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為祖國民機事業奮鬥 我們無畏征途!

時間進入2018年4月, 倚天大樓亮燈的窗戶漸漸增多了。 嚴峻的形勢, 錯峰的節點, 緊迫的計畫, 讓新舟700項目總師團隊、管理團隊, 以及承擔結構、系統發圖任務的相關專業進入了加班狀態。

筆者從“趕工”背後看到的, 是團隊對民機研製越來越深刻的認識、越來越成熟的研製模式和技術管理水準, 以及越來越自信的態度。

沒有驕傲自滿的資本, 也不能有妄自菲薄的理由

“正向設計”“需求管理”“適航審定”“國際競爭”“聯合團隊”,

作為一款面向市場、面向全球的商業化產品, 新舟700專案的這些標籤, 讓團隊在研製中付出了艱辛。

“這是一型全新設計的型號, 難度很大, 壓力很大。 ”專案負責人姚雄華副總師對此感觸頗深, “對標2017年度計畫節點要求, 差距是明顯的, 集團的獎勵更多的是鞭策。 ”即使在今年年初得到了集團對新舟700團隊的嘉獎令, 姚雄華也表示“心情比較沉重”。

3月8日的項目策劃會上, 姚雄華引用習總書記的話“幸福生活都是奮鬥出來”鼓勵大家, “新舟700這個項目不奮鬥是不行的, 要克服困難, 要繼續堅持, 要建立信心。 ”

信心來源於何處?

在不斷摸索和努力中, 新舟700團隊針對民機研製規範和特點, 到2017年底逐步形成了有效推進型號研製的亮點和經驗。

設計研發, 需求先行。 首次按照國際標準建立基於需求研發流程和組織體系。 從客戶和市場需求捕獲開始, 圍繞需求定義、分析、分配、確認、驗證和變更控制等開展工作。 在DOORS平臺上構建的項目級、飛機級、系統級/部件級、分系統級/子部件級、工作包級等五級需求體系, 發佈需求已達6萬多條。

減重優化, 準則先行。 結構及系統全面優化減重, 項目辦發佈專題減重計畫, 總師系統加大決策審查力度, 提出減重原則, 修訂設計準則, 嚴肅重量達標要求。 研製團隊發揮主機牽頭作用, 嚴格控制國內外供應商工作包重量。 此外, 新舟700專案“結構系統一體化設計”效果良好, 在院內各型號中實現了“領跑”。

數模發圖,

審查先行。 團隊嚴格按照飛機設計流程, 完成技術問題決策、機械介面協調、重量指標符合性檢查、強度校核、單元件分析、詳細設計方案報告、需求符合性自查與相關專業審查、維修性分析、工藝性分析等工作, 且具備發圖評審條件的, 由品質部組織發圖審查會, 經總師系統評審通過後進入數模發放階段。 專案辦加強計畫管控, 為發圖掃清了障礙。

專案推進, 管理先行。 面對型號複雜的管理局面, 研製管理團隊簽署了項目頂層的技術分工協定及管理協定, 定期溝通核對, 確保計畫下達準確性和考核嚴肅性。 制定專題工作計畫, 定期召開院內周例會, 以及總師系統決策專項議題會議, 理清影響進度的問題。

認識到差距是為了更明確地追趕,

看得見成績是為了更自信地前進。 正如姚雄華所說, 新舟700團隊“沒有驕傲自滿的資本, 也不能有妄自菲薄的理由”。

湯小平曾在《探索國內民機產業發展之路》一文中提到, 民機研製, 首先應培育“對市場的特殊理解、對客戶的特別關注”。 要做到真正的理解和關注,對於以軍品研製為主的研究院來說,技術管理、流程體系方面的挑戰可想而知,其中,理念的轉變和培育似乎更應放到首要位置。

“研製民機更像是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需要大家首先從思想上破題。”姚雄華強調。民機的“商品性”特性決定了民機研製不能是“粗放式”。

