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愛和守護?不如說《犬之島》在講平等和奴役

觀影時身後有一對母子, 前幾分鐘一直在說裡面的小狗有多可愛, 選擇性忽略了它們骯髒打結的毛髮和打鬥時眼睛裡充的血。

等劇情發展到在島上類似集中營的地方裡, 所有狗都被折磨的傷痕累累時, 家長終於帶著自己十幾歲的孩子走出了電影院。

《犬之島》不是“少年阿塔里的奇幻尋狗冒險”, 也不是為愛狗人士拍的。

曾經以鮮亮畫面和極致美術著名的導演韋斯·安德森,

這次為觀眾帶來的不是《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的溫馨、《穿越大吉嶺》的詩意、《月升之國》的童真, 而是一場血淋淋的人間現實。

《犬之島》的故事設定在二十年後的日本, 由於“犬流感”肆虐, 政府頒佈行政令, 要求流放全部狗狗到遠離城市的垃圾島中, 市長以身作則,

將自己養子阿塔里的守護犬點點第一個驅逐出去。

而年僅12歲的阿塔里為尋找自己的愛犬闖入“犬之島”, 在途中遇到了五隻被驅逐的狗, 四隻家養狗和一隻流浪狗, 在馴服它們之後, 阿塔里與它們一起找到了點點, 同時也發現了島上的秘密:小林藥業在很久之前就在此建立了實驗室,

用各種藥物殘害狗狗, 卻放出言論它們是“食犬狗”, 並且得知“犬流感”就是政府操控造成。

最終在點點的帶領之下, 眾狗回到城市, 阻止小林市長對狗狗的屠殺, 而阿塔里也被推崇為新的市長。 但同時也頒佈法令, 凡是對狗狗不尊重的人, 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歷史仿佛又在重演……

《犬之島》的故事並不複雜, 但特殊的是韋斯·安德森用動物“擬人”的方式講述人與人之間的差別。

除非紀錄片, 創作者們用動物做主角很少只是聚焦動物生活, 其他大體分為兩類, 一類是反應人與動物的關係, 像《忠犬八公的故事》、《杜瑪》、《方糖》, 一類完全用來映射人類, 2016年的《瘋狂動物城》、去年的《歡樂好聲音》等諸多動畫片都是如此。

但《犬之島》與之都不同,它是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比作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換句話說,《犬之島》中沒有動物做主角,只是將一部分人比作了動物。

最開始的神話就漏出端倪: 狗原本是一個自由獨立的種族,卻遭到人類驅逐。一位少年保護了狗,狗卻從此淪為人的寵物,在人的庇護下失去了原本自由獨立的地位,但小林卻沒有忘記仇恨,便有了“犬流感事件”,而12歲男孩阿塔里的故事,是神話的一次重複。

無論是片頭神話還是後來的故事,其中都有一種關係的轉變,便是在最開始狗與人是平等關係,到後來狗變成了人類的附屬品。

寵物狗由人類提供昂貴的食宿,任務就是撿樹枝、打滾、陪伴主人玩耍。功能性狗,像點點做保鏢,豆蔻表演節目,有些有自我意識,但它們都沒有自主選擇權。

另外故事中五隻主人公狗的名字也很有意思,君主、老闆、國王、公爵、首領。它們所代表的不單單是狗之間的階級區分,而且名稱分屬不同時代和背景。

君主、老闆、國王、公爵是文明時代的稱呼,而首領(Chief)多數是指不會出現在正史中或原始部落的領軍人物,而首領是唯一一隻流浪狗的設定,也讓觀眾很容易接受它最開始對人類有反抗意識。

在爆發“犬流感”之前,無論是怎樣的關係,人與狗都能夠相安無事地生活在城市中,但人類為了權利便不會因為曾經的關係手下留情,而是對狗狗們進行強制驅逐。

一邊是繁華都市,一邊是荒野孤島,人與狗,統治者與被統治者被完全隔離開來,人剝奪了狗所有的權利,此時才會發現,人類曾經無償給予的東西其實是用控制和奴役來交換的。

首領在阿塔里向它扔木棒時告訴他:我去檢木棒並不是因為我聽話,而是因為我同情你。這個時候首領還存在平等意識,但後來它聽了點點的話,坦然接受了“守護犬”的身份,並表示忠誠。

這種關係的轉變不著痕跡,導演還為觀眾鍍了一層冒險故事的金,讓馴化過程看起來更為合理,殊不知雖然阿塔里當上了市長,與狗同等位置的貓、豬、牛、鳥之後卻命途多舛。

狗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這句話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在電影中也有出現,導演選擇了“忠誠”這一特性的動物作為主角,意味深遠。

