿態決定生態。老闆一旦心理上以施恩者自居,那管理一定是稀裡糊塗。

有些老闆最喜歡用那些完全依賴他的員工,認為員工離開他就吃不了飯、活不好,只有這樣的員工才是忠心耿耿地自己人。

任人唯親,而不是任人唯才。這樣的工作生態,你就根本搞不起來嘛。

我曾經看過《財富》對不同類型企業的平均壽命統計: 全球500 強是40-50歲;跨國公司是11-12歲;中國集團公司是7-8歲;中國中小企業是3-4歲。

你的公司都不一定哪天倒閉呢,你憑什麼讓員工在你一棵樹上吊死?

做人做事不要太自以為是了。

這是一個充滿變化和不確定性的時代,人和公司都是流動性的,都是在動態的發展。

你看諾基亞、摩托羅拉,包括現在的中興,意外和風險根本不知道什麼時候就突如其來。

因此,做生意,做管理,不要做蠢事。

而有些企業一方面強求員工忠誠,一方面對員工監督控制、加大管理成本,不是愚蠢是什麼。

那什麼是老闆和員工最根本的矛盾呢?

員工完全的把命運寄託在老闆這裡,讓老闆掌握主動權,員工可以隨時被替代,最符合老闆和公司的利益;

而讓自己不可替代,掌握核心競爭力,也即自己掌握主動權,可以隨時跳槽,或做一個斜杠青年,最符合員工自己的利益。

這就是老闆和員工最根本的矛盾。

不同的利益訴求,不同的認知模式,不同的行為邏輯。

去除表像後,只看本質,我們就可以知道管理和工作問題的根源在哪裡了。

為了自身利益,制度、績效、團建、文化等等,都是企業為了留住員工並發揮出他們的價值。

而員工最聰明的作法是不斷積累並提高自己的薪酬收益、工作專業經驗、背景履歷、人脈等等,以獲取價值成長,成為不可替代。

我現在的一點成績,都是對這一矛盾調和的結果。周老闆如是說,20%的員工創造了80%的效益,但80%的員工也不可或缺,他們也有可能成長到20%的裡面。

對這兩種員工,不能用同樣的邏輯管理。

能力強的人選擇就多,這是必然的,你不能糾結這點,而要想著怎麼用好他們,我常說人才都是被老闆逼走的,不然,只要他們在你這裡能夠實現人生價值,他們為什麼要走呢?

所以,分好權、責、利,給他們施展的舞臺,其他就不用瞎操心了,這類員工可以倒逼著你進步、發展,你說是誰幫誰更多?

當然,老闆要永遠有備份計畫。

聰明人都是自律的,員工的自我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你看管理空氣越緊張的單位,其創新、活力就越低,這樣的環境,不笨的人也變笨了。

不要太過於擔心人才的流失,只要你不斷的輸入人才進來,聰明人越多,力量就越大,他們就越不想離開,因為這裡才有他們的利益最大化。

所以,凡是能做大做成規模的生意卻做不起來,那一定是老闆出了問題。

別的不懂,但餐飲我算是內行,你看海底撈、西貝的規模擴張,不只是因為它們的商業模式、品牌和服務,我相信主要還是對人的價值的有效使用上。

這就是我現在這麼悠閒的原因。

你不和人打交道,就不會明白人的心智模式是天差地別的。

做生意,之所以追求規模,就是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

而為了這點,你就必須通過別人來實現。

所以說合作共贏,你對員工的心理出發點就不應該從對立的角度出發,對立,就必然對抗。你就必須不斷加大管理成本才能夠維持生意運轉。

開始錯了,後面就都錯了。

在我看來,老闆和員工最根本的矛盾不解決,生意就沒法做大規模。多年來,我見過同行一直在不停地招人,不到試用期就換掉,這樣就節約了一筆開支,他還洋洋得意,以為得計,說我不是不給他們機會,是他們做不得我的要求。結果不到2年,這個飯店就沒有了。

自欺欺人啊!

我們有資源,有福報,可以說社會地位比員工高一點,但這不是說我們給員工發工資就好像有多大的恩惠,實際上是員工在給我們賺錢多一點。

心態決定姿態,姿態決定生態。老闆一旦心理上以施恩者自居,那管理一定是稀裡糊塗。

有些老闆最喜歡用那些完全依賴他的員工,認為員工離開他就吃不了飯、活不好,只有這樣的員工才是忠心耿耿地自己人。

任人唯親,而不是任人唯才。這樣的工作生態,你就根本搞不起來嘛。

我曾經看過《財富》對不同類型企業的平均壽命統計: 全球500 強是40-50歲;跨國公司是11-12歲;中國集團公司是7-8歲;中國中小企業是3-4歲。

你的公司都不一定哪天倒閉呢,你憑什麼讓員工在你一棵樹上吊死?

做人做事不要太自以為是了。

這是一個充滿變化和不確定性的時代,人和公司都是流動性的,都是在動態的發展。

你看諾基亞、摩托羅拉,包括現在的中興,意外和風險根本不知道什麼時候就突如其來。

因此,做生意,做管理,不要做蠢事。

而有些企業一方面強求員工忠誠,一方面對員工監督控制、加大管理成本,不是愚蠢是什麼。

那什麼是老闆和員工最根本的矛盾呢?

員工完全的把命運寄託在老闆這裡,讓老闆掌握主動權,員工可以隨時被替代,最符合老闆和公司的利益;

而讓自己不可替代,掌握核心競爭力,也即自己掌握主動權,可以隨時跳槽,或做一個斜杠青年,最符合員工自己的利益。

這就是老闆和員工最根本的矛盾。

不同的利益訴求,不同的認知模式,不同的行為邏輯。

去除表像後,只看本質,我們就可以知道管理和工作問題的根源在哪裡了。

為了自身利益,制度、績效、團建、文化等等,都是企業為了留住員工並發揮出他們的價值。

而員工最聰明的作法是不斷積累並提高自己的薪酬收益、工作專業經驗、背景履歷、人脈等等,以獲取價值成長,成為不可替代。

我現在的一點成績,都是對這一矛盾調和的結果。周老闆如是說,20%的員工創造了80%的效益,但80%的員工也不可或缺,他們也有可能成長到20%的裡面。

對這兩種員工,不能用同樣的邏輯管理。

能力強的人選擇就多,這是必然的,你不能糾結這點,而要想著怎麼用好他們,我常說人才都是被老闆逼走的,不然,只要他們在你這裡能夠實現人生價值,他們為什麼要走呢?

所以,分好權、責、利,給他們施展的舞臺,其他就不用瞎操心了,這類員工可以倒逼著你進步、發展,你說是誰幫誰更多?

當然,老闆要永遠有備份計畫。

聰明人都是自律的,員工的自我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你看管理空氣越緊張的單位,其創新、活力就越低,這樣的環境,不笨的人也變笨了。

不要太過於擔心人才的流失,只要你不斷的輸入人才進來,聰明人越多,力量就越大,他們就越不想離開,因為這裡才有他們的利益最大化。

所以,凡是能做大做成規模的生意卻做不起來,那一定是老闆出了問題。

別的不懂,但餐飲我算是內行,你看海底撈、西貝的規模擴張,不只是因為它們的商業模式、品牌和服務,我相信主要還是對人的價值的有效使用上。

這就是我現在這麼悠閒的原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