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興危機:職場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

↑點擊上面藍色字體關注璃語職美人

專注職場、心理與財商

更有一群上進積極的小夥伴

一起分享一起成長

一起活出自信美麗的自己

文|趙曉璃

微信公眾號|璃語職美人(crystal_words)

寫在前面的話:

最近這段時間, 相信很多人都已經被一則新聞刷屏了, 那就是“美國對中興執行出口禁令”。

事實上, 通信行業這幾年一直在走下坡路。

隨著中興事件的興起, 很多人不免憂心忡忡:有人在擔心第二天是否還能有個班可以上, 有人從他人的故事裡窺見了一絲危機和不安。

不知從何時開始, 職場再也不復一份工作幹到退休的安穩, 轉而像一隻高速運轉的齒輪, 帶著不可抵擋的氣勢, 進行著殘酷的優勝劣汰。

很多人席捲其中, 有人試圖發出一絲半點的聲音, 卻迅速被時代的浪潮淹沒。

一切看似風平浪靜, 但又險象叢生。

一、未來, 很多人將無工可打!

記得幾年前就曾經看過相關的分析文章,

裡面指出:未來, 我們每個人或要面臨一個無法逆轉的歸宿, 那就是無工可打。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因為未來, 傳統企業或組織的壽命會越來越短;而與之對應的, 是延遲退休年齡等政策, 也就意味著, 每個人的職業生涯時間將越來越長。

《財富》曾經對不同企業的平均壽命做過統計, 結果如下:

全球“500強”:40-50歲;

跨國公司:11-12歲;

中國集團企業:7-8歲;

中國中小企業:3-4歲;

......

我有個朋友K幾年前從一家知名諮詢公司辭職出來的時候就告訴我, 她剛開始在諮詢公司給企業做戰略規劃差不多都是5年10年的時間跨度, 而在她辭職之前, 能夠做一份3年清晰的企業戰略的, 就已經非常不錯了。

因此, 任何人在進入一家企業之前,

就不得不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假設這個行業衰落了、企業倒閉了, 我還可以去哪兒?我的價值到底在哪裡?”

這幾年來, 隨著互聯網平臺的普及, 倒下去的傳統企業不計其數, 按照一家好一點兒的企業平均存活8年計算, 假設未來一個人的職業生涯從22歲開始到70歲結束總共48年, 假設每一份工作都能做滿8年, 這個人至少也要跳6次槽!

問題在於, 到了人生後半段(40歲以上), 如果這個人沒有做過高管, 沒有在一個領域內做到專家級別, 又有哪家企業願意接受這樣的高齡員工?!

這也就意味著, 未來, 很多人都將面臨著無工可打的困境!

二、中年危機的推手:去中層化!

為什麼近幾年“中年危機”會一而再再而三湧入我們的眼簾, 甚至一度成為受人矚目的新聞?

這和很多單位或組織的“去中層化”策略不無關聯。

什麼是“去中層化?”

簡單來說, 就是只留基層和高層, 具體表現在:有些企業將崗位合併, 有些甚至連崗位職責描述都取消了, 等等。

舉個例子來說。

比如一家企業項目部人員架構是這樣的:

有了相應的崗位設置, 那麼薪資肯定需要有所體現的。

假設崗位待遇如下:項目總監年薪50萬, 項目主管年薪30萬, 項目專員平均年薪12萬/人。

則按照傳統部門架構和人員設置, 專案部人員光薪資部分的開支則高達116萬/年。

此時, 該行業市場環境發生了變化, 項目有時多有時少,這筆支出慢慢成為企業高額負擔,為了更好地應對變化,公司在人員結構上實行“去中心化”:取締專案主管這一中層職位,設置四名專案專員,再根據不同的專案進行內部競聘專案負責人制度,也就意味著,任何人都有可能變成某個項目的負責人,等項目結束,這個職位的使命也隨之結束。

同時,專案專員及負責人的薪資一律和專案收益掛鉤,根據測算,在行情好的時候,普通專案專員人均年薪能將至10萬,專案負責人年薪15萬,項目總監年薪基本沒有太大變動:如此一來,專案部人員薪資部分的開支則調整為95萬,節省了21萬元開支,降幅為18%。

由此可見,“去中層化”會讓企業人員架構更為扁平化,有利於企業去除冗餘、煥發內部活力、快速適應變化。

但對於員工而言,一旦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實行“去中層化”,對他們來說並不是利好消息:因為高層通常是讓人難以企及的精英人士,往往是一流大學畢業、留過洋、在世界500強企業負責過重大項目、經驗豐富,通常是公司不惜重金挖過來的行業頂尖人才;而高層以下沒有中層職位,普通員工的晉升則更為艱難。

對個人而言,去中層化將會導致一個更致命的問題:那就是隨著等級的減少,同樣的職位做的工作量明顯增加,而個人精力則被稀釋的權利和更多的義務所消耗,很難持續在一個領域上保持專注,長此以往勢必削弱個人的核心競爭力。

那麼,誰在“去中層化”改革中處於最為不利的地位呢?

