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年度華語佳作排片僅0.3%?不要讓好片死去

提起留守兒童。

你想到了什麼?

貧苦、孤獨、無依無靠?

還是新聞報導中一張張顆粒粗糙的照片, 蓬頭垢面的小臉蛋上一雙淚汪汪的大眼睛。

可是有一部電影卻偏偏不這樣拍——

跟所有普通的小孩子一樣, 他們有自己的玩鬧, 有自己的快樂。

這部電影就是《米花之味》。

《米花之味》的故事發生在一個位於中緬邊境的傣族村寨。

在導演鵬飛的鏡頭下, 這個青壯年大量出走、孩童留守的落後村寨就像雲南的夏日天空一樣敞亮、明媚、不慌不忙。

女人們圍坐一團刷碗, 後面寺廟的小僧侶在追打、玩鬧。

沒有人的老房子裡, 炊煙自顧自地上升、晃搖。

晚霞降臨的田澗, 小汽車在泥土地上開, 留下一道滾滾的煙塵。

跟螢幕前的我們一樣, 嘗著各自日子裡的甜酸苦辣。

然而清新的畫面、調皮的質感卻不會讓你忘記它背後所講述的, 是一個多麼現實的當下。

年輕的單親媽媽葉喃(英澤 飾)從上海回到村寨。

家裡有年邁的老父親和上小學的女兒喃杭, 在等著她。 女兒喃杭是最讓葉喃頭疼的存在。

跟村寨裡其他留守兒童一樣, 喃杭老成、敏感、不服管。

主要是因為沒人管教, 所以一身臭毛病——

夜晚偷偷拆媽媽從城裡帶回來的零食,吃完就邋裡邋遢丟在原地。

念書不用心,作弄老師,跟班上的男生打架。

甚至深夜跑出去玩,整晚都不回家,把葉喃嚇得夠嗆,又氣得夠嗆。

影片故事就在母女間的鬥智鬥勇中展開,絕大多數場景在讓人忍俊不禁的同時,也會帶上一點悲涼的餘味。

比如在母女倆剛在一起睡的第一晚,喃杭就一直躲在被子裡不肯出來,葉喃問為什麼,喃杭說還是聽聲音的好。

這句話的背後,是數不清的電話裡的聲音組成的模糊的母親的臉。

對於女兒的種種表現,媽媽既生氣又無奈,更糟糕的是,她發現自己跟家鄉格格不入。

對於這個安土重遷、熟人社會的村寨來說,在大城市打拼多年的媽媽就是個闖入者。

在“外公-媽媽-孩子”的三重代際關係中,有一組很有意思的對話。

媽媽說,城裡的小孩子條件那麼好都在競爭激烈地讀書,你還不學習,以後怎麼在社會上立足?

外公說,我們就在這呆著,哪也不去。

孩子也充滿怨氣地說,對,我就跟外公一起,哪也不去。

“外公-媽媽”這組關係可以轉換為“鄉土-城市”。

在外公生活的農業世界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切看天,沒有選擇,也沒有焦慮,只是活在當下。

而在媽媽生活的城市中,每天都風雲變幻,所謂城市的夢想就是不斷給你灌輸未來的可能性,自我實現的可能性,所以大人要好好賺錢,孩子要好好讀書,以奔向一個更有前景的未來。

作為留守兒童的孩子跟外公站在一起排斥媽媽,不光是因為多年來缺乏雙親的陪伴而造成的情感缺失,更是來自鄉土文明對城市的抗拒。

喃杭整天的心思都在遊戲上,甚至半夜偷偷跑去網吧玩通宵。

孩子們經常三三兩兩地圍坐在廟前,並不是為了拜祭,而是因為那裡有WiFi。

他們代表了當代社會特有的混雜的城鄉文明,是城市與鄉村的碰撞產生的裂隙。

新思想與舊觀念的衝突、城市與鄉村的碰撞、留守兒童和外出務工的家長之間的衝突……影片涵蓋了太多我們現實生活中會提到的話題,更難能可貴的是導演並沒有悲劇化這種彼此的割裂,而是以幽默風趣的方式展現了他們在裂痕之中開懷又苦澀的生活。

