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影視藝術研究專輯丨中國電影“走出去”的內憂外困

孫佳山

毫無疑問, 引入以好萊塢為代表的海外電影產業的優質版權、人才隊伍、製作技術等相關文化工業資源, 無論是對於國有、民營資本,

還是對於轉型企業和互聯網企業而言, 都是他們現階段的不二選擇。 而且優質版權的開發, 還會延伸到主題公園、衍生品等相關產業鏈的下游環節, 這將不僅有助於實現上市公司的業績增長, 在資本市場上還將進一步拓展想像空間。

然而, 僅僅因為這些原因還遠不足以使萬達、騰訊、阿裡和中影、上影這些巨頭在進擊海外市場上付出如此的熱忱和精力, 這其中還有著更為複雜、更為直接的歷史和現實多重原因。

眾所周知, 2012年2月中美兩國政府簽署了《中美關於用於影院放映之電影的諒解備忘錄》, 該備忘錄已於今年2月到期, 這意味著中美雙方早晚將就分賬大片的配額問題展開重新談判。 早在2007年4月,

也就是整整十年前, 美國就向WTO就中國政府對電影、錄音製品等產品的某些限制措施進行了上訴, 也就是著名的“中美出版物案”。 2009年12月, WTO的爭端解決機構最終通過了該案的上訴報告, 裁定我國政府頒佈的《電影管理條例》第30條和《電影企業經營資格准入暫行規定》第16條違反了我國《加入議定書》和《入世工作組報告》中的相關條款。 於是2012年的《中美關於用於影院放映之電影的諒解備忘錄》將原來每年引進美國大片的20部配額, 再增加14部3D或巨幕(IMAX)的大片配額, 票房分賬比例也從原來的13%升至25%;同時增加中國民營企業發佈進口片的機會, 中美合拍片也將享受中港合拍片的同等待遇。 之後又經過3年, 2015年9月, 中影集團與美國電影協會簽署了具有正式商業合同效應的《分賬影片進口發行合作協定》,
進一步在法律上保障了相關條款的落實。

不僅如此, 今年2月, 新一輪的中美分賬大片配額問題談判, 還有著更為實際的背景。 為了避免票房下滑的不利局面, 2016年的分賬大片數量多達39部, 事實上已經超過了2012年《中美關於用於影院放映之電影的諒解備忘錄》中規定的34部的份額, 在今後這一份額勢必還會進一步增加。 在2016年, 已經狂飆突進近10年的中國電影票房在以看似猝不及防的方式戛然而止之後, 由各個領域投資過熱所疊加的演員天價薪酬、院線擴張產能過剩, 國產影片盈利低下等種種結構性問題開始集中爆發, 並且在中短期內沒有扭轉的跡象。 在這個意義上,

“走出去”, 尤其是選擇合拍片的模式, 從商業角度而言, 成為當前中美相關電影企業的最現實選擇。 不僅好萊塢藉此規避了分賬大片的配額限制順利進入中國市場, 並獲得更多票房回報;中國電影企業也通過這種方式, 開始真實地觸碰到好萊塢世界商業版圖的各個環節。

於是, 最近幾年來合拍片的立項審核數量大幅激增, 2016年更是達到96部, 其中71部通過了審核;而在10年前中美紛爭初起的年代, 合拍片則長期維持在二三十部的規模, 通過審核的影片也僅僅十餘部而已。 毋庸多言, 這些積弊甚深的“內憂”, 在即將或者說已經到來的“外困”面前, 還將被進一步放大, 來自政策和市場的多重挑戰正在以疾風暴雨的方式迅猛襲來。

轉自:媒介之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