答案恰恰是:企業裡的中年人。

中年人往往在企業工作多年,不論體力腦力還是精力都無法和年輕人媲美,由於長期感受到的壓抑與不公,有人開始心灰意冷,逐漸成為“職場老油條”,沒有什麼本事要求倒是不少,這些人成為各大危機中公司的首要裁員對象;還有一部分也挺優秀,並做到了中層崗位,但在“去中層化”的大勢所趨下,企業寧願砍掉10個不溫不火的中層,用這個錢重新聘請1位業內頂尖專家,而從創造的收益來看,後者明顯優於前者。

三、職場沒有救世主,

但有兩樣東西可以救你

1、在某個領域的深度與專業度,可助你打造“個人品牌”

Linkedin聯合創始人Reid Hoffman曾經提出過“聯盟”的概念,即:未來的職業不再是雇傭關係,而是互相投資的關係;企業和員工雙方為了共同的使命和目標,互相在對方身上投資。

為什麼不再是雇傭關係了呢?

你從阿裡、滴滴、美團等互聯網平臺的興起就不難看出:阿裡自己沒有貨,它是一個交易平臺,裡面入駐了很多商家,消費者則直接通過這個交易平臺給商家下訂單;滴滴本身沒有車也沒有司機,但它是一個打車軟體,如果你有車也願意利用業餘時間拉人賺外快,完全可以在那裡註冊,客戶則直接通過平臺下單;美團本身沒有東西,但它也是一個平臺,入駐了很多吃喝玩樂的商家,客戶想要吃喝玩樂,則直接可以通過美團下單,等等。

你會發現,阿裡和平臺上的商家、滴滴和註冊的司機、美團和各商家等實則都是合作關係:這裡面根本不存在雇傭關係,你從來不曾聽說滴滴會和平臺上註冊的司機簽訂勞動合同甚至要為他們買社保吧!

對於個人而言,也有類似的平臺讓你拓展收入管道。

例如,如果你是一名醫生,可以入駐相關的線上醫療平臺,給病人解答困惑,為平臺引流,同時獲取一定的收益;如果你是一名頗有經驗和資歷的心理諮詢師,也可以入駐相關的線上心理服務平臺,給那裡的使用者提供心理諮詢服務;如果你在某個領域有所建樹,更可以入駐一些知識服務類型的平臺,讓需要的使用者找到你進行一對一的付費服務。

這裡面,各類互聯網平臺或APP就相當於“美團”,而入駐的專家就相當於美團上的各類商家,只不過在行提供的不是有形的產品,而是無形的知識服務。

而此類知識型APP與各類專家的關係,就是典型的合作關係,而非雇傭關係。

因此,如果你能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則會有很多平臺找你談合作,這就是所謂的“個人品牌”。

而一旦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品牌,你就是一家流動的企業,再也不用被外界的市場環境所牽制了。

2、野心不能成就的,愛好可以

對很多普通人而言,在這個時代是不是就註定暗無天日了呢?

並非如此。

有些職場人白天做著自己的工作,利用休息時間發展自己的愛好,從而獲得了一定的成就:如在娘子關發電廠上班的劉慈欣,後來寫出了時下大熱的科幻小說《三體》;在公安機關任職的法醫秦明,後來寫出了《失語者》等一系列著作;再往前追溯,國外有個保險職員叫卡夫卡,後來創作出《變形記》等一系列精彩小說。

根據前文分析,如今大多數普通人想要在職場中謀求職位上的晉升只會越來越難,那麼,不妨培養一份自己的愛好,未來或許能夠救你。

事實上,當今時代已經進入了“全民創業”的時代:有可能你身邊不起眼的張三李四,就是某個平臺的流量大V,他們早已實現了不需要上班,在家捯飭些愛好就能活得不錯的生活,成為了羨煞旁人的“逆襲者”。

這些逆襲者身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好奇心和創造力強,往往是很有想法與創意的一類人。

他們有的文筆不錯,慢慢成為了自由撰稿人;有的文筆不好但富有表現力和活力,總能想到不錯的創意,通過拍攝好玩的視頻也能吸引足夠的流量,最終完成商業變現。

我就知道這麼一個超級厲害的普通人:她和其他人沒什麼不同,大齡未婚,喜歡養貓,後來她慢慢摸索出了自己貓的性格,於是經常拍一些貓的視頻,配上呆萌的臺詞和配音,讓人忍俊不禁。