片中喃杭的好友得了不治之症,她去看好友時,搞怪地給她變了個魔術,床單一揮,門口站著好友久久未見的父母,二人滿眼淚光。

這一幕在孩子氣的幽默濾鏡下,苦澀卻不苦情,拿捏得恰到好處。

影片的最後是好友的葬禮。

在處理死亡時,影片也沒有大肆渲染悲傷的情緒。

女兒在好朋友得病去世後,對母親說自己感受不到疼痛。

這一點其實是非常寫實的,畢竟孩子尚且無法真正理解死亡到底意味著什麼。

最讓我驚喜的是最後一個場景,母親和女兒走進了幽深的溶洞,在象徵信仰的石佛前默契起舞,兩個人好像在大自然的母體中,用舞蹈達成了語言無法做到的和解。

導演並沒有試圖為片中割裂的生活給出一個明確的方向和回答,人人都在努力黏合割裂的生活,沒有答案,也沒有結束,這就是生活。

然而這樣一部國產好片現在卻只有0.3%的排片。

二三線城市,基本沒有影院排片,著實讓人難過。

如果可以的話,走進影院品味一下這份“米花之味”吧。

夜晚偷偷拆媽媽從城裡帶回來的零食,吃完就邋裡邋遢丟在原地。

念書不用心,作弄老師,跟班上的男生打架。

甚至深夜跑出去玩,整晚都不回家,把葉喃嚇得夠嗆,又氣得夠嗆。

影片故事就在母女間的鬥智鬥勇中展開,絕大多數場景在讓人忍俊不禁的同時,也會帶上一點悲涼的餘味。

比如在母女倆剛在一起睡的第一晚,喃杭就一直躲在被子裡不肯出來,葉喃問為什麼,喃杭說還是聽聲音的好。

這句話的背後,是數不清的電話裡的聲音組成的模糊的母親的臉。

對於女兒的種種表現,媽媽既生氣又無奈,更糟糕的是,她發現自己跟家鄉格格不入。

對於這個安土重遷、熟人社會的村寨來說,在大城市打拼多年的媽媽就是個闖入者。

在“外公-媽媽-孩子”的三重代際關係中,有一組很有意思的對話。

媽媽說,城裡的小孩子條件那麼好都在競爭激烈地讀書,你還不學習,以後怎麼在社會上立足?

外公說,我們就在這呆著,哪也不去。

孩子也充滿怨氣地說,對,我就跟外公一起,哪也不去。

“外公-媽媽”這組關係可以轉換為“鄉土-城市”。

在外公生活的農業世界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切看天,沒有選擇,也沒有焦慮,只是活在當下。

而在媽媽生活的城市中,每天都風雲變幻,所謂城市的夢想就是不斷給你灌輸未來的可能性,自我實現的可能性,所以大人要好好賺錢,孩子要好好讀書,以奔向一個更有前景的未來。

作為留守兒童的孩子跟外公站在一起排斥媽媽,不光是因為多年來缺乏雙親的陪伴而造成的情感缺失,更是來自鄉土文明對城市的抗拒。

喃杭整天的心思都在遊戲上,甚至半夜偷偷跑去網吧玩通宵。

孩子們經常三三兩兩地圍坐在廟前,並不是為了拜祭,而是因為那裡有WiFi。

他們代表了當代社會特有的混雜的城鄉文明,是城市與鄉村的碰撞產生的裂隙。

新思想與舊觀念的衝突、城市與鄉村的碰撞、留守兒童和外出務工的家長之間的衝突……影片涵蓋了太多我們現實生活中會提到的話題,更難能可貴的是導演並沒有悲劇化這種彼此的割裂,而是以幽默風趣的方式展現了他們在裂痕之中開懷又苦澀的生活。

片中喃杭的好友得了不治之症,她去看好友時,搞怪地給她變了個魔術,床單一揮,門口站著好友久久未見的父母,二人滿眼淚光。

這一幕在孩子氣的幽默濾鏡下,苦澀卻不苦情,拿捏得恰到好處。

影片的最後是好友的葬禮。

在處理死亡時,影片也沒有大肆渲染悲傷的情緒。

女兒在好朋友得病去世後,對母親說自己感受不到疼痛。

這一點其實是非常寫實的,畢竟孩子尚且無法真正理解死亡到底意味著什麼。

最讓我驚喜的是最後一個場景,母親和女兒走進了幽深的溶洞,在象徵信仰的石佛前默契起舞,兩個人好像在大自然的母體中,用舞蹈達成了語言無法做到的和解。

導演並沒有試圖為片中割裂的生活給出一個明確的方向和回答,人人都在努力黏合割裂的生活,沒有答案,也沒有結束,這就是生活。

然而這樣一部國產好片現在卻只有0.3%的排片。

二三線城市,基本沒有影院排片,著實讓人難過。

如果可以的話,走進影院品味一下這份“米花之味”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