例如在發圖過程中,工藝審簽週期顯著長於以往軍機研製;一輪一輪細緻的減重優化讓大家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厚厚一本的適航審查要求更是帶來了海量的工作和試驗,而局方簽字的圖紙,決不允許出現大的或多次更改……

結構專業副所長韓永志向大家不斷強調:新舟700專案研製是市場行為,無論工藝審查,還是適航審查,一定要嚴謹細緻,不能出現超越程式的情況,更不能有抵觸的情緒。

複雜的市場競爭中,沒有第二,只有第一。“新舟700採用國際先進指標,可以肯定,它的性能優於當前同類競爭機型。”型號管理部張慧草副部長介紹到,“更優的指標,加上民機研製特殊性,讓很多新的技術問題擺在了團隊面前。”

短艙設計是世界性難題,本來要以工作包形式交給外國供應商,但面對“離譜”的報價,專案團隊從控制成本出發決定自主設計,這勢必增加了設計難度和風險。

“多研製一年就要多花一年的經費,技術上也會擔心型號得不到市場認可,或出現大的紕漏”,姚雄華表示,對於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利用有限的資源和團隊把型號幹好,是新舟700團隊一直在強調並力求解決的難題。

航電專業提出“思想導航、攻堅克難”的工作思路,以抓黨建、促科研為抓手,保持隊伍的持續戰鬥力。針對集成關係多的特點,型號總師董建鴻親自出馬,帶領航電專業逐條梳理與飛控、液壓、環控等專業介面關係,計畫執行與人員力量的矛盾得到有效緩解。

在複合材料結構室室主任趙建華的電腦裡,有一份管控表格,詳細記錄著每個發圖模組的各種狀態並根據進展時時更新,這個方法得到了型號管理部主管領導張慧草的認可和推廣。當前,這種以報表形式監控發圖進展的管理經驗,已在其他型號研製中得到了完全借鑒。

團隊協作是一個專案成功的關鍵,新舟700更不例外。優化減重離不開強度結構專業的密切配合。結構強度專業每週開會,對每個小元件、一個大的零件,甚至一個標準件都細緻討論,相關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

新舟700參與國際競爭,從技術優勢角度選用國外供應商就成了必然。

“不同於和國內供應商合作,與國外供應商的交流合作更像是一場‘技術博弈’,雙方資料交換的過程更加體現了民機設計的特點。”據張慧草介紹,在前期與國外供應商的需求定義中,僅航電系統需求就多達幾千條。前期,由於缺乏對國外供應商的有效管控措施,導致技術與商務問題交織,客觀上影響了專案進度。

對此,總師系統要求要加強對計畫輸入輸出關係的梳理,加強計畫聯動性的管理。院內相關專業也要制定方案凍結的相關標準,確保方案有效性。

後續,適航符合性驗證、供應商詳細設計介面凍結,以及總體專業從全域和指標上繼續開展重量控制等很多“硬仗”還要打,在此過程中,總師系統的快速決策,將為技術方案快速凍結提供有力支撐。對於技術員來說,發現問題,或是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也一定要及時上報。

總而言之,新舟700研製之路充滿挑戰,研製團隊要做的,是充分總結前期經驗教訓,保持細緻嚴謹的工作態度,不斷提升系統性設計思維,一步一個腳印,把這條民機之路走得更扎實。

站在世界的舞臺,實現能力的提升

“我們為什麼要幹民機?”今年職代會上,劉小鋒院長向大家拋出了這個問題,“作為大中型軍民用飛機設計研究院,如果民機幹不好,那就說明我們的能力有短板。民機研製,是融入世界航空前沿非常有效的途徑。”

回憶最初同國外供應商接觸的場景,姚雄華認為,“在話語權上,我們跟對方不在同一個水準,談判過程很被動。”而隨著研製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交流機會讓設計團隊在不斷進步。與世界最優秀的供應商合作,它所帶給設計員的成長經驗、成長速度是巨大的。

