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北京名票房上海大演員臺灣製片人 一台“梅尚程荀”三地“京劇親情”

臺灣製作人林愷

“京滬文化交流專題”第一期的報導

北京大運河京劇研習社的票友在演唱京劇《紅梅贊》

頂著滬上青衣頭牌的名號, 史依弘先是破了“門戶義氣”, 以非“嫡系親授”的身份唱了程腔, 之後便是“文武昆亂”“梅尚程荀”。 一路走來, 冷眼旁觀的人少了褒貶,

多了敬服。 近日, 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17年度資助專案、北京青年報社主辦的“談藝說戲話北京”北京戲曲文化分享會應邀在上海大劇院對話這位元滬上大青衣, 而此次活動也與上海越劇院北上京城、與京城越劇迷分享“甲子紅樓”的不老傳說合力構成了“談藝說戲”特別策劃的“京滬戲曲文化交流專題”。

4月14日下午, 正在為5月1日由其獨挑大樑的“梅尚程荀”京劇專場而在排練場揮汗如雨的史依弘偷得半日閑, 來到上海大劇院的陽光多功能廳, 與來自臺灣的戲劇製作人林愷以及百余戲迷分享了四大名旦的流派故事及與北京城的諸多淵源。 談及此次出文入武的四部作品, 史依弘戲稱“這次是拼了”。

對於觀眾“上海演罷會否到京”的疑問,

她巧妙應答“那要看我演完是否還能活下來”。 雖然從來不缺策劃的眼光, 但史依弘卻稱此次“梅尚程荀”一人挑的創意其實來自戲迷, “‘文武昆亂’在逸夫舞臺演出後, 我收到了一封老戲迷的手寫來信, 他在信中提及希望有機會看到我梅尚程荀的展演。 當時我就把自己手中的幾個流派作品盤算了一下……”其實, 《蘇三起解》本就是這位梅派大青衣的本工戲, 而學戲時她就以武旦、刀馬旦開蒙, 二十多年前以《昭君出塞》等劇碼入選首屆“中國京劇之星”, 兩出梅、尚的戲自然駕輕就熟。 除此之外的兩派劇碼, 儘管有人出謀劃策安排已經演過的《鎖麟囊》和《拾玉鐲》, 但史依弘卻“固執”地選擇了從未學過的《春閨夢》與《金玉奴》。

眼下, 5月1日的演出票銷售火爆, 即便是此次分享會, 從上海大劇院開放報名到所有入場券全部搶光, 前後也只用了15分鐘, 足見史依弘在滬上的號召力。 上海弘依梅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是史依弘工作室的對外名號, 分享會入場時, 每位觀眾都得到了“弘依梅”送上的京劇元素靠墊一枚, 滬上戲曲人做事的精心和暖心可見一斑。

“大運河京劇研習社”是地處通州的一個京劇票房, 票友每週固定活動, 為了凸顯此次活動京滬交流的主題, 票友們不僅各自演唱了拿手唱段、錄製了演唱的視頻, 希望得到史依弘的點評, 更通過視頻為即將挑戰四大流派的史依弘送上了祝福。 《紅燈記》《鎖麟囊》《 紅色娘子軍》《紅梅贊》, 票友們的演唱情緒飽滿, 史依弘則邊看邊點評,甚至還借票友的演唱講解了程派的唱腔以及現代戲創作的門道。當聽到北京的戲迷用爽朗的京腔發自內心地祝願史老師越來越年輕、越來越漂亮時,上海活動現場也傳出會心的笑聲。史依弘則表示京城票友的支持給了她更多溫暖和信心。

如果說史依弘“梅尚程荀”的演出是仰望京劇旦角曾經抵達的那座高峰,那麼她在台下編撰京劇普及教材、其工作室在國際學校教授和培訓500名孩子學習京劇,則是在默默地涵養著當下的京劇生態。無論臺上的“出格”,還是台下的“入隱”,史依弘都在走著一條不同尋常的京劇路。文/本報記者 郭佳 本版攝影/本報記者 王曉溪

史依弘答林愷:我們去學他的戲,但我們不是模仿秀

為什麼一個人演四派的戲?