沒錯,就靠“拍貓片”,她在某視頻平臺上粉絲幾百萬,一個月只要在某一條視頻中植入一條廣告,就抵得上很多人幾年上班的收入。

這種創業方式說起來並沒有那麼玄乎:那就是,利用你自己的特點與創意,找到適合的平臺,通過相應的輸出方式吸粉,等達到一定的流量之後,自然會有商家找到你,從而達到變現的目的。

而這種,其實就是時下火熱的“內容創業。”

和傳統創業不同的是,內容創業不需要太多的資金投入,也無需承擔高昂的物質成本,但它對個人的創造力、學習力及毅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

你會發現,做一條15秒的視頻或者寫一篇三千字的原創文章或許並不難,難的是一年、兩年、三年甚至常年進行持續輸出,而就在這個過程中,個人的創造才能會一次次被激發、被強化,最終形成強大的勢能,從而脫穎而出。

四、時不我待,改變要趁早!

最後,我想引用一段話結束今天的文章——

“這世上,有天賦的局限,有命運的束縛,這世上,也有很多我們做不到的事。可是,你若不去push,你又如何知道自己到底可以走多遠呢?

一邊是社會經濟的層層壓力;一邊是技術爆炸,反覆運算飛速,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而在每一個時代,每一個階層,都有人在選擇盡力成為最好的自己。”

以上。

相關熱文回顧(點擊藍色字體即可跳轉至原文閱讀):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朋友圈✬

評論功能已開啟,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讚美☺

-關於作者-

↓ ↓ ↓ 點擊閱讀原文,開啟多一重保障~

項目有時多有時少,這筆支出慢慢成為企業高額負擔,為了更好地應對變化,公司在人員結構上實行“去中心化”:取締專案主管這一中層職位,設置四名專案專員,再根據不同的專案進行內部競聘專案負責人制度,也就意味著,任何人都有可能變成某個項目的負責人,等項目結束,這個職位的使命也隨之結束。

同時,專案專員及負責人的薪資一律和專案收益掛鉤,根據測算,在行情好的時候,普通專案專員人均年薪能將至10萬,專案負責人年薪15萬,項目總監年薪基本沒有太大變動:如此一來,專案部人員薪資部分的開支則調整為95萬,節省了21萬元開支,降幅為18%。

由此可見,“去中層化”會讓企業人員架構更為扁平化,有利於企業去除冗餘、煥發內部活力、快速適應變化。

但對於員工而言,一旦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實行“去中層化”,對他們來說並不是利好消息:因為高層通常是讓人難以企及的精英人士,往往是一流大學畢業、留過洋、在世界500強企業負責過重大項目、經驗豐富,通常是公司不惜重金挖過來的行業頂尖人才;而高層以下沒有中層職位,普通員工的晉升則更為艱難。

對個人而言,去中層化將會導致一個更致命的問題:那就是隨著等級的減少,同樣的職位做的工作量明顯增加,而個人精力則被稀釋的權利和更多的義務所消耗,很難持續在一個領域上保持專注,長此以往勢必削弱個人的核心競爭力。

那麼,誰在“去中層化”改革中處於最為不利的地位呢?

答案恰恰是:企業裡的中年人。

中年人往往在企業工作多年,不論體力腦力還是精力都無法和年輕人媲美,由於長期感受到的壓抑與不公,有人開始心灰意冷,逐漸成為“職場老油條”,沒有什麼本事要求倒是不少,這些人成為各大危機中公司的首要裁員對象;還有一部分也挺優秀,並做到了中層崗位,但在“去中層化”的大勢所趨下,企業寧願砍掉10個不溫不火的中層,用這個錢重新聘請1位業內頂尖專家,而從創造的收益來看,後者明顯優於前者。

三、職場沒有救世主,

但有兩樣東西可以救你

1、在某個領域的深度與專業度,可助你打造“個人品牌”

Linkedin聯合創始人Reid Hoffman曾經提出過“聯盟”的概念,即:未來的職業不再是雇傭關係,而是互相投資的關係;企業和員工雙方為了共同的使命和目標,互相在對方身上投資。

為什麼不再是雇傭關係了呢?