承擔垂尾設計的吳斌,自稱“從ARJ-21研製加班到現在”,談起參與民機研製的收穫很是興奮。“最明顯的就是開闊了眼界,我們接觸的都是世界頂級的供應商,個人技術問題解決的能力大大提升了。”他曾就尾翼研製與外方供應商有過交流,雖然最終合作的是另一家供應商,但前期學到的寶貴經驗,無論是觀念轉變還是技術方法,都為目前的工作提供了直接幫助。

“我們一直在做型號,是否真正在做產品?”他的思考具有現實意義。

使用性和實用性是產品的重要評價標準,軍機以形成部隊戰鬥力為標準,民機以實現市場成功為標準,從表像上看似乎交付物件不同,但無論是部隊還是民航公司,其本質是一樣的,都體現了“市場觀”和“客戶觀”。

“民機跟著歐美過河,軍機摸著民機過河”,雖是業內戲稱,但民機所接觸到的世界先進設計製造技術和管理模式,確實能在軍機研製中帶來借鑒和推廣。

曾在ARJ-21研製中擔任了兩三年項目負責人的姚雄華,對民機有很深的情感,“無論是研究院,還是上一代、我們這一代航空人,大家都想幹出些成績,為國家做出一些貢獻。當前,研究院在民機領域佔有份額,我們一定要珍惜。”

正如劉小鋒院長所強調,“新舟700幹不好,第一責任一定是在一飛院。”

的民機研製之路漫長而坎坷,而我們一飛院人應該感到榮幸:發展民機產業的道路上有一飛院的足跡,而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等各領域的關鍵技術攻關一定需要主責單位實現技術引領。我們也將站在世界的舞臺,從一型產品中,獲得設計能力、手段和體系等各方面的提升。

曙光就在眼前,堅持走下去就是一片坦途。

要做到真正的理解和關注,對於以軍品研製為主的研究院來說,技術管理、流程體系方面的挑戰可想而知,其中,理念的轉變和培育似乎更應放到首要位置。

“研製民機更像是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需要大家首先從思想上破題。”姚雄華強調。民機的“商品性”特性決定了民機研製不能是“粗放式”。

例如在發圖過程中,工藝審簽週期顯著長於以往軍機研製;一輪一輪細緻的減重優化讓大家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厚厚一本的適航審查要求更是帶來了海量的工作和試驗,而局方簽字的圖紙,決不允許出現大的或多次更改……

結構專業副所長韓永志向大家不斷強調:新舟700專案研製是市場行為,無論工藝審查,還是適航審查,一定要嚴謹細緻,不能出現超越程式的情況,更不能有抵觸的情緒。

複雜的市場競爭中,沒有第二,只有第一。“新舟700採用國際先進指標,可以肯定,它的性能優於當前同類競爭機型。”型號管理部張慧草副部長介紹到,“更優的指標,加上民機研製特殊性,讓很多新的技術問題擺在了團隊面前。”

短艙設計是世界性難題,本來要以工作包形式交給外國供應商,但面對“離譜”的報價,專案團隊從控制成本出發決定自主設計,這勢必增加了設計難度和風險。

“多研製一年就要多花一年的經費,技術上也會擔心型號得不到市場認可,或出現大的紕漏”,姚雄華表示,對於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利用有限的資源和團隊把型號幹好,是新舟700團隊一直在強調並力求解決的難題。

航電專業提出“思想導航、攻堅克難”的工作思路,以抓黨建、促科研為抓手,保持隊伍的持續戰鬥力。針對集成關係多的特點,型號總師董建鴻親自出馬,帶領航電專業逐條梳理與飛控、液壓、環控等專業介面關係,計畫執行與人員力量的矛盾得到有效緩解。

在複合材料結構室室主任趙建華的電腦裡,有一份管控表格,詳細記錄著每個發圖模組的各種狀態並根據進展時時更新,這個方法得到了型號管理部主管領導張慧草的認可和推廣。當前,這種以報表形式監控發圖進展的管理經驗,已在其他型號研製中得到了完全借鑒。