2013年,我們在國家大劇院做“文武昆亂”的演出,之後,接到了很多觀眾來信。寫信的都是不會用電子郵件的老人,他們在信裡說,希望還有機會能看你進行“梅尚程荀”的演出。我開始也沒放在心上,但後來又收到了一些信,裡面都提到了這個建議,我就開始琢磨這件事。

其中梅派最多,程派除了《鎖麟囊》也不會什麼了。《昭君出塞》是尚派代表作,但1993年我學這齣戲是閻嵐秋(九陣風)先生傳下來的路子。1993年我們恢復《昭君出塞》的時候,那個熱烈的場面真的是爆炸性的。從那次以後,全國就出現了各種“出塞”。當時我演的那個戲不能算是“尚派”的,但是《昭君出塞》是尚派的名劇。

《拾玉鐲》算是荀派的花旦戲,我在研究生班是和李玉茹老師學的。所以我就想,如果我真的要把“四大名旦”搬上舞臺,把這些戲全都再演一遍也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我覺得自己學得不是很好,很過意不去,於是想重新挖掘學習,拿出精品。

如何看待王瑤卿先生的四字評?

王瑤卿的四字評,其中梅蘭芳的“樣”是最好的。這個“樣”,指的是唱、相、範……都是最好的,所以用了一個“樣”。梅蘭芳當時演的劇碼和人物都是比較貴族的,比較不食人間煙火的,離世俗和一般老百姓生活比較遠。

程先生是“唱”。程先生覺得自己倒倉以後,嗓子越來越不行了。過去藝人嗓子不成就得離開舞臺,但程先生又不想,他是在非常苦的環境裡熬出來的。他塑造的人物,更多的是社會底層的人物,他同情這些悲苦的女性。所以他的唱腔也是幽怨的、哭訴的、悲苦的。

荀先生是“浪”。荀先生這個“浪”包含了浪漫、天真的色彩。他演的那些小姑娘天真爛漫,他是以塑造女孩兒見長的。他塑造的都是十五六歲的女孩。荀先生的戲,故事性特別強。

我們發現最沒有故事的是梅先生的戲。他不是以講故事來見長的。他來上海,上海人不挑什麼戲,只要你演,我就買票。

尚小雲是“棒”。他塑造的都是女俠好漢,“梁紅玉”、“十三妹”、“青城十九俠”。他演得最好的是《乾坤福壽鏡》裡的胡氏,戲中技巧動作特別棒。

如何看待流派和學流派

梅先生的唱腔是圓潤的:大珠小珠落玉盤,每個字都串在一條線上,聲音是統一的。你看不到梅先生的嘴巴大幅度地動。後來我去英國跟譚盾合作交響樂的時候,一個英國的小提琴手過來跟我說很好奇我嘴裡的東西。我說我嘴裡沒東西。他說你嘴裡肯定有東西,你是吹出來的,不是唱出來的,哪有不動嘴還能唱的。我說我就是唱的啊,不信我唱給你聽。

程派的吐字,嘴上功夫很大。當年學《鎖麟囊》,我走了一段彎路。因為我學的以前都是梅派的這套方法,如果學程派,你為了吐字不會控制好你的聲音,會把你的聲音壞掉。當時我訓練了一段時間後,發現自己的嗓子越來越疲勞。

蘇連起老師跟我講,程先生當年有一個弟子聲音是最好的,但學他的味兒不是那麼深。後來有人問程先生誰學他最好,他說是那個弟子。學程先生最不像的,反而他認為學得最好。

為什麼呢?一位已經自成流派的大家,他希望你去美化他的特點,而不是醜化他的特點。如果過頭了,就成模仿或者醜化了。他希望別人彌補自己的缺陷。我們學這些流派為什麼?我們不是模仿秀,我們去學他的戲,學他的精髓、他的精神,不要死學他的唱腔。

後來我跟李文敏老師學《鎖麟囊》。她也跟我說,千萬不要學這個嗓子的憋屈,把自己的好嗓子給弄沒了,後來我就演出了一個“暖色調”的《鎖麟囊》。很多女性學程派,會先學男性發女性聲音,再去學程派,她會繞這個彎。其實這也是一個誤區。

荀派的唱會在節奏上有一個變化,基本的法則跟梅先生差別不大,但是在程式上和念白上跟梅派差別很大。我其實跟過很多男老師。我覺得演員最可貴的是他自己的那點東西。每個人的靈魂、思想是不一樣的。老師只能告訴你這點怎麼做,但你怎麼用是靠你感悟的,你要從這個角色裡看到你自己的影子,你自己對角色的理解。

一人演“四派”只能是工作室策劃嗎?

