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教育孩子不能把看護當替代

教育孩子不能把看護當替代

你傻呀, 送我上學不知道拿書包

案例

早上, 學校門口有一位小男孩正朝著他的奶奶大聲吼叫, 滿頭白髮的奶奶一手為孩子撐著傘, 另一隻手拎著水杯和早飯, 奶奶忙得忘了給孩子背書包, 他瞪著雙眼氣憤地說:“你傻呀!送我上學不知道拿書包, 還不快點回家去拿!”奶奶二話不說氣喘吁吁地向家跑去, 孩子嘴裡卻還在嘟囔著什麼。

沒有一個祖輩是不愛自己的孫子的, 相信像案例中“甘為孺子牛”的奶奶這樣的老人大有人在, 但是,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們有沒有想過, 對於孫輩到底應該怎麼來愛?在這個小男孩眼中, 或許奶奶已經不是奶奶, 而是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保姆、僕人。

案例中的男孩不但自理能力很差, 也缺少對他人最起碼的尊重, 不懂得感恩。 孩子小的時候, 表現出一些不合理行為時, 大人毫不在意, 甚至還不經意地鼓勵強化了這些不良行為的滋長和蔓延。

等孩子大了, 再意識到錯了但為時已晚。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從一開始就應該做正確, 不要無原則地愛孩子。 一顆參天大樹, 長了一個小芽, 你想扳掉倒非常容易, 可是你沒有扳掉它, 一直讓它長成一個粗大的枝葉, 再想扳掉它就很困難。 同理, 當孩子的一個小毛病第一次出現時, 應該把它扼殺在萌芽之中;當孩子第一次出現的問題時, 你去糾正他, 讓他知道這世界的規則就是這樣的。 可是如果你沒有糾正, 一直讓它形成一種習慣再去糾正, 往往是大人痛苦, 孩子也痛苦。 所以孩子的小問題要及時正確地糾正。

案例

替孩子玩玩具的姥姥

小小被送到幼稚園之後, 老師發現這個孩子什麼都不肯做, 不光不肯疊自己的小被小褥, 就連遊戲也不玩, 別的孩子玩的時候, 他在一邊巡視和指揮:“你, 站這邊;你, 到那兒去;你, 玩給我看。 ”小朋友都很煩他。

老師做了一次家訪, 才明白了問題的癥結。 原來小小的父母因為工作忙碌,

把孩子交給姥姥姥爺撫養。 兩位老人對孫兒十分嬌慣, 玩玩具都怕傷著孩子, 總是姥姥玩給他看, “替他玩”。 老師家訪時, 姥姥還一邊和老師說話, 一邊替小小玩變形金剛。 小小看著變形金剛在姥姥手裡花樣百出, 興奮地大叫。 但是讓他自己玩, 他卻一個勁地退縮, 不知道從何下手。

手是人重要的感覺器官, 通過手的活動, 可以獲取更多的外部資訊, 這些資訊能促使大腦積極活動, 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 使孩子心靈手巧。 而姥姥怕傷著孩子, 便什麼都不讓孩子動手去做, 如果孩子的動手能力差從而影響了孩子的智力水準的提高, 哪個更得不償失?

對孩子來說, 所有的事情都是從不會到會的。 孩子第一次自己穿衣服、第一次自己疊被子、第一次系紅領巾,

第一次洗鞋子……這些在成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 卻對孩子獨立意識和能力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它影響著孩子走向獨立的信心和進程。 姥姥怕小小受傷而剝奪了他太多第一次自己做事的機會, 甚至包括孩子自己動手玩玩具, 這樣做的最直接後果就是導致孩子動手能力差、喪失了探索世界的興趣和勇氣, 而且養成孩子懶惰、笨拙的毛病。 中國孩子動手能力差, 膽小, 怕出錯, 不善於選擇和剔除, 不善於提出問題, 崇拜權威。 所以做家長的更應滿足孩子的動手動腦的需要, 在動手動腦探索活動中, 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培養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動手, 養成愛動腦思考,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習慣。

這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動手技能,如抓、握、倒、擠、夾、敲、剪等;生活自理能力比如穿脫和整理衣服、梳頭、洗臉、洗手帕等;照顧環境能力,比如掃地、擦桌子、切水果、分碗筷、收拾玩具、拔草、澆花等,這樣做既能鍛煉動手能力,又能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動手能力應從嬰幼兒開始,三歲幼兒身體和手的基本動作已比較自如,還能夠掌握一些精細動作,所以生活自理能力的練習要在此時抓緊培養。同時還要利用幼兒好模仿的特點,鼓勵支持幼兒模仿大人的生活。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習慣。

這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動手技能,如抓、握、倒、擠、夾、敲、剪等;生活自理能力比如穿脫和整理衣服、梳頭、洗臉、洗手帕等;照顧環境能力,比如掃地、擦桌子、切水果、分碗筷、收拾玩具、拔草、澆花等,這樣做既能鍛煉動手能力,又能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動手能力應從嬰幼兒開始,三歲幼兒身體和手的基本動作已比較自如,還能夠掌握一些精細動作,所以生活自理能力的練習要在此時抓緊培養。同時還要利用幼兒好模仿的特點,鼓勵支持幼兒模仿大人的生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