團隊協作是一個專案成功的關鍵,新舟700更不例外。優化減重離不開強度結構專業的密切配合。結構強度專業每週開會,對每個小元件、一個大的零件,甚至一個標準件都細緻討論,相關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

新舟700參與國際競爭,從技術優勢角度選用國外供應商就成了必然。

“不同於和國內供應商合作,與國外供應商的交流合作更像是一場‘技術博弈’,雙方資料交換的過程更加體現了民機設計的特點。”據張慧草介紹,在前期與國外供應商的需求定義中,僅航電系統需求就多達幾千條。前期,由於缺乏對國外供應商的有效管控措施,導致技術與商務問題交織,客觀上影響了專案進度。

對此,總師系統要求要加強對計畫輸入輸出關係的梳理,加強計畫聯動性的管理。院內相關專業也要制定方案凍結的相關標準,確保方案有效性。

後續,適航符合性驗證、供應商詳細設計介面凍結,以及總體專業從全域和指標上繼續開展重量控制等很多“硬仗”還要打,在此過程中,總師系統的快速決策,將為技術方案快速凍結提供有力支撐。對於技術員來說,發現問題,或是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也一定要及時上報。

總而言之,新舟700研製之路充滿挑戰,研製團隊要做的,是充分總結前期經驗教訓,保持細緻嚴謹的工作態度,不斷提升系統性設計思維,一步一個腳印,把這條民機之路走得更扎實。

站在世界的舞臺,實現能力的提升

“我們為什麼要幹民機?”今年職代會上,劉小鋒院長向大家拋出了這個問題,“作為大中型軍民用飛機設計研究院,如果民機幹不好,那就說明我們的能力有短板。民機研製,是融入世界航空前沿非常有效的途徑。”

回憶最初同國外供應商接觸的場景,姚雄華認為,“在話語權上,我們跟對方不在同一個水準,談判過程很被動。”而隨著研製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交流機會讓設計團隊在不斷進步。與世界最優秀的供應商合作,它所帶給設計員的成長經驗、成長速度是巨大的。

承擔垂尾設計的吳斌,自稱“從ARJ-21研製加班到現在”,談起參與民機研製的收穫很是興奮。“最明顯的就是開闊了眼界,我們接觸的都是世界頂級的供應商,個人技術問題解決的能力大大提升了。”他曾就尾翼研製與外方供應商有過交流,雖然最終合作的是另一家供應商,但前期學到的寶貴經驗,無論是觀念轉變還是技術方法,都為目前的工作提供了直接幫助。

“我們一直在做型號,是否真正在做產品?”他的思考具有現實意義。

使用性和實用性是產品的重要評價標準,軍機以形成部隊戰鬥力為標準,民機以實現市場成功為標準,從表像上看似乎交付物件不同,但無論是部隊還是民航公司,其本質是一樣的,都體現了“市場觀”和“客戶觀”。

“民機跟著歐美過河,軍機摸著民機過河”,雖是業內戲稱,但民機所接觸到的世界先進設計製造技術和管理模式,確實能在軍機研製中帶來借鑒和推廣。

曾在ARJ-21研製中擔任了兩三年項目負責人的姚雄華,對民機有很深的情感,“無論是研究院,還是上一代、我們這一代航空人,大家都想幹出些成績,為國家做出一些貢獻。當前,研究院在民機領域佔有份額,我們一定要珍惜。”

正如劉小鋒院長所強調,“新舟700幹不好,第一責任一定是在一飛院。”

的民機研製之路漫長而坎坷,而我們一飛院人應該感到榮幸:發展民機產業的道路上有一飛院的足跡,而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等各領域的關鍵技術攻關一定需要主責單位實現技術引領。我們也將站在世界的舞臺,從一型產品中,獲得設計能力、手段和體系等各方面的提升。

曙光就在眼前,堅持走下去就是一片坦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