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鐵飯碗被砸!吉林大學45位元博導全部下課

吉林大學博導選聘改革近日完成, 45名博導在新一輪選聘中“下課”, 失去了招收下一屆博士生資格。 導致他們“下課”的原因很簡單——科研專案數量沒有達到學校要求的標準。

此舉在國內高校中極為罕見, 被一些教師形容為一場“深源地震”。 的確, 一旦博導選聘改革引進淘汰機制, 就等於砸掉了博導的“鐵飯碗”, 推翻了博導的“鐵交椅”, 博導頭銜的“金剛不爛”之身從此瓦破玉碎, 這對優化學術隊伍是不無裨益的。

以前, 博導的桂冠一旦戴上, 就很難摘下, 形成了事實上的終身制。 在戴上雷打不動的博導桂冠之後, 有些博導就開始享受他們的太平盛世, 正如吉大有關負責人所言:不專心搞科研, 而熱哀於社會活動, 不傾力搞教學, 卻醉心於謀利掙錢, 終日不求上進, 得過且過。 真可謂“既不博, 又不導”。 但, 由於約定俗成的博導終身制被看作“雷區”, 絕大多數高校都未予觸動。 於今, 吉林大學終於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其破冰意義自不待言。

可是, 我認為, 光有博導不博下課還不夠, 博導不導更應下課。 時下, 博導醉心掙錢疏遠科研的現象普遍, 可疏遠教學的現象更普遍, 忙於社交的博導不搞科研不搞教學, 可不忙於社交的博導卻只搞科研不搞教學, 因為現存考評機制決定了他們只有搞科研(而不是搞教學), 才能享受更高的榮譽, 才能成為某一領域的“帶頭大哥”, 因此, 對疏遠教學的博導更應採取糾偏措施。 然而, 吉林大學的改革僅僅局限於科研, 無益於教學,

相反, “科研專案數量不達標就下課”的規定, 極可能讓博導更無暇兼顧教學。

“大學之大非大樓之大, 大師之大也”, 梅貽琦先生這句真言的內涵所指, 更主要的是強調大師的教化作用, 強調大師以淵博學識、儒雅氣質、治學精神, 對學生言傳身教。 大學首先是個學校,

第一位的功能是教學, 從根本上說, 科研是為教學服務的。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說得好, 論文不是不重要, 但是, 平心而論, 人的一生到底能有幾篇論文能流傳千古, 永垂不朽?而培養一批又一批的好學生卻是造福子孫的百年大計!

因此, 我期待吉林大學博導選聘改革多一重標準:博導不“導”也下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