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資訊時代,我們的記憶力正在退化?

1、為什麼讀完書就忘記

下午花了三個小時, 把東野圭吾的《宿命》給看完了。

只能說不愧為東野圭吾, 佈局能力實在讓人驚歎, 最後揭示謎底的時候,

那種感覺就像炎熱夏日裡的那一罐雪碧, 滋~的一聲, 從內爽到外。

但是, 剛剛打開電腦敲字的時候, 想了半天, 竟然想不起主角的名字了(四個字的名字我只能記得兩個字)。

閉上眼睛回憶整個故事情節, 能夠想起來了竟然只有最後揭秘真相的斷斷續續的細節而已。

那麼, 我下午花個三個小時, 看這部懸疑小說, 就是為了聽這麼一個故事爽一下?

好像, 還真的就是這樣, 東野圭吾講故事的方法, 場景的描述, 劇情的設計, 想要表達的內核, 我完全沒有去思考過。

甚至於主角的名字我都沒有去注意, 能夠抓住我注意力的, 只有那些情節而已。

那麼, 就我這樣, 還是大家都這樣呢?

是現在的我們開始這樣了, 還是我們人類從始至終都這樣呢?

2、為什麼我們會遺忘

至少, 在古代書籍缺少的時候, 不會這樣子的, 那時候因為書籍是如此的珍貴, 倒背如流是真的倒背如流。

那真的是一個個字, 一句句話, 一段段文字, 一章節一章節背後的思想, 都被一次又一次咀嚼了幾百遍。

但是現在的我們, 包括問了身邊很多人, 越來越開始為了讀書而讀書, 為了接受資訊而接受資訊。

有個比喻特別貼切, 有時候看書就像泡澡, 在泡的時候沉浸於故事情節, 愉悅而又舒爽, 但是泡完澡以後, 記憶就隨著洗澡水流走了。

艾賓浩斯的記憶曲線顯示, 一個人看過的大部分內容, 都會慢慢被遺忘, 特別是第一天, 下降速度是最快的。

而現在,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

人們流覽資訊的方式變得越來越便捷, 遺忘的下降速度也變得越來越快。

明明下午看的小說, 晚上就忘記了主角名字, 哎、好憂傷。

最新的腦科學研究, 記憶的牢固程度和記憶提取的頻率有關, 也就是說每個人接受的資訊都會被海馬體處理以後扔進記憶庫, 存取能力是一直在的。

但是你要想起來, 就得去提取, 這個提取能力是會根據環境、年齡、習慣的變化而變化的。

像專業的知識, 因為每天會用到, 經常提取, 就會記憶特別深刻。

但是平時的資訊, 故事的資訊, 娛樂的資訊, 二次提取的可能性就很低, 於是大腦為了減頻寬, 自然而然遺忘的更加的迅速了。

3、越來越容易遺忘的時代

小時候讀歷史, 長大後背歷史, 對於年份、名字、事件的代號特別在意,

因為要考試, 也因為知道這麼一件事情特別的漲知識。

但是互聯網時代到來以後, 特別是搜尋引擎出現以後, 對於這一些內容的記憶就變得可有可無了。

因為只要你知道了“百度一下”這個認知記憶, 那麼剩下的那些你都可以放棄去死記硬背了。

同樣的道理, 我們知道一樣知識哪裡可以查到, 如何查找以後, 就不會主動去回憶, 主動去記憶提取了。

自然而然, 我們對於這些資訊的外部記憶, 就會越來越少。

科技的便捷, 降低了我們對“牢記”文化的需求。

同樣的, 當“牢記”不在被需求以後, 暫態體驗開始慢慢變得重要起來。

於是我們有時候讀書, 更多的是追求故事情節帶來的體驗, 追求的是“讀書”這個過程帶給我們的流暢感和成就感。

而那些真正的藏在書中的金礦, 比如東野圭吾的懸疑小說裡面文字的魅力, 情節的魅力, 場景描寫的魅力, 故事進程掌控的魅力。

再比如很多書裡面新的思想, 新的角度, 新的邏輯帶來的思想震撼。

這時候, 記錄自己讀的書, 或者找個朋友探討探討, 就顯得特別重要。

真正讓你吸收精華的, 反而是記錄筆記的幾分鐘, 或者是和你朋友探討的幾分鐘, 而是窩在沙發上舒爽愉悅的三小時。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