除此之外,“雙語”模式是一大亮點。他特意在電影開場時表明,片中的人類角色都只會說本土語言,所有犬吠都將以英語形式呈現。

這樣的標注看似多此一舉,卻是導演刻意為之,觀眾無法聽懂人類的話,卻能明白狗的意思。

觀眾站在狗視角和立場上的同時,因為不懂得日語,自然而然與說日語的人類角色產生了對立關係。

對於這樣的模式,韋斯·安德森直言自己執行這個想法純屬給自己挖坑:“這雖然不是我第一次在電影中使用非英語的語言,但把不同語言的使用者劃分成這樣的兩個陣營,處理起來並不容易。我需要考慮在什麼地方加入字幕卡,翻譯哪些看板等等。”

人與狗並沒有生活在一個語境,這樣將觀影者感受考慮進電影主題的做法,更為難得。

在我看來,影片中的日式元素:太鼓、葛飾北齋的畫、相撲、黑澤明的《七武士》等等,是導演韋斯·安德森為了構建一個令人信服的電影世界,定格動畫、木偶、對稱構圖和鮮亮的色彩是電影美學上的堅持,但對於整個故事,只是錦上添花的作用,真正的核心是《犬之島》所表現的令人絕望的現實。

“這顯然不完全是關於狗的生活。” 韋斯·安德森說。

金牌經紀人 現已入駐

今日頭條 | 一點資訊 | 企鵝媒體

↓↓↓點擊下方,查看往期更多精彩內容

但《犬之島》與之都不同,它是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比作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換句話說,《犬之島》中沒有動物做主角,只是將一部分人比作了動物。

最開始的神話就漏出端倪: 狗原本是一個自由獨立的種族,卻遭到人類驅逐。一位少年保護了狗,狗卻從此淪為人的寵物,在人的庇護下失去了原本自由獨立的地位,但小林卻沒有忘記仇恨,便有了“犬流感事件”,而12歲男孩阿塔里的故事,是神話的一次重複。

無論是片頭神話還是後來的故事,其中都有一種關係的轉變,便是在最開始狗與人是平等關係,到後來狗變成了人類的附屬品。

寵物狗由人類提供昂貴的食宿,任務就是撿樹枝、打滾、陪伴主人玩耍。功能性狗,像點點做保鏢,豆蔻表演節目,有些有自我意識,但它們都沒有自主選擇權。

另外故事中五隻主人公狗的名字也很有意思,君主、老闆、國王、公爵、首領。它們所代表的不單單是狗之間的階級區分,而且名稱分屬不同時代和背景。

君主、老闆、國王、公爵是文明時代的稱呼,而首領(Chief)多數是指不會出現在正史中或原始部落的領軍人物,而首領是唯一一隻流浪狗的設定,也讓觀眾很容易接受它最開始對人類有反抗意識。

在爆發“犬流感”之前,無論是怎樣的關係,人與狗都能夠相安無事地生活在城市中,但人類為了權利便不會因為曾經的關係手下留情,而是對狗狗們進行強制驅逐。

一邊是繁華都市,一邊是荒野孤島,人與狗,統治者與被統治者被完全隔離開來,人剝奪了狗所有的權利,此時才會發現,人類曾經無償給予的東西其實是用控制和奴役來交換的。

首領在阿塔里向它扔木棒時告訴他:我去檢木棒並不是因為我聽話,而是因為我同情你。這個時候首領還存在平等意識,但後來它聽了點點的話,坦然接受了“守護犬”的身份,並表示忠誠。

這種關係的轉變不著痕跡,導演還為觀眾鍍了一層冒險故事的金,讓馴化過程看起來更為合理,殊不知雖然阿塔里當上了市長,與狗同等位置的貓、豬、牛、鳥之後卻命途多舛。

狗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這句話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在電影中也有出現,導演選擇了“忠誠”這一特性的動物作為主角,意味深遠。

除此之外,“雙語”模式是一大亮點。他特意在電影開場時表明,片中的人類角色都只會說本土語言,所有犬吠都將以英語形式呈現。

這樣的標注看似多此一舉,卻是導演刻意為之,觀眾無法聽懂人類的話,卻能明白狗的意思。

觀眾站在狗視角和立場上的同時,因為不懂得日語,自然而然與說日語的人類角色產生了對立關係。

對於這樣的模式,韋斯·安德森直言自己執行這個想法純屬給自己挖坑:“這雖然不是我第一次在電影中使用非英語的語言,但把不同語言的使用者劃分成這樣的兩個陣營,處理起來並不容易。我需要考慮在什麼地方加入字幕卡,翻譯哪些看板等等。”

人與狗並沒有生活在一個語境,這樣將觀影者感受考慮進電影主題的做法,更為難得。

在我看來,影片中的日式元素:太鼓、葛飾北齋的畫、相撲、黑澤明的《七武士》等等,是導演韋斯·安德森為了構建一個令人信服的電影世界,定格動畫、木偶、對稱構圖和鮮亮的色彩是電影美學上的堅持,但對於整個故事,只是錦上添花的作用,真正的核心是《犬之島》所表現的令人絕望的現實。

“這顯然不完全是關於狗的生活。” 韋斯·安德森說。

金牌經紀人 現已入駐

今日頭條 | 一點資訊 | 企鵝媒體

↓↓↓點擊下方,查看往期更多精彩內容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