你從阿裡、滴滴、美團等互聯網平臺的興起就不難看出:阿裡自己沒有貨,它是一個交易平臺,裡面入駐了很多商家,消費者則直接通過這個交易平臺給商家下訂單;滴滴本身沒有車也沒有司機,但它是一個打車軟體,如果你有車也願意利用業餘時間拉人賺外快,完全可以在那裡註冊,客戶則直接通過平臺下單;美團本身沒有東西,但它也是一個平臺,入駐了很多吃喝玩樂的商家,客戶想要吃喝玩樂,則直接可以通過美團下單,等等。

你會發現,阿裡和平臺上的商家、滴滴和註冊的司機、美團和各商家等實則都是合作關係:這裡面根本不存在雇傭關係,你從來不曾聽說滴滴會和平臺上註冊的司機簽訂勞動合同甚至要為他們買社保吧!

對於個人而言,也有類似的平臺讓你拓展收入管道。

例如,如果你是一名醫生,可以入駐相關的線上醫療平臺,給病人解答困惑,為平臺引流,同時獲取一定的收益;如果你是一名頗有經驗和資歷的心理諮詢師,也可以入駐相關的線上心理服務平臺,給那裡的使用者提供心理諮詢服務;如果你在某個領域有所建樹,更可以入駐一些知識服務類型的平臺,讓需要的使用者找到你進行一對一的付費服務。

這裡面,各類互聯網平臺或APP就相當於“美團”,而入駐的專家就相當於美團上的各類商家,只不過在行提供的不是有形的產品,而是無形的知識服務。

而此類知識型APP與各類專家的關係,就是典型的合作關係,而非雇傭關係。

因此,如果你能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則會有很多平臺找你談合作,這就是所謂的“個人品牌”。

而一旦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品牌,你就是一家流動的企業,再也不用被外界的市場環境所牽制了。

2、野心不能成就的,愛好可以

對很多普通人而言,在這個時代是不是就註定暗無天日了呢?

並非如此。

有些職場人白天做著自己的工作,利用休息時間發展自己的愛好,從而獲得了一定的成就:如在娘子關發電廠上班的劉慈欣,後來寫出了時下大熱的科幻小說《三體》;在公安機關任職的法醫秦明,後來寫出了《失語者》等一系列著作;再往前追溯,國外有個保險職員叫卡夫卡,後來創作出《變形記》等一系列精彩小說。

根據前文分析,如今大多數普通人想要在職場中謀求職位上的晉升只會越來越難,那麼,不妨培養一份自己的愛好,未來或許能夠救你。

事實上,當今時代已經進入了“全民創業”的時代:有可能你身邊不起眼的張三李四,就是某個平臺的流量大V,他們早已實現了不需要上班,在家捯飭些愛好就能活得不錯的生活,成為了羨煞旁人的“逆襲者”。

這些逆襲者身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好奇心和創造力強,往往是很有想法與創意的一類人。

他們有的文筆不錯,慢慢成為了自由撰稿人;有的文筆不好但富有表現力和活力,總能想到不錯的創意,通過拍攝好玩的視頻也能吸引足夠的流量,最終完成商業變現。

我就知道這麼一個超級厲害的普通人:她和其他人沒什麼不同,大齡未婚,喜歡養貓,後來她慢慢摸索出了自己貓的性格,於是經常拍一些貓的視頻,配上呆萌的臺詞和配音,讓人忍俊不禁。

沒錯,就靠“拍貓片”,她在某視頻平臺上粉絲幾百萬,一個月只要在某一條視頻中植入一條廣告,就抵得上很多人幾年上班的收入。

這種創業方式說起來並沒有那麼玄乎:那就是,利用你自己的特點與創意,找到適合的平臺,通過相應的輸出方式吸粉,等達到一定的流量之後,自然會有商家找到你,從而達到變現的目的。

而這種,其實就是時下火熱的“內容創業。”

和傳統創業不同的是,內容創業不需要太多的資金投入,也無需承擔高昂的物質成本,但它對個人的創造力、學習力及毅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

你會發現,做一條15秒的視頻或者寫一篇三千字的原創文章或許並不難,難的是一年、兩年、三年甚至常年進行持續輸出,而就在這個過程中,個人的創造才能會一次次被激發、被強化,最終形成強大的勢能,從而脫穎而出。

四、時不我待,改變要趁早!

最後,我想引用一段話結束今天的文章——

“這世上,有天賦的局限,有命運的束縛,這世上,也有很多我們做不到的事。可是,你若不去push,你又如何知道自己到底可以走多遠呢?

一邊是社會經濟的層層壓力;一邊是技術爆炸,反覆運算飛速,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而在每一個時代,每一個階層,都有人在選擇盡力成為最好的自己。”

以上。

相關熱文回顧(點擊藍色字體即可跳轉至原文閱讀):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朋友圈✬

評論功能已開啟,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讚美☺

-關於作者-

↓ ↓ ↓ 點擊閱讀原文,開啟多一重保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