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別拿化石不當寶貝|科技觀察家

科技日報 眉間尺

最近, 貴州甕安成了社會關注的焦點, 起因是一片古生物化石的離奇"死亡"。

這話聽起來似有不妥。 化石本是死物, 怎會離奇死亡?但對於科學研究來說, 它們卻是不折不扣的活物。 據報導, 甕安的生物群化石, 是目前全球研究地球生命演化早期歷史的唯一視窗, 它們不但會“說話”, 而且能講述人們關於地球生命起源的神秘故事, 或許比想像力最豐富的科幻作家還技高一籌。 現在, 這批寶貝幾乎被挖沒了。 這無疑是令古生物學界痛心疾首之事, 但在當地政府和企業看來, 不過是開採了一座磷礦罷了。

化石算什麼寶貝, 豐富的磷礦資源, 才是守衛GDP不掉, 保證“政績”的寶貝啊。

圖片來自網路

有個寓言故事是這麼說的, 一粒金子和一粒玉米, 並排放在地上, 一隻公雞過來了, 喜滋滋地把玉米啄走了, 對金子卻視而不見。 是的, 眼界決定了選擇。

在磷礦的開採者眼中, 化石的價值遠不及幾袋子磷肥。

其實, 這起“甕安事件”, 就像近來屢報導的古建築被房地產開發拆毀, 花錢就能摸文物一樣, 根源是價值觀發生了錯亂, 於是, 貨幣不但在商品流通中履行了一般等價物的“本職”, 而且在幾乎一切社會生活領域都幹起交換仲介的“兼職”來, 儼然成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價值準則。 甕安也不例外。

金錢化身千萬, 在企業家那裡, 它化身為利潤, 在基層政府官員那裡, 它化身為以GDP為計量單位的“政績”, 而在具體執行者那裡, 它又化身為“實惠”, 就這樣, 大家“齊心合力”地毀掉了我們探知6億年前地球生命狀況的可能。

被破壞的化石已無法復原, 汲取教訓是避免兩次掉進同一個泥坑的最好辦法。

在筆者看來, 教訓至少有三個方面。

其一, 加速自然遺產保護立法工作。 這項立法工作已進行了十多年, 但由於部門利益壁壘和學術界分歧爭議, 至今還未完成, 致使許多自然遺產保護工作缺乏最根本的保障, 對破壞自然遺產的行為處罰也缺乏法律依據。 亡羊補牢, 未為晚也, 甕安事件又一次敲響了警鐘, 應加快制定一部覆蓋全面、符合實際、保護有力, 與我國自然遺產保護需求接軌的法律, 讓保護自然遺產的底氣真正足起來。

貴州始杯海綿模式標本側視圖

其二, 創新自然遺產“生財”機制。 從現實看, 包括甕安生物群化石在內的許多自然遺產都地處經濟發展落後的老少邊窮地區, 這些地方往往缺少保護和管理自然資源的“實力”。 對這些地方的主政者而言, 自然遺產不過是一件美麗的累贅甚至“賠錢貨”, 資源變現才是“硬道理”。 這就要求建立健全自然遺產保護的“舉國體制”, 設立從國家到地方的各級專項補助資金, 同時調動社會資本參與, 擴寬資金支援管道,

通過旅遊、文創等多種方式, 讓自然遺產的欣賞價值、文化價值得到增值式地開發, 使之從“賠錢貨”變成地方政府的財源、當地群眾的富源, 從而讓保護自然遺產的腰杆真正硬起來。

甕安生物群的真核藻類, 顯示精美細胞結構

其三, 加強自然遺產的科普宣傳。 近年來,通過各類識寶、鑒寶電視欄目,老物件是寶貝的觀念已深入人心;借助於《舌尖上的中國》等文藝作品,民俗的美麗也讓人們懂得珍惜。相比之下,自然遺產的價值還不夠普及,有關部門亟須調動科學家以及相關領域專業人士的積極性,抓住去年新設立的“文化和自然文化遺產日”等契機,運用影視、動漫等手段,加強對自然遺產的宣傳,引導人們主動關注、自覺保護,讓全社會保護自然遺產的氛圍真正濃起來。

近年來,通過各類識寶、鑒寶電視欄目,老物件是寶貝的觀念已深入人心;借助於《舌尖上的中國》等文藝作品,民俗的美麗也讓人們懂得珍惜。相比之下,自然遺產的價值還不夠普及,有關部門亟須調動科學家以及相關領域專業人士的積極性,抓住去年新設立的“文化和自然文化遺產日”等契機,運用影視、動漫等手段,加強對自然遺產的宣傳,引導人們主動關注、自覺保護,讓全社會保護自然遺產的氛圍真正濃起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