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晨光集團袁新英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長城網邯鄲4月30日訊(記者韓毅通訊員李燕)袁新英, 是晨光集團公司第一批員工, 是公司第一個評選的先進工作標兵, 近二十年來, 袁志一步一個腳印, 從一名車間工人做起, 先後擔任代班長、班長、車間主任, 2018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袁新英在生產車間。 李燕供圖

積極進取, 自學成才

1993年5月剛年滿17周歲的袁新英在曲周縣五金廠參加工作, 從扳手拋光崗學徒工做起, 憑藉著不服輸的決心和勇氣, 他默默努力, 漸漸掌握要領, 在短短幾十天內把全部技能熟練掌握, 從一名最普通的員工成長為一個技術人員。 未滿18歲的他在工作中他嚴把品質關, 認真總結經驗, 在一年內把產量提高了一倍!

袁新英在五金廠幹了近五年, 因行業不景氣, 根據公司決策, 毅然從鐵工廠向色素廠轉型, 1998年袁新英進入改制後的晨光生物集團公司工作至今。

從鐵工廠轉向色素廠,

隔行如隔山, 意味著一切從頭再來。 看著滿車間的瓶瓶罐罐及令人眼花繚亂的管道線路, 他無所適從。 但他沒有任何怯怕, 暗暗告戒自己“不管面對什麼挑戰, 只要自己肯下苦功夫, 一樣能成為技術能手。 ”就這樣, 他每天加班到淩晨二三點, 向有技術的師傅請教, 然後沿著管道仔細查看, 看每條管道上都有哪些開關、閥門, 連著哪些瓶瓶罐罐, 它們都起什麼作用?進去的是什麼東西出來?很快車間的閥門、管道、生產基本流程都了然於心, 崗位操作也做的得心應手。 且在五個月之內學會車間各道工序, 弄懂每一個設備、每一道工序的作用和原理, 學會對各設備進行維護保養和維修, 融會貫通了車間各工序、工藝指標與操作細節。

2003年袁新英被調到大生產線, 他總願意圍著機器轉, 思索每道工序的作用和原理, 不知不覺中, 對這套設備的瞭解如同自己的孩子, 哪個機器出現故障、生產中出現不正常的時候問題在哪個環節, 對這些問題袁新英都能說出個一二三來, 並能排除故障。 他的努力得到同事和領導的一致認可, 2004年度被評為公司的第一個先進工作標兵, 與此同時袁新英還被任命為車間代班長。 代班長期間他出色的表現再一次得到了公司領導的肯定, 2005年被正式任命為班長。

深入一線, 艱苦創業

2006年晨光生物集團公司根據戰略佈局決定在新疆建廠, 袁新英是一線技術骨幹, 主動請纓支援邊疆建設。 2007年10月-11月份, 四個公司交叉生產辣椒紅和番茄紅,

袁新英所在的庫爾勒公司只留下他在內6個人提溶劑。 袁新英就安排一人燒鍋爐, 一人負責蒸發崗位, 一人負責調配崗位, 另外三個人用周轉桶放溶劑, 當時每幾十秒就是一桶, 所以只能跑著拉桶, 五個小時提完一遍溶劑, 可以稍微休息幾分鐘, 然後繼續下一輪的提溶劑工作, 6個人輪流拉溶劑桶, 就這樣連續工作了36個小時, 終於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溶劑提取, 為生產辣椒紅做好了準備。 走出車間的時候, 一個個累的連站立都不穩, 渾身的骨頭就像散了架, 有的人在路上走著都快睡著了。

生產過程中有1000噸原料結塊, 要用大錘砸開才能使用, 一天只能投30噸, 與任務要求相差甚遠, 袁新英組織人員親自帶隊砸料、投料,

十幾個小時換一次崗晝夜不停, 連大錘錘棒都被砸段十幾根, 零下20多度的新疆冬季, 大家卻一個個幹得滿頭大汗, 幾天下來袁新英胳膊上粘著膏藥, 手上的起滿了泡, 但他仍然堅持每天砸料。 在他的帶領下, 工人們也更加賣力, 最終將投料量由30噸提到要求的45噸。 他從不叫苦叫累, 有一次袁新英腰著涼了, 疼了一周多, 他白天上班晚上拔罐, 還帶病到公司指導車間檢修工作, 剛開始袁新英扶著牆走、後來好點了彎著腰、背著手走, 在廠區裡來回走著像是個老頭。 大家看著都於心不忍, 但他依然笑呵呵的。

勇於創新, 打破技術難題

近二十年來, 袁新英對生產工藝不斷摸索、試驗、創新, 成為公司技術革新的帶頭人, 成為一線員工的典型代表和工作表率。創新成果申請專利24項,授權專利17項,其中發明專利2項,國際PCT專利1項,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勵1項,市級科技獎勵5項。參與承擔火炬計畫等國家級科技專案4項、省部級及市級科技專案4項。

