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湘峪古堡 越過歲月的相遇

配樂:高山流水

長假出行, 與湘峪古堡的相遇, 是我關於山西最美的一段回憶。 湘峪古堡位於沁水縣東南方向50公里的鄭村鎮湘峪村。 湘峪, 原名相谷, 因為村被山水包圍, 故而在村名中加入了"氵"和"山", 是謂湘峪。 據說, 樊山的十條山脈無論如何走向, 最終都會朝向湘峪。 "十山九回頭, 輩輩出諸侯"的民諺, 幾百年來一直流傳在這片大地。 在這群山環抱的山村裡, 孕育了明清進士9人,

舉人、秀才不計其數, 故有“湘峪三莊上下伏, 舉人秀才二千五”之說。

巍峨的城堡, 湛藍的天空, 天上的流雲, 黃土高坡特有的黃色調, 將青磚灰瓦映襯得格外醒目。 蜿蜒曲折的小道串起一處處院落, 那些斑駁的院牆, 乾枯的樹幹, 不經意間透出一絲奪人心魄的蒼涼。

徘徊於斯, 沉浸在歲月的時光裡, 沒有喧囂, 只有遠離塵世的寂靜, 清閒而悠遠。

據史書記載, 明末天啟三年(1623), 朝廷腐敗, 天下大亂, 百姓人心惶惶。 亂世之中, 修建高大堅固的城牆, 成為沁河流域沿岸的高官富人保護村民百姓的重要手段。 為避戰亂,

出自湘峪村的名宦孫氏三兄弟為防禦外敵, 保衛家園, 帶領村民們修築了這座堅固的城堡。 城堡施工時間長達十餘年, 建成於崇禎七年(1634), 至今已有374年歷史, 它不僅城牆高大厚重, 城內生活設施齊全, 而且還有完備的防禦系統, 時刻準備為家園而戰。

隔著湘峪河, 歷經400年的風風雨雨, 古堡依然聳立。 高高的堡頂、洞洞相連的城牆給人以巨大的視覺衝擊。 古城共有三座城門, 現保存完整的有南門和東門。 過得橋來, 從古城南門而入, 便可以看到城牆的內牆裡一排排整齊的磚砌窯洞, 這就是當年用於防衛城堡的藏兵洞。 洞體由堅固的明磚砌成, 磚與磚之間用糯米湯和石灰粘連, 非常結實。

在每個藏兵洞內都設有拱形窗戶一個,直面城外,形成居高臨下之勢,成為瞭望敵情和用於防禦的堅固工事。城堡週邊的護城河,成為阻擊外敵入侵的天塹。在湘峪城堡,一旦城門被攻破,守城士兵便立即關閉兩道側門,站在城牆上用弓箭、滾石、檑木等攻擊敵人。據說李自成曾親自帶兵圍攻過這裡,也未能攻破,無功而返。

說起古堡,如今大家多半想的是浪漫、夢幻。事實上,在不太平的年月裡,這個用磚石築起的堡壘世界,是抵禦外敵的屏障,是安身立命之所。可以想像,在那個烽火連天的冷兵器時代,身著盔甲,手持矛盾的武士,站在銅牆鐵壁般堅固的古堡前,會怎樣地望而生畏?即使衝破了諸多屏障進入古堡,面對蛛網狀的街巷,又會怎樣的毫無頭緒、膽戰心驚?

藏兵洞內,每隔不遠的距離,就有連接村內的樓梯和涵洞,這些洞即可起洩洪的作用,又能在防守不力的情況下,迅速從此撤離。進可攻,退可守的設計,真正體現了古人的智慧,讓人從心裡佩服。

走出迷宮般的藏兵洞,便見到了格局為“五縱三橫”的街巷,寓意“萬物根柢”,顯示孫氏兄弟“直言正氣,終無所懾”的品格。由於村民的改建和缺乏維護,昔日“五縱三橫”的街巷格局已經不大明顯。如今只有一條中街和幾條小巷仍然保留著古樸的風貌。路面全以條石和磨盤石鋪成,街巷兩側是一座座緊緊相鄰的明清大院。

丁字小巷有阻隔又通暢,除了有防禦功能,更多地表現了孫氏三兄弟的建築理念和對江南的懷舊情感。這種獨特的構建體現了藏風聚氣、人旺財發的儒、佛、道家文化之傳統印記,顯現了保家抗侵的民族氣質,也反映出閉關鎖國、留土戀家的世俗心理。

中街上的過街樓,使幽深的街巷增添了別樣風韻。每一個宅院的大門,都可進院堂、通街巷,街巷接著城牆。很多院內都設有小門,院院互通,倘若外人進入,雖能曲徑通幽,但總摸不清門戶通道,如進迷宮,無所適從。一旦敵寇來犯,村民就可以利用這些曲徑迷道與敵人周旋,既可抵抗,又能逃生。穿行在這些深宅大院間,觸摸著青磚黃泥和那些滄桑的裂痕,厚重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