一些院團機制不怎麼好。如果這個事兒讓劇院策劃,它不願意幹。即便它想這樣做,它也不敢,因為劇院還有其他演員,它要平衡,要照顧。一些演員想多學戲,但一考慮現實問題就會打退堂鼓。

像我們這樣(有些資歷和成績的),國家會提供資金作為人才培養計畫,會讓我們繼續深造,而很多年輕演員收入很低,他要學戲還得給老師一筆費用,所以他就拖著,就演在學校裡學的一些戲。結果越這樣越沒有戲演,越沒戲演越惡性循環。上海和北京的京劇院團已經屬於非常好的劇團,每年都有一些大戲上演。

別的地方有的劇團沒有戲可演。一個劇團想請我去演,我說唱什麼,《白蛇傳》?劇團說“不不不,我們這團沒有這個戲,這個戲是需要底包的”。我說那《鳳還巢》呢?對方也說不成。我想那只能是“起解”、“會審”。只要幾個角兒在那,加幾個龍套就可以。他們就想讓我靜靜地待在那兒唱,就是不想讓我“動”起來,因為這樣需要人太多。我又問除了“起解”、“會審”,《紅鬃烈馬》呢?對方說“哎呀,這種戲我們都很少唱了”。

《紅鬃烈馬》都很少唱了,這個劇團還留著它幹嗎?這就是現在京劇行業中的一個情況。

口述/史依弘

整理/本報記者 郭佳

新聞記憶體

“談藝說戲話北京”北京戲曲文化分享會“京滬文化交流專題”的兩期活動分別在北京的中國文化產業協會京津冀文化產業協同發展中心和上海大劇院舉行。

中國文化產業協會

京津冀文化產業

協同發展中心

為落實國家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戰略,在文化和旅遊部文化產業司的指導下,在京津冀三地宣傳文化部門的支持下,中國文化產業協會、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共同設立中國文化產業協會京津冀文化產業協同發展中心。

中心位於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是中國文化產業協會的二級組織,由中國文化產業協會與國家文創實驗區共同推動建設。文創實驗區是全國首個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中心作為第一個全國性行業協會依規設立的京津冀文化產業協同發展組織,採取“政府支援、協會主導、市場運作”的運營模式,整合京津冀文化產業資源,為滿足產業融合發展需求搭建公共服務平臺,為三地文化產業協同發展提供各項服務支撐。

上海大劇院

上海大劇院坐落於上海市人民廣場,總投資12億元人民幣,由法國夏邦傑建築設計公司設計,總建築面積64000平方米,總高度 40米,內設大、中、小三個劇場。

自1998年8月27日正式開幕以來,上海大劇院迎來了無數世界級表演團體和海內外眾多的藝術名家,演出場次累計達到10200余場,觀眾達到1250萬人次,已成為世界級藝術作品的展示平臺、國際性藝術活動的交流平臺和公益性藝術教育的推廣平臺。

在力推高端演藝文化產品的同時,上海大劇院在國內首創以劇院為平臺的公眾藝術教育品牌“上海大劇院藝術課堂”,努力實踐“讓高雅藝術更親民”的藝術普及工程,為市民提供高品質的公共文化服務。

責編:袁瑞

史依弘則邊看邊點評,甚至還借票友的演唱講解了程派的唱腔以及現代戲創作的門道。當聽到北京的戲迷用爽朗的京腔發自內心地祝願史老師越來越年輕、越來越漂亮時,上海活動現場也傳出會心的笑聲。史依弘則表示京城票友的支持給了她更多溫暖和信心。

如果說史依弘“梅尚程荀”的演出是仰望京劇旦角曾經抵達的那座高峰,那麼她在台下編撰京劇普及教材、其工作室在國際學校教授和培訓500名孩子學習京劇,則是在默默地涵養著當下的京劇生態。無論臺上的“出格”,還是台下的“入隱”,史依弘都在走著一條不同尋常的京劇路。文/本報記者 郭佳 本版攝影/本報記者 王曉溪

史依弘答林愷:我們去學他的戲,但我們不是模仿秀

為什麼一個人演四派的戲?