近二十年來,袁新英始終堅持要幹就幹好,要學就學精的信念,舍小家為大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他非常關注行業前沿技術資訊,敢於打破常規開展設備革新,先後進行了百余項一線生產技術和工藝的創新,敢打硬仗在集團公司裡是出了名的。袁新英2005年參與集團公司籌建的世界上第一條連續投料、連續生產的天然色素生產線,辣椒處理能力提高了30倍,生產效率提升了上百倍。對萃取車間擴能改造,通過多次技術改進單條生產線投料量由500公斤/天,逐漸提高到3噸、50噸、80噸、120噸,直到現在的135噸/天,使用溶劑由噸耗300公斤降低到10公斤,多次打破行業的世界記錄。2009年在晨光集團新疆子公司工作期間對萃取生產線蒸發工藝進行改進,改進後每天可節約天然氣800方,產品得率提高2.5個百分點,年增加經濟效益1000多萬元;2014年袁新英回到集團公司本部工作,任車間主任,他一心撲到生產工作中,不論是在何時,總能在車間找到他,他永遠沖在生產的第一線。2016年受命主持蛋白生產線技術改造項目,改造後崗位人員由63人減為43人,實現了剝絨車間日單班投料量380噸;後馬不停蹄的接手了甜菊糖生產線的改造,紮根在車間,連續數日的改進試驗,使甜菊糖生產線創新運用“三浸三榨”逆流萃取工藝,大幅降低生產用水量,更使得甜菊糖車間日投料量提高了60%以上,單線產能達到國內最大,崗位人員由48人壓縮到36人,噸原料加工成本降低400多元。2017年,組織主持了精製車間擴能改造專案,實現紅辣素日處理能力由18噸提升至30噸,加工費用降低30%。組織的葡萄籽擴能改造項目完成後,使得葡萄籽日加工能力由12噸提升至20噸。組織籌建了新的營養藥用生產線,達到日產1噸葉黃素晶體,同時滿足了晶體葉黃素、番茄紅素規模化生產需要,為晶體葉黃素世界第一奠定了基礎。2017年最重要的是籌建了新的植物綜合提取生產線,是傳統臥罐提取的升級版,滿足了水溶性成分提取及中藥提取等多品種生產需要。配合自動化改造,2017年生產車間32個自控改造項目實施,實現了精細化、自動化管理。

成為一線員工的典型代表和工作表率。創新成果申請專利24項,授權專利17項,其中發明專利2項,國際PCT專利1項,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勵1項,市級科技獎勵5項。參與承擔火炬計畫等國家級科技專案4項、省部級及市級科技專案4項。

近二十年來,袁新英始終堅持要幹就幹好,要學就學精的信念,舍小家為大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他非常關注行業前沿技術資訊,敢於打破常規開展設備革新,先後進行了百余項一線生產技術和工藝的創新,敢打硬仗在集團公司裡是出了名的。袁新英2005年參與集團公司籌建的世界上第一條連續投料、連續生產的天然色素生產線,辣椒處理能力提高了30倍,生產效率提升了上百倍。對萃取車間擴能改造,通過多次技術改進單條生產線投料量由500公斤/天,逐漸提高到3噸、50噸、80噸、120噸,直到現在的135噸/天,使用溶劑由噸耗300公斤降低到10公斤,多次打破行業的世界記錄。2009年在晨光集團新疆子公司工作期間對萃取生產線蒸發工藝進行改進,改進後每天可節約天然氣800方,產品得率提高2.5個百分點,年增加經濟效益1000多萬元;2014年袁新英回到集團公司本部工作,任車間主任,他一心撲到生產工作中,不論是在何時,總能在車間找到他,他永遠沖在生產的第一線。2016年受命主持蛋白生產線技術改造項目,改造後崗位人員由63人減為43人,實現了剝絨車間日單班投料量380噸;後馬不停蹄的接手了甜菊糖生產線的改造,紮根在車間,連續數日的改進試驗,使甜菊糖生產線創新運用“三浸三榨”逆流萃取工藝,大幅降低生產用水量,更使得甜菊糖車間日投料量提高了60%以上,單線產能達到國內最大,崗位人員由48人壓縮到36人,噸原料加工成本降低400多元。2017年,組織主持了精製車間擴能改造專案,實現紅辣素日處理能力由18噸提升至30噸,加工費用降低30%。組織的葡萄籽擴能改造項目完成後,使得葡萄籽日加工能力由12噸提升至20噸。組織籌建了新的營養藥用生產線,達到日產1噸葉黃素晶體,同時滿足了晶體葉黃素、番茄紅素規模化生產需要,為晶體葉黃素世界第一奠定了基礎。2017年最重要的是籌建了新的植物綜合提取生產線,是傳統臥罐提取的升級版,滿足了水溶性成分提取及中藥提取等多品種生產需要。配合自動化改造,2017年生產車間32個自控改造項目實施,實現了精細化、自動化管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