古城內格式建築繁多,其中以“雙插花院”及孫鼎相和他兒子住過的四合院“三都堂”最為有名。隨著導遊的講解,我們來到深藏於小巷中的“三都堂”院門口,只見正門上方赫然高懸著“四部首司”的巨大匾額,雖然早已破舊斑駁,但依稀仍透著一絲往日的威嚴。“三都堂”主樓高達五層,雄偉高聳,彰顯出主人的威望。

隨著歷史的滄桑變化,很多老宅院內已雜草叢生、破落不堪,歲月留下的痕跡依然清晰可見。村子裡的年輕人基本都已搬走,只剩下那些恬淡的老人和古城牆遺址,靜靜地守護著家園。偶爾在小巷深處的某個院落裡,見到蔫蔫的小狗小貓、綻放的三兩朵花兒、或是還有點點綠意的老樹,牆上掛著的幾串包穀,還依稀透出幾許生氣。

老人們依然固守著自己的生活方式,優哉遊哉,外面的世界與他們無關,只是默默廝守著這一方淨土。這古樸又浸滿歷史滄桑的地方,歷經歲月悠長,越過歲月,尋覓那相遇的痕跡,一枚歲月的書簽,裝滿了時光裡的銘記和珍藏。

本文發表于《美麗鄉村》雜誌2018年第4期

在每個藏兵洞內都設有拱形窗戶一個,直面城外,形成居高臨下之勢,成為瞭望敵情和用於防禦的堅固工事。城堡週邊的護城河,成為阻擊外敵入侵的天塹。在湘峪城堡,一旦城門被攻破,守城士兵便立即關閉兩道側門,站在城牆上用弓箭、滾石、檑木等攻擊敵人。據說李自成曾親自帶兵圍攻過這裡,也未能攻破,無功而返。

說起古堡,如今大家多半想的是浪漫、夢幻。事實上,在不太平的年月裡,這個用磚石築起的堡壘世界,是抵禦外敵的屏障,是安身立命之所。可以想像,在那個烽火連天的冷兵器時代,身著盔甲,手持矛盾的武士,站在銅牆鐵壁般堅固的古堡前,會怎樣地望而生畏?即使衝破了諸多屏障進入古堡,面對蛛網狀的街巷,又會怎樣的毫無頭緒、膽戰心驚?

藏兵洞內,每隔不遠的距離,就有連接村內的樓梯和涵洞,這些洞即可起洩洪的作用,又能在防守不力的情況下,迅速從此撤離。進可攻,退可守的設計,真正體現了古人的智慧,讓人從心裡佩服。

走出迷宮般的藏兵洞,便見到了格局為“五縱三橫”的街巷,寓意“萬物根柢”,顯示孫氏兄弟“直言正氣,終無所懾”的品格。由於村民的改建和缺乏維護,昔日“五縱三橫”的街巷格局已經不大明顯。如今只有一條中街和幾條小巷仍然保留著古樸的風貌。路面全以條石和磨盤石鋪成,街巷兩側是一座座緊緊相鄰的明清大院。

丁字小巷有阻隔又通暢,除了有防禦功能,更多地表現了孫氏三兄弟的建築理念和對江南的懷舊情感。這種獨特的構建體現了藏風聚氣、人旺財發的儒、佛、道家文化之傳統印記,顯現了保家抗侵的民族氣質,也反映出閉關鎖國、留土戀家的世俗心理。

中街上的過街樓,使幽深的街巷增添了別樣風韻。每一個宅院的大門,都可進院堂、通街巷,街巷接著城牆。很多院內都設有小門,院院互通,倘若外人進入,雖能曲徑通幽,但總摸不清門戶通道,如進迷宮,無所適從。一旦敵寇來犯,村民就可以利用這些曲徑迷道與敵人周旋,既可抵抗,又能逃生。穿行在這些深宅大院間,觸摸著青磚黃泥和那些滄桑的裂痕,厚重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

古城內格式建築繁多,其中以“雙插花院”及孫鼎相和他兒子住過的四合院“三都堂”最為有名。隨著導遊的講解,我們來到深藏於小巷中的“三都堂”院門口,只見正門上方赫然高懸著“四部首司”的巨大匾額,雖然早已破舊斑駁,但依稀仍透著一絲往日的威嚴。“三都堂”主樓高達五層,雄偉高聳,彰顯出主人的威望。

隨著歷史的滄桑變化,很多老宅院內已雜草叢生、破落不堪,歲月留下的痕跡依然清晰可見。村子裡的年輕人基本都已搬走,只剩下那些恬淡的老人和古城牆遺址,靜靜地守護著家園。偶爾在小巷深處的某個院落裡,見到蔫蔫的小狗小貓、綻放的三兩朵花兒、或是還有點點綠意的老樹,牆上掛著的幾串包穀,還依稀透出幾許生氣。

老人們依然固守著自己的生活方式,優哉遊哉,外面的世界與他們無關,只是默默廝守著這一方淨土。這古樸又浸滿歷史滄桑的地方,歷經歲月悠長,越過歲月,尋覓那相遇的痕跡,一枚歲月的書簽,裝滿了時光裡的銘記和珍藏。

本文發表于《美麗鄉村》雜誌2018年第4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