2013年,我們在國家大劇院做“文武昆亂”的演出,之後,接到了很多觀眾來信。寫信的都是不會用電子郵件的老人,他們在信裡說,希望還有機會能看你進行“梅尚程荀”的演出。我開始也沒放在心上,但後來又收到了一些信,裡面都提到了這個建議,我就開始琢磨這件事。

其中梅派最多,程派除了《鎖麟囊》也不會什麼了。《昭君出塞》是尚派代表作,但1993年我學這齣戲是閻嵐秋(九陣風)先生傳下來的路子。1993年我們恢復《昭君出塞》的時候,那個熱烈的場面真的是爆炸性的。從那次以後,全國就出現了各種“出塞”。當時我演的那個戲不能算是“尚派”的,但是《昭君出塞》是尚派的名劇。

《拾玉鐲》算是荀派的花旦戲,我在研究生班是和李玉茹老師學的。所以我就想,如果我真的要把“四大名旦”搬上舞臺,把這些戲全都再演一遍也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我覺得自己學得不是很好,很過意不去,於是想重新挖掘學習,拿出精品。

如何看待王瑤卿先生的四字評?

王瑤卿的四字評,其中梅蘭芳的“樣”是最好的。這個“樣”,指的是唱、相、範……都是最好的,所以用了一個“樣”。梅蘭芳當時演的劇碼和人物都是比較貴族的,比較不食人間煙火的,離世俗和一般老百姓生活比較遠。

程先生是“唱”。程先生覺得自己倒倉以後,嗓子越來越不行了。過去藝人嗓子不成就得離開舞臺,但程先生又不想,他是在非常苦的環境裡熬出來的。他塑造的人物,更多的是社會底層的人物,他同情這些悲苦的女性。所以他的唱腔也是幽怨的、哭訴的、悲苦的。

荀先生是“浪”。荀先生這個“浪”包含了浪漫、天真的色彩。他演的那些小姑娘天真爛漫,他是以塑造女孩兒見長的。他塑造的都是十五六歲的女孩。荀先生的戲,故事性特別強。

我們發現最沒有故事的是梅先生的戲。他不是以講故事來見長的。他來上海,上海人不挑什麼戲,只要你演,我就買票。

尚小雲是“棒”。他塑造的都是女俠好漢,“梁紅玉”、“十三妹”、“青城十九俠”。他演得最好的是《乾坤福壽鏡》裡的胡氏,戲中技巧動作特別棒。

如何看待流派和學流派

梅先生的唱腔是圓潤的:大珠小珠落玉盤,每個字都串在一條線上,聲音是統一的。你看不到梅先生的嘴巴大幅度地動。後來我去英國跟譚盾合作交響樂的時候,一個英國的小提琴手過來跟我說很好奇我嘴裡的東西。我說我嘴裡沒東西。他說你嘴裡肯定有東西,你是吹出來的,不是唱出來的,哪有不動嘴還能唱的。我說我就是唱的啊,不信我唱給你聽。

程派的吐字,嘴上功夫很大。當年學《鎖麟囊》,我走了一段彎路。因為我學的以前都是梅派的這套方法,如果學程派,你為了吐字不會控制好你的聲音,會把你的聲音壞掉。當時我訓練了一段時間後,發現自己的嗓子越來越疲勞。

蘇連起老師跟我講,程先生當年有一個弟子聲音是最好的,但學他的味兒不是那麼深。後來有人問程先生誰學他最好,他說是那個弟子。學程先生最不像的,反而他認為學得最好。

為什麼呢?一位已經自成流派的大家,他希望你去美化他的特點,而不是醜化他的特點。如果過頭了,就成模仿或者醜化了。他希望別人彌補自己的缺陷。我們學這些流派為什麼?我們不是模仿秀,我們去學他的戲,學他的精髓、他的精神,不要死學他的唱腔。

後來我跟李文敏老師學《鎖麟囊》。她也跟我說,千萬不要學這個嗓子的憋屈,把自己的好嗓子給弄沒了,後來我就演出了一個“暖色調”的《鎖麟囊》。很多女性學程派,會先學男性發女性聲音,再去學程派,她會繞這個彎。其實這也是一個誤區。

荀派的唱會在節奏上有一個變化,基本的法則跟梅先生差別不大,但是在程式上和念白上跟梅派差別很大。我其實跟過很多男老師。我覺得演員最可貴的是他自己的那點東西。每個人的靈魂、思想是不一樣的。老師只能告訴你這點怎麼做,但你怎麼用是靠你感悟的,你要從這個角色裡看到你自己的影子,你自己對角色的理解。

一人演“四派”只能是工作室策劃嗎?

一些院團機制不怎麼好。如果這個事兒讓劇院策劃,它不願意幹。即便它想這樣做,它也不敢,因為劇院還有其他演員,它要平衡,要照顧。一些演員想多學戲,但一考慮現實問題就會打退堂鼓。

像我們這樣(有些資歷和成績的),國家會提供資金作為人才培養計畫,會讓我們繼續深造,而很多年輕演員收入很低,他要學戲還得給老師一筆費用,所以他就拖著,就演在學校裡學的一些戲。結果越這樣越沒有戲演,越沒戲演越惡性循環。上海和北京的京劇院團已經屬於非常好的劇團,每年都有一些大戲上演。

別的地方有的劇團沒有戲可演。一個劇團想請我去演,我說唱什麼,《白蛇傳》?劇團說“不不不,我們這團沒有這個戲,這個戲是需要底包的”。我說那《鳳還巢》呢?對方也說不成。我想那只能是“起解”、“會審”。只要幾個角兒在那,加幾個龍套就可以。他們就想讓我靜靜地待在那兒唱,就是不想讓我“動”起來,因為這樣需要人太多。我又問除了“起解”、“會審”,《紅鬃烈馬》呢?對方說“哎呀,這種戲我們都很少唱了”。

《紅鬃烈馬》都很少唱了,這個劇團還留著它幹嗎?這就是現在京劇行業中的一個情況。

口述/史依弘

整理/本報記者 郭佳

新聞記憶體

“談藝說戲話北京”北京戲曲文化分享會“京滬文化交流專題”的兩期活動分別在北京的中國文化產業協會京津冀文化產業協同發展中心和上海大劇院舉行。

中國文化產業協會

京津冀文化產業

協同發展中心

為落實國家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戰略,在文化和旅遊部文化產業司的指導下,在京津冀三地宣傳文化部門的支持下,中國文化產業協會、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共同設立中國文化產業協會京津冀文化產業協同發展中心。

中心位於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是中國文化產業協會的二級組織,由中國文化產業協會與國家文創實驗區共同推動建設。文創實驗區是全國首個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中心作為第一個全國性行業協會依規設立的京津冀文化產業協同發展組織,採取“政府支援、協會主導、市場運作”的運營模式,整合京津冀文化產業資源,為滿足產業融合發展需求搭建公共服務平臺,為三地文化產業協同發展提供各項服務支撐。

上海大劇院

上海大劇院坐落於上海市人民廣場,總投資12億元人民幣,由法國夏邦傑建築設計公司設計,總建築面積64000平方米,總高度 40米,內設大、中、小三個劇場。

自1998年8月27日正式開幕以來,上海大劇院迎來了無數世界級表演團體和海內外眾多的藝術名家,演出場次累計達到10200余場,觀眾達到1250萬人次,已成為世界級藝術作品的展示平臺、國際性藝術活動的交流平臺和公益性藝術教育的推廣平臺。

在力推高端演藝文化產品的同時,上海大劇院在國內首創以劇院為平臺的公眾藝術教育品牌“上海大劇院藝術課堂”,努力實踐“讓高雅藝術更親民”的藝術普及工程,為市民提供高品質的公共文化服務。

責編:袁瑞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